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应天保卫战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01:13:31 0


龙凤六年(1360)春,朱元璋已占领浙东的大部分地区,江南根据地的建设也已取得很大成绩,可以直面东西两个强敌了。他适时地改变原先固守东西两线、向东南出击的战略决策,实行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方针。但是,以他当时的实力,如果两线同时出击,必败无疑,唯一可行之策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那么,究竟以谁为先呢?这是令他颇费踌躇的事。恰在此时,刘基和宋濂、叶琛、章溢等浙东儒士来到应天,朱元璋征询刘基的意见,刘基认为应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定下先陈后张、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这个时候,陈友谅也正策划向朱元璋发起攻击。于是,朱陈之间的一场兼并战争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今湖北仙桃西南沔城)人,出身渔民家庭,原姓谢,因祖父千一入赘陈姓,改姓陈。他体貌丰伟,力大无比,武艺高强。幼年读过书,粗通文义。曾做过县衙门的贴书,郁郁不得志,遂回乡与弟友仁、友贵聚众起义。不久,在元军的追击下,率众投奔徐寿辉。初隶寿辉部将倪文俊为簿椽,后以战功升任领兵元帅。太平元年(1356)正月,倪文俊在汉阳(今湖北武汉汉阳区)修建宫室,将天完都城迁至此地,迎徐寿辉入居,自为丞相。未几,他向元朝请降,“求为湖广行省平章”,遭到拒绝。第二年九月,倪文俊转而谋害徐寿辉,妄图篡夺天完大权,失败后投奔陈友谅,为陈所杀。陈友谅乘机兼并他的队伍,自称宣慰使,不久又称平章政事,此后大力向东南方向拓展势力。太平二年底,他率军东下,在小孤山(今江西彭泽对面长江北岸)大败元军,又与天完的饶州守将祝宗合兵出援正在围攻安庆的赵普胜。翌年正月,安庆城破,元淮南行省左丞余阙负伤自刎,元军在长江中游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攻克。接着,陈友谅乘胜连克龙兴、瑞州(治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建昌、赣州、汀州(治今福建长汀)、信州(治今江西上饶)、衢州等地,并于天定元年(1359)派兵攻陷襄阳路。天完政权的势力因而大振,成为南方各支起义军中拓地最广、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

朱元璋自渡江攻占太平后,即与陈友谅接邻。龙凤三年(1357)十月,常遇春夺取天完政权攻占的池州,与陈友谅开始发生冲突。翌年四月,陈友谅在攻克安庆后,令赵普胜自枞阳引兵东下,夺回池州。龙凤五年四月,徐达又令俞通海等带兵出击,再次攻占池州,活捉天完将领洪钧等。正在出征浙东的朱元璋原来担心赵普胜进窥太平、应天,闻讯大喜,提升徐达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俞通海佥枢密院事。不久,他自浙东返回应天,又命朱文正、徐达统率马步兵,廖永忠、俞通海统率舟师,水陆并进,攻取安庆。朱文正、徐达绕过枞阳水寨,率张德胜等自无为登岸,攻占潜山,从西北方向迂回进逼安庆。之后,徐达奉命还镇池州,由俞通海会同诸将进取安庆。赵普胜拼死抵抗,俞通海等不克而还。朱元璋针对赵普胜勇而寡谋、陈友谅挟主胁众、上下疑贰的情况,决定使用离间计清除这个劲敌。他派人暗中交结赵普胜的门房,再将一封写给门房的信件送给赵普胜。赵普胜于是对门房产生怀疑,门房慌忙投奔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的部将又给这个门房许多钱,让他去找陈友谅,说赵普胜想叛降朱元璋。赵普胜参加起义比陈友谅早,战功卓著,陈友谅把他看成是自己将来的一个竞争对手,听了门房的话,对他更加疑忌,派人到安庆打探消息。赵普胜对来人大摆了一通自己的功劳,更加深了陈友谅的猜疑。九月,陈友谅“诈以会师为期”,亲至安庆,赵普胜没有看透陈友谅的真实意图,毫无防备,被陈友谅执杀。十月,俞通海之父、佥院俞廷玉乘机率兵进攻安庆,但仍未得手,死于战阵。龙凤六年五月,陈友谅挥师东下,进窥池州。朱元璋急忙从浙东调回常遇春,与徐达一起镇守池州,并指示他们在九华山(在池州南面)下设伏阻击陈友谅。徐达、常遇春依计而行,取得“斩首万余级,生擒三千余人”的胜利,挡住了陈友谅的进攻。

陈友谅和倪文俊一样,也是个权迷心窍的野心家,杀倪文俊后一心“谋称帝”。治平八年(1358),仕宦之家出身的谋士解开,“以书说友谅归正,不失为江都王”,又“移书陈友谅弟,劝其杀伪主(指徐寿辉)以归元”。陈友谅虽未按照解开的建议降元,却把杀害徐寿辉的谋划逐步付之行动。翌年十二月,他先在江州用伏兵杀掉徐寿辉的部属,然后宣布迁都江州,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天定二年(1360)闰五月初一,又亲率舟师10万,挟徐寿辉东下,绕过池州,进攻太平,夺占采石。在采石,他终于派人用铁挝击杀徐寿辉,初三自称皇帝,冒着暴风雨在五通庙就帝位,改国号为大汉,年号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师兼知枢密院事。此时,陈友谅志骄意满,认为席卷江东、灭朱元璋已不在话下。闰五月初五,又派人约张士诚一起进兵应天,试图一举消灭朱元璋的势力。

陈友谅大举东下的消息,如晴天霹雳,震惊了应天。当时,陈友谅已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地盘比朱元璋大得多,舟师更是比朱元璋多10倍,拥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100多艘巨舰和几百条战船。应天的不少官员惊慌失措,“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谓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谋先复太平,以牵制贼势”,“或劝上自将击之”,胆小的甚至暗中收拾细软,考虑城破后的去处。朱元璋“心非诸将议”,他见刘基沉默不语,把他请进密室,询以计策。刘基慷慨激昂地说:“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朱元璋又问:“先生计将安出?”他答道:“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朱元璋听后,不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陈友谅地据上游,舟师10倍于我,正面硬碰,难有取胜的把握,“伏兵伺隙击之”是唯一可行之策。因此,他决定采纳刘基的建议,使用诱敌深入、设伏聚歼之计,迎击陈友谅的入犯。

作战方案确定后,朱元璋唯恐战争旷日持久,陈友谅与张士诚合兵,两面受敌,难以取胜,决定利用陈友谅骄傲轻敌又求胜心切的心理,诱其从速进兵应天,以便设伏歼灭之。他授意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作书遣使伪降友谅为内应,招之速来,仍绐告以虚实,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势。”康茂才于是派手下一个曾侍候过陈友谅的老门房,携带他的诈降信,乘小船到太平去见陈友谅。陈友谅喜出望外,忙问:“康公今安在?”老门房说是在江东桥(在今南京江东门附近)。又问:“江东桥何如?”答曰:“木桥也。”他设酒食招待了老门房,临别约定与康茂才在江东桥会合,以呼“老康”为号。

老门房回应天向朱元璋复命,朱元璋即令李善长连夜把江东桥拆掉,另建铁石桥。当时应天的西边,从南到北,有大胜港(在今南京板镇西北)、新开河口(今南京城西江岸新河口村)、龙湾(今南京下关)三个入江口。从大胜港到龙湾的江岸,虽是一片平整的滩头,但往东则横亘着一条新开河,新开河东岸往北有秦淮河,往南与大胜港之间又有多条汊河,步卒难以通行,这就在应天城西面构筑起一道防御屏障。大胜港水道和新开河水道水量都不大,大型船只难以行驶,只有秦淮河与新开河相汇之后,水量比较充沛,可容大型船只通过。陈友谅要进攻应天城,只能选择在龙湾泊岸登陆。根据应天的水文地理形势,朱元璋决定在龙湾附近秦淮河东岗的高地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一带设伏,与陈友谅展开决战。他令邵荣、常遇春、冯胜、华高等率领帐前五翼军3万人埋伏于卢龙山以东的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南麓;令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的雨花台一带,以防御从大胜港、江东桥突入城西、南濠之敌;令杨璟驻兵城西南的大胜港;令廖永忠、张德胜、朱虎率舟师藏匿于自龙江至聚宝门的入江水道里,此河道在上一年刚调发溧水、溧阳、上元、江宁、丹徒、丹阳六县之民及作弊受罚的吏胥进行疏浚,“阔十余丈、深二丈,能容海船周旋”;自己坐镇指挥督战卢龙山,并在山左暗藏黄旗,山右暗藏红旗,规定敌人进入埋伏圈,举红旗为号,等到举起黄旗,伏兵立即出击。在此之前,朱元璋已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捣信州,威胁陈友谅的侧后,进行牵制。

陈友谅求胜心切,得到康茂才愿当“内应”的许诺,不等张士诚作出答复,便于闰五月初十率领舟师东下,直趋应天。至大胜港,遭到杨璟兵的截击。再奔江东桥,见是座铁石桥而不是木桥,大吃一惊,连呼“老康”“老康”,不见回应,忙和弟弟陈友仁率领1000多艘战船折往龙湾,令张志雄领偏师佯攻,自己与陈友仁率主力迂回到下游的石灰山北,登岸立栅,占领滩头。朱元璋在卢龙山上,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部将要求马上出击,他说:“天将雨,诸军且就食,当乘雨击之。”当时晴空万里,酷热难忍,士兵个个汗流浃背,浑身湿透,忽然云起东北,顷刻之间下起了瓢泼大雨,朱元璋一声令下,只见卢龙山右侧高高举起红旗,士兵蜂拥而上,争拔栅栏。正当两军接战之时,暴风雨戛然而止,朱元璋下令擂响战鼓,举起黄旗,邵荣、冯胜、常遇春带领石灰山南麓的伏兵杀向龙湾岸边,徐达也带领驻守南门外的部队赶来,藏匿于入江水道的水军迅即弃舟登岸,对陈军内外夹击。起初朱军“数战不利”,后来朱元璋“调邵荣兵沿江而西截战,友谅兵前后不能相继,遂大败”。汉军士卒争相登舟逃命。时值退潮,战船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被俘2万余人,陈友仁登舟逃遁,陈友谅的部将张志雄、梁铉、俞国兴、刘世衍等,纷纷投降,陈友谅换乘小舟,向江州逃窜。朱元璋的军队缴获百余艘巨舰和几百条战船。

张士诚接见陈友谅的使者后,怕冒风险,“欲守境观变”,表面答应出兵,实际却按兵不动。现在见陈友谅吃了败仗,更是未敢轻举妄动。

阵前倒戈的张志雄,原是赵普胜的老部下,对陈友谅杀赵的行为极为不满,在龙湾消极怠战。投降后,建议朱元璋乘胜夺取安庆,说:“友谅之东下,尽并安庆兵(即赵普胜部众)以从,今之降卒皆安庆之兵。友谅既败,安庆无守御者。”朱元璋马上令徐达、冯胜、张德胜、廖永忠、俞通海等带兵追击陈友谅,并派元帅余某等攻取安庆。陈友谅昼夜不息,逃回江州,徐达率舟师追至池州,不及而还。余元帅攻取安庆,胡大海顺利夺占了信州。邵阳地主刘昺见陈友谅战败,向镇守浮梁(今江西景德镇)的徐寿辉旧将于光说:“江西陈氏军权不一,尾大不掉。惟金陵兵壮,天下畏其锋,可往依之,以成大事。”于光当即让刘昺带着书币名马去应天见朱元璋。刘昺向朱元璋提供了陈友谅在江东的边塞城池军力情报,说“江西有可图之机”。七月,于光献浮梁降。九月,徐寿辉的另一旧将欧普样也以袁州降。四川的明玉珍得知徐寿辉被杀的消息,说“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下令封锁瞿塘峡,与陈友谅断绝关系,并在重庆城西南隅为徐寿辉立庙,“岁时致祀”。随后,自立为陇蜀王。陈友谅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困境。

龙凤七年(1361)正月,小明王韩林儿因朱元璋战绩辉煌,封他为吴国公。此后,朱元璋对所辖机构仿照元朝的中央机构体制进行改造,将一批高级武将调任行中书省职务,由行中书省统辖地方军队,并于当年三月,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亲侄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内外诸军事。朱元璋的政权机构便由行省体制一变而成中央政权体制了。

陈友谅不肯认输。龙凤七年五月,派李明道攻夺信州,李明道兵败,与宣慰王汉二被俘。七月,又派张定边攻夺安庆。守将余元帅与行枢密院佥事赵仲中等战败,弃城奔还应天。朱元璋命按军法惩治。赵仲中原是巢湖水师的统领,至正十五年五月与其弟赵庸、俞通海父子、廖永忠兄弟一起归附,对朱元璋水军的建设及其南渡长江和势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常遇春出面为赵仲中求情,请求念其为渡江勋旧曲赦之,朱元璋不许,说:“不依军法,无以戒后人!”下令将余元帅与赵仲中一并处斩,令赵庸接替行枢密院佥事,以稳定军心。

八月,朱元璋从解送应天的李明道口中得知,“友谅自弑徐寿辉,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擅权者多。骁勇之将如赵普胜者,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用也”。朱元璋决定亲自带兵反击。恰在此时,谋士刘基接到八十岁的老母富氏在南田老家去世的噩耗,要求返乡葬母守孝。朱元璋觉得在这个骨节眼上,需要刘基继续为之出谋划策,便写了封信对他表示慰问,并苦苦挽留,要他“宽容加餐,以养怀才抱道之体,助我成功”。刘基只得留下。他积极支持朱元璋反击陈友谅的决定,说:“昨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师胜之兆。愿主公顺天应人,早行吊伐。”八月,朱元璋便带着刘基,率领徐达、常遇春诸将,以李明道、王汉二为向导,统领舟师溯江而上。舟师“船列百余里”,涂粉为号。有海船50余帮,每帮10艘,大者可容1000人,小者容800人。还有风斗船50余艘和平口船,俱装载马匹和粮饷、军器。另有轻便快船,装载精锐将士,充当前锋。朱元璋乘坐的一艘最大的海船龙骧巨舰,可容1300人,中桅悬挂“奉天”大蓝旗,旗端悬黄号带,上书“奉天征讨,纳顺安民”八个大字。汉军沿江哨兵望风逃奔,但安庆守军固守不战,朱元璋“以陆兵疑之,敌兵动。乃命廖永忠、张志雄以舟师击其水寨,破敌舟八十余艘,获战船二十有七,遂克安庆”。接着,乘风西进,长江天险小孤山的守将傅友德、丁普郎率部迎降。归附朱元璋的于光等率江西境内的水军,出鄱阳湖,至江州城下与朱元璋会师。陈友谅仓促应战,败逃武昌,江州被攻克。

攻占江州后,朱元璋命徐达追击陈友谅,并令诸将分兵略取附近诸地。南康(今江西星子)、东流、蕲州、黄州、广济(在蕲州东面)、饶州相继而下。九月,陈友谅的建昌(今江西艾城)守将王溥等以建昌降,并派检校刘巨招降南丰州及临川、金溪等八县。十一月,邓愈又克抚州,迫降守将邓克明。十二月,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也派人到江州向朱元璋请降,但要求保留原有的部属。朱元璋开始有些犹豫,刘基用脚踢了踢他坐的胡床,他省悟过来,当即答应,提笔给胡廷瑞写信,表示:“大丈夫相遇磊磊落落,一语契合,洞见肺腑,故尝赤心以待之,随其才而任使,兵少则益之以兵,位卑则隆之以爵,财乏则厚之以赏,初无彼此之分。此吾待士之心也,安肯散其部属,使人自疑,而负其来归之心哉!”并说明自己对待归降的将官,和对待自己原有的部将一样,“恩均义一,无有所间”。胡廷瑞收到此信,降意遂决。翌年正月,派外甥康泰先行至江州,向朱元璋表达投诚的决心。朱元璋赶忙动身前往龙兴迎降,胡廷瑞、祝宗率官属迎谒于龙兴新城门外。朱元璋对他们表示慰劳,胡廷瑞将自己漂亮的长女献给朱元璋,与之”拭搆椒房之戚”。朱元璋命胡廷瑞留任原职,“拜其母以安之”。胡廷瑞为避朱元璋字国瑞之讳,改名为胡美。朱元璋下令改龙兴路为洪都府,以叶琛知府事,废除陈友谅向百姓征收的“军旅百需之供”,当地“士民皆感悦”。消息一传开,陈友谅吉安守将曾万中、孙本立,龙泉守将彭时中皆相继降附。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全部归入了朱元璋的版图。

龙凤八年(1363)二月,朱元璋返回应天。刘基趁战争的空隙辞归南田葬母,朱元璋“遣礼官伴送”至南田,后“累使吊祭,恩礼甚厚”。

从应天战役到洪都归降,只一年多时间,朱元璋与陈友谅双方的强弱之势已经完全倒转过来,他已有实力和陈友谅决一雌雄。朱元璋于是召集诸将,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讨论中,有的将领主张先打张士诚,认为张士诚控制的“苏湖地饶沃”,先取之可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这种意见得到某些将领的支持,他们认为“士诚切近,友谅稍远,若先击友谅,则士诚必乘我后”,要求改变原来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的战略部署,把主力从西线调到东线,先消灭张士诚,再回头收拾陈友谅。朱元璋反复对比东西两个对手的情况,认为:“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士诚狡而懦,其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若先攻士诚,友谅必空国而来,是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先攻友谅,士诚必不能逾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决定继续执行原来的战略部署,集中主要兵力进击陈友谅,待消灭了陈友谅再对付张士诚。但不久,由于北方军事形势的变化,朱元璋不得不暂时停止对陈友谅的进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29.html

上一篇:北援安丰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