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十六国风云——武悼天王冉闵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10:47:25 0


冉闵一出,谁与争锋

与慕容部情况相似的,还有南方的东晋。

在石虎死后,东晋荆州刺史桓温也和他未来的对手慕容垂一样,迅速做出了反应。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恢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便一面率军进驻安陆(今湖北安陆),一面向朝廷上表,请求北伐。

然而,由于桓温之前已因灭成汉一战而名震天下,朝廷对他极为忌惮,生怕他再次建下奇功而更加难以驾驭,便驳回了桓温的请求,而是改派褚太后之父褚裒(póu)为征讨大都督,率部北征。

不过,褚裒这个人挑女婿的水平也许不错,但打仗的水平实在是太次了,居然被苟延残喘的后赵残余势力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

几个月后,也许看到北方乱局还在不断加剧,东晋朝廷又再次有了北伐之心,但这次他们依然没有用桓温,而是起用了大名士殷浩。

殷浩谈吐不凡,风度翩翩,在当时名声很大,因此受到了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的重用,想以他来抗衡桓温。

桓温对此尽管愤愤不平,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让擅长清谈的殷浩去领兵打仗就相当于让鲨鱼去爬树——根本用非所长,必然难以成功。

既然这样,那就干脆等着看殷浩的笑话吧。到时候,我再出山收拾残局,看谁还敢不服!

殷浩受任后吸取了褚裒的教训,并未草率行动,而是和慕容俊采用了一样的策略——作壁上观,伺机介入!

这也代表了东晋朝廷的态度。

事实上,冉闵在刚登上帝位的时候,考虑到自己孤立无援,处境艰难,也曾想到过要争取东晋的支持,还专门派使臣出使东晋。

在给东晋皇帝的书信中,冉闵慷慨激昂地表示: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胡人”逆贼扰乱中原,如今我已经诛杀了他们。如果你们愿意和我共同讨伐“胡人”,可以派兵过来!

不过,现实证明,这完全是冉闵的一厢情愿。

在东晋朝廷看来,如果你冉闵向我称臣,奉晋为正统,那我们可能还有出兵的理由,但现在你已经独立建国、悍然称帝,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世界上只有一个晋朝、东晋政府是代表晋朝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基本原则,对这种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不讨伐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会来帮你?

因此,对冉闵的呼吁,他们只回复了两个字:呵呵。

这样一来,冉闵自然只能独立面对后赵的反扑。

不过,他对此并不在意。

你来,或者不来,我都会在这里,不等不靠,不屈不挠!

公元350年4月,距离冉魏建立还不到两个月,石祗就派石琨再次率军10万,南下攻打邺城。

被动挨打不是冉闵的风格,敢打敢拼才是他的本性。

闻讯后,冉闵立即领兵主动出击,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大败石琨,斩杀万余人。

两个月后,原后赵将领张贺度、刘国、段勤、靳豚等人又组成联军,联合起来攻打冉闵。

冉闵又再次御驾亲征,率尚书左仆射刘群、卫将军王泰等人统兵20万,与反冉联军在苍亭(今山东阳谷)大战了一场,再次大获全胜,歼敌近3万,俘获无数,凯旋而归。

此时的冉闵连战连捷,声势大振,麾下军队达到30万之众,旌旗钟鼓绵延百里,其军容之盛,即使与后赵鼎盛时期相比,也毫不逊色!

从苍亭回来后,冉闵即按照汉人传统祭告宗庙,之后又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从汉族儒生中选拔了一大批人才。

放眼望去,朝堂之上尽是衣冠华族,一时间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魏晋初期。

除此以外,冉闵在这段时间还干了一件大事——他杀掉了自己之前的盟友李农及其3个儿子。

李农这个人,史书上记载不多,我们只知道他是汉人,很可能是乞活军出身,在石虎统治时期曾历任抚军将军、大都督、司空等要职,是当时最显赫的汉人官僚之一。

他和冉闵曾经多次携手率军出征,算是老战友了,两人的关系应该还不错。

在冉闵起事的过程中,李农一直与他并肩作战,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冉魏政权成立后,李农被封为齐王、太宰、太尉、录尚书事,是仅次于冉闵的第二号人物。

冉闵为什么要杀李农?

这个问题由于史书缺载,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其实也并不是很难理解,由于李农之前的资历、地位、实力甚至威望都不比冉闵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冉闵不仅将其视为自己的帮手,更将其视为潜在的对手,在他的地位稳定后,自然要尽早把李农除掉。

然而,无论如何,冉闵的这个做法很难说是个明智的决定。

因为,尽管取得了几次对外作战的胜利,但当时的冉魏政权形势依然严峻,四面皆敌,在这个时候杀掉自己最大的功臣和最得力的助手,显然对士气和凝聚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冉闵不会这么想。

此时他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他相信,他是无敌的。

在他的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长剑在手,哪有对手?

冉闵一出,谁与争锋!

公元350年11月,冉闵率步骑十万,北上攻打盘踞在襄国的石祗。

临行前,他任命其子冉胤为大单于,以统率投靠自己的数千“胡人”士兵,与自己一起出征。

此令一出,顿时舆论大哗。

众所周知,前赵、后赵等“胡人”政权均实行胡汉分治制度,特设“大单于”一职专门管理“胡人”,而冉闵之前一直坚决贯彻极端民族主义政策,和“胡人”势不两立,对“胡人”斩尽杀绝,这次却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竟设了这么个胡化的职位!

对冉闵的这一举动,不要说那时的人了,就连现在的“冉粉”也完全无法理解——网上无数吹捧冉闵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此做了选择性的失明。

光禄大夫韦十六国风云——武悼天王冉闵(xiǎo)也不能接受冉闵的做法。

他出身于汉人名门京兆韦氏,是被载入《晋书·儒林传》的一代大儒,名高望重,在当时影响很大。

他劝谏冉闵说:胡羯和我们汉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这些人归附我们只是为了保全性命,绝不可能为我们所用。让他们随同出征,万一他们起了异心,岂不是悔之莫及?请陛下将这些降胡悉数诛杀,去掉大单于的名号,以绝后患!

冉闵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韦十六国风云——武悼天王冉闵及其子孙全部诛杀——他信奉的从来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敢反对自己的,管你什么大儒不大儒,即使是孔子再世,孟子重生,他也照杀不误!

当然,冉闵之所以要这么干,更重要的原因是:

此时的冉闵“方欲抚纳群胡”(语出《资治通鉴》卷九十八)——正打算要安抚招纳“胡人”。

杀胡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冉闵获得了之前被奴役的广大汉人的强烈支持;另一方面也招致了众多原先忠于后赵政权的各路势力的强烈反对,让新建立的冉魏帝国陷入了孤立无援、四面皆敌的困境。

残酷的现实,让冉闵开始改变自己的方针——那就是变杀胡为抚胡,变民族仇杀为民族和解。

可怜的韦十六国风云——武悼天王冉闵,就成了冉闵这一转变的牺牲品。

乱世中的乱世

之后,冉闵率军包围了襄国城,修筑土山,挖掘地道,百道攻城,日夜不息。

在苦苦坚持了3个多月后,石祗终于感觉有点撑不住了。

公元351年2月,他不得不去除了帝号,改称赵王,同时遣使向在滠头(今河北枣强)的羌人首领姚弋仲和蓟城的前燕主慕容俊求援。

姚弋仲对石家向来忠心耿耿,这次他当然不会拒绝。

不过,此时他已72岁高龄,身体状况欠佳,便派世子姚襄率军3万前去救援,临行前还对姚襄说:冉闵弃仁背义,屠灭石氏。我受人厚遇,当为之报仇。只是老病缠身,无法亲自出征,你的才干十倍于冉闵,若不能将其斩首或活捉,你就别回来见我!

慕容俊也欣然答应了石祗的请求。

在世界杯赛场上,已经进入决赛的那支球队往往不希望另一场半决赛的胜出者赢得太轻松,而是希望对抗越激烈越好——最好是双方旗鼓相当、打满120分钟,无论是谁胜出都已筋疲力尽、元气大伤,当然要是罚下几个再踢伤几个就更完美了。

慕容俊也是这样。

他希望冉闵和石祗两方能势均力敌,持续争斗,直到两败俱伤,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耗尽他们的实力,这样他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他当然不愿意冉闵就这样顺利地灭掉石祗。

于是他马上派将军悦绾统3万精兵南下,助石祗一臂之力。

听说鲜卑人要出兵,冉闵连忙派使臣紧急出使前燕,劝慕容俊收回成命。

但这显然是蜻蜓摇石柱——徒劳,慕容俊当然不会同意。

除了羌人姚氏和鲜卑慕容氏,石祗的兄弟石琨也从冀州率军前来赴援。

三方援军总数达10余万,冉闵顿时压力大增。

但他并不惧怕,依然指挥若定。

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先把石琨和姚襄打退,最后再与战斗力最强的鲜卑人决战。

为此,他先后派出两员将领分别率军前去阻击石琨和姚襄,可惜结果非常不妙——两支部队全都被击败,士卒死伤殆尽。

此时的局势对冉闵极为不利。

冉魏大军原有10万,在这两次阻击失败后,现在估计也就六七万人,与敌方援军相比,人数上已处于明显的劣势,更何况在经过长时间的攻城未果后,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要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取胜,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顽强的冉闵依然不愿服输,他决心亲自率军出击,与敌方援军决一死战。

卫将军王泰提出了反对意见:如今襄国未下,援兵云集,若我出战,必腹背受敌,且陛下亲自上阵,万一有个闪失我们可就完了。不如坚守营垒,再伺机破敌。

冉闵觉得他说得有些道理,便打算照他说的办。

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半路杀出个道士。

此道士道号法饶,平时颇受冉闵信任,他对冉闵说:陛下围困襄国这么久,却没有任何进展,如今敌人来了,又避而不击,这怎么能让大家信服呢?更何况,贫道我夜观天象,发现太白星入昴宿(二十八星宿之一),这预示着当杀胡王,我军出战必然百战百胜。您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啊。

相比王泰所言,这显然更合冉闵之意。

关于冉闵的个性,史书上用了两个字:“果锐”——处事果决,锐意进取。

正如储蓄总是比消费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一样,进攻总是比防守更适合冉闵的性情。

因此,听了法饶的话,冉闵顿时热血上涌,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他捋起袖子,斩钉截铁地对在场的部下说道:我战意已决,有谁再敢谏阻的,立斩不饶!

随后他一马当先,率全部兵力出营,与先期抵达的敌方援军石琨、姚襄部决战。

一场大战就此爆发。

就在双方杀得难分难解之计,前燕将领悦绾也率鲜卑骑兵抵达了距战场数里之外的地方。

他让部下将树枝绑在马后,然后让全军散开,再陆续冲向冉魏大军。

拖在地上的树枝卷起了无数尘土。

一时间,沙尘漫天,遮云蔽日。

见此情景,冉魏军以为前燕军人数众多,顿时军心动摇,节节败退。

见此情景,襄国城内的石祗也乘机率军出城,从冉魏军的后面发起猛攻。

在4方的合力围攻下,冉魏军终于彻底崩溃了,兵败如山倒,很快就全军覆没。

中书监卢谌、尚书令徐机、司空石璞、侍中李琳、车骑将军胡睦等随军的文武大臣全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刚当上大单于不久的冉胤也因其麾下的“胡人”反叛而被俘,在送到襄国城内后被杀。

冉闵本人因躲藏在襄国城外的一处行宫才得以侥幸躲过了一劫,后趁乱带着10余名骑兵逃回邺城。

这次空前的大惨败,不仅使得冉魏10万大军灰飞烟灭,谋臣良将所剩无几,还打破了冉闵之前的不败神话,沉重地打击了中原百姓对冉魏政权的信心。

一时间,邺城内外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到处都在疯传“冉闵已死”的消息。

为了稳定局势,冉闵不得不听从部下的劝告,亲自出面到郊外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祭天活动,谣言才逐步平息。

随后,冉闵下令将法饶(能成为逃回来的十余人之一也是殊为不易啊)及其儿子处死并肢解,以解心头之恨。

除了军事上的失败,在内政上,冉闵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自从石虎死后,以邺城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就陷入了一片混乱,战事频仍,盗贼蜂起。

冉闵上台后,更是无月不战,再无宁日。

纷飞的战火让百姓根本无法耕种,土地全都荒芜,粮食颗粒无收,加上当初冉闵为了树恩,早就把后赵府库里所有的钱粮全都散发了出去,那个时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现在却是再心疼也无田可用——即使有心想要赈灾,也根本无法施行!

而百姓的存粮到这时大多已完全断绝,只能忍饥挨饿,甚至活活饿死,人相食的惨剧,在时隔多年后又一次出现在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

随之而来的,是中原人口的大量减少。

这里边除了战乱和饥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当初后赵统治时期曾从青、雍、幽、荆四州迁来众多汉族百姓以及大批羌、胡、蛮等少数民族,数量多达百万,后赵瓦解后,中原局势动荡不安,为躲避动乱,他们纷纷扶老携幼,动身返回老家,由于战火纷飞,加之缺衣少食,这些人大多死在了半路上,能活着回到老家的还不到十分之一二!

此时的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是乱世中的乱世,这是地狱下的地狱!

显然,冉魏政权的经济基础已经濒临崩溃。

雪上加霜的是,石祗又来趁火打劫。

公元351年4月,距离冉闵回到家还不到1个月——时差还没倒过来呢,石祗就派大将刘显率军7万前来攻打邺城。

危难之际,冉闵想起了在襄国城外曾给自己正确建议的卫将军王泰,便派人召他来商量对策。

没想到王泰对冉闵上次不肯采纳自己的意见耿耿于怀,竟然以自己伤势严重为由拒绝入宫。

无奈,冉闵只得亲自上门向王泰请教。

但王泰却依然推托自己伤重,不肯多说。

冉闵的耐心,是极其有限的。

他当即怒火中烧,拂袖而去,回宫后他愤愤地对左右说:巴奴(王泰大概是重庆那里人)!你爷爷我难道要靠你才能活命吗?看我先把“胡人”灭掉,回头再杀你王泰!

随后,冉闵下令全军出动,对后赵军发起猛攻。

此战冉闵大获全胜,不仅斩首3万余级,还乘胜追击,穷追不舍,一直追了一百多里。

刘显吓坏了,只好秘密派使者请降,请求冉闵放自己一马,并表示愿意回去后除掉石祗,以感谢冉闵的不杀之恩。

冉闵也见好就收,爽快地答应了刘显。

凯旋的冉闵没有食言,回到邺城后,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王泰,按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原则,他给王泰随便按了个“欲叛国投敌”的罪名,将其斩首,并夷三族。

惨败而归的刘显也没有食言,回到襄国后,他居然真的杀了石祗,并将其首级送给了冉闵。

冉闵大喜,当即封刘显为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刺史,同时将石祗的首级在邺城的大街上示众,随后又点了一把火将其烧成了灰烬。

立国32年的后赵就此灭亡。

石虎的13个儿子则只剩下了石琨一人,石祗死后,他也无法在河北立足,只能带着妻儿向南逃亡,最后好不容易逃到了建康,投奔了东晋。

这是他旅途的终点。

这也是他人生的终点。

辗转了千山万水,历尽了千辛万苦,克服了千难万险,换来的——却是千刀万剐。

东晋政府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石勒参与灭亡西晋的深仇大恨,立即下令将石琨及其家人斩首。

石氏一族就这样彻底灭绝。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邺城。

尽管冉闵在和石祗的竞争中胜出,但他接下来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踢球最重要的是站位,乱世最重要的是站队。

看到冉魏政权的财政已经几近枯竭,听到冉闵诛杀韦十六国风云——武悼天王冉闵、王泰等重臣的残暴行为,想到跟着冉闵没什么好处和前景,原先在冉闵强盛期归附他的各地将领纷纷起了二心。

冉魏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刺史张遇等人先后遣使献出他们占有的廪丘(山东郓城)、许昌(河南许昌)等地盘,向东晋请降。

不过,这个时候冉闵对此已经无暇顾及了。

反正这些地方鞭长莫及,他也控制不了,属不属于他都只是名义上的,就像球队里的边缘球员——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无关大局。

麻烦的是,占据襄国的刘显又不安分了。

这家伙翻脸简直比妓女脱裤子还快——3个月前他才刚接受了冉闵的官职,3个月后的公元351年7月,他居然又率军南下攻打冉闵来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现在冉闵的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但打刘显这个常败将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很快,刘显就被击败,狼狈逃回襄国。

对一般人来说,打了败仗就算不降职也要做个检讨什么的,但刘显的脸皮厚度显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在铩羽而归后,他反而给自己升职了——称帝。

登上帝位后,他总算是消停了一段时间,但不到半年,这个贱人中的极品又开始犯贱了。

南下邺城,他是不敢了,那就换个方向试下手气吧。

公元352年正月,刘显率部北上,攻打常山(今河北石家庄)。

当时的常山太守是个汉人,效忠于冉魏,见形势危急,便连忙向冉闵告急。

冉闵立即以大将军蒋干辅佐太子冉智留守邺城,自己亲率8000兵马前去救援。

从这里可以看出,由于连绵不绝的战乱和空前严重的饥荒,过去那种动辄征发几十万大军的大手笔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无论是邺城的冉魏,还是襄国的刘显政权,此时的国力都已经衰退到了极点,再也支撑不了大规模的战事了。

冉闵VS刘显,结局当然不会有悬念。

很快,冉闵就在常山再一次把刘显狠狠地揍了一顿,接着又一路穷追猛打,一直追击到了襄国。

由于刘显极其不得人心,因此冉闵大军一到,其部下就纷纷倒戈,打开城门,迎接冉闵入城。

冉闵将襄国的宫室悉数焚毁,把刘显及其公卿大臣百余人全部诛杀,百姓则都被迁到了邺城。

廉台决战

之后,冉闵并没有回军,而是率部在常山、中山(今河北定州)一带游食——一边游荡,一边寻找食物。

这一举动,乍看起来非常奇怪,但细想一下,似乎也不是不可理解——邺城的府库早已空了,周围都是一片焦土,难以养活冉闵这支部队,而常山一带受战乱的影响较小,资粮相对多一些,可以让他们吃饱肚子。

但冉闵这么做非常冒险。

因为距他近在咫尺的中山,就已经是慕容鲜卑的地盘!

对此,冉闵当然不可能不清楚,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一方面,魏军实在是饿坏了,在这里能找到吃的,当然不愿走;

另一方面,冉闵向来胆大,从来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即使面对强大的慕容鲜卑也是如此。你要来就尽管放马过来吧!

我是冉闵我怕谁?

就这样,冉闵毫无顾忌地把自己暴露在了鲜卑人的眼皮子底下。

老谋深算的慕容俊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他之前一直都在坐山观虎斗,先是看着冉闵和石祗拼,再是欣赏冉闵和刘显打,如今刘显和石祗都灭亡了,冉闵也已经奄奄一息,现在又孤军在外,兵少粮稀,此时再不出手,更待何时?

公元352年4月,慕容俊命慕容恪率部攻打冉闵,自己则率大军驻扎在中山,以为声援。

当时冉闵正在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听到这个消息后,部将董闰、张温劝谏他说:敌军乘胜而来,气势正盛,而且兵力占优,我们应避其锋芒,等他们懈怠之后,再调集更多兵力,与他们决战。

然而,就像陶瓷天生和电绝缘一样,冉闵天生和“避”这样的字眼绝缘——在他的脑海里,从来都没有避风,只有抗风;从来都没有避险,只有冒险;从来都没有避难,只有迎难而上!

他不仅当即严厉地否决了董闰等人的提议,还豪情万丈地说:我正要平定幽州,斩杀慕容俊。如果遇到区区一个慕容恪就不敢和他交战,天下人怎么可能会服我呢?

不过,冉闵毕竟不是无脑之人,他也许有些蛮横,但绝不会蛮干。

考虑到安喜这个地方与慕容俊的大本营中山之间距离实在太近,冉闵并没有在那里迎战慕容恪,而是率部往常山方向撤退,打算先诱敌深入,再占据有利地形,与慕容恪决战。

但冉闵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看到冉闵南撤,慕容恪立即率军追击。

由于魏军大多为步兵,而慕容恪部下则全都是骑兵,没过多久,慕容恪就在廉台(今河北定州息冢镇西南廉台村)附近追上了冉闵。

廉台,因战国时赵将廉颇在此建有点将台而得名,现在更因即将到来的这场火星撞地球的大决战而永垂青史!

对战的双方,一方是汉家勇士,一方是鲜卑铁骑;

双方的主帅,一个是被时人称为当世第一猛将的冉闵,一个是被后人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慕容恪。

冉闵果然是名不虚传,他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很快就将燕军击退。

慕容恪也绝非浪得虚名,他镇定自若,军令如山,很快燕军就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一个是降龙十八掌,势大力沉,虎虎生风,让你无法招架;

一个是凌波微步,闪展腾挪,轻快灵巧,让你无处着力。

就这样,双方连续打了10个回合。

冉闵十战十胜。

慕容恪则充分发挥出了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燕军散而复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然而,尽管伤亡并不太多,但燕军的士气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冉闵素有威名,其部下又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战斗力颇强,故而在多次进攻未果后,燕军将士大多产生了畏敌情绪。

慕容恪对此洞若观火,便立即骑马巡阵,鼓舞将士们说:冉闵虽猛,但并无谋略,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其士卒虽然看似强悍,但饥饿疲惫已极,坚持不了多久。我军人数、体力、装备都有明显的优势,绝无不胜之理!

在他的大力鼓动下,燕军的士气重又高涨起来,又再次向魏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见燕军依然苦苦相逼,冉闵也急了。

他知道,如今敌众我寡,敌逸我劳,敌饱我饥,敌方有马可乘我方只能靠腿,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就越不利。

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必须马上做出改变!

见远处有大片丛林,他突然有了主意。

骑兵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来去如风,但在茂密的林地,不仅骑兵的速度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战马庞大的身躯反倒成了累赘,行动远不如步兵灵活,这样一来,自己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将敌军彻底击败!

于是他马上挥动令旗,指挥军队向丛林移动。

但他的如意算盘又再次落空了。

前燕参军高开识破了冉闵的用意,他对慕容恪说:我军骑兵利于平地作战,一旦让冉闵进了树林,我们就会陷于被动。应该马上派出轻骑兵前去拦截,与敌军刚一交手,就佯装败退,把敌军诱至平地,然后再击之。

慕容恪依计而行。

定力不够的冉闵最终没有抵挡住燕军的不断挑逗。

他对前来骚扰他的燕军紧追不舍,再次率军回到了平地。

他还是太容易冲动了。

这和他的对手完全不同。

慕容恪是冷静如冰,他是热情如火。

慕容恪是理性大于感性,他是感性大于理性。

这是冰与火的较量!

这是理性和感性的比拼!

在这样的对局中,理性强的往往胜算更大,因为他们情绪的波动更小,更不容易出错——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就是这样的例子。

扯远了,让我们回到现场。

看见冉闵中计,慕容恪脸上掠过了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微笑,接着又迅速恢复了惯常的平和——仿佛一颗石子划破湖面,湖水只是荡起一圈微微的涟漪,马上又平静了下来。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绪更沉稳些。

因为他知道,决战的时候到了。

他下令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部,对将领们说:冉闵性情轻率,锐气十足,兵力又比我们少,必然会拼死与我们作战。到时我率领中军抵挡住他的冲击,然后诸位再从左右两翼对其合围,我们必胜无疑。

诸将都有些将信将疑——你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问题是,冉闵的攻击力这么强,你能挡得住他多久?

不过,见到慕容恪的布阵后他们就相信了。

不是相信,而是确信。

此役慕容恪创造性地排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阵形。

他下令挑选了5000名鲜卑骑兵,将他们的战马用铁链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整齐划一的方阵。

按照史书记载,入选的要求是两个,一是善射,二是勇而无刚。

善射当然是擅长射箭的意思,勇而无刚就让人费解了——勇敢但是又不够坚强?

当然不是。

我个人感觉,大概是指不怕死但战斗力不够强的人。

毕竟,这些人是作为肉盾,用来抵抗冉闵的冲击的。对他们,尤其是排在方阵前列的人来说,战死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以说是必死无疑,因此首先必须不怕死。同时他们并不负担攻击的任务,所以并不需要太强的战斗力。

整个方阵就如一堵移动的铁墙,除非你把所有的人马全都杀死,把所有的铁链全部斩断,否则其阵形永远不可能被冲乱!

这种阵形,被后人称为“连环马”。

慕容恪自己骑着马站在方阵正中,同时高高竖起他的大旗和伞盖,随后指挥整个方阵缓缓向前推进。

此时,冉闵也远远地看见了燕军阵营中的大旗。

慕容恪就在那里!

擒贼先擒王!

只要把慕容恪所在的中军冲垮,敌军就不战自败了!

没有片刻犹豫,他就立即领着全军向敌方的中军冲去。

等到了前燕军阵前,他才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怪阵?战马居然都是连在一起的?

他的大脑迅速开启了搜索引擎,进入了搜索模式,但无论怎么搜,始终只有一个结果: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

他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只好一次又一次地继续搜,却依然一无所获。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打吧。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到敌前,不能不打。

冉闵咬了咬牙,一拍朱龙马,左手挥着双刃矛,右手挺着钩戟,率先冲入敌阵。

其余的魏军也都紧随其后向敌军发起猛攻。

冉闵矛戟并舞,勇不可当,很快就杀死敌军300余人。

然而,杀一个敌兵,只不过是相当于从长江中舀掉了一壶水,似乎根本就无关痛痒;杀300个敌兵,只不过是从长江中舀掉了300壶水,还是无关痛痒……

总之,无论冉闵和冉魏将士们怎么冲击,鲜卑人的阵形始终都纹丝不动;无论他们怎么奋勇,鲜卑人的铁壁一直都牢不可破。

在徒劳地冲杀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累坏了,终于泄气了,也终于绝望了。

显然,想要冲垮敌军,相当于想要让人妖怀孕一样——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在冉闵的带领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但他们的攻击力度却像皮球自由落体后的弹起高度那样一次比一次低。

毫无疑问,他们的体力已达极限!

见此情景,慕容恪一声令下,左右两翼的鲜卑骑兵立即从侧面向冉魏军猛扑过来。

此时的冉魏军早已精疲力竭,几乎连举块板砖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能挡得住前燕军排山倒海般的冲击?

此时的冉魏军早已士气尽失,几乎连拔腿求生的欲望都没有了,哪里还能扛得住前燕军猛虎下山般的狂飙?

很快,冉魏军就被分割包围,乱成一团。

看着身边的将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直至所剩无几,冉闵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只好长叹一声,跃马挺矛,拼死杀出重围,单人匹马,向东疾驰而去。

慕容恪连忙令众将紧紧追击。

冉闵策马狂奔,一口气跑了20多里,眼看就要逃出追兵的视线。

但意外发生了。

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他胯下的朱龙马突然一声惨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地,一下气绝身亡——它是被活活累死的。

冉闵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燕军一拥而上,将其擒获。

这一战,冉魏军全军覆没,尚书仆射刘群(刘琨之子)等随军大臣大都死于乱军之中,皇帝冉闵也成了阶下囚。

而燕军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士兵死伤惨重,参军高开等多名高级将领也在此战中阵亡。

公元352年4月20日,冉闵被送到了此时前燕的国都蓟城。

慕容俊大喜,为此特意大赦天下。

他坐在大殿之上,得意扬扬地责问冉闵: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你小子不过是个才能低下的奴仆,怎么能妄自称帝?

冉闵理直气壮地回答: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耶!——天下大乱,你们这种人面兽心的夷狄尚且要称帝,何况我是中原英雄,怎么就不能当帝王!

慕容俊闻言不由得恼羞成怒,当即命人将冉闵狠狠地抽了300鞭子,再把他押到旧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向太庙献俘,以告慰祖父慕容廆和父亲慕容皝的在天之灵。

5月3日,冉闵被斩于龙城遏陉山。

冉闵死后,遏陉山附近方圆七里草木皆枯,蝗虫大起,从初夏的5月到寒冬的12月,整整7个月时间都没下过一滴雨。

眼看灾情越来越严重,慕容俊急了,思来想去,他觉得这很可能是冉闵的鬼魂在作祟,无奈只好派人到遏陉山隆重祭祀冉闵,并给他上了一个谥号:武悼天王。

祭完当日,天降大雪,灾情解除。

冉闵叱咤风云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但围绕他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残忍屠夫。

有人对他是奉若神明,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

这也许并不足为奇,因为冉闵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

他曾经效忠于“胡人”政权,后来则与“胡人”势不两立,在他政治生涯的末期却又想招抚“胡人”;

他屠胡不遗余力,但他对汉人也并非手下留情,无论是在后赵时期征讨东晋时对晋人,还是在当了皇帝后对犯颜进谏的臣子;

他“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个性对他的成功帮助很大,但这样的性格也是导致他败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开车如果只知道踩油门不知道刹车,迟早会出事故一样。

我觉得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对冉闵的功过说得颇为客观:

“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俊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至于网上流传的所谓“冉闵拯救了汉人”的说法,那似乎只是海市蜃楼而已——虽然看着挺壮观,但根本就不是真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