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论的由来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6-30 22:50:31 0


希腊知识分子的远征东方论

远征东方这个设想最初是从何而来的呢?亚历山大的远征工程太过浩大,可能会被认为是他的专利。其实不然,我们之前已经提到,其父王腓力二世就曾着手远征。那么这个设想是腓力二世独创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远征东方论最初是希腊人提出的,它的出现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末。

公元前427年,来自西西里岛的古希腊辩论家高尔吉亚访问雅典。他在为战死者而作的《葬礼演说》中提出“征服蛮夷的胜利要用赞歌来赞颂,征服希腊的胜利要用镇魂歌来安抚”,煽动雅典对波斯人的敌意。公元前4世纪初,他曾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发表《奥林匹克庆祝演说》,劝说相互抗争的希腊各城邦停止内斗,鼓励他们把眼光投向别的民族的领土。在雅典从事辩论活动的吕西阿斯,也在公元前384年发表《奥林匹克庆祝演说》,劝说希腊人要停止相互间的战争,共同守卫本民族的安全。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论的由来

伊索克拉底

 希腊最伟大的辩论家。出自 The Portraits of the Greeks

两者均表达了对希腊人内部无休止战争的无奈,呼吁他们停止内斗,联手去征服波斯人的领土。实际上,在希腊,战争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结果不仅使得很多人命丧黄泉,还导致大片农田荒废,许多农民沦为无产市民。另外,在很多城邦里,派系间的激烈斗争屡见不鲜。获得政权的派系积极打压、驱逐反对派,没收其财产。被驱逐的一派有时会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援,用武力等方式再次夺回政权,夺取政权之后又驱逐他们的反对派。如此循环往复,致使很多流亡者(政治难民)和家人一起流亡。而人们认为解决这种现状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组成希腊联军征服波斯,由无产市民和流亡者组建殖民地。就这样,在公元前4世纪初,劝告希腊人和睦团结、发动对波斯的战争,成了政治辩论的固定主题。

将上述主题体系化的是和德摩斯梯尼并称为希腊最伟大辩论家的伊索克拉底。公元前380年,他把花费十年完成的《泛希腊集会演说辞》公之于世,明确提出远征东方的构想。他指出:希腊的土地本就贫瘠,大陆有那么广阔的土地却被闲置着。波斯人不仅是希腊人不共戴天的敌人,而且是柔弱、劣等的民族。现在波斯帝国各地动乱四起,是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希腊人应该团结一致,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大陆,为亚细亚的土地带来繁荣。只有这才是当务之急。

亚历山大的征服——远征东方论的由来

色诺芬

 著有《远征记》的雅典作家

实现伊索克拉底构想的关键是由哪个国家来领导这场远征战争。在《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伊索克拉底把希望寄托于雅典和斯巴达。但是斯巴达在公元前371年被底比斯打败,地位下降。雅典也在公元前355年与叛离的同盟国的战争中战败,失去威信。其间,伊索克拉底也曾写信给各地的独裁君主,请求他们领导远征东方。但最终他把眼光投向了新兴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46年,他以《致腓力》为题发表论说,呼吁“希望您能够协调希腊诸国的关系,成为远征东方战争的领导者”。对于已经取得伟大军事成就的腓力来说,恐怕没有比这更高的功绩了,一旦成功便可取得举世无双的英名。公元前338年,腓力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取得胜利,伊索克拉底立刻给他发去贺信。同年秋,当伊索克拉底一直以来的梦想近在眼前时,他却走完了自己长达九十八年的人生。

希腊人进攻波斯的经历

希腊知识分子的这种构想,并非不可能实现。实际上希腊人已经有过多次进攻波斯帝国的经历。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色诺芬在《远征记》中描写的希腊雇佣军逃生之事。公元前401年,波斯国王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弟弟居鲁士觊觎王位发动叛乱,率领多达一万三千人的希腊雇佣军,从小亚细亚向首都巴比伦进攻。两兄弟在巴比伦北部对决,居鲁士战死,希腊雇佣军被困在敌国。他们沿路北上,历经艰辛,翻越小亚细亚东部的亚美尼亚山岳地带,终于在翌年二月到达黑海沿岸的特拉佩佐斯。行军途中担任部队指挥的是雅典人色诺芬。关于行军过程,《远征记》中有详细记载。对于希腊人来说,这次成功逃离,证明了希腊士兵的优秀和波斯帝国的软弱。

此外,还有斯巴达军队对小亚细亚的远征。公元前400年,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各城市,因受波斯总督压迫向斯巴达求救。斯巴达在四年前结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打败雅典,自认担负着解放希腊全境的任务,即刻派遣军队“解放”希腊各都市。公元前396年,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派遣军队攻打波斯,一直打到波斯管辖的萨迪斯,第二年因希腊本土爆发科林斯战争,才不得不返回本国。

因此,早在腓力远征之前,希腊人就攻打过亚洲,且多次打败波斯军队。只是,一次是雇佣军部队,另一次仅仅是斯巴达独自的远征。因为这些事实,当时希腊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若是能组织全希腊联合军队,亚洲的广阔领土唾手可得。伊索克拉底对腓力寄予厚望是有充足依据的。

腓力二世的动机和构想

腓力自身并不是仅仅因为伊索克拉底的劝告才决定东征的,他也有自己的动机和构想。很多学者把腓力和亚历山大作比较,大多认为腓力的构想有局限性,即他的远征范围仅仅停留在小亚细亚,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流域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仔细阅读史料后,我们就会发现他最初的目标就是打倒波斯、征服全亚洲。

公元前336年,派出先遣部队后,腓力向德尔斐的神谕询问“是否能够征服波斯王国”。神谕的说法虽然很含糊,但是腓力满意地理解为能够打败波斯,且亚洲也将被马其顿收入囊中。在被暗杀的前夜的宴会上,一位有名的诗人吟诵了一首诗歌,暗示波斯王国的繁盛注定要被颠覆。腓力听后大喜过望,打倒波斯王取而代之的念头占据了他的头脑。根据公元前1世纪的哲学家菲洛德莫斯记载的片段,亚里士多德曾劝告腓力不要继承波斯王权。恐怕就是考虑到,如果腓力成为波斯国王似的专制君主,就会视希腊人为奴隶,因而才对他的野心发出警告。这也说明腓力早已有了推翻波斯王权、自己君临亚洲的打算了。

另外,在他被暗杀当日的庆典行列中,他在奥林匹斯十二神像的后边摆上自己的像。这暗示他把自己神化了。实际上伊索克拉底在给腓力的信中曾说道:

如果让蛮夷之人成为希腊人的奴隶,让波斯国王对您俯首称臣的话,您将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腓力的野心昭然若揭:打败波斯帝国,称霸亚洲,完成人类的最高目标——获得不朽的声名,甚至在有生之年加入神的行列。这不也是亚历山大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吗?毫无疑问,腓力确实是亚历山大的引导者和榜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661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