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耶稣受难记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5-23 11:00:18 0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死,比耶稣之死对于历史的影响更大,通过受难和死来征服世人,耶稣是最伟大的典范,因为他是神的儿子。他的死直接催生了基督教的诞生,这个宗教后来取代了罗马帝国,从此,世上分为信神的人和不信神的人……

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元,是以耶稣诞生的那年算起,所以不用查资料,我们就知道耶稣出生于公元1年,这个说法虽然未必与历史上那个耶稣的真实出生年月符合,但已成为一种习俗。

有人说强大的罗马帝国败在耶稣的手中,这个说法并不算过分,最柔弱的人用爱的哲学打败最强大的帝国,后世的哲学家尼采对此还愤愤不平,然而,时代需要耶稣,人类需要耶稣。罗马帝国早已荡然无存,而耶稣在今天依然是至高无上的,成为21亿人的信仰,其信徒遍及世界各地。

关于耶稣,《圣经》里记载,他的母亲玛莉亚受圣灵感孕,在伯利恒的一个马厩里生下了他。耶稣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靠做手工养活自己。某一天,他突然离开家庭,来到加利利,他想用爱感化世人,把天国的信仰送给受苦受难的民众。成年后,他从施洗者约翰那里接受洗礼,约翰是一个狂热的愤世嫉俗者,他坚信末日审判即将来临。

圣灵指引耶稣来到一片荒漠中,在这里耶稣呆了四十天,接受了魔鬼撒旦的重重考验。不久,约翰进了监狱,最后被杀掉。耶稣从沙漠里走出来,向人们传递上帝和天国的信息。

约翰是耶稣的表兄,他们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约翰狂热偏激,耶稣沉静宽容。应该说,耶稣更有持久的魅力,更能吸引那些沉沦苦海的人们。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在身体和灵魂都遭受折磨的穷苦人看来就像来自永恒国度的一道光线,这道光线开启的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与现实的龌龊和不堪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个年轻人像平静的湖水一样,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引来人们的关注。他的眼神中仿佛有一种催眠的力量,能教人脱离生活中的痛苦和怨恨,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传道的途中,耶稣挑选了12个门徒作为自己的弟子。大弟子彼得是一个渔夫,最早跟随他。二弟子约翰是一个心灵纯洁、沉静温柔的人,跟耶稣的性情颇为相似,最为耶稣所宠爱。圣保罗虽不是耶稣的嫡系弟子,却是对基督教贡献重大的一个人,他有很好的文化功底,将耶稣口头传述的话语变成纸上的文字,作为《新约》的主要作者,他极大地推动了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在基督教的功劳榜上,耶稣排第一,圣保罗排第二。

耶稣像漫漫黑夜里的一道微光,干旱土地上的一场甘霖,虽然暂时无法改变“黑暗”与“干旱”,但是他燃起了人们心中的希望,心死的人们看到了“救赎”的可能。来到耶路撒冷时,人们把他当成救赎主弥赛亚,热情地欢迎他。耶稣的来临引起了犹太王希律·安提帕的恐慌,因为耶稣宣称自己是弥赛亚——犹太人的救赎主。

希律王用30块银币收买了耶稣的弟子犹大,这30块银币让犹大遗臭万年,从此成为叛徒的代名词,太不值得了,如果是30万还可考虑(解颐之语)。据说,耶稣在和十二门徒吃晚餐的时候已经知道了有人出卖自己。

逾越节是犹太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根据《旧约》的记载,逾越节起源于摩西时代,那时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上帝选中摩西拯救以色列人,摩西告诉以色列人,宰掉家里的羔羊,用牛膝草蘸羔羊血,涂在门楣和门框上,直到第二天早上,不可以出自己的房门。据说,耶和华上帝这天要出来击杀埃及人,一旦他看到门楣上的羔羊血,就会逾越这道门。逾越节就是这样来的,对以色列人来说,它象征着民族重生的节日。

耶稣受难记

十字架上的耶稣

逾越节前夜,耶稣和门徒们正在吃“最后的晚餐”,耶稣忽然说:“你们中有个人背叛了我?”耶稣拿出饼说,这是我的身体。耶稣端出酒说,这是我的血液。

耶稣对门徒们说:“你们吃了它,喝了它,这是我和上帝的约定,吃了我的肉,喝了我的血,你们就能得到救赎。”

逾越节这一天到了,当时耶路撒冷的总督是罗马将军彼拉多,彼拉多的主要责任是维持秩序,保证财政和税收,对于犹太人的内部矛盾他并不感兴趣。希律王却誓要置耶稣于死地,耶稣被抓来审讯,遭受了严刑拷打,为了侮辱这个人,他们甚至将荆棘编成的花冠戴在他头上。最后,他被带到彼拉多面前。

彼拉多并不想处死他,但是台下的犹太祭司们却强烈要求处死他,并且说道:“这个人自称是犹太人的王,他教唆犹太人不要给恺撒纳税,说什么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说到点子上了,彼拉多担心的是统治的稳定和按时交纳的税收,于是,他决定将耶稣交给犹太人自己处置。

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这是怎样的痛苦,我们这些没上十字架的人无法理解。可以想象,耶稣看到下面那些欢呼的人群,无异于灵魂又被钉了一重十字架。

耶稣被打得皮开肉绽,这根十字架矗立在耶路撒冷的刑场各各他山上。据说,十字架上的耶稣说了一句话:“主啊,宽恕他们吧!”

耶稣就这样死去了,《圣经》中提到三日后他又复活了,圣保罗表示他亲眼见到耶稣复活的奇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2029.html

下一篇:基督教的流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