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世界史纲——波兰君主共和国及其命运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7-01 22:42:53 0


在欧洲,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他同法国的优势和凡尔赛宫是这段故事的中心主题。同样地,18世纪是“普鲁士作为一个大国而兴起”的世纪,这段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弗里德里希大帝。波兰的故事是同他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

世界史纲——波兰君主共和国及其命运

波兰的情况是特殊的。不像它的三个邻国,普鲁士、俄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那样,波兰没有发展成一个大君主国。它的政府体制最好描写为一个有国王的共和国,这国王是一个由选举产生的终身总统。每个国王都是分别地选举出来的。事实上不如说它比英国更为共和,但在形式上它的共和主义更有贵族政治的色彩。波兰有少量的贸易和少数的制造业;它是农业国,仍有大块地区是牧场、森林和荒地;它是一个穷国,它的地主们是贫穷的贵族。它的人口的大部分是受压迫的、蒙昧无知的农民,它还庇护了大批大批非常穷困的犹太人。它仍保持天主教。可以说它是一个贫穷的、天主教的、内陆的不列颠,完全被敌人而不是被海洋包围着。它根本没有确定的边界,既没有海又没有山。更加不幸的是它所选举产生的国王有些却是聪明而富有侵略性的统治者。它的势力向东微弱地伸进到几乎完全是俄罗斯人居住的地区,向西它和隶属的德国的人口交错着。

因为它没有大量的贸易,它没有可同西欧相比的大城镇,没有生气勃勃的大学来把它的思想团结在一起。它的贵族阶级靠地产生活,没有很多的思想上的交往。他们是爱国的,他们有一种贵族的自由感——这是同使他们的农奴们一贯地贫困化完全适合的——但是他们的爱国心和自由并不能有效地合作。当战争还是有关征募人马等事时,波兰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但当职业兵组成的常备军成为作战的必要武器时,它就完全不能跟上军事艺术发展的步伐了。但是,它尽管那样分裂和失去了战斗力,还有一些著名战役的胜利可以归功于它。土耳其最后一次进攻维也纳(1683年)是被国王约翰·索别斯基,即国王约翰三世,率领的波兰骑兵打败的。(就是这个索别斯基,在他被选为国王以前,曾为路易十四所收买,并曾替瑞典人攻打过他自己的祖国。)不用说,这个软弱的贵族共和国,连同它的一再发生的王位选举,招致了所有三个邻邦的侵略。在每次选举时“外国的金钱”和每一种外来的干涉都来到这个国家。像从前的希腊人那样,每一个心怀不满的波兰爱国者都逃奔某个外敌,来对他的忘恩负义的祖国发泄他的愤怒。

世界史纲——波兰君主共和国及其命运

即使波兰国王是被选出的,但由于贵族们的相互妒忌,他只有很少的权力。像英国上议院议员一样,波兰贵族几乎为了同样的理由,宁愿要一个外国人为王,因为一个外国人在本土没有权力的根子;但又不像英国,他们自己的政府没有英国议会在伦敦的定期集会,即“上城镇去”,所给予英国贵族的那种团结一致。在伦敦有个“上流社会”,使有影响的人士和思想得到不断的掺和。波兰没有伦敦,也没有“上流社会”。因此,实际上,波兰根本没有中央政府。波兰国王得不到议会同意就不能宣战,不能媾和,也不能课税,不能更改法律,并且任何单独的一个议会议员都有权否决任何提交议会的提案。他只需站起来说“我不赞成”,事情就算作罢了。他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行使他的自由否决权。他可以反对议会的集会,于是议会就被解散了。波兰并不简单地像英国那样是一个君主的贵族共和国,它是一个瘫痪了的君主的贵族共和国。

对弗里德里希大帝来说,波兰的存在是特别使人恼火的,因为波兰的一只手臂在但泽延伸到波罗的海,从而把他的祖先在东普鲁士的领地同帝国内的领土分割开来了。就是他煽动俄国的叶卡特林娜二世和奥地利的玛丽亚·泰利莎——他由于剥夺了她的西利西亚而受到她的重视——联合进攻波兰。

让四幅波兰地图来叙述这段故事吧。

在1772年的第一次暴行后,波兰的内心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波兰作为一个民族确实是在它解体的前夕诞生的。教育、文学和艺术有了一个仓促的但是极为可观的发展;史学家和诗人辈出,那个使得波兰软弱无力的、令人无法忍受的宪法被弃置一旁了。自由否决权被废除了,王位成为世袭,使得波兰从伴随着每次选举的外国阴谋中解救了出来,并建立起一个仿效英国的议会。然而在波兰还有喜爱旧秩序而怨恨这些必要变革的人,这些障碍物当然受到不愿意波兰复兴的普鲁士和俄国的支持。第二次瓜分来到了,经过一场激烈的爱国的斗争后——这场在被普鲁士吞并的地区开始爆发的斗争找到了一个民族英雄科斯齐斯科为领袖——波兰从地图上最后被涂掉了。因此暂时地在东欧结束了这个议会对大君主政体的威胁。但是因为被镇压,波兰人的爱国心变得更坚强更明确了。波兰像一个在把它拉倒的政治和军事的罗网之下沉没的人,斗争了120年之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它才又站立了起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72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