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大战

文明发展史——功败垂成的年轻民主国家:魏玛共和国

历史大观园 世界大战 2020-07-20 16:19:48 0

同很多其他国家一样,德国在一战结束时也曾出现动乱。甚至一度要像俄国一样爆发共产主义革命,但最终结局却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仔细回顾这一重要的发展过程,因为它告诉我们,如果只有少数人相信自由和民主,而反民主党派人士对此加以利用,我们就将迅速丧失民主。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前几天,德国海军士兵们在北德基尔发动叛变。之前指挥官下令进行一场毫无意义的海战,让他们去送命,于是士兵拒不从命。工人罢工抗议,支持海军。人们希望建立一个与当时俄国相似的所谓的苏维埃共和国。简而言之,德国共产党人也想发动一场革命。

1918年秋,一连串事件接踵而至。在德国首都柏林,工人罢工。在全德建立地方性苏维埃政府成为可能。1918年11月9日,斯巴达克派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宣布建立代表大会体制。斯巴达克派是激进的共产主义党派,为强调这一特点,他们以发起起义的古罗马奴隶斯巴达勇士为名。但就在他们发起革命的同一天,社会民主党(社民党)政治家腓力·赛德曼宣布共和国成立。所谓的共和国拥有正规的议会,而不是代表大会。哪一派能最终获胜呢?社民党还是共产党?谁来决定?威廉二世已经退位,他清楚败局已定,又听闻罢工游行和暴乱频发,革命即将到来,于是早就逃往荷兰。

此时社民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接管军队,镇压共产主义者。同时社民党与其他政党结盟,下定决心举行选举。因此德国并没有像俄国一样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并建立代表大会体制,而是走向了共和国体制。这是德国历史上首个民主国家,它被称作魏玛共和国。它以柏林以南250千米的小城魏玛命名,因为首次议会在这里召开。柏林街上混乱不堪,于是政治家都躲到了这座小城。在柏林,只要一脚踏出家门,就可能被卷入一场政治斗殴或枪战。有时就像陷入了内战一样,枪弹在空中不停穿梭。

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它从一开始就不受欢迎,有很多反对声音。那时一方面有德国共产党希望建立类似苏联的代表大会制度,由无产阶级专治。另一方面还存在像全国人民党和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等党派,他们虽参与竞选,但实则希望废除民主制。这让我们感到惊讶。但那时在战后,很多人希望重获安宁和秩序,而他们从小就习惯于听从命令和遵守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从未考虑过对错,因此他们支持国王或皇帝代表的君主制,即使是军事独裁也颇受欢迎,即由一位将军担任国家最高领袖。

对众多退伍军人来说,更是这样。在经历数年前线作战生活以后,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回归正常生活。很多人失业了,无所事事,因此他们在寻找生活目标。于是他们组建起所谓的自由军团,也就是说,不是正规军队,而是从属于各领导人、雇佣者和政治团体的军队,即私人武装。他们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私人武装人员通常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或右翼极端主义分子。左翼和右翼这两个政治概念要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在全国大会中,雅各宾派追随者,即极端改革派,坐在议会的左席,而君主制的支持者则坐在右席。如今很难确切地说明左翼、右翼到底如何区分。想要缩小贫富差距及要求富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政党,人们更倾向于称呼它们为左翼;而认为社会地位悬殊是正当的或不可避免的政党,则是右翼政党。所谓的右翼极端主义和左翼极端主义则是它们的两种极端形式。奇怪的是,这两种极端竟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点:往往都试图通过武力而并非民主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在魏玛共和国里,右翼极端主义倾向的私人武装分子常常殴打与其意见相左的政治对手,甚至谋害对手。他们杀害了共产党人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他们不仅针对共产党人,就连温和党派成员也不放过。例如财务部长兼议员马蒂亚斯·埃尔茨伯格,他是天主教中心党成员,也是魏玛共和国背后的一位英雄。这位虔诚的基督徒曾严厉声讨德国人在其殖民地的残暴行为。为协调贫富差异,他还对高收入者增收税收,在德国这是史无前例的。他最终被右翼极端分子枪杀。

右翼极端分子以及右翼极端主义自由军团犯下种种罪行。尽管如此,1920年社民党政府还是让他们与正规军一起对抗5万红色鲁尔军。与自由军团相反,红色鲁尔军带有左翼极端主义色彩。在战斗中,上千人丧生。社民党政府虽然是左翼,却与右翼极端分子合作,共同打击类似俄国的左翼极端主义革命。

那是一段混乱的历史。右翼极端分子企图武装颠覆政权。很多人认为,议会中的政客是导致经济困境、贫困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一战后德国必须向战胜国赔付数十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这在很多普通百姓看来是奇耻大辱。很多国民将这一结果怪罪到社民党和天主教中心党等民主党派身上,他们批评这些党派在面对协约国时软弱无能。但其实战争赔款虽多,在几十年内是能够分期偿还的。20世纪20年代,赔款大幅下调;1932年,协约国甚至全部免除了德国的赔偿金。但很多德国人仍然认为战争赔款是经济问题的根源,甚至认为它是“国家的耻辱”。

这些情绪是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等将军煽动起来的,他们曾参与一战筹划和作战。他们在战后散布消息,以煽动民情,即所谓的“背后一刀”。将军们通过媒体散布消息称,德军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国王退位后由社民党组成的临时政府出卖了他们。将军们声称军队仍在战斗,政府却拒不提供军粮、武器、弹药等必要的物资支援以及道德上的支持,士兵们被本国人背叛了。这并不是事实,而是谎言。但战后很多失望的德国人却愿意相信。

魏玛共和国的瓦解不仅因为遍布的谎言和沉积的恩怨,经济危机也给了它致命一击。其中主要问题在于通货膨胀,德语中的“通货膨胀”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即国内流通的资金总量增多。为何会这样?政府印发越来越多的纸币和硬币,让其流入市场。通过公务员工资和银行借贷,人们获得了这些货币。与货物相比,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变多了,因此钱就贬值了。为了能增加政府支出、偿还战争赔款,魏玛共和国政府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他们也想以此给企业提供银行贷款,促进企业拓展新业务,以推动经济发展。

如果控制得当,这类货币政策是可行的,但一旦过度就很危险。因为一旦货币供应量突然增加,而同时日用品、食品和设备等资源匮乏,形势就无法挽救了。当人们花100马克却连一盒香烟都买不到时,人们就对货币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开始囤积货物,贸易活动就越发受阻。

1923年,通货膨胀走向极端,升级为恶性通货膨胀。由于发行货币量过大,最终一个面包的价格不再是几分钱,而是几百万马克。人们提着的是一筐一筐的毫无价值的纸币。

此时很多德国人都惊觉,自己的国家变成了疯人院,所有政客都是失败者、背叛者。随后政府实行了货币改革,也就是说,完全废除此前的货币,引入新货币。人们迅速对货币和经济重拾希望,经济短暂回暖。但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巨大的冲击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发生了什么?股市崩盘意味着股价暴跌,也就是说,股票的价值突然骤减,或完全失去价值。我们上文曾讲过,17世纪在荷兰发生过历史上最著名的崩盘。当时人们过度投资郁金香,导致市场上出现过多郁金香,直到没人再想买它,价格暴跌。从根本原理上来讲,1929年的股市崩盘与此相似,但其涉及的货物更多。一切变得更复杂,影响范围也更广,后果更加严重。

1929年,人们大量买入汽车制造业等行业的股票,所有人都参与生产或疯狂购买,导致产能过剩。股东总想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某一天人们再也不能或不想购买汽车。因此企业利润下降,股价下跌。很多人想或多或少收回一点本金,于是在恐慌中迅速变卖所持股份。不久市场上就出现过多的无人问津的股票。

如果没人买股票,企业就没钱支付工人工资,没钱让机器保持运转。很多企业因此破产倒闭。美国的股灾对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市场影响甚大。美国投资者和银行撤回他们在欧洲的资金。尤其是在德国,企业销售量骤降,很多企业不得不裁员,不久失业人口达到600万。在当时,我们今天熟知的失业保险体制刚建成不久,人们还没有缴纳足够的保险金。为填补空缺,不得不从人们工资中扣除一大笔钱,数百万人因此陷入困境。绝望的情绪开始弥漫,许多失业者感到无能为力。他们负担不起租金,买不起面包。很多人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

因此人们渴望看到任何一点希望、帮助和力量。此时一个男人和一个政党出现了,他们将为世界带来一场可怕的灾难。这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和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或“纳粹”)。

希特勒是奥地利人,曾参加一战。战后与众多失业者一样,他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归属。他来到慕尼黑,加入了纳粹。在那儿他过得不错,民族共同体是他们常常谈论的主题。根据他们的说法,在民族共同体中,每个人都会被“解放”,无论是无产阶级或是企业家,手工业者或是教师,官员或是临时工,所有人都应团结一体。在纳粹中,希特勒发现自己善于用演讲煽动人心。1921年,他成为该党领导人。

纳粹等级森严。他们有冲锋队,是由纳粹成员和自由武装人员组成的军队。在赫尔曼·戈林的领导下,他们为纳粹的行动保驾护航。此外,冲锋队还会对其他政党组织的聚会发动袭击。同时其他政党也拥有自己的军队,例如德国共产党属下的红色前线战事同盟。这导致双方常常发生斗殴。此外,冲锋队也在街上大肆制造恐慌氛围:他们或挑动打架或发起枪战,无事生非。

希特勒的最大偶像是贝尼托·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右翼极端主义政党——法西斯党,并自称独裁者,即元首。与德国的自由军团一样,法西斯党也与共产党苦战,同样他们也轻视民主。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带领4万追随者从意大利北部直达首都罗马。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任命他为总理,如若不然就可能会发生一场内战。此外国王也惧怕共产主义革命,墨索里尼相较之下就仿佛是他的保护伞。

希特勒在报纸上获悉墨索里尼取得胜利,这让他灵光一现。他也想效仿墨索里尼。于是1923年11月,他带兵直驱慕尼黑统帅堂,企图武装颠覆政权。但他失败了,并且被捕入狱。然而他却只被监禁了几个月。当时的法官同很多法学家一样,对右翼极端分子怀有同情。重获自由的希特勒和其政党起初并没有多大影响。但随后上文提及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这一灾难波及甚广,给了希特勒可乘之机。

1930年德国国会选举期间,希特勒巧言煽动大众。在竞选演讲中,他责骂造成经济危机的资本家。同时他也怒斥共产党,因为他们将工人置于其他国民之上。最终他对所有敌对党派破口大骂,斥责他们是造成混乱的罪魁祸首。他承诺,纳粹与其他所有党派完全不同,只有他们能让全民族团结起来。选举中,纳粹有了巨大收获:他们从一个无名的小党一跃成为议会中仅次于社民党的第二大党。在随后1932年的选举中,希特勒领导的纳粹甚至获得了最多选票。

很多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德国人重新燃起了希望。因为希特勒强调,所有职业和阶层一律平等,民族共同体就是解决之道。他并不解释真正的含义,但这听起来十分诱人。他说道,在德国不应该再有30多个政党,这些政党都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这一观点让很多人信服。因此当他公然在竞选演讲中颂扬独裁主义、贬低民主时,很多人竟然也为他摇旗助威。他用沙哑的声音对着话筒大喊:“我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把30个政党赶出德国!”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他要废除民主。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选了他。1933年1月30日,他当选德国总理,德国史上最糟糕的时代即将到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sjdz/2680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