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南渡长江,攻占集庆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01:13:46 0


龙凤元年(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朱元璋和郭天叙、张天祐接受小明王的封号,在历阳建立都元帅府。元帅府的三个元帅,都元帅郭天叙年轻没经验,右副元帅张天祐虽然年岁大,但缺乏智谋,优柔寡断,指挥大权便落到左副元帅朱元璋手里。历阳的部队,大多数是朱元璋招募或招降来的,并经过他的训练,听从他的号令,加上身边又有一批心腹,如徐达、汤和、花云、耿再成、冯胜、邓愈、胡大海、常遇春等战将可为他带兵冲杀,李士元、毛麒、冯国用、范常、胡惟庸、郭景祥、李梦庚、杨元杲、阮弘道、侯元善、樊景昭、王习古、汪河等十几位儒士可为他出谋划策,因此他虽位居第三,实际上却成了都元帅府的主帅。“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朱元璋)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接受小明王的封号后,他名义上是宋政权辖下的一名红巾军将领,“纪年称‘龙凤’,然事皆不禀其节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调动部队的权力,已成为号令一方的首领。

4万多的红巾军在和州一住几个月,几次发生粮荒,不是个久留之地。因此,朱元璋便考虑可否率部南渡长江。一者以集庆路(治上元、江宁,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不仅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粮区,与和州隔江相望的是太平路(治今安徽当涂),其南边不远处的丹阳湖一带即以出产大米著称,攻占这个地区,粮荒问题自可迎刃而解。二者也是最重要的,只有渡过长江,占据集庆的上游,向东推进,也较易攻克失去长江天堑屏蔽的集庆,从而实现取金陵以为根本、进而谋取天下的战略计划。但是,当朱元璋向谋士李士元提出这个渡江的计策时,李士元却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说:“我兵众而食少,舟楫不备,不足以事江左,利姑小俟之。”他指出,朱元璋虽已拥一支武装部队,但当前历阳乏粮,士兵吃不饱,无法打仗,再说也缺乏船只(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其实是说朱元璋缺少水军,士兵全是步卒,都是旱鸭子,不习水战),根本无法渡越水面宽阔的长江,劝他先放一放,等待条件具备时再说。

正当朱元璋为粮饷和舟楫发愁之时,巢湖水寨的红巾军首领派俞通海前来求援。

巢湖地区很早就受到白莲教的影响。后至元四年(1338),南方白莲教首领彭莹玉和门徒周子旺在袁州起义失败后,彭莹玉逃到淮西,他受到淮民的暗中保护,在淮西住下,有时也到鄂东、湘、赣一带,继续传播白莲教,从事反元活动。刘福通起义军攻占颍州后,彭莹玉也于至正十一年(1351)夏在江淮再度起义,他的门徒金花小姐和赵普胜(因善使双刀,人称“双刀赵”)、李普胜(又名李国胜,别号“李扒头”)起兵响应。巢县俞廷玉、俞通玉与俞通源、愈通渊父子“亦操戈起田间,从其徒李普胜”。至正十二年,李普胜据无为州,赵普胜据含山县,“聚众结水寨,俱称彭祖家”,也叫彭祖水寨。此外,左君弼也聚众响应彭莹玉,“元季壬辰(1351),群雄倡乱,君弼党于彭祖,聚众数千。未几,彭祖败,君弼独据庐州”,“老左起兵多宝寺,称‘多宝家’”。赵普胜、李普胜联合附近的廖永安和廖永忠兄弟(巢县人)、赵仲中和赵庸兄弟(庐州人)、桑世杰(无为人)、张德胜(合肥人)、金朝兴(巢县人)、华高(和州人)等起义队伍,并与左君弼遥相呼应,共同抗击元朝官军。后来,金花小姐战败,赵普胜、李普胜、俞通海父子等又遭到濠州红巾军的攻击,遂退据巢湖,“拥众万余,船千艘”,还有大量粮食。左君弼“据庐州”,同巢湖水军发生矛盾,“恒出兵窘之,诸将郁郁不得志”。众首领经过商议,在至正十五年五月,派俞通海从小道前往历阳,向朱元璋求援,“乞发兵为导,使凡三至”。朱元璋接见俞通海,俞通海表示巢湖水寨愿“以舟师万余,粮数万石请降”。朱元璋大喜过望,对徐达等曰:“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吾事济矣!”当即亲往巢湖,与诸将会面,并实地考察水道。朱元璋劝水寨首领一起联合渡江,向江南发展势力。诸将想想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表示同意。巢湖诸将迎朱元璋登上一艘大船,他即率水师东出湖口,直奔铜城闸(今安徽铜闸)。但尚未进入长江,控制入江水道之元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已调集楼船阻塞马场河口,挡住去路,他们只好退屯黄墩(今安徽运漕)。不料,赵普胜又“阴蓄异志”,不想归附朱元璋,“通海父子与李普胜及将军廖永安、桑世杰、张德胜、华高、赵馘倾心,密露赵机”。朱元璋脱身返回和州,调集一批商船,装载精锐猛士,再到黄墩,指挥巢湖水师发起攻击,一举击败蛮子海牙,然后乘大雨过后江水暴涨之机,从小港汊纵舟而出。“敌兵退,(赵)普胜不敢图” ,只好随船队一起行动。蛮子海牙挥师追击,无奈楼船高大,进退不便。俞通海、廖永安、张德胜等人素习水战,操舟若飞,再次挫败蛮子海牙,纵舟进入长江,驶抵历阳。

巢湖水师的归附,使朱元璋获得舟师万余,不仅增强了军事力量,而且拥有了1000多艘船只和数万石粮食,解决“兵众而食少,舟楫不备”的难题,具备了渡江的条件。李士元即对朱元璋指出:“渡江此其时矣!”朱元璋立即着手进行渡江的准备工作。

一是组织将士练习水战。在归附的巢湖水师船队抵达历阳之前,朱元璋即“遣人诱蛮子海牙军来(历阳)互市,遂执之,得十九人,皆善操舟者,令其教诸军习水战”。巢湖水师的船队到达历阳后,“命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将之”,继续进行操练,掌握水战的各项要领。

二是确定具体的渡江作战方案。起初,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议时,“诸将咸欲直趋金陵”。朱元璋认为这样做过于冒险,主张先攻采石、太平,然后再攻取金陵,说:“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他的这个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太平“控据(长)江山,密迩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在和州南长江岸边,与太平博望隔江对峙)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太平治所所在地)为必争之地。东晋以后,尝谓京口(今江苏镇江)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而南州关要,比二方为尤切,地势然也”。采石的江面比京口的瓜州要狭,自古江南有事,从采石渡江者占到十分之九。从和州东南渡江,攻占采石,然后占据太平,击败据守此地及附近的元兵,既控其咽喉,又解除后顾之忧,然后攻取金陵,犹如破竹之势,即可稳操胜券。否则,不攻占采石、太平,而直趋金陵,采石、太平的元兵在后追击,金陵的元兵在前堵截,两面夹击,胜负就难以预料。

三是制定攻占江南地区后实行“寨粮”“检刮”的政策。这就是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六月渡江攻占太平后公布的一项命令:“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战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所谓稍粮,又称寨粮,是一种征粮于民的制度。考虑到渡江之初,“地狭粮少”,军饷供应十分困难,朱元璋规定,“除守城军士,四十日支粮一次,准作一月口粮,出征军士不支,总兵官给榜,听与敌境远近乡村山寨,招安百姓,送纳粮草供给”。所谓检刮,也就是抄掠。当时由元湖广平章阿鲁灰召至淮西镇压起义的湖广苗军元帅杨完者,就是靠抄掠来解决给养,元廷不向他们提供军饷。他们把抄掠叫作检刮,“检刮者,尽取而靡有孑遗之意,所过无不残灭”。朱元璋的这种检刮政策,就是从苗军那里学来的,但他限定,检刮仅适用于对付“攻城而彼抗拒”的军民,检刮来的财物包括粮食“听为己物”;如果对方投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不能再搞检刮,只能实行寨粮。这是为了惩罚拒不投降的敌军,并激励自己将士的斗志,使之“人人奋力向前,战无不胜”。

此外,朱元璋还规定,部队渡江时,所有将士家属包括自己的夫人马氏,全部留在历阳。这样做,表面上是考虑家属的安全,实际上是把这些家属留做人质,防备个别将士叛变投敌。

一切安排就绪后,六月初一,朱元璋率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士元、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等,指挥水陆大军万余人,乘坐风斗快船或用苇荻扎成的筏子渡江。亲侄朱文正作为一名领兵官,随同渡江。郭天叙、张天祐及其部属,也一起渡江。日暮时分,队伍正要出发,突然下起暴雨,朱元璋下令暂停渡江,直到第二天即初二的清晨刮起北风,云歇雨停,才重新举棹南渡。一千多艘大小船只,分列两队,扬帆竞发。朱元璋和廖永安的座船,走在前头,廖永安问在哪儿靠岸,朱元璋说:“采石大镇,其备必固。牛渚矶(在今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北部突入江中部分为采石矶)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船队按照他的命令,由西南和东北两面向牛渚矶逼近。屯守矶上的元军拼命发射弓箭,船队无法靠岸。朱元璋令常遇春往前冲击。常遇春即飞舟直前,强行靠岸,挥戈杀向元兵。元兵伸手抓戈,他顺势跃上江岸,左冲右突,元兵四散逃窜。朱元璋指挥将士乘机登陆,攻占采石。沿江敌垒,望风迎降。

李普胜、赵普胜与朱元璋同日渡江,到采石后,李普胜也反悔归附朱元璋,他借口庆贺渡江之捷,在船上摆下酒席,邀请朱元璋赴宴,想借机杀害朱元璋。李普胜的部下偷偷把消息告诉朱元璋,他推托有病,没去赴宴。过几天,朱元璋在船上设宴回请李普胜。李普胜毫无防备,上船不久,被朱元璋叫人给捆起来,扔进江里淹死。赵晋胜见势不妙,逃奔徐寿辉,于次年夏占领池州。

朱元璋的部队长期缺粮挨饿,攻占采石后,见粮食就抢,见牲口就拉,想饱掠一顿,载回历阳享用。朱元璋看出将士们的心思,对徐达等几位将领说:“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听诸军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有,大事去矣!”他下令砍断所有船只的缆绳,把船推入急流,任其顺流漂走,传令全军将士:“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然后方放汝归。”士兵饱餐一顿后,直奔太平城下,一阵急攻,破城而入。守城的元平章完者不花与佥事张旭等弃城逃跑,万户纳哈出被俘,太平路总管靳义投水自尽。士兵个个欢天喜地,正准备大抢一通,只见街上到处张贴告示,严禁掳掠,违令者军法从事。原来,朱元璋在采石许诺诸军攻占太平后可“从其所取”,不过是激励士兵的一种手段。在大军出发之前,他已暗中嘱咐李士元制定不许掳掠的禁约,写成告示,一占领太平,就派人四处张贴。士兵见到告示,只得作罢。有个小兵动手抢劫,即被斩首示众。太平“城中肃然”,民心顿时安定下来。太平路的大富户陈迪捐献一批金银财帛,朱元璋下令“分给诸将士”。将士们虽然没有上街掳掠,但都分到一份财宝,倒也满心欢喜。

太平路耆儒李习、陶安等率领地方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的队伍。陶安,字主敬,当涂富户,博涉经史,至正初年考中乡试,后两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出任集庆明道书院山长,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归里闲居。他见到朱元璋,夸赞说:“龙质凤姿,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朱元璋召见陶安、李习,陶安献言:“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争雄长,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悦一时,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兴奋地说:“足下之言甚善,吾欲取金陵,足下以为如何?”他表示赞同,说:“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朱元璋“由是礼遇甚厚”,留置幕府,遇事常找他商量。陶安是进入朱元璋幕府的第一个举人。接着,朱元璋又征聘儒士宋思颜、潘庭坚、王恺以及流寓太平的名士汪广洋。

渡江攻占采石、太平,这是朱元璋迈出独立发展的第一步。随着地盘的扩展,队伍的壮大,他开始着手建立地方的行政和军事机构。下令将太平路改为太平府,任命李习做知府;设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帅府元帅,以李士元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潘庭坚为帅府教授。并下令沿用龙凤年号,旗帜及将士战衣皆尚赤,表示这些军政机构虽然是朱元璋自行设置的,但都归属宋政权的管辖和领导。同时,还实行开仓济贫政策,将太平的仓储散给贫苦人民,当地群众“人马云集”,纷纷前去领取。

太平四面都是元兵,朱元璋令诸将分守各门,修补城墙,疏浚壕沟,加强防御。元右丞阿鲁灰、枢密副使绊住马、御史中丞蛮子海牙等以巨舟堵截采石江闸,封闭姑孰口(在今安徽当涂县南),断绝朱元璋的归路。方山寨(在今江苏南京江宁区东南、秦淮河东岸)“义兵”元帅陈埜先与康茂才又率水陆军数万进攻太平府城,形势十分危急。朱元璋在城上侦察敌情,发现敌方没有什么奇谋,即亲与汤和率兵出姑孰东迎战,而命徐达、邓愈以奇兵绕至敌后,两面夹攻,大败元兵,活捉陈埜先。陈埜先自认为必死无疑,朱元璋却释放了他。他疑惑地问:“生我为何?”朱元璋回答:“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假号令据城邑者不知其几。然则胜则人附,败则附人。尔既以豪杰自负,必能识达事机,岂不知生尔之故!”他又问:“然则欲吾军降乎?”答曰:“然!”陈埜先便提笔给部众写了封信,第二天大小头目都率部来降。朱元璋于是杀白马乌牛,与陈埜先歃血为誓,结为兄弟,共约合军攻取集庆。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见陈埜先兵败,不敢再贸然进攻,率众还驻裕溪口。

六月底,朱元璋决定分兵两路,向集庆进军。南路由徐达等带领往东攻占芜湖、句容、溧水,再趋溧阳,从南面包抄集庆,切断集庆守军与南面元军的联系;北路由张天祐率领,直攻集庆。朱元璋对陈埜先不放心,把他留在太平,而让他的部队跟随张天祐去打集庆。陈埜先暗中嘱咐部下,到集庆不可力战。张天祐因此吃了大亏,七月在集庆城下战败,退回太平。八月,朱元璋决定再次进攻集庆。陈埜先得到消息,又偷偷传话给他的部下,到集庆不要认真打,等他脱身逃出,再和元军一道攻打红巾军。原来,当初他写信劝部众投降,是想激部众拒降。没想到部众果真投降了朱元璋,让他叫苦不迭,后悔不已。所以他反复传话叫部下到集庆不要认真攻打、狠劲拼杀。有人向朱元璋揭发陈埜先的阴谋,朱元璋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他不是真心归附,但把他杀了,又怕失去众豪杰之心,再没有人向我投降了。经过反复考虑,朱元璋召见陈埜先,对他宣布:“人各有心,识见不同。从元从我,任汝所适,不相强也!”陈埜先赌咒发誓说:“若背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朱元璋笑了笑,把他放走了。陈埜先回到营地,收集余众,屯驻板桥(在今江苏南京江宁区东北),一面暗中联络防守集庆的元行台御史大夫福寿,密谋合击朱元璋,一面派人去见朱元璋,谎报他在十二日带兵攻至台城(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山南乾河沿北),与元兵遭遇,杀获无数。同时建议朱元璋放弃攻打集庆的计划,说集庆城池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廓,以江为池,地势险阻,不利步战,过去西晋王浑、王璿,东晋苏峻、王敦和隋朝贺若弼、韩擒虎、杨素攻取建康,都是靠水军取胜的。现今环城三面阻水,元军与杨完者的苗军联络其中,连寨30余里,攻城则虑其断后,立寨则粮运不继,勉强攻打,如果不能取胜,反而要吃大亏,后果不堪设想。不如进兵南据溧阳,东捣镇江,据险阻,绝粮道,示以持久,那样集庆就可不攻自下。朱元璋写信回答说:“历代之克江南者,晋之殄吴,隋之平陈,曹彬之取南唐,皆以长江天堑限隔南北,故须会集舟师,始克成功。今吾大军既渡江,据其上游,彼之天险我已越之,彼之咽喉我已扼之,舟师多寡,不足深虑,舍舟步进,足以克捷,自与晋、隋势殊事异。足下效勤宣力,正宜乘时进取,建勋定业,奈何舍全胜之策而为此迂回之计耶?”陈埜先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九月,他密约元将左答纳识里到自己军营,佯称将他生擒,让朱元璋前去受降。朱元璋说:“此贼多诈,最叵信,姑许之。”但说完就把这事放到一边,根本没去,使他的阴谋再次落空。

徐达等在六月间连克芜湖、句容后,于七月攻占溧水,八月攻取溧阳等地,切断集庆守敌与南面元军的联系,使集庆处于三面被围之势。九月,朱元璋对集庆发动了第二次进攻。郭天叙、张天祐带兵出发,至方山攻破左答纳识里的营垒,直趋集庆城下,攻打东门。陈埜先也从板桥领兵来到集庆,佯装攻打南门,骗取郭天叙、张天祐的信任,然后设酒席宴请他们两人,用伏兵执杀郭天叙,并生擒张天祐押送给福寿,让福寿把他杀了。陈埜先与福寿内外夹攻,红巾军措手不及,败退溧阳。陈埜先乘势追击,经过金坛县葛仙乡时,被当地地主武装卢德茂误作红巾军擒杀了。陈埜先的侄儿陈兆先收集其部众,驻屯方山,与蛮子海牙互为犄角,谋攻太平。

郭、张两个元帅遇害后,郭子兴的旧部全归朱元璋指挥。这样,他便成为这支队伍名副其实的都元帅,小明王麾下的一员大将了。

蛮子海牙率领舟师占据采石,断绝长江南北的交通,准备进取太平。这时马夫人和将士家属还留在和州,采石一失,交通断绝,他们的安全受到威胁,将士都非常焦急。为解除后顾之忧,龙凤二年(1356)二月,朱元璋命常遇春带兵反攻采石,取得俘敌万人的胜利,迫使蛮子海牙向集庆逃窜。和州与太平的水上通道重新被打通,军心安定下来,后方又得到了巩固。

龙凤二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率大军,三攻集庆。大军水陆并进,至江宁镇、板桥镇,攻破陈兆先的大营,陈兆先被俘,部众36000人全部投降。朱元璋从中选出骁勇的壮士500人留置麾下,作为自己的侍卫。这500人不清楚朱元璋将如何处置他们,心里忐忑不安。朱元璋觉察到他们的疑虑,晚上就让他们担任自己的侍卫,把原先的侍卫和亲信全部撤走,只留冯国用和冯胜擐甲侍帐中,自己脱下战甲,躺倒就睡。这500人见朱元璋这样信任他们,纷纷相告,说朱元帅既没杀我们,又把我们当作心腹对待,我们怎能不尽力图报呢?初十,朱元璋挥师东向,进围集庆。冯国用率领500名侍卫发起冲击,他们争先陷阵,在蒋山大败元兵,攻入集庆外城。元行台御史大夫福寿督兵出战,屡被杀退,又闭城拒守。朱元璋指挥将士以云梯登城,攻入城中。福寿督兵巷战,兵败被杀。元平章阿鲁灰、参政伯家奴及集庆路达鲁花赤达尼达思等皆战死,御史王稷、元帅李宁等300多名将官被俘,蛮子海牙逃奔张士诚。淮西宣慰使、都元帅康茂才带领余部3000人企图向镇江逃跑,被朱元璋的军队追上,全部解甲投降。驻守集庆的苗军元帅寻朝佐、许成、刘哈剌不花、海军元帅叶撒及阿鲁灰部将完都等,率军民50多万人投降。江南重镇集庆终于被攻克了。在攻取集庆的战役中,朱文正“饶勇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深得朱元璋赏识。

朱元璋率军进入集庆,召集城中官吏军民举行大会,对他们说:“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自保。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他要求“居官者慎莫暴横,以殃吾民”,并宣布:“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第二天,朱元璋下令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表示他的起兵是“上应天命”的;设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以赵忠为兴国翼元帅,戍守太平。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皆录用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