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创建历程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20 17:23:48 0

春秋初年:王道政治崩溃后的“迷茫期”

西周初年,周王室在建立封国体系时就赋予了诸侯高度的自治权,而且还任命了齐、鲁、卫、晋等国作为方伯分担责任,因此周王室本身对于诸侯地方事务的直接管控是非常有限的,这种“王室有限管控、诸侯高度自治”的政治结构给了各诸侯国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是得到诸侯认同和拥护的。到了西周晚期,一方面,周王室以不断缩水的中央财政来支撑管控天下的巨大开支,厉王、宣王、幽王试图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的新政又都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失败,宗周政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和覆灭;另一方面,王畿之外的各主要诸侯国享受着周王室提供的军事保护等各项“公共服务”,在各自疆域内开拓荒地、发展经济,都保持着稳步发展的态势。王室和诸侯实力的一消一涨,预示着一个新国际秩序的到来。

前七七一年犬戎攻占镐京、荼毒宗周王畿的战乱虽然惨烈,却并没有波及到渭河平原以外的绝大多数诸侯国,天下并未大乱。实际上,宗周覆灭后,王室在诸侯军队护送下安全迁到了东都成周,与平王并立的携王在位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所杀,西申国也在春秋初年灭亡(应该是被诸侯所攻灭),宗周王畿外的诸侯国体系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压力测试”中显示出强大的缓冲能力,使得周王室没有重蹈商王室战败后无处可逃、迅速灭亡的覆辙,也使得各主要诸侯国进一步增强了“诸侯治天下”的信心。

周王室这个“顶层管控者”的出局,对中原主要诸侯国来说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在周王室管控天下的西周时期,王畿外的封国体系由齐、卫、鲁、晋等方伯国和大量小国组成。王室为防止方伯国发展壮大“由伯而王”,严格限制它们兼并小国。在王室管控废弛之后,各方伯国和其他实力较强的诸侯国(比如楚国、秦国、郑国)都迎来了攻灭小国、开疆拓土的“战略机遇期”。

另一方面,由于王室的出局,许多本来由王室承担的公共安全事务,比如说平定主要诸侯国内乱、调停主要诸侯国间争端、率领诸侯抗御和攻伐四夷等,都迫切需要有新的管控者来“接盘”,不然的话,在内忧外患共同作用下,中原地区长期享受的和平和安全将会逐渐瓦解。

在这样一个“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西周建立算起)的笼罩下,各主要诸侯国一边利用“战略机遇期”攻灭小国、谋求发展,一边又忧虑没有任何顶层管控的天下会逐渐陷入争斗和混乱。“后王道政治时代”的天下“新常态”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得更实际一点,中原国际秩序的“新常态”到底是什么(除去从来就没有被周王室有效管控的南方),是一个只能靠实践来回答的问题。

齐郑小霸:春秋霸道政治的“探索期”

正如我们在《齐桓篇》“齐、郑小霸的启动”一节所讲述的那样,郑庄公、齐僖公逐渐从处于“迷茫期”的中原诸侯群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个“G2”同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起主导作用,成为有实无名的诸侯之长,并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在诸侯心目中勾勒出“霸主”的轮廓:

前七一五年,齐僖公在去年斡旋工作的基础上,召集宋殇公、卫宣公在周王畿温邑会面、瓦屋盟誓,宋、卫两国承诺不再与郑国对抗,结束前七一九年以来的军事冲突。召集和主持诸侯盟会,在盟会上通过政治手段调解诸侯间矛盾,这是未来霸主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会”。

前七一五年七月齐僖公在周王畿举行会盟,八月郑庄公带领齐僖公去朝见周桓王,前七一四年郑庄公以宋殇公不朝觐周王为名讨伐宋国。这一系列行动奠定了未来霸主对待周王室的基本态度,就是继续尊奉周王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也是未来霸主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尊王”。

前七一四年郑庄公率军队击败南下入侵郑国的戎人,前七〇六年郑太子忽又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再次击败戎人。作为主力组织诸侯抵御戎狄蛮夷对中原的进攻,甚至主动出击进行征伐,这是未来霸主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攘夷”。

前七一三年齐僖公、郑庄公联合鲁隐公讨伐宋国,惩罚它不服王命的罪过,前七一二年,齐僖公、郑庄公又联合鲁隐公讨伐并占领许国,理由还是惩罚它不服王命的罪过。在会盟、协商等政治手段无法达到目的的前提下,率领诸侯军队以武力讨伐某个“有罪”的诸侯国,这是未来霸主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讨罪”。

前七〇一年郑庄公去世后,郑国陷入长达二十多年的君位传承乱局中,国君五次易主(郑昭公—郑厉公—郑昭公—郑子亹—郑子婴—郑厉公),庄公四子中三人因政争死于非命(郑昭公、郑子亹、郑子婴),郑国也因此退出小霸之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六九八年齐僖公去世后,齐襄公顺利继位,齐国小霸中原的事业也得以继续向前推进。

然而,郑国退出争霸之后,鲁国又加入进来:鲁桓公多次与宋庄公会盟,试图调停宋、郑矛盾,在宋庄公反悔后又与郑厉公联手讨伐宋国(前七〇〇年);联合纪武侯、郑厉公击败齐僖公、宋庄公、卫惠公、燕人联军(前六九九年);与齐襄公会面商议稳定许国局势(前六九七年);联合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陈庄公四国讨伐郑国,试图支持郑厉公复辟(前六九六年);与齐襄公、纪哀侯会面试图挽救纪国,并与齐襄公商议如何应对卫国内乱(前六九五年);在与齐襄公合作同时,又坚决抵抗齐国的边境军事挑衅(前六九五年)。然而,前六九四年,齐襄公派力士在国宾馆门口杀死了登车赴宴的鲁桓公,用突破底线的狠毒手法除掉了这个颇具实力的竞争对手。

齐襄公虽然背负着“无常”的恶名,甚至在《管子》中被描述成一个一无是处的昏君(详见《齐桓篇》页280),但实际上他在巩固和发展齐国霸业这方面是颇有建树的。前六九〇年,他逼迫纪国君主出走,以一种“和平接收”的方式吞并了纪国,在道义层面报了西周时期纪侯以谗言害死齐哀公的旧仇,在利益层面上为齐国向东增加了一块不小的疆土(包括纪国拥有的丰富海盐资源),并打开了齐国向东继续扩张的大门。从前六九六年卫国内乱、卫惠公出奔开始,他就在积极推动帮助卫惠公复辟之事,终于在前六八八年联合鲁、宋、陈、蔡讨伐卫国,成功将卫惠公送回国都即位,重要的是,此后卫国内乱平息,卫惠公又在位十八年,寿终正寝。率领诸侯以武力方式平定某国内乱,稳定该国局势,从而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这是未来霸主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平乱”。

齐桓霸业:创建中原国际秩序“新常态”

当前六八六年齐襄公被叛党所杀时,天下早已不是春秋初年那个“群龙无首”的混沌状态。在中原地区,在郑庄公、齐僖公、齐襄公长期的小霸探索基础上,中原各主要诸侯国已经逐渐适应和接受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这个新体系中的顶层管控者不再是周王室,而是有实力、有意愿的诸侯大国。但是,这个大国是否一定是齐国,在当时并没有定论。一方面,齐襄公与妹妹通奸,杀鲁桓公,杀郑子亹,车裂郑卿高渠弥等一系列“无常”举动使他无法得到其他诸侯国君臣的真心拥戴和归服,而他在内乱中被杀更使齐国陷入到霸业中衰的险境。另一方面,背负着杀父之仇的鲁庄公一直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从齐襄公死后鲁庄公迅速行动、武力干预齐国君位继承的史事来看,他是有心借此机会超越齐国、实现其父鲁桓公的称霸理想的。公子小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逃过管仲截杀,赶在鲁国拥立的公子纠之前进入齐都当上国君,就是齐桓公。

一、前六八五年—前六七九年:霸业启动期

从前六八五年齐桓公即位,到前六七九年诸侯在鄄之会上拥戴齐桓公为实际上的中原霸主,是齐桓霸业的“启动期”。其中,从前六八五年齐桓公即位到前六八一年齐鲁柯之盟这五年最为关键。在这五年间,齐桓公在与鲁庄公的争霸中最终占据上风,与此同时,他也与奇才管仲完成了“各管一摊”到“同心同德”的磨合。

从国际层面看,前六八五年到前六八一年是齐桓公和鲁庄公的争霸期。前六八五年齐国在国都附近击败鲁国干涉军,随后鲍叔率军逼迫鲁国交出管仲;前六八四年齐军讨伐鲁国,鲁国起用士人曹刿击退齐军,同年鲁军入侵宋国,并再次在鲁都附近击败齐、宋联军中的宋军。从前六八四年到前六八一年,齐、鲁继续争战,曹刿用兵再无“惊喜”,齐军三战三胜,夺取了汶水以北大片鲁国土地。最终,在前六八一年的柯之盟上,鲁庄公/曹刿用卑劣手段要回失地后,黯然退出竞争;齐桓公在管仲指导下上演“诚信秀”,令各诸侯国感到耳目一新。

从国内层面看,前六八五年到前六八一年是齐桓公和管仲的磨合期。齐桓公在他师傅鲍叔的强力举荐下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但是一开始并没有全面接受管仲的内政外交战略,而是将国内治理交给管仲,自己主抓国际事务,尚武好战,连续攻灭小国扩张领土(前六八四年灭谭、前六八一年灭遂),并与鲁国连年交战、争夺霸权。这种“各管一摊”的局面一直到柯之盟后,才发生重大转折:被曹刿用利刃劫持的齐桓公终于意识到,一味强硬好战会招致诸侯“狗急跳墙”的反抗,管仲给他规划的才是正确的称霸道路。

在郑国、鲁国相继退场,齐桓与管仲确立了精诚团结的君臣关系之后,齐桓霸业的启动进入快车道。前六八一年齐桓公“主会”召集宋人、陈人、蔡人、邾人在北杏会面,就稳定宋国局势达成协议;前六八〇年“讨罪”联合陈人、曹人讨伐宋国,追究宋人背约之罪,并在此过程中“尊王”请王室出兵与诸侯联手,最终于同年冬天与王卿单伯、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地会面,使宋国明确表示愿意遵守盟誓。前六七九年春,齐、宋、卫、郑、陈五国君主再次在鄄地会面,会上诸侯一致尊奉齐桓公为诸侯之长,为后来周王室正式任命他为侯伯/霸主奠定了“国际民意基础”。

二、前六七九年—前六六七年:霸业转正期

从前六七九年鄄之会齐桓公始霸,到前六六七年周惠王正式任命他为侯伯/霸主,是齐桓霸业的“转正期”。在这期间,齐桓公初步建立起包括齐、鲁、宋、卫、陈等主要诸侯国在内的同盟体系,并开始熟练运用“主会”“讨罪”等政治、军事手段,有效管控住了搅动中原国际秩序、又与南方楚国勾搭的郑国。

前六八〇年,郑厉公从长期割据的栎邑杀回国都,夺回君位。这位在郑庄公时期就屡立战功、又经过了二十多年流亡历练的成熟政治家,一上台后就继承其父郑庄公的强硬风格,前六七九年趁齐、宋、邾讨伐郳国的机会入侵宋国,清算旧怨。作为霸主,齐桓公一方面不能允许郑厉公搅乱中原国际秩序,一方面也要防备郑国再与齐国争霸,于是前六七八年联合宋人、卫人讨伐郑国,同年冬天与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许穆公、滑伯、滕子在幽地同盟试图逼郑国顺服;前六七七年又以郑厉公没有亲自前来朝见为由,扣留来齐国访问的郑卿叔詹。

前六七三年郑厉公联手王室卿士虢公丑攻入王城,平定王子颓之乱,与齐桓公争当中原霸主的势头达到顶峰,可惜天不假年,同年五月猝然去世。继位的郑文公仍然不愿顺服,在中原霸主齐桓公和南方霸主楚成王之间“首鼠两端”,前六六七年一方面根据齐桓公指令讨伐服从楚国的蔡国,一方面又与楚国暗地里沟通取得楚成王谅解。为了稳定中原局势,齐桓公在前六六七年又召集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在幽地会盟,商议前六六九年郑国与楚国联络、前六七二年陈国内乱两大问题,并使得郑文公、陈宣公表态同意会议做出的决议,顺服盟主齐桓公。同年,周惠王派遣卿士召伯廖颁赐诰命给齐桓公,正式任命他为侯伯/霸主。

三、前六六七年—前六五一年:霸业昌盛期

从前六六七年齐桓公被周王室正式任命为侯伯/霸主,到前六五一年葵丘之盟正式建立中原国际新秩序,是后人怀念和称颂的齐桓霸业昌盛期,齐桓公大量彪炳史册的霸政功绩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一)抗楚服郑

楚国前六八〇年将蔡国收为自己的仆从国之后,又盯上了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如前所述,前六七二年郑文公在幽之盟时表示服从齐国。前六六六年楚令尹子元讨伐郑国,齐人、鲁人、宋人救援郑国。前六五九年,楚人讨伐郑国。同年八月,齐桓公、鲁僖公、宋桓公、郑文公、曹昭公和邾人在宋地柽会盟,谋划救援郑国。前六五八年,南方小国江、黄派代表在宋地贯与齐桓公、宋桓公会盟,表示服从齐国。同年冬天,楚人讨伐郑国。前六五七年,齐桓公、宋桓公、江人、黄人在齐地阳谷会面,商议如何讨伐楚国。同年冬天,楚国又讨伐郑国,郑文公想要求和,国卿孔叔劝他坚定跟从齐国。前六五六年,齐桓公、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共同率军入侵蔡国,随后讨伐楚国,在方城外的召陵与楚成王使者屈完盟誓。齐桓公率领中原诸侯“攘夷”抗击楚国,在此时达到最有利的局面。

前六五五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卫国首止会面支持王太子郑,使周惠王十分恼恨,因此挑唆在齐、楚间居心不定的郑文公逃离会场。前六五四年,齐桓公、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曹昭公率军讨伐郑国,同年秋天,楚成王包围许国以救援郑国。中原诸侯转而救援许国,楚成王率军回撤。前六五三年,齐军讨伐郑国,同年秋天,齐桓公、鲁僖公、宋桓公、陈太子款、郑太子华在鲁地宁母会盟,希望使郑国归顺。在会上,郑太子华企图出卖国家利益、与齐国里应外合除掉郑国三个骨干卿族。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拒绝了太子华。这一举动打动了郑文公,他在前六五二年主动参与齐桓公在曹地洮组织的会盟,请求服从齐国。齐桓公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争取到郑国的诚心归服。

(二)伐戎救患

从春秋初年到齐桓公时期,入侵中原的戎狄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来自于晋国以东太行山区的赤狄,一支是位于于山西北部、河北西部的北戎/山戎。比如,前七一四年,北戎侵犯郑国,被郑庄公打败。前七〇六年,北戎侵犯齐国,被郑太子忽打败。

位于中原的齐、郑各国尚且时常遭受戎人侵扰,与北戎/山戎紧邻的(北)燕国就更是深受其害。前六六四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济水边会面,谋划讨伐山戎,拯救(北)燕国。鲁庄公没有同意出兵,齐桓公就独自率军长途跋涉北伐山戎,并击溃了山戎属国令支、孤竹后返回,要求(北)燕国修明内政、恢复向王室纳贡。

齐桓公的北伐行动震慑了北戎/山戎的嚣张气焰,来自于此部戎人的危险暂时得到缓和,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位于晋国东部的赤狄又大举入侵太行山区以西的卫国、邢国。前六六二年,赤狄讨伐邢国。前六六一年,齐人救援邢国。前六六〇年,赤狄讨伐卫国。为政昏聩的卫懿公亲自率军出城出战,一败涂地,卫懿公被杀,狄人攻入卫国都城。

前六八八年卫惠公重新即位时,年纪很小,无法生育。“小霸”齐襄公为了稳定卫国政局,强迫卫惠公的庶兄昭伯与父亲卫宣公的夫人宣姜婚配,生了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到了卫人大败时,齐襄公当年的布局发挥了巨大作用:卫国女婿宋桓公夜里帮助卫国遗民渡过河水,在曹邑建立临时政权,立卫戴公为君。许穆夫人也为卫国积极奔走。齐桓公随后派长子无亏率军戍守曹邑,给卫戴公、夫人配备服饰器物,给民众配备牲畜和门材。

前六五九年,齐军、宋军、曹军救援邢国,邢人放弃都城逃入诸侯营垒中。诸侯军队赶走狄人,帮助邢人迁到河水南面、靠近齐国的夷仪修筑城邑,重建邢国。前六五八年,齐国率领诸侯在更靠近齐国的楚丘为卫人修筑城邑,重建卫国。

(三)平定鲁乱

前六八一年柯之盟后,鲁庄公抛弃争霸幻想,搁置杀父之仇,决定顺服齐国。前六八〇年,鲁庄公娶齐公室女子为夫人,是为哀姜。然而,鲁庄公宠爱的仍是鲁大夫党氏之女孟任,与她生有公子般,想要立子般为君,而与哀姜一直没有子嗣。哀姜则与鲁庄公太弟公子庆父私通,想要拥立庆父为君。

前六六二年鲁庄公病重时,二弟公子牙以鲁国君位继承有“一继一及”传统为由,表示要拥立庆父为君;三弟公子友则忠于鲁庄公遗愿,遵从周代宗法制“父死子继”正礼,表示要拥立公子般为君。公子友先下手毒杀公子牙,在鲁庄公去世后立公子般为君。公子庆父指使圉人荦杀了公子般,公子友出奔到陈国。齐桓公在此时已经介入,支持鲁国内部维护“父死子继”正礼的卿大夫集团,立了鲁庄公庶子、哀姜陪嫁叔姜所生公子启方为君,就是鲁闵公,当时不到七岁,完全为亲齐卿大夫集团所掌控。

前六六一年,鲁闵公集团与齐桓公一唱一和,从陈国召回公子友。同年冬天,齐卿仲孙湫到鲁国探察内乱状况,他打消了齐桓公试图趁乱吞并鲁国的念头,促使齐桓公下决心促使公子庆父倒台,而扶植公子友安定鲁国。前六六〇年,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公子庆父杀鲁闵公,公子友带着鲁庄公庶子公子申逃到紧邻鲁国的邾国,而公子庆父也在反对他的卿大夫集团压迫下逃到较远的莒国。公子友回到国都,拥立公子申为君,就是鲁僖公。局势基本稳定后,鲁人贿赂莒人送回公子庆父,庆父自杀。冬天,齐桓公派上卿高傒派军队来到鲁国,与鲁僖公盟誓稳定他的君位,并帮助鲁人修筑国都城墙。前六五九年,齐人逮捕事败逃到邾国的哀姜,在夷国杀了她,将尸体带回齐国,后来应鲁僖公请求才将尸体还给鲁国。

齐桓公在鲁国内乱之时,没有趁机牟利,而是坚定地支持公子友一方,确保鲁国按周代宗法制正礼立嗣君,破除了鲁国自西周以来不合正礼的“一继一及”传统,取得了“平乱”的重大成就,也进一步得到诸侯信任和拥护。

(四)匡正王室

周惠王的王后宠爱少子带,并且说动了周惠王,想要废黜王太子郑而立王子带为太子。前六五五年,齐桓公召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在卫国首止与王太子郑会面,展现诸侯对正牌太子的支持,希望迫使周惠王及惠后打消废嫡立庶的计划,从而安定王室。周惠王怨恨齐桓公干涉王政,于是挑唆郑文公逃离会场,如上文所述。

前六五三年闰月,周惠王去世。继位的周襄王(王太子郑)担心王子带得知消息后会发动叛乱夺取政权,因此秘不发丧,而是急忙派使者去齐国寻求援助。前六五二年春正月,齐桓公召集鲁僖公、宋桓公、卫文公、许僖公、曹共公、陈太子款一道与王室大夫在曹地洮结盟,就王位继承一事达成共识,支持襄王继位。襄王在王位稳定之后,这才向各诸侯国发出讣告。郑文公也派出使者来到盟会现场,请求服从齐国,与诸侯结盟。

四、前六五一年—前六四三年:霸业盛极而衰期

前六五一年由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和王室卿士周公孔出席的葵丘之盟是齐桓霸业的巅峰,标志着中原主要诸侯国经过一百多年的体制机制探索和国际共识构建,彻底走出了周王室管控的国际旧秩序,建立了霸主管控的中原国际新秩序,可以说是一种给中原地区带来相对稳定和安宁的“新常态”。这里说的“中原”,包括了周王室和所有尊奉周王为共主、承认周代封国名分的中原诸侯国,可以细分为六个层次:

(一)周王室:天下共主。王室此时已经没有任何硬实力可言,它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主要就是因为它与霸主齐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一方面王室依靠齐国管控天下,为周朝续命;另一方面齐国直接援引王室授权统领诸侯,而无需冒改朝换代的巨大风险。这就是齐桓公虽然在葵丘之盟上表现出明显的僭越之心、却能被管仲劝住继续“尊王”的深层次原因。

(二)齐国:侯伯/霸主。齐桓公作为诸侯之长,主持诸侯会盟,率领诸侯尊崇王室、抗御夷狄、平定内乱、救助灾患、讨伐罪行、遵守公约,共同维护中原国际秩序。

(三)鲁、宋、卫、曹:稳定服从齐国的“一心国”。这四国在意识形态上都高度认同自己是中原列国,而且距齐国近、距楚国远,与楚国之间还有众“二心国”加以阻隔,因此都选择了稳定服从齐国的地缘政治策略。

(四)郑、陈、蔡、许:在齐、楚之间摇摆不定的“二心国”。这四国虽然在意识形态上自认为是中原列国而不愿服从“荆蛮”楚国,但都距齐国远而与楚国毗邻,为了国家的生存,不得不采取“谁强服谁”的地缘政治策略。

(五)晋、秦:认同王室和封国名分的“观察员国”。秦国是通过重新占据宗周王畿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与晋国交往较为密切,而与中原则绝少来往。晋国本是拱卫宗周王畿的甸侯国,此时尚未取得沟通中原的南阳地区,除了偶尔介入王室事务之外,也基本上与中原没有来往。齐桓公邀请晋献公参与葵丘之盟,晋献公半路返回,已经充分说明晋国在此时还没有正式纳入中原国际政治体系。

(六)江、黄:身处楚国势力范围却向往中原体系的“投诚国”。这两个小国饱受楚国压榨欺凌,又不愿意接受被吞并的宿命,垂死挣扎中试图抓住中原霸主齐国这根“救命稻草”,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于前六二三年、前六四八年分别被楚国攻灭。

葵丘之盟的盟约规定了中原国际秩序“新常态”下各主要诸侯国的基本行为准则,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国际公约”:

(一)“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诛责不孝之人,不要换掉已经立为继承人的儿子,不要把妾立为正妻。

(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尊重贤人、培育人才,来表彰有德之人。

(三)“敬老、慈幼,无忘宾旅”:敬养老人、慈爱幼小,不要忘记善待过路的宾客。

(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士人不要享受世袭的官职,公家职务不要兼任,录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要专擅地杀戮大夫。

(五)“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不要筑堤防截留水资源,不要阻遏邻国采购粮食,不要封赏土地给卿大夫而不报告盟主。

(六)“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所有我们参与盟会的国家,从订立盟约以后,完全回归到旧日的友好氛围。

然而,在葵丘之盟代表周王赐予齐桓公祭肉的周公孔已经看出齐桓霸业盛极而衰的端倪,所以劝说半路遇上的晋献公不必急着加入中原诸侯联盟,而是赶快回国防备内乱。

葵丘之盟后,晋献公于同年去世,晋国发生君位继承危机,紧邻晋国的秦穆公抓住机会发兵护送公子夷吾归国即位,齐桓公闻讯后急忙率领诸侯军队讨伐晋国,试图将这个新兴国家拉入自己的诸侯联盟体系。齐桓公到达晋国境内时得知秦国已先下手为强,于是派隰朋离开大部队与秦国会合,上演了一出“霸主主导、秦国配合”护送公子夷吾进国都的政治秀,前六五〇年又指使周王室代表周公忌父、王子党配合隰朋正式拥立晋惠公。然而,不管齐桓公如何大做表面文章,齐国毕竟距离晋国遥远,鞭长莫及,在这之后真正有能力干预晋国内政的仍然是秦国。

前六五〇年,先前灭卫、灭邢的晋东赤狄又攻入河北王畿的苏国都城温,苏子出奔卫国。有意思的是,齐桓公不去对付这股为害甚大的赤狄势力,而是拉上远在南方的许僖公又去讨伐先前已被削弱的北戎。

前六四九年,盘踞在中原伊水、雒水流域的各部戎人在王子带鼓动下讨伐王城,秦国、晋国南下讨伐戎人、救援周王室,晋惠公试图调停戎人和王室之间的紧张关系没有成功。

前六四八年,齐国组织诸侯帮助卫国修筑城墙防备赤狄,收留了在王室内乱中被周襄王逐出的王子带,又派出管仲、隰朋成功调停了周襄王、晋惠公与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前六四七年,手中掌握着王子带的齐桓公派仲孙湫试图调停周襄王和王子带之间的仇怨没有成功。根据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咸之会上达成的共识,诸侯派出军队戍守王畿防备戎人,又在前六四六年修筑齐邑缘陵城墙,将饱受淮夷侵扰的杞国迁到缘陵。

前六四五年,楚人讨伐亲附齐国的徐国,中原八国君主又在齐地牡丘会盟,随后诸侯率军救援徐国,徐国仗恃齐国救援,在娄林被楚军击败。同年,管仲去世,年老昏聩的齐桓公重用易牙、竖刁、堂巫等奸臣,内政混乱,诸子争立,霸业也开始走向衰败。

前六四四年,齐桓公与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邢侯、曹共公在淮水边会盟,这是齐桓公组织的最后一次中原诸侯大会。会后诸侯帮助被淮夷侵扰的鄫国修筑城墙,军中就开始流传“齐国内乱”的消息,修城任务还没结束就草草结束,各自回国。

前六四三年十月,齐桓公在公宫中被活活饿死,尸体腐烂,蛆虫爬出宫门。易牙杀太子昭党羽,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太子昭出奔到宋国。

前六四二年,先前受齐桓公嘱托护佑太子昭的宋襄公率领诸侯讨伐齐国,与支持太子昭的齐国内部势力携手杀死公子无亏,拥立太子昭即位,就是齐孝公。

晋文霸业:与楚共创天下国际秩序“制衡态”

从齐、郑小霸中原开始,中原主要诸侯国已经逐渐习惯了后周王时代背景下“诸侯自治”的国际秩序。在此基础上,齐桓公/管仲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起霸主管控的中原国际秩序“新常态”,也在有实力的强国君主心目中树立起“称霸中原”这个比“独善其国”更为宏大的政治理想。前六四三年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霸业中衰,中原成为强国争霸的“角斗场”。

在本书中,我们从“晋国视角”着眼,详细讲述了晋国霸业的起点、奠基、孕育、兴起、巅峰、延续和终结。在这里,我们将始终保持“中原视角”,重新梳理一下楚成王如何节节胜利、几乎成就霸业,晋文公如何力挽狂澜、城濮之战一战而霸,从而与楚成王共同开创天下国际新秩序“制衡态”,以及晋国霸业如何渡过传承危机,殽之战后确立天下国际新秩序。

一、前六四二年—前六三七年:宋襄公称霸落败,楚成王收服郑国

前六四二年,宋襄公率诸侯讨伐齐国,拥立出奔到宋国的太子昭。郑文公一见齐国内乱,马上前往楚国朝见楚成王。在成功地将太子昭推上君位之后(就是齐孝公),宋襄公认定天命已经抛弃建立周朝的姬、姜二族,而重新眷顾子姓商王族,于是开始一意孤行地推行他的“复古兴商”称霸计划。

前六四一年,宋襄公称霸正式启动。他派人逮捕了滕宣公,召集曹人、邾人在曹国会盟,又指使邾文公逮捕了鄫子,杀了他当作祭品祭祀睢水边的东夷神社。邾国是东夷国,而鄫国在几年前饱受东夷侵扰、曾得到齐桓公组织诸侯保护。宋襄公此举表明,他的称霸理念不是继承齐桓霸业的衣钵“尊王攘夷”,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同年冬天,齐、鲁、陈、蔡、楚、郑国代表在齐国都城会盟,公开的主题是不忘齐桓公的大德,重修齐桓公时期各国之间的友好。宋国的缺席表明,这次会盟的真正意图是表达对宋襄公称霸的一致反对;楚国的出现表明,在中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武力抗衡的情况下,楚成王认为楚国已经可以从容地作为一个“正常国家”参与到中原国际政治中来,也许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洗刷掉中原体系长期加在楚国身上的“荆蛮”标记,从而名正言顺地当上中原霸主。

前六三九年春,宋襄公在宋地鹿上与齐人、楚人会盟,希望楚国能同意自己召集诸侯会盟,楚人同意了。同年秋天,宋襄公果真召集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庄公、许僖公、曹共公在宋地盂会盟。会上,楚成王捉拿了宋襄公,押着他讨伐宋国。秋天,楚卿子西前往鲁国进献伐宋的战利品。冬天,诸侯在宋地薄会盟,释放了宋襄公。经过这一系列闹剧式的行动,中原各诸侯国很可能加深了对楚成王的服从意愿,而宋襄公早已被他们当作顽固不化的狂人来看待了。

楚成王“中原首秀”成功之后,前六三八年春,郑文公再次朝见楚成王,表明郑国正式服从楚国。夏天,宋襄公联合卫文公、许僖公、滕子讨伐郑国以示惩罚,陪着宋襄公征战的这几位诸侯君主到底有多少真心已经无从知晓。冬天,宋襄公在泓水边与楚人交战,宋军大败,宋襄公受重伤。战后,郑文公派夫人到军营里慰劳楚成王,又在国都内设最高规格的享礼款待他,楚成王娶了两位郑公室女子为妾后班师回国。此时郑国已经成为楚国的亲密盟国。

齐孝公不敢与风头正盛的楚成王对抗,却对宋襄公落井下石,于前六三七年讨伐宋国,讨伐他没有参与先前的齐都之盟。夏五月,宋襄公伤重不治去世,他所主导的“复古兴商”称霸闹剧也宣告收场。秋天,楚司马子玉率军讨伐陈国,讨伐它曾有过服从宋国的念头。此时的楚成王很可能认为,成为中原霸主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二、前六三六年—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出定襄王,楚成王几成霸业

前六三六年,郑国与周王室围绕滑国存亡发生激烈冲突:郑国出兵讨伐滑国,想要逼迫滑国臣服,周襄王派出两位大夫到郑国,请求郑国放过滑国,郑文公不但不听周王的命令,还逮捕了两位王室大夫。周襄王发怒,下决心惩处郑国。由于周王室自身的军事力量已经很薄弱,周襄王不听劝阻,派出颓叔、桃子两位大夫请来狄人讨伐郑国,占领了栎邑。周襄王很感激狄人,立狄女隗氏为王后。隗氏与前六三八年得到赦免回到王城的王子带通奸,襄王知情后无法忍受,又废了狄后。颓叔、桃子担心狄人会怨恨他们两人,于是奉王子带为主,率领狄军两次攻打襄王,襄王出逃到郑国,王子带和隗氏也离开王城,住在一直不顺服王室的河北王畿温邑。周襄王派出使者到各国告难,中原各国大多袖手旁观,而秦穆公、晋文公决定共同出兵干预。

这年冬天,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前往楚国朝见楚成王,表明宋国也服从楚国。

前六三五年春,秦穆公率军到达河水岸边,准备与晋文公会合后共同东进中原。然而,晋文公在狐偃建议下,一面派人回绝秦穆公,一面买通阻挡在晋国和河北王畿之间的戎狄,独自率军抄近道南下,迎回周襄王,杀死王子带,平定了叛乱,取得“尊王”“平乱”之功。周襄王将王室一直无法有效控制的南阳八邑赐给晋国,晋人抓住机会,晋文公亲自坐镇,软硬兼施、稳扎稳打,实际占有了南阳地区。秋天,秦、晋讨伐楚属国鄀国,秦军攻占鄀国都城,抓获楚国重臣申公子仪、息公子边,“攘夷”扳回一局。楚令尹子玉追击秦师失败,于是包围陈国。此时晋、秦在表面上仍是联盟国,然而实际上已经为称霸中原展开了竞争。

此时的卫国在卫文公的领导下,国力显著增强,前六三五年春攻灭邢国,冬天成功调停鲁国和莒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前六三四年春,卫、鲁、莒三国在莒邑向会盟。鲁国、卫国此时都已经倒向楚国。齐国认为自己仍然是区域的霸主,不能容忍鲁、卫另组同盟,因此两次出兵讨伐鲁国,卫国于是讨伐齐国以示报复。让局势更为复杂的是,宋国看到晋国迅速崛起,于是背叛楚国,改投晋国。于是,鲁卿东门襄仲、臧文仲前往楚国,请求楚人出兵讨伐齐国、宋国。冬天,楚人讨伐宋国,包围缗邑;鲁僖公带领楚军讨伐齐国,攻占谷邑,让齐桓公之子公子雍住在谷邑,由楚申公叔侯戍守。

前六三三年夏,齐孝公去世,齐桓公之子公子潘杀孝公之子而自立,就是齐昭公。冬天,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文公、许僖公包围宋国都城,十二月,鲁僖公也加入进来,与楚集团诸侯在宋国境内会盟。

此时天下各主要诸侯国情势大致如下:

(一)楚集团

楚国:君主为楚成王,积极争取称霸中原

郑国:君主为郑文公,此前为齐集团“二心国”

陈国:君主为陈穆公,此前为齐集团“二心国”

蔡国:君主为蔡庄公,此前为齐集团“二心国”

许国:君主为许僖公,此前为齐集团“二心国”

鲁国:君主为鲁僖公,此前为齐集团“一心国”

卫国,君主为卫成公,此前为齐集团“一心国”

曹国:君主为曹共公,此前为齐集团“一心国”

(二)晋集团

晋国:君主为晋文公,积极争取称霸中原,此前为齐集团“观察员国”

宋国:君主为宋成公,此前为齐集团“一心国”

(三)秦国:君主为秦穆公,积极争取称霸中原,此前为齐集团“观察员国”

(四)齐国:君主为齐昭公,曾为中原霸主,自诩仍拥有霸主地位

由此可见,在齐国霸业衰落、宋国称霸失败之后,除齐国、宋国外的所有中原主要诸侯国都已经认为,长期与齐国争霸、国力强盛、君王英明的楚国将成为下一个中原霸主国,楚成王距离实现“称霸中原”的宏伟目标似乎已经只有一步之遥。

三、前六三二年:城濮之战,楚成王功败垂成,晋文公称霸中原

当楚集团诸侯包围宋国时,晋国高层在谋求称霸中原的总体战略指引下,决定武力介入此次危机,采用“攻甲救乙”策略,通过讨伐曹国、卫国吸引楚国来救援,从而解救宋国。

前六三二年春,晋文公派出使者到卫国,提出借道卫国讨伐曹国。卫国不同意,这就给晋人讨伐卫国提供了理由。晋文公率领晋军从卫国以西渡过河水,向东讨伐卫国,夺取了五鹿。

二月,晋文公、齐昭公在卫地敛盂结盟。卫成公想参加此次会盟,晋人不答应。卫成公又想投靠楚国,国人不同意,于是将卫成公驱逐出国都。

作为卫国关系密切的盟国,鲁国派出国卿公子买率军戍守卫国,等待楚国前来救援。可是,楚军救援卫国没有成功。鲁僖公一方面惧怕晋国惩罚,于是派人刺杀了公子买作为交待;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得罪楚国,于是告诉楚人说,杀掉公子买是因为他没到期限就擅自回国。

三月八日,晋文公攻入曹国,数落曹共公不用贤人僖负羁、滥授官职,当年偷看他洗澡,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寻找理由。

这时,已被围四个月的宋人派人到晋军营垒中告急。晋国高层决定:一方面逮捕曹共公,并宣称要把曹国、卫国的领土赐给宋人;一方面要求宋国去给齐国、秦国送重礼,请他们向楚国游说放过宋国。这样一来,一方面宋国得到晋国的赐地承诺,更加坚定地跟从晋国;一方面楚国由于要力保新近加入楚集团的曹国、卫国,绝不会放过宋国;一方面齐国、秦国收了宋国的重礼,却无法说服楚国,会对楚国的顽固感到愤怒。晋国通过这样的“激将法”促使齐国、秦国出兵支持晋国,成功地将所有不服楚国的力量整合到了一起。

楚成王不愿与急于求战的晋文公进行正面决战,于是自己离开宋国回到方城以内的申县,然后命令申公叔侯从齐国谷邑撤军,命令令尹子玉从宋国撤军。子玉拒绝撤军坚决请战,楚成王发怒,减少了子玉所统帅的军队数量。

子玉派出使者宛春前往晋军营垒,向晋人提出:如果晋人将卫成公送回国都公开恢复其君位,并且公开恢复曹国的国家地位,楚国就从宋国撤军。而晋人则私下同意恢复曹国、卫国,促使曹国、卫国公开宣布与楚国断绝关系,并故意违背外交规则逮捕了使者宛春。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卫国已经分为两股政治势力,国都内的国人已经宣布与楚国断绝关系,而流亡在外的卫成公则派遣他的党羽参与了楚集团联军。

这些行动成功地激怒了子玉,他率领全部军队离开宋国,北上卫国追赶晋军,寻求正面交战。晋人按照当年公子重耳对楚成王的承诺退避九十里后,在卫地城濮停下,准备与楚人决战。当时双方的参与国分别是:

晋集团:晋(主力)、齐、秦、宋、群戎

楚集团:楚(主力)、郑、卫、陈、蔡、群蛮夷

夏四月二日,晋军运用“佯败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术,在城濮大败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历史性胜利。之后,晋军讨伐了郑国。二十七日,晋军到达郑地衡雍,在附近的践土为前来慰劳的周襄王修建行宫。郑文公派子人九到晋军营垒求和,晋卿栾枝进入郑国都城与郑文公盟誓,五月九日,晋文公与郑文公在郑地衡雍结盟,曾经是楚国最亲密盟国的郑国转投晋国。

五月十日,晋文公在践土行宫向周襄王进献楚俘,周襄王正式任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也就是霸主)。五月二十六日,晋文公、齐昭公、鲁僖公、宋成公、蔡庄公、郑文公、卫夷叔(卫成公同母弟)、莒兹丕公在践土会盟。陈穆公在会盟结束后赶到。卫成公出奔到楚国。

六月,晋人将卫成公送回国都复位,夷叔被杀,守城国卿元咺出逃到晋国。

冬,晋文公、齐昭公、鲁僖公、宋成公、蔡庄公、郑文公、陈共公、莒兹丕公、邾文公、秦人在温地会面。会上,晋文公设立了“国际法庭”,听取卫成公与元咺的诉讼,判定罪在卫成公,将其关押在王城。晋文公又召来周襄王,带领诸侯朝见他,并邀周王到河水以北地区狩猎,为自己成功占领的南阳新区“剪彩”。

十月十二日,根据会上形成的决议,诸侯包围许国,声讨它不参加践土之盟、温之会,最终无功而返。

四、前六三二年—前六二八年:晋文公巩固霸业,与秦穆公矛盾激化

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在称霸中原同时,着手加强针对晋国周边山区狄人的军事力量。对付狄人须用步兵,晋国在前六五〇年时已经建立了左行、右行两支步兵军队,晋文公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行,成为左、中、右三行。

前六三一年夏,王室卿士王叔文公、鲁僖公、晋卿狐偃、宋卿公孙固、齐卿国庄子、陈卿辕宣仲、秦卿小子慭、陈人、蔡人在翟泉会盟,重温去年的践土之盟,而且谋划讨伐仍在晋、楚间摇摆不定的郑国。

前六三〇年春,晋人入侵郑国,试探郑国的军事能力强弱。九月,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理由是郑文公当年对路过郑国的公子重耳不礼敬,而且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后面一条显然是真正的原因。郑大夫烛之武夜见秦穆公,挑破秦、晋之间的竞争关系,指出秦国讨伐郑国是“损秦利晋”错误举动,提出郑国愿做秦国东进中原的接待国。他成功说服秦穆公抛开晋文公单独与郑人盟誓,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都,然后单方面撤军回国。晋军如果继续讨伐郑国就等于与秦国开战,晋文公此时还下不了这个决心,于是决定撤军回国。郑国从晋国迎回郑公子兰立为太子,以向晋国示好求和。

前六二九年秋,晋国在清原举行大阅兵,撤销三行,成立中、上、下、新上、新下五军,与“天子六军”仅有一军之差。

五、前六二八年—前六二七年:殽之战,确立天下国际秩序“制衡态”

前六二八年,戍守郑都的秦大夫杞子派人回到秦国报告说,郑都秦人已经掌握了北门管钥,如果秦军前来偷袭的话,可以攻占郑国。虽然遭到蹇叔、百里奚等老臣的极力劝阻,秦穆公还是决定抓住晋文公、郑文公去世、郑国有秦人内应的机会东进中原、占领郑国,为自己称霸中原的梦想放手一搏。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秦军沿宗周—成周道东进,前六二七年春经过王城,到达滑国时消息走漏,郑穆公逼走杞子、逢孙、杨孙。秦军见郑国已有防备、自身没有后援,于是在攻入滑国之后沿原路回国。四月十三日,身穿染黑丧服的晋襄公率军在宗周—成周道的殽山段截住秦军,与山区冲杀下来的姜戎步兵前后夹击,大败秦军,俘获三位统帅。在晋襄公嫡母、秦女文嬴的劝说下,晋襄公放走了三位统帅。

殽之战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国政局稳定、实力强大,而且牢牢掌握着宗周—成周道这一秦国东进中原必经之路,自己有生之年称霸中原已无可能。此后,秦穆公一方面重用孟明视等人,专心在西方开拓;另一方面派使者与楚国沟通,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晋国。

殽之战晋国的胜利,打破了秦国称霸中原的最后一线希望,使得晋文霸业没有重蹈齐桓霸业止于一世的覆辙,而是真正成为绵延百年的晋国中原霸业的开端。晋文公和楚成王共同开创的、晋襄公确立的、以晋楚争霸为核心矛盾的天下国际秩序一直延续到前五四六年晋、楚弭兵之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稳定但又充满张力的“制衡态”,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一)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诸侯国分为三个层次:超级大国(晋、楚)、大国(齐、秦)和中原主要诸侯国(鲁、宋、卫、郑、陈、蔡等)。从地理格局上看,晋、楚、齐、秦雄踞天下北、南、东、西四方,围绕着鲁、宋、卫、郑、陈、蔡等中原各主要诸侯国。

(二)晋国是周王室全权代理人、名义上的天下霸主、实际上的中原霸主,势力范围是北方河、济地区。楚国僭越称王,是实际上的南方霸主,势力范围是南方江、淮地区。晋国与楚国这两个超级大国长期争霸,它们都想要成为实际上的天下霸主,但谁也无法战胜另外一方,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长期制衡的关系。齐、秦两大国和中原各主要诸侯国在晋楚双霸“各自管控,互相竞争,长期制衡”这个基本格局下谋划自己的地缘政治策略。

(三)秦国名义上属于楚集团,与楚国联手对抗晋国,但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并不受楚国控制。齐国在名义上属于晋集团,在晋国强盛时服从它,但当晋国衰弱时就图谋摆脱控制、称霸东方,重现昔日齐桓霸业的辉煌。

(四)中原各主要诸侯国在名义上属于晋集团,根据对待霸主晋国的态度可分为两类:1、较为稳定服从晋国的“一心国”,包括鲁、宋、卫;2、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的“二心国”,包括郑、陈、蔡。

在将近一百年的争霸斗争中,晋、楚双方都试图战胜对方,成为天下霸主,进而代替周王成为天下新王,然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个最高政治理想的升级版——消灭诸侯,结束分封,成为比周王更有权柄的天下新王,最终由春秋四大国中最不起眼的秦国在前二二一年实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68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