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文明发展史——007问世:特务和秘密武器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0 16:21:07 0

代理人战争是冷战最坏的一面。遭遇战争的恰好是离美苏等中心地带最遥远的地方,即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当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受到牵连,不仅因为战争,还因为间谍活动。美苏企图通过刺探情报掌控他国,其中最恶劣的是美国在智利进行的情报行动。1973年,美国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在智利支援政变者,企图推翻民主选举出的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结果却是智利陆军总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发动政变上台。皮诺切特以谋杀异己而臭名昭著。

两极对立下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过得怎么样呢,冷战对他们完全没有直接的影响吗?有的。与西方一样,在东方也充斥着对特务的恐惧。所有人都害怕敌方的地下行动会破坏自己的军事设施,都希望阻止其他人获取本国秘密武器和军事策略等信息。

在东方集团的部分国家,类似民主德国情报机关斯塔西的政府部门会监视潜在的叛徒、评判者和异见者,这些人将被监禁、受酷刑折磨,甚至常常被处死。与此相反,在西方,人们拥有言论自由。但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在20世纪50年代发起了所谓的“猎巫行动”:他们怀疑部分好莱坞作家、导演和演员是苏联特务,暗中宣传共产主义。双方阵营对对方宣传手段的恐惧达到顶点。据说斯大林曾企图派人谋杀美国影星约翰·韦恩。韦恩在无数牛仔电影中扮演过英雄人物。为什么要谋害一位演员?因为这位富有威望的好莱坞明星是极端的反共者,在出席公共活动时常常咒骂苏联。

冷战的很多方面在今天看来都十分疯狂,但其中也有极端阶段与缓和阶段之分。美苏相互猜疑和局势紧张的时期被称作“冰河期”,缓和期被称作“解冻期”。第一次“解冻期”出现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其继任者赫鲁晓夫甚至对斯大林的领导进行抨击,但他也采取了相同的残暴行动,四处派装甲兵镇压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发生的起义:1953年在民主德国,1956年在匈牙利。1968年苏联军队对所谓的“布拉格之春”运动进行镇压,捷克人试图组建一个自由社会主义国家,以失败告终。

敌对双方都想避免大型军事冲突,但军备竞赛一直在继续。双方都试图生产更坚实、更灵敏的坦克和喷射式飞机,以及比对方射程更远、更精准的核导弹。与此同时,在航天、太空探索领域,美苏也相互竞赛。部分民用和军用航天研究相互关联,相辅相成。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给美国造成了恐慌。这意味着,苏联不仅在民用航天方面,还在军用航天技术和火箭科技上领先于美国。于是美国加大了研发力度。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全世界数百万人观看了电视转播。

在军备竞赛中,双方阵营耗费了大量财力,但同时偶尔也催生出一些日用发明,其中尤其重要的发明来自美国国防部组建的计算机网络——阿帕网。国防部致力于研究现代军事技术,它旗下的一些专家无意中为互联网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如今互联网影响着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它的前身正是用于军事的阿帕网。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功能不够强大,为了处理复杂的军事行动中庞大的数据信息,阿帕网应运而生。为提高容量,人们通过电话线路将美国各个研究中心的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因此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信息得以相互交流。起初仅有4个研究中心参与,不久便超过20个。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小型网络发展为如今成千上万人使用的网络,人们用它收发邮件、阅读报刊、工作、完成作业、看影视剧以及寻找恋人。

但冷战时期的大多数绝密研究项目最终毫无用处,或者最终成果很可怕。例如1975年,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授命之下研发出一款新型手枪,能射出毫米级的微型毒箭。电视新闻节目对此进行了报道,令人瞠目结舌。专家解释道,毒箭能悄然刺入人体,随后导致受害人心脏骤停,而从外面只能看到皮肤上的一个小红点。当人们发现受害人死亡原因时,凶手早已逃之夭夭。

这已经很恶劣了,然而冷战中的中央情报局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秘密计划大多出自监控和监听技术领域。除了各种各样的雷达系统和窃听器,美国还启动了窃听猫计划:医生通过外科手术将窃听器植入猫的皮毛之下,它们能不为人察觉地接近敌人的设施,例如华盛顿的苏联大使馆,从而监听苏联人的谈话。但该计划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小猫不受控制,不会听从特务的指令行动。美国随后终止了该计划。

很多时候冷战中的机密活动和发明就像是出自007电影一样不可思议。但它们确实存在过,它们顺应了那个时代。那时世界充满了猜疑,双方都希望用计谋取胜,过度的恐慌和敌方威胁论也为此推波助澜。

确实存在的危险是,双方确实有突然发起核战的可能,继而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有一名军人在读取雷达图像时,将一个闯入己国领域的不明飞行物误认为是敌方战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当时美国学生得定期演练如何面对核武器袭击: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迅速钻到课桌下。但要是真发生了核战,这当然并没有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681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