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6-30 22:50:33 0


东征时期划分

从本章开始到第七章,我们将按照远征过程,依不同主题,详细论述亚历山大帝国的实况。首先把东征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图示意。

第一个时期是从公元前334年远征开始,到公元前330年夏大流士三世被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为止。这期间,亚历山大以为希腊复仇为名攻打波斯,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美拉战役中大获全胜。此后和平占领了埃及、巴比伦尼亚这些拥有古老传统的国家,取得波斯帝国的西半部领土。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灭亡,使得远征的表面目的达成。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亚历山大的远征图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330年秋进攻中亚开始,到公元前326年跨过印度河,在希法西斯河停止远征,决定返程为止。亚历山大为了追求自身的目的,已经抛弃了为希腊复仇的名义。他自称亚洲之王,提拔波斯贵族担任高官,吸纳东方的宫廷礼仪。像这样,因采取与东方合作的方针,遭到将士们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一次次地排除亲信中的反对派,坚持己见。在进攻原波斯帝国的东半部领土时,马其顿军队直面险峻的山脉、炙热的沙漠和雨季的印度河,所到之处若是有居民反抗,便进行残酷的杀戮。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前326年末开始,马其顿军队沿印度河而下,到达河口,向西行进,返回巴比伦,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为止。这一时期,亚历山大面对的是如何统治帝国这一重要课题。他肃清叛乱的波斯人总督,让马其顿老兵退伍,将大量亚洲人编入军队,对权力的根基进行重组。希腊各城市虽然迈出了将亚历山大神格化的第一步,但另一方面又因流亡者的归国而弥漫着躁动不安的空气。亚历山大接下来计划乘船周游阿拉伯半岛,然而在出发前因热病而倒下,还没来得及指定继承者就去世了。

基于以上示意图,第四、五、七章的开头将再就远征的过程稍作详细说明。但因叙述方便的需要,各章关于远征简史的划分,和以上的时期划分可能有不一致之处,在此事先声明。

远征军的编制

远征军出发时的兵力如下图所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远征的主要部队。

骑兵部队是马其顿军队的中坚力量,八队共1800人,被冠以代表着伙伴、朋友的“hetairoi”一词,而获得“伙伴骑兵”的美称。他们顶戴头盔,身披铠甲,腰佩短剑,单手紧握长达2.7米的长矛。组成战斗队列时,八队中最右侧的一列担任全队前进引导的任务,其布局每日更新。战斗方阵一般采用矩形,有时也可转变为楔形。所谓楔形,就是部队的指挥官位于楔形的前端,全体排列成一个细长的等腰三角形,如雁形阵般敏捷地杀入敌军方阵。

马其顿步兵分为被称为“Pezhetairos”的重装步兵部队和被称为“Hypaspistai”的近卫步兵部队两种。虽然两者都是排成密集方阵作战,但说到密集步兵部队时特指前者。

亚历山大的兵力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Pezhetairos”是伙伴步兵的意思,为了培养士兵对国王的亲近感和忠诚心,连一般的步兵也给予“国王的伙伴”的荣誉称号。共分六队,每队一千五百人,共计九千人。这支由腓力二世独创的步兵部队,最大的特点是每人手持长达5.5米的长矛(Sarissa)。铁质的矛头长五十厘米,整体重量达七公斤,士兵两手持矛。战斗时,前四排的士兵水平持矛向前推出去,五排以后的士兵长矛向斜上方立起前进。当时希腊步兵的长矛为2.5米左右,而马其顿步兵的长矛攻击距离远,能够先发制人。这种像刺鼠般令人恐惧的密集部队,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被罗马军击败,的的确确是不败的步兵部队。

“Hypaspistai”即近卫步兵,本来只是持盾的随从兵,腓力二世进行了扩充,选拔出身体强健的优秀者组成精英步兵部队。其战斗作用和密集步兵一样,只不过密集步兵每次打仗前临时征集、依据出生地编练而成的,而近卫步兵是职业军人,可以长期随军战斗。亚历山大将近卫步兵扩充到三千人,分三队,每队一千人。其中有一队是精锐中的精锐,作为国王的禁卫队。这支部队战法灵活,可以进行游击战、奇袭作战,沙漠和山岳地带的急行军,以及骑兵部队的侧面防卫,等等,所有的状况都可以应对。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说明的是,腓力二世的时代攻城兵器飞速发展。公元前340年攻击希腊城市佩林苏斯时,腓力搭建了高达三十七米的木制攻城塔,把塔拖到城墙前,从塔中投射石弹和箭。另外还用破城槌撞坏城墙,挖掘坑道使城墙向下塌陷等。腓力甚至改良了远距离发射箭和石弹的发射机。用发射机以四十五度仰角射出箭和弹,射程远达四五十米。

而国家财政方面则是另一番情况。虽然腓力二世开发矿山,收获大量战利品来补贴国家,但是无休止的战争、贿赂他国,以及对亲信的慷慨解囊,都造成了大量资金被浪费。

等到亚历山大远征出发时,国家财政已经极度拮据。他在公元前324年发表演说时,提到国库只有六十塔兰特,父王的借款却有五百塔兰特。因此亚历山大又借了八百塔兰特,这才勉强凑齐远征的费用。而据普鲁塔克所述,当时亚历山大手头只有七十塔兰特,又借了二百塔兰特,且军队所带粮食也仅够吃三十天。直到伊苏斯战役后,军队获得波斯的大量财宝,财政状况才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对小亚细亚沿岸地区的进攻

公元前334年春,马其顿军队在安菲波利斯集结,出发远征。二十天后到达渡河点塞斯托斯。副统帅元老级人物帕曼纽率领主力部队,率先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登上亚洲大陆。

亚历山大亲率六十艘船,向以特洛伊战争的传说而著称的古都特洛伊进发。他从船头将长矛掷向亚洲土地,最先登陆,并宣称“用矛夺取领土,从众神那里接管亚洲”。这是把自己比作特洛伊战争英雄们的举动。之后他们和两年前派出的先遣部队会合,兵力达到47100人。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萨迪斯的神殿遗址

 萨迪斯曾经是吕底亚的首都,也是波斯统治小亚细亚的据点。笔者拍摄

波斯一方把小亚细亚各地的总督和将军们召集到泽雷亚,商议对策。希腊雇佣军队长门农(Memnon)提出焦土作战方针,以使马其顿军陷入粮食危机,逼其撤退,但因受到当地总督阿西提斯的强烈反对而被驳回。最终两军在格拉尼库斯河对决。马其顿军以骑兵为先锋,渡河进攻。战争很激烈,就连亚历山大周围也陷入骑兵乱战。他自己也像荷马史诗中描述的一对一决斗那样,杀死了敌军的两个指挥官。突然,敌军中另外一人挥刀砍向亚历山大,千钧一发之际,亚历山大被亲信所救。之后中央的步兵打垮敌军,波斯军溃败而逃。

首战告捷,通往小亚细亚西岸的道路由此打开,部队南下,向萨迪斯进发。这里曾经是吕底亚王国的首都,波斯人把它变成统治小亚细亚的据点。然而,当兵临城下之际,驻扎军的指挥官主动交出了城市。此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各城市也纷纷打开城门,主动投降。亚历山大“解放”的各个城市都树立了民主政治的旗帜。只有米利都和哈利卡纳苏斯顽强抵抗。尤其是哈利卡纳苏斯,它是坚固的要塞城市,将军门农率领精锐部队据守城池。马其顿军反复使用攻城武器,在激烈的包围战之后,攻破了哈利卡纳苏斯。占领米利都后,亚历山大解散了由一百六十艘战船组成的希腊舰队。这是因资金不足,加之他判断自己的舰队可能不敌作为波斯海军主力的腓尼基、塞浦路斯舰队。于是他采取夺取港口以控制沿岸地区、从陆地逼迫波斯海军解体的作战方针。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从剧场望向博德鲁姆湾

 曾经称作哈利卡纳苏斯的博德鲁姆。笔者拍摄

冬天到来,亚历山大命令副统帅帕曼纽率领骑兵部队和同盟军向萨迪斯方向移动,在内陆的戈尔迪乌姆会师。他自己则率领步兵部队向小亚细亚南岸进军,征服了从吕基亚地区到皮西迪亚地区的各城市。途中在法塞里斯北部,有一段浪涛汹涌、难以通过的岩滩道路,但是亚历山大一行通过时正巧赶上北风压倒浪涛,因此得以平安渡过难关。历史学家卡利斯钦斯把这看作上天的保佑,是亚洲之海为表示欢迎而向亚历山大行的跪拜之礼。这也是亚历山大神话的开端。之后部队北上,到达弗里吉亚地区的首府戈尔迪乌姆。这是自赫梯帝国时代以来小亚细亚内陆地区的交通要冲,波斯“御道”也经过这里。就这样,远征第一年,马其顿军占领了小亚细亚的西半部分。

伊苏斯战役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戈尔迪乌姆王宫曾经所在的山丘

 中央是城门遗址,左边是其他遗迹。笔者拍摄

公元前333年春,帕曼纽的部队在戈尔迪乌姆与大部队会师,开始了第二年的远征。出发前,亚历山大访问了戈尔迪乌姆的城堡。那里有古代国王米达斯献纳的大车,传说谁能把车辕上的绳结解开,谁就能称王。亚历山大接受了这个挑战,有记载说他是把钉子拔下来解开的,也有记载说他是用剑把它斩断的。这就是有名的戈尔迪乌姆之结的传说。

在爱琴海,门农率领的波斯海军活动频繁,夺回了很多希腊的岛屿和城市。据说他想要把战火烧向马其顿、希腊本土一侧。

这种作战方针若成功的话,远征军就将断开与本国的联系,被孤立在敌方领土上。但到了初夏,门农在进攻莱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的战斗中因病去世。这对亚历山大来说是一大幸运,在远征初期就排除了最大的敌人。虽然门农去世,但在新指挥官的领导下,波斯海军仍控制着爱琴海东部的制海权。马其顿军的后方被搅乱,亚历山大不得已只能命令重建海军。制海权的前景难以预料,远征军的前途也不容乐观。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两军到达伊苏斯战场的路线

初夏离开戈尔迪乌姆的马其顿军向前进发,从安塞拉(今安卡拉)南下,在称为西利西亚之门的关卡攻破波斯守卫队,到达沿岸的塔尔苏斯。在这里,亚历山大在西德那斯河洗澡后发起高烧,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月左右。塔尔苏斯山脉流下来的水即使在夏天也很凉,据此推测他可能得了急性肺炎。初秋时,亚历山大的身体终于恢复,于是在征服了西利西亚地区之后,向伊苏斯进发。途中,得到波斯军在阿玛努斯山东部宿营的消息,军队就直接向阿玛努斯山南部的山隘急进。

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队8月从巴比伦出发,10月到达索克依。这里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对于波斯骑兵大部队极为有利。但因亚历山大病倒及马其顿军进军迟缓,大流士三世的判断被打乱。他不再等待,率军从阿玛努斯山北部朝伊苏斯进发。两军共计近十万大军,演绎了史上绝无前例的“错过”。敌军出现在身后的消息让亚历山大非常吃惊,他即刻北上。就这样,两军相逢在皮纳罗河(今帕亚斯河),在海与山之间宽度仅为2.5公里的堤防上对决。

亚历山大率领近卫步兵快速渡河,突破迎面而来的波斯轻装兵,与紧随其后的骑兵部队一起向敌军中央的大流士杀过去。大流士见势不妙,迅速逃走。波斯军中央部分虽占据优势,却因主帅逃跑而全线崩溃。波斯军队的骑兵因战场狭小无法展开战阵,数量上的优势更不能显现。放弃广阔平原移军到狭窄海岸地带开战,是大流士的致命失误。亚历山大乘胜追击大流士,但未能追上。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伊苏斯战场

 两军对峙的皮纳罗河。近处是波斯军,对面是马其顿军队。笔者拍摄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伊苏斯战场全景

 战争在阿玛努斯山山麓到海边2.5公里处进行

大流士的豪华帐篷和精美日常用品全部被缴获,他的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也都成了俘虏。按波斯惯例,国王亲征时,后宫也陪同左右,甚至国王和贵族的家属也随军前行。亚历山大将她们妥善安置,给予王室应有的待遇。大马士革的一个波斯军据点也被帕曼纽占领,从那里掠夺了大量财富和贵族妇女。丰厚的战利品让亚历山大终于摆脱了财政危机。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略史(一)

提尔城

公元前333年晚秋,马其顿军队向腓尼基进军,为追赶大流士而进入内陆,但在这之前,有必要确保东地中海沿岸一带的稳定。腓尼基各城邦虽有国王执政,但是几乎所有的国王都率领舰队在爱琴海活动,大半城市的国王都不在城内,不攻自破。然而,作为迦太基的母邦而闻名于世的提尔城却拒绝归顺。亚历山大断定:将拥有强大海军的提尔城置之不顾,这是很危险的。于是,从公元前332年1月开始,他发起了持续整整七个月的包围战。

提尔城是一个重要的要塞城市,位于距离陆地八百米的岛上,周围有坚固的城墙,要攻克这座城市极其困难。亚历山大投入了大量的木材和沙石,从陆地向海岛营建长堤,在长堤前段安置攻城武器展开进攻。提尔人也不甘示弱,驾驶舰船放火,顽强抵抗。然而,腓尼基人和塞浦路斯人的国王们却叛离波斯,率领两百艘舰船归顺亚历山大。从陆地进攻海上的战术因此得以奏效。亚历山大命全部舰队封锁海岛,击溃南边的城墙,让步兵突入城内。似乎为了宣泄长期包围战的愤懑,马其顿军队大开杀戒,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最终,八千提尔人战死,近三万人被卖作奴隶。

远征军再次南下,只有巴勒斯坦地区南部加沙地区的居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他们的城市离海岸约四公里,位于海滩和沙地环绕的山冈上。亚历山大在周围建造土台,在上面安放攻城武器展开进攻。在两个月的包围战后,城里的男性全部被消灭,女人和孩子被卖作奴隶。由此,亚历山大将从叙利亚至巴勒斯坦的沿岸地区全部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在小亚细亚,从伊苏斯战役中逃亡的波斯将军们召集士兵,伺机反攻。公元前332年春,他们率军攻打吕底亚地区。弗里吉亚总督安提柯击溃了他们。就这样,小亚细亚内陆地区也被完全平定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661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