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亚历山大的征服——王权的确立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6-30 22:50:28 0


年轻的狮子

由谁来继承王位?亚历山大自然是最有力的继承者,但同时也有别的候选人。比亚历山大年长十岁的表哥阿敏塔斯在国内也有一些支持势力。新的国王在形式上由马其顿人的公民大会选出,实际上则是由极少数有权威的贵族决定的。重臣安提帕特推选了亚历山大,王位继承者最终确定下来。就这样,亚历山大三世登上了马其顿王国的王位。

成为国王后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父亲的葬礼。遗体火化后,骨灰被放进用黄金打造的骨灰盒。随后,在宫殿的一个山脚下建造了坟墓,顶部是马其顿特有的半圆锥体形状,黄金王冠、武器、日常用具等豪华的陪葬品被一同入葬。

下一件事,便是清除国内的反对势力。被认定是暗杀者共犯的人依次遭到逮捕、处死。最难对付的人是贵族阿塔鲁斯。他的侄女克娄巴特拉在一年前成为腓力二世的第七个妻子。那之后,与国王结下外戚关系的阿塔鲁斯威信迅速提高,并被选为先遣部队的指挥官之一远征波斯。

阿塔鲁斯当时正在小亚细亚。亚历山大派出一支部队声称是援军,并任命亲信中的一人为队长,将杀掉阿塔鲁斯的密令交给他。与阿塔鲁斯同为指挥官的帕曼纽默认了此次计划,暗杀顺利实施。如此,亚历山大铲除了最大的政敌。而王族内的敌对者阿敏塔斯也于翌年被亚历山大以反叛罪处死。

另一边,希腊方面的情势也严重告急。投降马其顿不过两年,征服者腓力二世就突然死亡,这对于希腊各国来说,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消息。雅典公民大会立即通过表彰刺杀者帕萨尼亚斯的决议,反马其顿派的领袖德摩斯梯尼也暗地与身处小亚细亚的阿塔鲁斯取得联系,推进恢复独立的运动。同时,以底比斯为首的其他城邦纷纷驱逐马其顿驻军,并让一度被腓力二世赶走的逃亡者回国,等等,叛离运动不断扩大。

对此,亚历山大极其迅速地做出应对。首先,他前往色萨利,施展辩才进行游说,让他们认可由自己来承袭父亲所担任的色萨利联邦最高官职。由此,被誉为希腊最强的色萨利骑兵部队也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接着,他在温泉关召开近邻同盟评议会。近邻同盟是为共同管理阿波罗神的圣地德尔斐而成立的组织。因这个组织中色萨利人及其周边各民族占大多数,所以亚历山大要继承其父王的议席是件很容易的事。

之后,亚历山大率领军队一路疾行赶往底比斯。底比斯对亚历山大的意外到来惊恐不已,急忙收起武器。得知此事的雅典人也十分惊愕,慌忙派遣使节团前去为迟于承认王位而道歉,并表达了明显的恭顺之意。德摩斯梯尼原本也在雅典使节团中,却中途折返。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以惊人的精力和疾风般的敏捷,令所有希腊人都瞠目结舌,也让他们轻易地放弃了抵抗。事情以科林斯同盟代表会议的召开而告终。亚历山大将希腊各国的代表全部召集起来,任命自己为全权统帅,并通过了共同远征波斯的决议。如此,亚历山大全盘继承了他父王所构筑的希腊统治体制。

多瑙河的彼岸

即位翌年,即公元前335年的春天,亚历山大向色雷斯地区进发。曾一度臣服于腓力二世的色雷斯系各部族在获得腓力二世被暗杀的消息后,开始了独立运动。亚历山大必须将他们完全压制,巩固王国的北部防御。他率领一万五千人的部队,越过横跨保加利亚东西的海姆斯山脉(现在的巴尔干山脉),到达多瑙河。在当时,多瑙河是与尼罗河并立的世界最大河流。特利巴利族和周边的色雷斯人纷纷带上妇女儿童到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避难。多瑙河北面住着凯尔特系的革太族人,他们集结在对岸的堤防处,如果马其顿军渡河的话,就在水边展开阻击战。革太族人的兵力约为骑兵四千、步兵一万。

为了能够渡河攻击对岸的革太族,亚历山大命令士兵把宿营用的皮制帐篷装满干草,缝成皮筏,并把附近所有的独木舟搜集起来,趁夜渡过多瑙河。其中骑兵有一千五百人,步兵有四千人。上岸后,马其顿军在黎明展开猛烈的攻击,革太族惊魂落魄,狼狈逃窜。亚历山大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特利巴利族和周边各部落,甚至连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凯尔特人,也对他俯首称臣。亚历山大胆略过人,渡河作战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在正面击败革太族的同时,也让在岛上布阵的敌军斗志全无,其巧妙的战术可谓完美。

此外,他此次渡河作战还有一个隐匿的动机,那就是挑战父王腓力二世的功绩。从公元前342年到公元前339年,腓力二世对色雷斯进行了大规模的远征,一直打到海姆斯山脉北部,这也是他远征的最北线。腓力二世虽然没有真正攻打到多瑙河流域,但在名义上却拥有多瑙河流域的领导权,多瑙河也被看作是其王国北部的国境。因此,对于亚历山大来说,渡过多瑙河、超越父王时期的国界线,就等于凌驾于父王的功绩之上。

对未知世界的“愿望”

站在多瑙河畔时亚历山大的心境是怎样的?对此,罗马帝政时期著有亚历山大传的阿里安曾说过“他已经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非到对岸去不可”。“愿望”一词,阿里安在亚历山大传中用了十次,而且是在谈到亚历山大打算做大事业的动机时使用的。德国学者伊兰伯格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这是亚历山大内心世界的核心,他给“愿望”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对于触不可及的事物、未知的事物,以及遥远无法达成的事物的憧憬。追求世界边际的那种难以抑制的愿望,刺激着他的内心,成为他称霸世界的原动力。但其他学者提出反论,称“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也用过同样的表述,这一词语实际上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确实,仅从词语的用法来看,这种反论可能是正确的。如果说阿里安想对亚历山大的行动做出什么合理解释的话,恐怕也只是谈到亚历山大的“愿望”而已。虽说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在那一瞬间,也让我们窥见到了亚历山大这位巨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远征的第四年,即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站在埃及尼罗河河口,内心强烈渴望在那里建造一座城市。于是他便建成了亚历山大城,后来成为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作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这座繁荣大都市起源于此。当亚历山大远征回程时,沿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顺流而下,内心强烈渴望能目送两河奔腾入海,汇入波斯湾。远征中,他的心底恐怕也是与凝望多瑙河彼岸时一样,汹涌着对未知世界的“愿望”。

征服伊利里亚人

离开多瑙河的亚历山大,朝着阿克西奥河上游向西前进。此时传来了巴尔干半岛西部伊利里亚人各部落暴动的消息。亚历山大当机立断,直接向西南方向进发,到达伊利里亚人据守的城镇坡利亚,列阵备战。但是第二天,伊利里亚人的救援部队也赶到了,且占据了马其顿军队后部的高地。不论马其顿军队攻击哪一方,另一方都会从背后对其夹攻。本打算包围对方的亚历山大,反过来却陷入被围攻的局势中。此时他想出一个绝妙对策,成功摆脱了困境。以下直接引用阿里安的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把密集步兵部队全部疏开,形成二十纵列,两翼各部署二百名骑兵。命令他们保持肃静。这个命令他们执行得很出色。他还命令重装步兵部队先把长矛直竖,然后,听到命令立即把矛头向前作冲锋姿式,一排排的矛头先向右、后向左摆。方阵本身,在他亲自指挥下,前进时步法矫健、军容严整,然后又向左右两翼交替回旋。就是这样,他在很短的时间里表演了各种队形变换,然后命令左翼突出一部作为尖兵,亲自率领他们发动进攻。敌人看到他的部队调度灵活、纪律森严,早已目瞪口呆,未等亚历山大的部队靠近,就放弃了头一排山丘逃走了。(第一卷第六章)

这场战争除了凸显出亚历山大作战经验丰富以外,还证明马其顿军队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三日后,马其顿军队发动突击,并展开追击战,一直打到伊利里亚人深山中的根据地。

像这样,亚历山大用半年时间就完全征服了马其顿王国以外的巴尔干半岛全境。不仅超出了父王征服过的范围,还建立了巴尔干帝国的坚固统治体制。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国王,凭借着自己果敢的指挥和英勇的气魄达成如此丰功伟绩,同时也收获了马其顿王国兵将们的信赖。这位卓越的指挥官、优秀的国王,不仅让他的子民折服,也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深深敬意和百分百信赖。而这种君臣之间强烈的一体感,也构成了远征东方部队的坚固根基。巴尔干征服战可以说塑造了亚历山大王权的核心。

底比斯的起义与平息

刚刚平定伊利里亚的反叛,就传来希腊底比斯起义的消息。这年九月,曾被腓力二世驱逐的民主派市民秘密潜回底比斯,他们先杀害了两名马其顿留守军的士兵,之后现身公民大会会场呼吁“为了自由站起来”,甚至散播谣言说亚历山大已在伊利里亚阵亡。底比斯人决定反叛,他们包围了马其顿军队驻扎的卡德美亚山冈,并派遣使节向希腊各国请求援助。

这次,亚历山大依然采取急行军,与时间赛跑。他率领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仅花费两周时间,就走完了从坡利亚到底比斯大约四百公里的路程。虽然马其顿军队平时的行军速度就是一日三十公里,但这次行程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在险峻的品都斯山中。如此迅捷的行军,让底比斯人难以相信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亚历山大本人,甚至认为是其他军队。在布好战阵后,亚历山大先给了底比斯人回心转意的机会。然而底比斯人并不妥协,呼喊着解放希腊的口号。亚历山大忍无可忍,决定全力攻击。于是,马其顿军队向城内强攻,而原驻扎在城内的留守军也从卡德美亚山冈向外夹击。两军配合,城内沦为人间地狱。

底比斯起义平息后,亚历山大召开了科林斯同盟会议,委托同盟国处置底比斯。然而,并不是所有加盟国都参加此次会议,只有参战国家出席。他们或是曾经与底比斯为敌,或是国家曾被底比斯破坏,内心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决定给予底比斯最严厉的惩处。他们在卡德美亚驻扎军队,大肆毁城,瓜分了除神殿所属以外的土地。存活下来的市民包括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幸免于难的只有马其顿王族的友人和诗人品达罗斯的子孙等极少数人。这次作战,死者有六千人,作为奴隶被贩卖的人口多达三万。

就这样,希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有着各色传说的古都彻底灭亡了。希腊全境受到强烈的冲击。反抗者被彻底消灭,这种方式在此后的东方远征中反复出现。而且这次是科林斯同盟的决定,亚历山大因而把残酷处置的责任转嫁给希腊人。效仿底比斯企图反叛的各国,转眼间全部屈膝投降,至此,亚历山大稳固了王国内外的根基。之后,他返回马其顿,着手准备远征东方。同时,在王国的圣地狄翁举行了祭祀宙斯的盛大运动会。

以上是亚历山大继位两年间发生的事情。或许因为东方远征的光环太耀眼,以至于让远征前的事情变得暗淡无光。但正是因为有这两年的准备,才有了后来我们熟悉的亚历山大。对多瑙河彼岸的向往;迅速果敢的行动;灵活机动的作战;对反抗者果断的处置;国王与将兵之间亲密感的形成。这些可以说是亚历山大的原型。而此后的东方远征中,进入我们视野的,正是这个原型不断被磨炼、被全面雕琢的过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66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