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十六国风云——大战前夜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10:46:06 0


北府兵横空出世

此时东晋的政治局面与之前已经大不一样了。

如今执掌东晋朝政的是谢安。

谢安,字安石,出身于顶级名门陈郡谢氏,是太常卿谢裒之子,镇西将军谢尚的堂弟。

他自幼就以聪颖过人而著称,深受丞相王导、名士桓彝(桓温之父)等顶级名人的赏识,小小年纪就声名大噪,在全国至少有几百万的粉丝,是无数少女的偶像,无数少男的榜样,无数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成年之后,他却不愿出仕做官,而是隐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终日和王羲之等友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

然而他虽然不出山,名气却反而越来越大,民间甚至传颂着这样一句话:安石不出,如苍生何——谢安不出来当官,叫天下百姓怎么办?

但谢安却依然不为所动,直到其弟谢万因打了败仗而被免职导致谢家在朝中没人的时候,为了家族的利益,他才不得不出山,此时他已经年过40了。

凭借其显赫的出身和极高的名望,谢安出仕不久就担任了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

而他的表现也的确不负众望。

当时桓温的权势极大,有谋求篡位之心,不过他平时一直驻扎在姑孰(今安徽当涂)遥控朝政,很少来京,但在公元373年2月,他却突然率众来到了建康!

很多人都认为桓温此行居心叵测,很可能会发动政变,因此人心惶惶。

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奉命前去迎接。

桓温在重兵守卫下接见两人。

王坦之满头大汗,连手中的笏板都拿反了,紧张得好像是赴刑场。

而谢安却神色不变,步履从容,淡定得仿佛是去菜场。

坐定寒暄一番后,谢安微笑着对桓温说:我听说军人是要守卫国家边境的,明公为什么要把他们安置在墙壁后面啊?

桓温脸色顿时大变。

他虽然野心勃勃,甚至还曾经说过“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样的狠话,但他本质上依然是个极其理智的人,在如今国家面临前秦帝国的巨大压力的时候,他肯定不会硬来。

他知道,如果他此时为了夺取帝位而不顾一切诛杀重臣,一定会把国家搞乱,那样得益的只会是前秦,而自己,除了身败名裂,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因而他此次这样的安排本来就只是想吓唬吓唬谢、王两人,希望他们能配合自己夺权。

现在见谢安如此的表现,他当然知道此人绝不可能屈从于自己的压力,便只好尴尬地推托说:这个……这个……这个……我也是不得不这么做啊。

随后他立即命令所有藏在壁后的军士退下。

此后桓温怏怏不快,没过多久就得了病,只得返回姑孰。

回到姑孰后,桓温的病情日益加重,很快就去世了,时年62岁。

从上面这件事可以看出,谢安这个人有个很突出的特点:胆子极大,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屠刀架在脖而心不慌。

这一点在他年轻时就可以看出来。

据说有一次谢安与一帮朋友一起泛舟大海,没想到天气突然由晴转阴,风浪大起,船只晃得如同游乐场的海盗船一样。

众人都十分害怕,心像此时的船一样晃荡不已,脸色像此时的天气一样阴沉不定。

只有谢安依然毫不在意,谈笑自若。

船夫看他这样镇定,也放了心,便继续驾船前行。

过了一段时间,见风浪越来越大,谢安又笑着对船夫说:如此我们怎么能安全返回呢?

船夫按照他的指示,立即掉转方向返航,最终安全回到了码头。

这就是谢安。

这就是大将风度。

他这个人似乎天生是为大场面而生的。

无论多么危急,他都不会失去冷静,无论多么困难,他都不会失去信心。

在汹涌的大海里,他就是定海的神针。

在恐慌的乱世中,他就是天然的领袖。

于是,在桓温去世后,谢安自然而然地成了东晋朝中众望所归的人选,先是升任尚书右仆射、后将军,不久又被加封为中书监、录尚书事、司徒、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朝廷的最高军政大权。

不过,此时桓氏家族的势力依然很大。

在桓温去世后,桓家的掌门人是桓温的弟弟桓冲。

和哥哥相比,桓冲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却多了点对朝廷的忠心。

当时前秦已夺取了益州,国势危急,深明大义的他深知自己的名望不如谢安,觉得必须以大局为重,加强谢安的权威,便不顾族人的反对,主动把扬州刺史这个掌握京畿的要职让给了谢安,自愿外任,先后出镇徐州(治所今江苏镇江)、豫州(治所今安徽当涂)。

公元377年,桓冲又回到了桓家的老根据地荆州(治所今湖北江陵),出任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此后,桓冲长期坐镇荆州,代表桓氏家族把控长江上游各州郡(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谢安则居于建康,带领谢氏家族执掌长江下游诸地区(扬豫徐兖青五州)。

桓住长江头,谢住长江尾,携手同心抗前秦,共饮长江水。

桓、谢两家的通力合作,使之前危机重重的东晋朝局一下子得到了缓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

解除了内忧的谢安开始着手应付外患。

为了应对前秦的巨大威胁,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负责北方防务。

在谢安的授意下,谢玄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等地招募了大量北方来避难的流民,组建了一支新军。

由于京口位于京城建康之北,当时号称北府,故这支部队被称为北府兵。

谢玄知人善任,从这些应招的流民中选拔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一大批名将,其中尤以刘牢之最为出色。

刘牢之相貌魁伟,深沉刚毅,且又足智多谋,深受谢玄器重,作战时他经常率领精锐担任前锋,所向披靡。

在刘牢之等人的带领下,北府兵的战斗力极强,很快就成了东晋政府手中的一张王牌。

就在东晋上下紧锣密鼓地加强战备的时候,前秦主苻坚也开始动手了。

公元378年,前秦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对东晋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攻势。

西路的主帅是苻坚的庶长子长乐公苻丕,这年2月,他被委任为征南大将军,督率苟苌、杨安、慕容垂、姚苌、石越、毛当等多位名将,分4路南下,总兵力达17万人,会攻东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阳)。

同年为了策应西路秦军的行动,苻坚又派大将彭超、俱难等人率军7万,攻打彭城(今江苏徐州)、盱眙(今江苏盱眙)等地,开辟了东线战场。

西路是前秦军的主攻方向。

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前秦军的开局颇为顺利,连战连捷,不久就抵达了汉水北岸,与襄阳城仅一水之隔。

东晋襄阳守将是当年桓温手下的著名战将朱序。

他对此早有防备,把附近的所有船只都调到了汉水以南。

在他看来,这样前秦军必然无法渡河,只能望河兴叹。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前秦大将石越竟然带着5000精骑,泅水渡过了数百米宽的汉水,夺取了百余艘船只,接应主力部队顺利过了河——你没有看错,史书上就是这么记载的;你也不必怀疑,百度上说马确实是天生会游泳的,当然,想靠战马成功泅渡事先肯定得像单身狗的左手一样经过长期的训练。

随后前秦军把襄阳城团团围住。

朱序大惊,但他毕竟久经沙场,很快就镇定下来,率晋军苦苦坚守。

其母韩氏协助儿子巡查城防设施,发现西北角是个薄弱点,便马上率家中女仆和城中其他一些女子一起在城内重新再修筑了一道城墙。

如韩氏所料,此地后来果然被敌军攻破,之后城中守军马上退到韩氏新修的城墙内固守,力保城池不失——战后襄阳人把此处城墙称为夫人城,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已经成为襄阳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就这样,城内军民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同甘共苦,奋力打退了前秦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前秦军伤亡惨重,襄阳城却岿然不动。

见一时难以得手,苻丕决定采纳大将苟苌的建议,改急攻为长久围困。

是的,如果援军不来,孤立无援的襄阳总会有粮尽之时,那时就会不战而胜;如果援军来了,正好落入前秦十几万大军的虎口!

援军最终并没有来。

襄阳本属于东晋荆州刺史桓冲的防区,此时桓冲正率部7万驻扎在长江南岸的上明(今湖北松滋),但他见前秦军势大,未敢北上救援。

襄阳就这样成了一座孤城。

朱序就这样成了一个弃子。

但他还在坚持。

前秦军围攻了大半年,依然毫无进展。

苻坚对儿子的表现大为不满。

之前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他,早已习惯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早已适应了数月间灭一大国,现在却这么久都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襄阳城,他怎么可能接受?

就像之前一直在高速上疾驰却突然遭遇长时间堵车的人特别容易患“路怒症”一样,苻坚也怒了。

一怒之下,他派人给苻丕赐了一把剑:要是到来年春天你还拿不下襄阳,你就用这把剑自裁吧,不要再厚着脸皮回来见我了!

苻丕大惧,前秦军的攻势从此更加猛烈。

公元379年2月,朱序的部将李伯护接应前秦军入城,襄阳终于陷落,朱序被俘。

按照历史上很多明君的套路,苻坚毫不犹豫就把卖主求荣的李伯护斩首示众,却赦免了忠贞不屈的朱序——不仅没杀他,还加以重用,任命其为度支尚书。

可惜他自认为播下的是龙种,后来收获的却是跳蚤——不,是插向自己胸口的一把刺刀!

不好意思,剧透了。

还是回到现场吧。

就在西线的前秦军攻陷襄阳后不久,东线的彭超、俱难等人也先后拿下了彭城、淮阴(今江苏淮安)等地,接着又继续挥师南下,攻克了盱眙。

之后前秦军包围了三阿(今江苏高邮)。

三阿距离广陵仅百余里,一时间,建康城内大震,人心惶惶。

风越是疾,越知草之劲;火越是烈,越见金之真;情况越是危难,越能显出一支部队的战斗力。

关键时刻,刚刚草创不久的北府兵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创造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

谢玄奉命率北府兵救援三阿。

秦将都颜率军阻击,却被打得大败,都颜本人也在阵前被斩杀。

随后谢玄乘胜进军,一路气势如虹,连战连捷。

前秦军抵挡不住,只好一退再退——先是从三阿退到了盱眙,再从盱眙退保淮阴。

谢玄派麾下大将何谦、诸葛侃等人率水兵乘着夜色溯河而上,焚毁淮河大桥,突袭前秦军,再次大获全胜,斩杀前秦大将邵保。

彭超、俱难率前秦军残部向淮河以北逃窜。

北府兵紧追不舍,很快就追上了他们。

连战连败的前秦军对强悍的北府兵早就有了类似于老鼠对猫的那种心理阴影,见到他们除了四散奔逃,就是跪地求饶,哪里还有什么抵抗能力?

最终前秦军几乎被全歼,彭超、俱难两人只身逃回。

其余的各支前秦军见主力落败,也不敢再留在淮河以南,仓皇北归,退保彭城。

大概是考虑到彭城孤悬淮北,即使得到了也不容易防守,谢玄并未继续进军,而是率部返回了广陵。

此后秦、晋两国便沿淮河对峙。

双方的第一次全面交锋就这样结束了,总体来看,大致算是打了个平手。

前秦方面得到了襄阳、彭城两大战略要地,为将来的再次南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付出了东线军团主力被全歼的惨重代价;而东晋方面虽然失去了一些地盘,但军力的损失却并不大,尤其是北府兵此役横扫千军如卷席,力挽狂澜建奇功,展现出了他们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无人可挡的超强战斗力,大大提振了国人的信心!

对这样的结果,苻坚当然是不会满意的。

自从他登基以来,他和他麾下的前秦铁军,从来都是所向披靡,何曾遭到过这样的惨败!

他把怒气都撒在了败军之将彭超、俱难两人身上,彭超被下狱治罪,在狱中自杀身亡,俱难则被削职为民。

虽千万人,我往矣

不过,尽管这次南征的过程不尽如人意,但这点小小的挫折对苻坚来说,也就相当于亿万富翁丢了一块钱——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依然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他相信,下次只要他投入更多的兵力,就一定能彻底击垮东晋,完成自己的统一梦想!

当然,在这之前,他先要休整一段时间。

在这期间,他又干了一件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

公元380年7月,考虑到关东地区地广人多,且归附自己的时间不长,前秦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基础较为薄弱,苻坚决定把关中地区的氐人15万户,由苻氏各亲王和部分亲信旧臣统领,分别迁徙到关东各战略要地,以巩固在当地的统治。

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

长乐公苻丕率氐人3000户镇邺城(今河北临漳),平原公苻晖(苻坚次子)领氐人3200户守洛阳,巨鹿公苻睿(苻坚第四子)统氐人3200户赴蒲坂(今山西永济),校尉王腾带氐人3000户去晋阳(今山西太原)……

苻坚亲自到灞上为苻丕等人送行。

当时的场面非常催泪。

是的,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关中的氐人,如今就要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离开朝夕相伴的亲人,从此只能独在异乡为异客,从此故乡只能出现在梦中,这怎能不令人感到伤感?

东风无力百花残,别时容易见时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父子兄弟、母女姐妹、亲密恋人、同学基友……纷纷抱头痛哭。

那个喜欢吟诗作赋的秘书侍郎赵整则在现场唱起了他自创的歌谣: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这首歌中的前面两句“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我用自己的榆木脑袋绞尽脑汁想了15个小时也没搞清说的是什么,只知道“博劳”是一种鸟的名字,而后面3句则很好理解,大致是:(对博劳鸟来说)尾巴长翅膀短就飞不起来了。把我们氐人都迁徙到远方,却把鲜卑人留在关中,将来一旦有事我们能找谁呢?

苻坚当然听得出赵整的话是什么意思,却只是一笑了之。

事实上,赵整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氐人本来的人口就不是太多,如今又分散到了各地,就显得更加稀少了,这就相当于在长江里打了一个蛋——虽然理论上来说整条江都可以算是蛋花汤,但实际上蛋的浓度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更重要的是,传统上氐人大多聚居在包括首都长安在内的关陇地区——这一带也是前秦政权的核心所在,原本氐人在此地是比较多的,可是现在大部分氐人都被外迁了,加上之前苻坚在灭燕后曾把大量的鲜卑、乌桓、丁零和各地的豪族迁入关中,此消彼长,如今氐人在关中的人口优势已荡然无存!

这可能也是后来淝水战败后前秦政权在关中迅速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不过,那时的苻坚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就像现在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世界首富一样,那时的他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失败;就像现在的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万一自己成为了世界首富该如何花钱一样,那时的他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万一自己失败后,关中氐人太少会导致什么问题。

他当然不可能听得进赵整的意见。

更何况,那时的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励精图治的他了。

这从史书上记载的数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原后赵的将作功曹(掌管宫室建筑、器具制作的官员)熊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苻坚,便抓住机会大肆介绍后赵宫室、器物的精美和奢华。

这要是搁以前王猛在的时候,估计熊邈甚至会有性命之忧——竟然敢唆使皇帝向暴君石虎学习!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

苻坚闻言居然大为动心。

是啊,鞋是用来穿的,钱是用来花的,国家富强了就是用来享受的。

他龙颜大悦,当场就任命熊邈为将作丞。

熊邈大显身手,大手笔花钱,大规模建设,短短数年间,多座金碧辉煌的楼堂馆所拔地而起,无数金银制作的奢侈用品应时而生。

从此,苻坚开始像西门庆迷恋女人一样迷恋于生活享受。

比这更严重的,是吏治的腐败。

有一年幽州爆发了严重的蝗灾,苻坚派官员前去灭蝗,结果毫无成效。

但按照有关统计数据,这一年幽州居然还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不减反增。

官员们对此的解释是,这次的蝗虫非常奇怪,不吃桑麻大豆以及五谷(难道会光合作用?),所以不影响粮食生产,而且这些蝗虫似乎都很宅很恋家,从来不出幽州境外。

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可以判断出,所谓蝗虫不吃粮肯定是假的,官员造假骗人倒是真的。

苻坚和前秦帝国的这些变化,大家都看在了眼里。

慕容垂之子慕容农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对父亲说:自王猛死后,秦国的法制日益荒废,我看秦国的统治不会太长久了。父王你应该早作准备,多多交结豪杰,机不可失啊!

慕容垂对此未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天下事不是你能预知的。

但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苻坚本人的自我感觉却依然非常良好。

公元382年10月,他在太极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他开门见山地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近30年了。放眼天下,只有东南一隅尚未平定,每想到此事,我就食不甘味。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如今我们可以动员的士卒总数,可达97万,我打算亲自率军征讨晋国,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秘书监朱彤立即表示赞同:陛下顺应天时,又有雄师百万,取胜是必然的。晋国国主肯定会口衔玉璧出来投降,即使他执迷不悟,也不过是逃亡江海而死。这样天下一统,中原南迁的百姓可以返回故土,陛下则可以封禅泰山,这是千载难逢的盛事啊!

苻坚不由得大喜:这就是我的志向啊!

可是接下来尚书左仆射权翼的发言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权翼说:过去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因为商朝朝中有3个仁人(即微子、箕子、比干,均为商朝末年的贤臣),就没有讨伐纣王,直到这3人被诛杀或流放后才出兵讨伐。如今晋国虽然弱小,但并无大恶,谢安、桓冲都是难得的人才,君臣和睦,内外同心,臣认为不可图谋。

苻坚有些不快,沉默了很久。

不过,为了保持他一直以来“从谏如流”的风范——人是铁,范儿是钢嘛,他并没有进行反驳,而是强压着内心的不悦,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是那种空姐看见烦人的乘客,虽然极不情愿但出于职业习惯不得不露出的那种程式化的笑容,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道:请各位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不料,接下来发言的太子左卫率石越还是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石越说:从天象来看,如今岁星(即木星)居于斗宿,说明福德在吴地,伐之不合天时,而且对方有长江天险,又颇得民心,臣以为目前不宜出兵。

这下苻坚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再也顾不上什么风度,厉声驳斥道:这有什么,当年武王伐纣,不仅冒犯岁星,而且占卜还不祥呢,不也照样成功了。天道高深莫测,怎么可能像10以内的加减法那样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至于长江,夫差(春秋时吴国末代国君)、孙皓(三国东吴末代皇帝)都有江湖之险,不也都灭亡了?更何况以我大军之众,每人投个马鞭下去就足以让大江断流,他们又有何险可恃?

苻坚真不愧是“博学多才艺”(《晋书》语),一言不合就创造了“投鞭断流”这个著名的成语。

但石越却依旧不服,继续辩解:陛下刚才说的纣王、夫差、孙皓都是无道昏君,众叛亲离,所以灭掉他们,比捡东西还轻松。而如今晋国似乎并没有什么恶行。臣以为,陛下还是耐心等待时机为好。

之后群臣也纷纷附和,大多赞同石越的意见。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三番五次,七嘴八舌,讨论了很久,却一直没有结果。

苻坚不由得大失所望——你们这些人,怎么就没有与中央保持一致的觉悟呢?

看来,这届大臣真是不行。

好在他毕竟学识渊博,关键时刻想到了一句名人名言: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重大问题不开会。

是啊,如此重大的事情怎么可能在大会上解决?

于是他干脆宣布散会。

会后他把阳平公苻融单独留了下来。

苻融是苻坚的同母弟,自幼聪颖过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因而苻坚对他非常器重,尽力培养。王猛死后,苻融更是备受重用,身兼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太子太傅、录尚书事等军政要职于一身,几乎成了第二个王猛。

苻坚对苻融说: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自古以来,大事的决策都只需一两个人,人多了众说纷纭,反而使人三心二意,现在我就和你来决断此事。

没想到苻融竟然也不赞成伐晋。

除了刚才权翼、石越所说的违逆天象、晋朝无隙可乘这两点外,他还补充了一点即“士兵连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

此外他还恳切地说:群臣中反对伐晋的人,都是忠臣,希望陛下采纳。

听了他的话,苻坚的脸色顿时就阴沉了下来,一激动忍不住连说了3个反问句:连你都这么说,我还能指望谁呢?我有强兵百万,资仗如山,还怕打不下这个小小的晋国?我怎么可以把这个后患留给后世子孙?

见苻坚如此固执,苻融急得流下了眼泪:伐晋难有必胜的把握,这是很明显的啊。而且臣担心的还不止于此,如今鲜卑人、羌人布满京畿要地,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仇敌,如果我们倾国南下,只留太子和数万人留守京城,一旦发生变故,后悔就来不及了!

最后苻融还把王猛给抬了出来:臣的愚见,也许不足采信,但王猛是一代人杰,陛下常把他比作诸葛孔明,他的遗言,难道陛下也忘记了吗?

然而苻坚还是不听。

他这次是彻底铁了心,无论如何他都要南征东晋,一统天下!

毕竟,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如今这个目标已经近在咫尺,他怎么可能就此放弃?万米长跑已经跑了9999米,怎么可能不进行最后的冲刺?足球比赛已经把球传到了对方门前,怎么可能不起脚射门?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对梦想的向往。

即使王猛复生,恐怕也不行。

他早已下定了决心。

道之所存,虽千万人,我往矣!

梦之所在,虽千万难,我不悔!

但反对的声音依然像台风来临前的海潮般一浪高过一浪。

不仅群臣纷纷进谏,就连苻坚最信任的僧人——道安和尚、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最喜欢的儿子——太子苻宏、幼子苻诜也先后出面,规劝他不要伐晋。

苻融更是一次又一次地苦苦劝阻,后来甚至说出了这么句话: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我们秦国本来就是戎狄,正朔不会归于我们这样的外族人。江东的晋国虽然微弱,但却是中华正统,上天一定不会让它灭绝。

“戎狄”两个字对苻坚无疑是极大的刺激。

是的,他是氐人,无论他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多强大,在人们的心目中,都逃不脱戎狄两个字,而东晋,无论多么弱小,在人们的心目中,都会被看作正统。

他觉得,只要东晋存在,他和他的前秦帝国,就必然不会被人看作是正朔所在。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灭掉东晋!

事实上,这也许正是他之所以一心要伐晋的重要原因。

因此,听了苻融这句话,他忍不住大发雷霆:帝王历数,岂是一成不变的?刘禅难道不是汉朝的后裔吗,为什么会被曹魏灭掉?我看你之所以不如我,就是因为不会变通!

随即他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此时的苻坚极为郁闷。

没有人认可的孤独,得不到理解的寂寞,如无边的夜包裹着他,让他的内心无比暗淡。

他现在就像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期盼帝王的临幸一样,无比强烈地期盼着能有人站出来支持自己。

这个人终于出现了。

而且还是个重量级的人物。

冠军将军慕容垂。

慕容垂私下里找到了苻坚,进言说:弱国被强国吞并,小国被大国消灭,这是很自然的。陛下英明神武,威震海外,雄兵百万,良将满朝,江南不过是弹丸之地,却不服王命,怎么可以让它继续存在下去?《诗经》上说,“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出谋划策的人太多,事情就不会成功),陛下你自己决断就可以了,何必要征询其他人的意见!当年晋武帝平吴的时候,赞成的也不过只有张华、杜预等两三个人而已,如果他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怎么可能一统天下?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饿时送饭,来得太及时了,苻坚顿时龙颜大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能与我共同平定天下的,只有爱卿你一人!

就这样,苻坚坚定了南征的决心。

倾国之师

当然,决策虽然定下了,但这么大规模的战事,准备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

话说前秦征服凉州后,西域诸国纷纷前来朝贡。

公元382年秋冬季节,车师(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前部王弥窴(tián)、鄯善(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若羌一带)王休密驮也来到了长安。

苻坚亲自在宫中接见了他们。

两人为了讨好苻坚,便主动表示愿意担任向导,引领秦军讨伐那些拒不臣服前秦的西域国家。

苻坚连连点头。

扬名异域,振我国威;犯强秦者,虽远必诛!

这样的事,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他马上就表态同意,并当即任命大将吕光为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领10万步骑前去攻打西域。

苻融见状,连忙劝谏说:西域荒凉遥远,就算得到了那里的百姓也没法征用,得到了那里的土地也没法耕种,到万里之外打这么场战争干吗?难道要去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代替鸟拉屎?我看这纯粹是虚耗国力,得不偿失,实在是不划算。

然而好大喜功的苻坚对此却根本听不进去:什么划算不划算的?你怎么跟个做小生意的一样锱铢必较?目光能不能放远一点?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当初汉朝面临匈奴的威胁,还出兵西域呢,何况如今根本就没有匈奴那样的强敌!我军虽劳师远征,必传檄而定,你完全不必担心。怎么可以错过这种垂芳百世的好机会!

公元383年正月,吕光正式率军从长安出发,苻坚亲自为其送行。

彼时的君臣两人,都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不过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这竟然会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世界上要是真的有后悔药,我想苻坚将来一定会后悔他作出的这个心血来潮的决定。

无论如何,在即将大规模南侵的时候,把这样一支生力军派出去打这么一场并不十分必要的战争,相当于在华山论剑前自废一只胳膊,显然难以称得上是明智之举。

如果吕光这样的嫡系大将和这10万能征惯战的铁军,没去遥远的西域而是在关中大本营坐镇,那么后来在淝水失利后,苻坚的遭遇很可能不会那么惨。

当然,这一切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已。

事实上,那时的苻坚已经自信到了极度自信的程度,乐观到了盲目乐观的地步,他根本就不相信南征有可能会失败——就像我们根本不会相信中国男足有可能会捧得大力神杯一样。

仗还没打,他已经在考虑灭掉东晋后的善后事宜了,甚至连东晋君臣未来的转业安置工作他都全部盘算好了——他计划以后让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做自己的尚书仆射,谢安当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还在长安提前为他们准备好了宅第。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东晋方面却抢先动手了。

这次出手的是东晋荆州刺史桓冲。

前秦即将大举入侵的消息传到江南,桓冲坐不住了。

3年前的秦晋大战,谢家主导的北府兵在江淮战场上连战连捷、大出风头,而自己作为桓氏家族的掌门人,却因忌惮前秦强大的军力而龟缩在江南没敢出兵救援朱序,致使襄阳丢失,两相对比,让他感觉很是丢份。

这次,他决定出其不意,主动出击,打乱前秦的军事部署,同时也为自己和桓家挽回颜面。

公元383年5月,桓冲率所部10万大军,对前秦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

他命大将杨亮等人伐蜀,兵锋直指涪城(今四川三台),自己则率主力攻打襄阳。

苻坚派巨鹿公苻睿(苻坚第四子)、冠军将军慕容垂率步骑5万前去救援襄阳,大将张蚝、姚苌则率部入蜀救涪城。

很快,慕容垂就率前秦军数万先头部队来到了汉水北岸,与晋军隔河对峙。

他命人砍了大量长长的树枝,在每根树枝上绑上10个火把,并于晚上将其点燃,让士兵们排成稀疏的队形,扛着这些带火把的树枝沿汉水前进。

一时间,火光冲天,照得方圆数十里都像白昼一样,远远望去,仿佛有数十万人之多!

不,看上去似乎更多,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桓冲看得目瞪口呆——看来这次前秦军出动了倾国之兵!

他不敢再战,连忙率军南撤,回到了江南的大本营上明(今湖北松滋)。

主力退兵了,作为偏师的杨亮自然也不敢恋战,也慌忙率部退回国内。

就这样,老谋深算的慕容垂不费一兵一卒,不放一枪一弹,仅仅凭借一个假动作,就轻松地化解了桓冲这次大规模的反击,其用兵之神妙,由此可见一斑!

来而不往非礼也。

桓冲退兵了,接下来,自然该轮到苻坚出手了!

对这次攻击,苻坚可是下了大本钱,除了原先的常备军以外,他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十丁抽一”——每10个成年男丁中征一人入伍,总共征集了近百万的部队。

此外,他还大力号召长安城内的年轻人踊跃从军,给出的待遇非常优厚,只要是“武艺骁勇”或者“富室财雄”的,都拜为羽林郎(禁卫军军官)——真不知道苻坚是怎么想的,招兵,又不是招亲,要找家里有钱的干吗?

此令一出,立即得到了广大富二代的热烈响应——只要凭家世背景就能成为和皇帝经常接触的禁卫军军官,这不是飞黄腾达的捷径是什么?

很快,就有3万多富家子弟应征。

成天与这些衣着光鲜、年少气盛的羽林郎在一起,46岁的苻坚感觉自己仿佛又焕发了第二春,少年壮志不言愁、少年心事当拏云、少年不识愁滋味……

那种年少时的豪迈似乎又回来了,年少时的轻狂似乎又回来了!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他决定御驾亲征——上次灭燕时自己没能亲临潞川前线见证那历史性的胜利,这次如果再缺席的话,那将会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那该是何等的痛快!

对苻坚的这个决定,除了慕容垂、姚苌等少数几个大臣以及那些少不更事的羽林郎,满朝文武都不支持。

苻融更是极力劝阻: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居心叵测,怎么可以听这些人的?羽林郎大都是富豪子弟,未经战阵,只会附和陛下。陛下如果按照他们的话亲征,恐怕会有后患啊,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不过,就和他的前几次劝谏一样,苻坚依旧习惯性地把它当成了耳边风。

公元383年8月,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前秦战车终于隆隆地开动了。

甲士60余万、骑兵27万,总兵力达87万的前秦大军从东、西、中3个方向,以水库决堤之势向东晋猛扑过来。

东线由幽州、冀州的部队组成,经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

西线部队则由巴蜀出发,顺江而下,直取荆州,这支部队的主帅人选,苻坚将其授予了坚决支持他亲征的羌人姚苌。

出发前,他特意加封姚苌为龙骧将军,还当众勉励他说:我当年就是从龙骧将军起家的,这个位子我从未轻易给过别人,你好好干吧,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旁边的左将军窦冲人如其名,说话很冲,居然在此时来了句:天子无戏言,这话是不祥之兆!

实在是太煞风景了。

这还能继续吗?

场面顿时尴尬起来,苻坚也只好沉默不语。

中线是苻坚的主攻方向,也是前秦军的主力所在。

他本人也在这支队伍里。

苻坚任命其弟苻融督率大将张蚝、梁成、慕容垂等人统兵25万为前锋,先行出发,自己则亲率大军紧随其后。

9月,苻坚和前秦军主力抵达了项城(今河南项城),东线的幽、冀部队则进至彭城,西线姚苌的巴蜀水军正沿江东下,苻融所统的秦军前锋则已经到了颍口(颍水和淮河交汇处,今安徽寿县正阳关),而此时从凉州出发的军队才刚到咸阳!

近百万大军绵延千里,旗鼓相望,盛况堪称空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6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