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大战

世界简史——重建新秩序

历史大观园 世界大战 2020-06-28 21:46:41 0

1945年~1955年

关键词:联合国/北约/华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之大,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绝无仅有。全世界先后有60多个国家卷入了战争,参战国人口达17亿,占当时全世界总人口的80%,被战火直接蹂躏的区域总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终于结束了,如何重建世界新秩序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悲惨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之惨重史无前例,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例如苏联,仅阵亡的军人数目就达到了750万,此外还有成百万的战俘死亡,再加上数以百万计平民的死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的人口总数达2000万!更有数字指出苏联军民的死亡总数为2700万,苏军的死亡总数近900万。至于轴心国,其中德国损失最大,战死的军人约350万,在盟国的轰炸中死亡的平民约30万。

至于财产损失,则有许多数字,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军费开支1.117万亿美元,参战国物质总损失价值4万亿美元,仅中国的物质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即价值约1000亿美元”。《世界通史·现代卷》则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参战国物质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我们不评论哪个数字更准确,也许《美国百科全书》在进行这些统计前说的一段话很贴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死亡及破坏遍及世界大部分地区,其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死亡的人数只能作概括的说明;企图以金钱表示所破坏的财产及生活将徒劳无功;计算所得的总数将达到天文数字,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世界简史——重建新秩序

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戈林死刑,让这个战争的发起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雅尔塔会议

战争是结束了,死者已矣,对于活着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安排战后的生活,对于政治家们,则是如何重建战后的世界秩序。早在战争结束前,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大国领袖已经在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务了,并为此开了两次重要的会。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领袖在苏联克里木半岛上的小城雅尔塔举行了会议。当时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经商议,三位领袖大致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一、必须彻底击败德国并迫使其无条件投降,并支付巨额战争赔偿。二、波兰建国,原来属于德国的大片领土将被划归波兰。三、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对日作战。为此美、英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当时还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外蒙古已经在苏联的实际控制之下;苏联重新取得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的权益,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并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苏联从日本获得千岛群岛。四、建立联合国,它将是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关键一环。

世界简史——重建新秩序

1945年2月4日,美国、英国、苏联三个世界性大国的领袖——富兰克林·罗斯福(左二)、温斯顿·丘吉尔(左一)和约瑟夫·斯大林(左三)出现在了雅尔塔的利瓦德王宫中。在此后的8天中,这三位世界政坛的巨头人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争执和妥协,最终确定了许多国家在二战后的命运。

波茨坦会议

安排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第二次重要会议是波茨坦会议。波茨坦会议是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郊外波茨坦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一开始参加会议的是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从7月28日后转由艾德礼代表英国政府参加。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去世了,由他的副总统杜鲁门继任。丘吉尔则是在1945年7月的英国国会选举中,由于工党大胜,保守党失利,工党的艾德礼成为新首相,丘吉尔当然也失去了继续参加波茨坦会议的资格。会议制订了两个决议,分别是《苏美英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者通称《波茨坦协定》。

世界简史——重建新秩序

在《波茨坦公告》发布的一个月后,即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的美军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关于对德国的处置,原则是将德国进行彻底的非军国主义化并肃清纳粹主义,其领土将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关于对日本的处置,协定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并且重申《开罗宣言》中的各条款必须执行,日本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决定的其他岛屿。日本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永久消除军国主义,将战犯交由盟国进行审判。

雅尔塔和波茨坦两份协定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基本秩序。尤其是雅尔塔协定,它具体制订了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而且此后国际形势也的确是按照这个基本框架去发展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总的格局常被称为“雅尔塔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成立联合国。

联合国

1944年8月,美、英、苏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会员国的资格、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主要机构及其职能,等等。雅尔塔会议决定在1945年春召开一次联合国家会议,正式讨论拟议中的《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于1945年4月25日开始在旧金山举行,有50个国家近300名代表出席会议。到6月25日,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第二天,代表们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举行了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宋子文第一个签字,接着是苏联、英国、法国的代表,然后是各国代表依其国家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的顺序签字。美国作为东道国最后签字。参加签字的共有50个国家的代表,后来波兰代表也在宪章上签了字。这51国被称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6月26日也就被定为联合国的“宪章日”。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

凡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必须声明接受《联合国宪章》,经安理会推荐,由大会各成员国投票,超过2/3的票数即为通过,此后即被接纳为会员国。到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共有会员国185个,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六个: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定期举行一届常会。应半数以上会员国或安理会的请求,还可于15天内召开特别会议或24小时内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据宪章规定,每一会员国均有一票表决权。重要问题的决议需有会员国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

世界简史——重建新秩序

图片左侧的大楼就是联合国在美国纽约的总部大楼。

世界简史——重建新秩序

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的万国旗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美、苏、英、法、中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非常任理事国后增为10个。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出,任期两年,不能连选连任。

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也是整个联合国内甚至全世界最有权力的国际机构。它有权调查和调解任何国际争端;有权判断威胁、破坏和平或侵略行动,并采取经济、外交或军事等制裁行动,简言之,它在法律上有权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常任理事国除外——发动战争;有权拟定军备控制制度,向联合国大会推荐新会员和秘书长等等。安理会每年举行两次定期会议,但如果安理会主席认为必要,或经大会、秘书长、任何理事国的请求,可随时召集会议。安理会主席由各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流担任。安理会除程序问题外的一切决议都必须由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九个理事国投赞成票才能通过,即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问题上有否决权。因此安理会的行动是以“五大国一致”为基础的。但是,若有七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而得不到九票多数时,该项议案也不能通过,这被称为非常任理事国的“集体否决权”。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联合国大会选出理事国组成。从1973年起共有54个理事国。理事国任期三年,每年改选1/3,可连选连任。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设在荷兰海牙。它由大会和安理会选举出来的15名不同国籍的法官组成。法官不代表任何国家,不得接受本国的任何指示。法官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五名,可连选连任。按惯例,美、苏、英、法、中五国应有人被选为国际法院法官。国际法院对受理的案件做出判决后,当事国双方均应遵守。

联合国秘书处负责处理联合国的日常行政事务,执行各机构交付的任务。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为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安理会推荐并经联合国大会任命,任期五年。

冷战铁幕

除联合国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成立了一些对战后世界,尤其是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机构,主要是三个,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组建关贸总协定之后不久,美、英、法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在1950年组建了一个特殊的机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任务就是控制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出口。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因总部设在巴黎,一般又称它为巴黎统筹委员会。它将军用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定为受控制的物资,先后规定了一千多种禁运物品,禁止输入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美国取消了苏联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并宣布对向苏联提供禁运物品的国家停止一切援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宣布不向非成员国提供贷款,从而停止对苏联的贷款。与此同时,苏联也不允许美国的许多商品进入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世界经济就被人为割裂,出现了两个相互平行的市场。

冷战的铁幕也随之拉开。

所谓冷战,简言之就是不打仗的特殊战争。导致冷战爆发的是一场关键的演说。1946年3月5日,杜鲁门总统亲自陪同前来美国访问的丘吉尔到了美国中部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在那里,丘吉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正是在这次演说中,丘吉尔提出了他“铁幕”理论,他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请不要把不列颠帝国和联邦的坚持能力加以低估。……如果在美国的人口之外,再加上英语联邦的人口,再加上这种合作关系所涉及的在空中、海上、科学和工业各方面的合作,那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靠不住的力量均衡,致使野心家和冒险家情不自禁。……倘若英国所有道义上、物质上的力量和信念,都同你们的力量和信念兄弟般地联合在一起,那么,就将不仅为我们、为我们的时代,而且也将为所有的人,为未来的世纪,带来一个广阔的前程,这是明确无疑的。

富尔敦演说之后,冷战的铁幕便徐徐拉开了。

世界简史——重建新秩序

丘吉尔像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敦,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这次演说成了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北约与华约

完全拉开冷战铁幕的契机则是北约与华约的建立。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1948年3月,英、法、荷、比、卢等国代表在布鲁塞尔开会,签订了有效期为50年的《布鲁塞尔公约》,并建立了布鲁塞尔公约组织。《布鲁塞尔公约》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更重要的是涉及军事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份共同防御条约。条约第四款规定,若任何一个缔约国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其他缔约国将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形式的援助。并由各签约国的国防部长组成西方防御委员会,还在巴黎郊外的枫丹百露设立了一个联军司令部,由蒙哥马利担任最高统帅。这就是所谓的西欧联盟(WEU)了。

对西欧联盟的建立,美国极表赞同,不久开始谈判也加入之并达成了协议,其中心内容就是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签约各国将积极合作,共同抵御可能发生的对缔约国的侵略,这就是《北大西洋公约》。其第五条明确规定:

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洲之一或两个以上之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于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签约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12国。这标志着北大西洋组织的正式建立,英文简称“NATO”,简称北约。

北约成立后,苏联立即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强烈谴责北约的建立是为了准备新战争。它先是与北约协商,想使之软化甚至消失,在没有效果后,便以牙还牙,建立了一个与之相抗衡的性质相同的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有关条约正式在华沙签订,条约全称为《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同年6月5日条约生效,有效期20年。

《华沙条约》由序言和11项条款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军事互助条款,它规定:

如果在欧洲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与其他缔约国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约各常设机构均位于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均由苏联人担任。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后,立即与北约在欧洲形成了军事对垒,完成了“铁幕”的最后一幕。

从此,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热战”刚过就陷入了长期的冷战。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主要特色的冷战时代开始了,这将是未来30余年欧洲与世界新秩序的最主要特色。

历史断面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随即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在此后的14年中,中国军队抗击了日本陆军70%以上的兵力,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使得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夹击苏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一面拼死抵抗,一面组成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导致日本陆军无法大规模抽调兵力至东南亚、大洋洲等战区,保全了澳大利亚、印度等盟军重要原料基地和战略反攻基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军民付出了多达3500万人的巨大伤亡,抵抗了数以百万计的日本军队,有力支援了其他战场的盟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sjdz/1561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