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十六国风云——枭雄出少年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10:44:28 0


十六岁的建国者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关东。

在姚苌和苻登争夺关中的这些年,慕容垂当然也不会闲着。

公元386年正月,61岁的慕容垂正式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

有权就要任性,他不顾礼法和大臣们的反对,坚持追尊自己的生母兰氏为皇后,配享父亲慕容皝,同时又借此机会把他深恶痛绝的仇人可足浑氏废为庶人,另追尊段昭仪为皇后,配享兄长慕容俊——他到底是个性情中人,有时候做事情是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的。

随后他又加封在这次复国行动中功劳最大的3个儿子为王——慕容农为辽西王,慕容麟为赵王,慕容隆为高阳王。

当年8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和赵王慕容麟留守中山,自己亲率范阳王慕容德、高阳王慕容隆等人南征,太原王慕容楷出任前锋,目标是割据黎阳的丁零人翟辽。

翟辽是前丁零首领翟真的堂兄,翟真死后,翟辽带着部分部众南逃到了黎阳(今河南浚县),投奔了东晋黎阳太守滕恬之。

翟辽这人的打仗水平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的拍马屁水平绝对是出神入化,没几天工夫,他就博得了滕恬之的信任,成为其心腹爱将。

滕恬之喜欢游猎,对部下颇为苛刻,士兵们都对他怨声载道。

翟辽趁机收买人心,随后发动兵变,生擒滕恬之,占领了黎阳。

就这样,他反客为主,无中生有,借鸡生蛋,空手套白狼,实现了从打工者到董事长的华丽变身,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光一个黎阳当然满足不了翟辽的胃口。

由于之前领教过慕容垂的厉害,后燕他是不敢碰的,要扩张,对象只能是东晋。

恰好此时东晋在谢安去世后内部矛盾加剧,朝臣们都忙着争权夺利,对他们来说,黄河沿岸那些新收复的北方领土就像我的微信公众号一样——很少有人关注。

翟辽这人是属泥鳅的——有空子就钻,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

他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挖东晋的墙脚,很快就占领了泰山(今山东泰安)、高平(今山东巨野)等地,成为夹在后燕和东晋之间的一大独立势力。

不过,就凭他这区区几个郡县,要想与强大的后燕军相抗衡,相当于想用一个鸡蛋与推土机的巨轮相抗衡——完全是痴人说梦。

更重要的是,他的部众之前大多是前燕的子民,对已故的前燕太宰慕容恪非常爱戴,得知前来征伐他们的后燕前锋是慕容恪之子慕容楷,都争先恐后地前去降附。

还没交手,人都快跑光了,仗当然是打不下去了。

翟辽本来就不是认死理的人,投降对他来说,就像分手对渣男来说一样——轻车熟路,完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便马上遣使向慕容垂投降。

慕容垂封翟辽为徐州牧、河南公,随后收兵北返。

说实在的,慕容垂的这一做法让人很难理解,费这么大劲南征,结果只是在面子上捞了点好处——翟辽名义上表示臣服,而翟辽除了丢了点面子(面子对他来说,就如同美女对太监来说一样——根本是无所谓的),几乎毫发无伤。

慕容垂也许很快就会后悔这个决定——因为翟辽以后还会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

也就在这次南征期间,还发生了两件值得一提的事。

一是之前一直滞留在西燕军中的慕容垂之子慕容柔和孙子慕容盛、慕容会3人从西燕都城长子(今山西长子)逃出,回到了后燕。

慕容垂喜出望外,特意从前线赶回中山,并为此大赦天下。

相比之下,另一件事则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更大。

就在慕容垂刚出发不久,他见到了一个来自北方的使者。

使者是替刚成立不久的北魏王国来向后燕求救的。

北魏的建立者是代国末代国主、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

按照《魏书》的记载,什翼犍共有9个儿子。

庶长子拓跋寔君,这个人咱们之前提到过,公元376年底,苻坚派兵北伐代国,就是他在大敌当前时发动政变杀死了父亲和诸弟,直接导致代国为前秦所灭,他自己也被苻坚处死;

次子拓跋寔,慕容后(慕容皝之女)所生。作为嫡长子,本来他应该是什翼犍无可争议的接班人,可惜却是接班未成身先死——在公元371年发生的一次未遂政变中,他为救父亲而身负重伤,不治身亡。

拓跋寔娶了贺兰部首领贺兰野干的女儿为妻,在他死后两个月,他的遗腹子拓跋珪才出生。

三子拓跋翰,也是慕容后所生,他原生有两子拓跋仪、拓跋烈,在哥哥拓跋寔死后,他又娶了寡嫂贺兰氏(拓跋珪的生母),生子拓跋觚(gū)。

四子拓跋阏婆、五子拓跋寿鸠、六子拓跋纥根、七子拓跋地干、八子拓跋力真这5个人在史书上没留下任何事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代国灭亡的时候他们都已不在世上——可能死于拓跋寔君之手,也可能之前就死了。

幼子拓跋窟咄,在拓跋寔君之乱时侥幸逃脱,成为什翼犍唯一幸存的儿子。

当时他的年龄应该已经不小了,苻坚不放心拓跋氏有这么个成年的继承人留在代国旧地,便把他迁到了长安,表面上是入太学读书,实则作为人质看管起来。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这些只是《魏书》的一面之词。

事实上,《魏书》中关于北魏前期记载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期,名臣崔浩曾负责主编《国书》,记录北魏皇族的起源,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被认为是“暴扬国恶”而遭到诛杀。

可见北魏皇室对修史是高度关注的,之后在北魏流传下来的应该只是经过美化的历史——就像经过美颜处理过的照片一样。

因此,在很多历史学家的眼里,这些记载的水分含量可能比西瓜还高,可信度也就和周正龙的老虎照或者如今的某些抗日神剧差不多。

《晋书》《宋书》《南齐书》等史书的记载与《魏书》则截然不同。

比如《晋书》中说什翼犍根本就没死,而是被其子翼圭绑起来送到了长安,之后苻坚还安排什翼犍到太学读书,翼圭则被流放到了蜀地。

有人说,其实这个翼圭才是拓跋珪真正的父亲,而拓跋寔君、拓跋寔、拓跋翰这些人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是《魏书》创造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翼犍的其余几个儿子的名字拓跋阏婆之类的一看就是音译,而这三个却完全是汉名;

有人说,其实这个翼圭就是拓跋珪——6岁的孩子就能干这样的事,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也有人说,拓跋珪确实是什翼犍世子拓跋寔的遗腹子,不过拓跋寔为救父去世后,什翼犍就把儿媳妇贺兰氏纳入了后宫,为拓跋珪生了3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拓跋仪、拓跋烈和拓跋觚;

还有人说,拓跋珪根本不是什翼健的孙子,而是他的儿子——他和拓跋仪、拓跋烈、拓跋觚都是什翼健和儿媳贺兰氏乱伦所生的……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

我只能这么说,此事的真相就像太监的命根子一样——当初是有的,可是现在已经不知所踪了。

只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拓跋珪肯定是代国王族名正言顺的正宗传人。

代国灭亡后,苻坚接受代国降臣燕凤的建议,把原属代国的地盘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属独孤部首领刘库仁,黄河以西则由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统领。

铁弗部我们之前曾提到过,正是它投靠了前秦,并充当带路党帮助前秦灭了代国,从此成为拓跋部的世仇。

独孤部也是塞北草原3大部之一(另两个是铁弗部和贺兰部),独孤部长期与拓跋部通婚,关系比较密切,现任首领刘库仁就是什翼健的外甥。

同样是在燕凤的建议下,年仅6岁的拓跋珪没有和拓跋窟咄一样被迁到长安,而是留在了塞北。

他和拓跋仪、拓跋觚等小伙伴一起,在母亲贺兰氏的保护下,依附于刘库仁。

刘库仁对拓跋家族颇为忠心,拓跋珪也因此得以在独孤部顺利成长。

但在淝水之战后,这种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

当时前秦各地四处皆反,就在别人都争先恐后逃离前秦这艘正在下沉的破船的时候,刘库仁这个和前秦本来并无多大瓜葛的外人却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忠于前秦。

最终他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先是发兵救援前秦幽州刺史王永,后来又准备大举出兵讨伐慕容垂,但由于征发过急,导致部下兵变,自己也被乱兵杀害。

刘库仁死后,其弟刘眷代领其部众。

公元385年8月,刘库仁之子刘显又杀掉了叔叔刘眷,成为独孤部的新任首领。

刘显对拓跋珪的态度,和他的父亲完全不同。

在他看来,拓跋部建立的代国曾雄踞代北多年,号召力极大,而拓跋珪又是拓跋部最根正苗红的继承人,且现在已即将成年,对自己显然是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他打算杀掉拓跋珪,以绝后患。

幸亏贺兰氏人脉深厚,消息灵通,提前得知了刘显的阴谋。

在她的策划下,拓跋珪逃出了独孤部,投奔贺兰氏的娘家贺兰部。

此时贺兰部的首领是贺兰氏的哥哥贺兰讷。

贺兰部本来也是和独孤部、铁弗部实力相当的一大部族,代国被灭后,根据苻坚的安排,独孤部和铁弗部两家瓜分了代国的几乎全部遗产,贺兰讷虽然也被封为东部大人、鹰扬将军,但其地位比起独孤部的刘库仁、铁弗部的刘卫辰来说,还是差了不少。

这让贺兰讷怎么可能服气?

不过碍于前秦的强大武力,他心里再怎么不服,也只能把气往肚子里咽,眼看着肚子是越来越鼓了。

而现在前秦已彻底土崩瓦解,贺兰讷仿佛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的孙悟空再次重获自由一般的轻松——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不用再看前秦的脸色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草原广袤随便我贺兰讷尽情驰骋!

恰巧此时拓跋珪来投,贺兰讷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借外甥代国嫡系继承人的名头震慑诸部,那叫一个喜出望外。

他对拓跋珪说:复国之后,可别忘了老臣!

拓跋珪虽然年少,却极为老成——说话得体,脸上不写悲喜。

他恰到好处地回答道:如果真的应了舅舅的吉言,我当然不会忘记!

之后,贺兰讷便打出了拓跋珪的金字招牌,大力招揽代国旧部。

很快,大量代国旧人就如蜜蜂闻见花香一样纷至沓来。

当然,他们不是来归顺贺兰部的,而是奔着拓跋珪来的。

贺兰讷的弟弟贺兰染干对此很是不满。

这里是贺兰部的地盘,你拓跋珪怎么能干出这种鸠占鹊巢的事来了呢?

他派人刺杀拓跋珪,因消息走漏而没有得手,之后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率军包围了拓跋珪的住地,想要袭杀拓跋珪。

关键时刻,贺兰氏紧急赶到,严厉斥责染干的行为。

染干不敢得罪自己的姐姐,无奈被迫退兵。

拓跋珪这才再次逃过一劫。

公元386年正月,在贺兰讷以及代国旧臣长孙嵩、叔孙普洛等人的拥戴下,16岁的拓跋珪正式登上了代王的宝座。

不久,大概是不想寄生于贺兰部篱下,拓跋珪又带着部众南迁到了代国旧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同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北魏的建立,让独孤部的刘显深感不安。

刘显清楚地知道,自己和拓跋珪早就结下了不可弥合的梁子,一旦让拓跋珪成了气候,他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何以解忧?

唯有先下手为强,把新生的北魏政权扼杀在襁褓里!

然而,拓跋部之前世代都在塞北称王,是草原各部的共主,独孤部当初也是其下属。如果现在发兵攻打拓跋部后人建立的北魏,似乎听上去像是叛臣反噬旧主——实在是不那么名正言顺。

但一个人的到来解决了刘显的问题。

此人就是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

拓跋窟咄之前一直以留学生的身份居住在长安,后来他怀着对前秦的仇恨加入了反秦的西燕军,并跟着慕容永一起东返,如今被慕容永任命为新兴(今山西忻州)太守,离独孤部的根据地马邑(今山西朔州)很近。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食堂的先吃饭,刘显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

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张可以利用的好牌,便立即派人与慕容永联系,提出想迎回拓跋窟咄的请求。

慕容永也有与独孤部结盟的想法,双方当即像插头和插座一样一拍即合。

很快,拓跋窟咄就作为大礼被送到了独孤部。

刘显派大军护送拓跋窟咄北返故国,支持他与拓跋珪争位。

拓跋珪虽然是拓跋什翼犍的嫡孙,但他当时毕竟才16岁——如果生活在现代也就是个初中生,北魏内部很多人都对他能否当此重任持怀疑态度。

这当然不难理解,让一个初中生当你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你放心吗?

之前大家之所以会支持他,并不是因为有多么爱戴他,主要是因为没得选——桌上就一个菜,你爱吃不吃!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

拓跋窟咄是拓跋什翼犍唯一在世的儿子,名分上并不比拓跋珪差,年龄又大了不少,还是个接受过国际化教育的海归精英,吃过的盐比拓跋珪吃过的粮还多,经过的事比拓跋珪见过的事还多。

无论是资历还是阅历,无论是学历还是经历,这个拓跋窟咄看起来似乎都比嘴上没毛的拓跋珪要靠谱得多。

一时间,北魏内部人情骚动,不少人都产生了异心。

大将莫题暗中派人向拓跋窟咄送信表忠心,在信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主公:3岁的小牛犊,怎么可能拉得动重载的车子?

拓跋珪身边的随从于桓等人甚至密谋要把拓跋珪抓起来送给窟咄。

好在拓跋珪吉人天相,这次又有人提前把消息透露给了他。

关键时刻,他临危不乱,表现出了和年龄完全不相称的冷静和果断。

他马上把于桓等人杀掉,对莫题等重臣则未作处理,只当不知道。

同时他清楚自己手下这支队伍目前军心不稳,难以与独孤部匹敌,遂放弃盛乐北上,再次投奔舅家贺兰部。

除此以外,他还作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派外朝大人安同向后燕慕容垂求救!

安同是拓跋珪相交多年的心腹,其父又曾担任过前燕殿中郎将,在燕国有一定人脉,无疑是出使后燕的最佳人选。

当时慕容垂正在率部南征的路上,安同是怎么找到他的,因史书缺载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慕容垂立即答应了拓跋珪的请求,并马上命留守中山的赵王慕容麟率军救援北魏。

慕容垂的这个决策如果从之后的历史来看,简直是错得不能再错了——因为未来让后燕败亡的,正是他此次倾力帮助的北魏!

但我们也不能过于苛求古人——毕竟,做事后诸葛亮的难度是要远远低于做诸葛亮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能很轻松地说出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二十位,祖冲之穷尽一生也只能算到小数点后七位,但你绝不能说祖冲之在数学上的造诣不如我,同样,我们也绝不能说慕容垂在那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有多么不合理。

事实上,当时慕容垂之所以会这么做也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首先是拓跋珪和慕容垂有较近的亲戚关系——拓跋珪的奶奶慕容氏是慕容垂的姐妹,慕容垂算是拓跋珪的舅爷爷;更重要的是,拓跋窟咄和后燕的死敌西燕渊源深厚,慕容垂当然不希望代北以后被西燕的盟友所占领!

就这样,后燕的援兵在慕容麟的率领下从中山出发了。

此时拓跋珪的形势已经是危在旦夕。

一方面,刘显和拓跋窟咄的联军已经占领了盛乐,正在继续向北推进,对拓跋珪步步紧逼;

另一方面,早就想置拓跋珪于死地的贺兰染干也趁火打劫,处处都与拓跋珪过不去。

北魏内部更是人心离散。

大家都不傻,知道仅凭北魏自己的那点实力肯定不是独孤部的对手,而拓跋珪之前和后燕又没什么交情,得到后燕救援的可能性并不比在路上捡到钱的概率高多少。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尚且各自飞,何况是北魏这样一个刚草创不久的草台班子?

将领们纷纷开始寻找退路。

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13人甚至集体叛逃到了拓跋部的死对头铁弗部刘卫辰那里。

内外交困中的拓跋珪如坐针毡,度秒如年,眼看就快要完蛋了。

幸亏慕容麟的脑子够活络,提前让安同先日夜兼程回去向拓跋珪报信。

得到后燕援军很快就会来的确切消息,北魏的军心才安定下来。

随后,慕容麟和拓跋珪合兵一处,联手向刘显、拓跋窟咄发动反攻。

刘显根本想不到后燕会出兵,一时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狼狈逃回了自己的老巢马邑(今山西朔州)。

混乱中拓跋窟咄和刘显的军队失散,西逃到了铁弗部,不久被刘卫辰杀掉。

就这样,凭借后燕的拔刀相助,拓跋珪度过了自己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而慕容垂则在不经意间为自己培养了未来的掘墓人。

但人不可能预知未来,慕容垂当然也不可能料到以后发生的一切。

事实上,他当时的目的应该是想在塞北草原扶持一个亲后燕的卫星国。

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之后不久慕容垂就遣使封拓跋珪为西单于、上谷王。

拓跋珪拒绝了。

这个信号很清楚地表明,拓跋珪并不甘心当后燕的小弟。

但慕容垂对此却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对此时的北魏,慕容垂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正如一般人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关注蝼蚁的行为一样,那时的慕容垂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分析拓跋珪的动机。

几个月后,北魏的使臣安同又再次来到了后燕。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安同这次又是来请求慕容垂出兵帮助的。

原来,独孤部首领刘显在上次失败后并不甘心,依然一心想要灭掉新生的北魏,回去后就大力搜刮百姓,扩军备战,穷兵黩武。

本来他在新败之后已经威信大减,这样一搞,更是弄得民怨沸腾,内乱不已。

见此情景,北魏长史张衮向拓跋珪进言:刘显亡我之心不死,如果不趁此机会灭掉他,必为后患。不过目前以我们的实力要对付他还稍显不足,不妨请求慕容垂和我们共同出兵。

拓跋珪深以为然,便再次派安同出使后燕。

安同这次来得正是时候——此时慕容垂对刘显也恰好极其不满。

这事的起因还得从铁弗部首领刘卫辰说起。

刘卫辰这个人打仗水平很渣,之所以在乱世能够立足靠的主要是他抱大腿的水平。

之前他主要依靠前秦的苻坚,苻坚死后他先是归顺了后秦——被姚苌封为大将军、河西王,接着又向西燕称臣——被慕容永封为大将军、朔州牧。

但刘卫辰还觉得这还不够,又攀上了后燕这棵大树,为表诚意,他还特意送了3000匹战马作为见面礼。

不过,铁弗部的大本营在河套地区(今宁夏东北、内蒙古西南一带),要到后燕的都城中山,必然要途经位于今山西北部、内蒙南部的独孤部所在的地盘,此时的刘显正忙于加强战备,见到这么多战马从自己身边经过,如同色鬼见到垂涎已久的美女主动投怀送抱一样,哪里还把持得住?

他当即精虫上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战马全都抢了过来,据为己有。

得到战马被抢的消息,慕容垂不由得勃然大怒。

即使没有拓跋珪的请求,他也有意要去好好教育下这个不知好歹的刘显,何况现在还多了个帮手呢?

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他立即下令命太原王慕容楷、赵王慕容麟两人率军前去讨伐刘显。

刘显慌忙率大军迎击,被打得大败,只好率残部逃到马邑西部的山区。

但慕容麟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继续穷追猛打。

此时魏王拓跋珪也引兵来会。

在燕、魏联军的合力打击下,刘显最终全军覆没,他本人只身逃到了西燕,投靠慕容永。

草原三大部之一的独孤部就此灰飞烟灭,其领土和人口全部被后燕和北魏所瓜分。

不过,独孤部的后代后来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南北朝时的西魏名将独孤信以及他的女儿——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也许,还有传说中的大侠独孤求败——如果真有这个人的话。

宿敌独孤部覆灭之后,初生的北魏在塞北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

但年轻气盛的拓跋珪并不满足。

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壮志不言愁,他的目标不仅是要称雄塞北,甚至想要一统整个北方!

公元388年8月,拓跋珪派堂弟拓跋仪出使后燕,目的是试探后燕的虚实。

63岁的慕容垂亲自在宫中接见他。

大概是仗着辈分高,名望大,又对拓跋珪有救命之恩,慕容垂的话有些不太客气:魏王为什么不自己来?

拓跋仪不卑不亢地说:我们的先王当初和你们燕国一起尊奉晋朝,世代都情同兄弟,我这次奉命出使贵国,并不失礼。

慕容垂反驳道:我如今威加四海,怎么能和过去相比!——潜在的意思是:我们后燕如今极为强盛,你们北魏不过是靠我们帮助才得以生存下来的寄生虫,怎么配和我们平起平坐呢?

那语气,仿佛赵老太爷在训斥阿Q:你也配姓赵?

但拓跋仪不是阿Q,他还是寸土不让,说话还是那么硬气:如果你们燕国不讲道义,只炫耀武力,那是将帅们的事,不是我这个使臣所能了解的。

回到盛乐后,拓跋仪对拓跋珪说:燕主已经年老体衰,太子慕容宝是个无能之辈,范阳王慕容德自负才高,不会是少主的忠臣。我觉得等燕主百年之后,后燕内部必然会发生动乱,到时我们就能算计他们了,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得不说,拓跋仪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慕容垂这段时间的身体状况可能确实不太好。

这从他在这年3月的一个命令可以看出来——他加授太子慕容宝为录尚书事,把朝政全部交给他处理,自己则不再过问。

慕容宝这个人有点小聪明,史书上说他“工谈论,善属文”——口才不错,文章也写得很好。有这样的专长,在现在这种和平年代当个婚礼司仪或者像我一样在网上写点小文章什么的挺适合,但要在那样一个乱世号令群雄,光凭这些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

当时不少人并不看好他,其中就包括慕容垂的皇后段元妃。

必须说明的是,段元妃并不是那个跟着慕容垂逃到前秦的那个大段妃的妹妹小段夫人(可怜的小段夫人自从淝水战后就从史书中消失了),而是大段妃的哥哥段仪之女。

段元妃的经历也颇为传奇。

据说她从小就眼光很高,经常对妹妹段季妃说:我终不做凡人妻。

段季妃也不甘示弱:妹亦不为庸人妇。

两个人煞有介事,一唱一和,邻人都传为笑谈。

没想到姐妹俩后来都如愿以偿。

段元妃嫁的果然不是凡人,是名震天下的慕容垂。

更不凡的是,慕容垂是她的亲姑夫!

段元妃在慕容垂回到关东复国称燕王后被纳入后宫,从此姑夫变丈夫,很是恩爱,后来慕容垂更封段元妃为皇后。

而段季妃则嫁给了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后来的南燕开国皇帝。

段元妃对慕容垂说:太子虽然气度雍容,但我感觉他这个人似乎比较柔弱,不够果断,如果在太平盛世他应该可以做个仁君,但如今国家多难,他恐怕并非济世之雄。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都有贤能,最好在他们两人中选一个继承大业。赵王慕容麟奸诈阴险,将来必为大患,最好早点除掉他。

慕容垂不听。

后来段元妃又再次进言,没想到这次慕容垂居然甩出了这么一句狠话:你难道想让我当晋献公吗?——春秋时晋献公因听信宠妃骊姬谗言,迫使太子申生自杀,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逃亡,导致国家大乱,史称骊姬之乱。

满怀好心被当成包藏祸心,肺腑忠言被当成小人谗言,甚至还被比作祸国妖姬骊姬,你让段元妃还能再说什么呢?

她只能泪如雨下,哭着退下。

难道凭慕容垂的智商,真的看不出段元妃所说的问题吗?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他之所以执意要让慕容宝当太子,一方面是因为慕容家一向都有立嫡长子的传统——从慕容廆到慕容十六国风云——枭雄出少年,概不例外;另一方面,还因为慕容宝的母亲是慕容垂一生中最爱且为他献出生命的女人大段妃。

慕容宝是大段妃留在世上的唯一的骨肉,爱屋及乌,爱母及子,慕容垂对慕容宝的感情当然也绝非其他儿子可比。

酷爱抽烟的人对抽烟的危害往往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抱有侥幸心理,总认为这些危害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同样,对慕容宝寄托了某种特殊感情的慕容垂对慕容宝的缺陷,也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抱有某种侥幸心理,总认为段妃的预言不会真的发生在慕容宝身上——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似乎还是相信,如果有合适的人辅佐,慕容宝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的。

这段时间,后燕天下初定,但和任何一个政权的早期一样,仍有不少地方叛乱不断,慕容垂只好分派慕容楷、慕容隆、慕容麟等子侄率军四处救火。

刚归顺不久的翟辽见此情景,认为有机可乘,又开始不安分了。

他再次叛燕,联络叛军,到处煽风点火,同时在后燕边境四处劫掠。

之后见叛乱逐步被平定,变脸比洗脸还快的他又再度变脸,遣使向慕容垂谢罪,表示要痛改前非,从此一心一意当后燕的忠臣。

但这次慕容垂对翟辽这个反复小人算是彻底看透了,他当即将使者斩首,严词拒绝了翟辽的投降要求。

翟辽知道自己前途不妙,便本着“过把瘾就死”的心理,决定先过把瘾再说。

他自称大魏天王,设置百官,定都黎阳,不久又迁到了滑台(今河南滑县)。

他建立的这个仅有弹丸之地的小政权,史称翟魏,不在十六国之内。

但慕容垂的反应却大大出乎翟辽和所有人的预料。

在长达三四年的时间里,他对翟辽居然一直不管不顾。

也许,在他的心目中,翟辽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够级别的对手。

对他来说,对付翟魏就像考试时遇到的送分题一样——什么时候做都能手到擒来,根本无关紧要。

他现在需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内政上——毕竟,此时后燕建立才刚刚几年的时间,统治还很不稳固。

就在慕容垂致力于巩固内政的同时,魏主拓跋珪却在北方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扩张行动。

他先后击破库莫奚、解如、高车、吐突邻等塞北诸部,接着又在后燕的帮助下,吞并了自己的舅家贺兰部,实力大增。

逐渐强大起来的北魏也引起了后燕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

赵王慕容麟就是其中一个。

作为后燕在西北方面的主帅,慕容麟多次率军和北魏一起作战,与拓跋珪接触很多,对其人相当了解。

慕容麟对父亲说:我仔细观察了拓跋珪的举动,觉得这个人很不一般,将来肯定会成为我国的大患。不如趁现在两国关系较好,让他来中山朝见,将他扣押,另立其弟主持魏国政事。

但慕容垂没有接受。

公元391年7月,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燕、魏两国的蜜月期彻底成为了历史。

当时慕容垂正在范阳(今河北涿州)一带视察,不在都城中山。

拓跋珪同母异父的弟弟拓跋觚奉命到后燕朝贡,主持朝政的太子慕容宝大概是对贡品不太满意,把拓跋觚扣了下来,要拓跋珪拿良马来赎人。

后燕的国土大多位于华北一带,并非马的传统产地,战马一直都非常紧缺,相比之下,地处草原的北魏则有大量的马场。

慕容宝觉得,后燕对北魏有再造之恩,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在慕容宝眼里,拓跋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马仔,马仔对老大的指令,自然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有条件要执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执行;有困难要执行,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执行!

别说是要你的马,就是要你的妈,你也必须乖乖送来!

然而让慕容宝意外的是,这次拓跋珪不仅拒绝送马,还不顾弟弟的死活,悍然宣布和后燕断绝关系!

拓跋珪这么做当然不会是一时冲动。

除了他自认为羽翼渐丰、不想再仰后燕的鼻息以外,拓跋觚和他的微妙关系,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拓跋觚是拓跋珪的同母弟,而拓跋部之前向来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拓跋珪的祖父什翼犍就是在兄长拓跋翳槐死后登上代王之位的,因此拓跋珪对拓跋觚一直是颇为猜忌的。

现在拓跋觚被后燕扣押,对他来说,其实是正中下怀!

这样一来,他既能找到足够的理由来和后燕绝交,又能借刀杀人解决拓跋觚这个隐患,正好是一举两得!

当然,惯于过河拆桥的拓跋珪虽然有些缺德,但从来不缺心眼。

他知道光凭自己一家还难以与强大的后燕相抗衡,便又派心腹谋士张衮前往长子,与后燕的死敌西燕结盟。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慕容垂并不在京城,对此毫不知情,等他回去的时候,两国关系早就如摔碎的玻璃一样再也无法复原了!

不过,既然忘恩负义的拓跋珪率先撕破了脸,慕容垂当然也不可能再给他好脸。

绝交就绝交吧!我难道还会怕你不成!

水能载舟,也能煮粥;刀能帮人,也能杀人;我能扶持你,我也能毁灭你!

两国交恶,拓跋觚自然也不可能回去了,从此作为人质被留在了中山。

称雄塞北

尽管之后失去了后燕的援助,但拓跋珪依然在塞北高歌猛进。

贺兰部灭亡后,塞北各部大多已对北魏表示臣服,仍然与北魏为敌的只剩下了铁弗部及其附庸——那时还很不起眼的柔然。

公元391年10月,拓跋珪率部讨伐柔然。

柔然抵挡不住北魏的攻击,仓皇向北逃走。

拓跋珪率部紧追不舍,一连追了600里,依然没追上。

诸将都说:敌人已经逃远了,我军粮食也吃完了,还是回军吧。

拓跋珪问左右:如果杀掉副马(骑兵长途奔袭时带的备用马),够不够3天的军粮?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拓跋珪又下令继续追击。

果然没过多久就追上了柔然人,柔然人只得投降。

战后,拓跋珪对诸将说出了他这么做的原因:柔然人带着牲畜逃了这么远,必然会在有水草的地方停留,我有足够的把握在3天之内追上他们。

众将都深表叹服。

柔然是铁弗部的小弟(当时的柔然远没有后来那么强大),刘卫辰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

就在拓跋珪北征柔然的时候,刘卫辰派其子刘直力鞮率军乘虚而入,侵入了北魏的南部边境。

但刘卫辰的这一举动早在拓跋珪的预料之中。

他在击败柔然后立即率精锐骑兵6000人倍道兼程回师讨伐。

两军在铁岐山(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南展开了一场恶战。

按照《魏书》中的记载,刘直力鞮的铁弗军有八九万之多,但这一数字似乎是大有问题的——因为《晋书》里说铁弗部的兵力总共只有“控弦之士三万八千”,考虑到刘卫辰的地盘不大,我个人感觉这还是比较可信的。

《魏书》中所谓铁弗军有八九万人的说法,应该和某神剧里“我爷爷9岁时就被鬼子杀害了”的台词差不多——只能当笑话看。

至于这次铁弗军到底出动了多少人,已经无法考证了。

不过这一战的结果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战斗力一向很渣的铁弗人这次的发挥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灭。

刘直力鞮只身逃走。

在拓跋珪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见好就收”这几个字,他完全不给铁弗人任何喘息的机会,马上乘胜追击,渡过黄河继续穷追猛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径直杀入了铁弗部的地盘。

铁弗人的精锐主力大多已在铁岐山被歼,留在家里的不是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就是缺牙齿老寒腿的老年人,加上又是猝不及防,哪里会是北魏军的对手?

北魏军势如破竹,很快就进抵刘卫辰的老巢悦跋城(又名代来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

尽管刘卫辰在后秦和西燕都拜了码头,交了不少保护费,但拓跋珪这次来的实在是太快了,那时候又没有空降兵,怎么可能来得及救他?

无奈,刘卫辰父子只好仓皇出逃。

拓跋珪分派将领率轻骑追击。

几天后,刘卫辰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刘直力鞮及其宗族都被追兵抓获。

拓跋珪对当初为前秦灭代充当带路党的铁弗人恨之入骨,下令将刘卫辰的宗族、亲友、同党5000余人全部诛杀后扔进黄河,就连已死的刘卫辰也没能幸免——拓跋面前死,做鬼也倒霉,他的尸体也被拉出来重新斩首。

不过,似乎拓跋珪的这次屠杀做得并不十分彻底——刘卫辰的第三子刘勃勃就逃脱了。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拓跋珪破柔然,灭铁弗,威震塞北,同时还缴获战马30多万匹,牛羊400多万头,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至此,之前在代北草原三足鼎立的独孤、铁弗、贺兰三大部彻底成为了历史,成立仅五年的北魏成了草原上无可争议的王者!

不过,对年仅21岁的拓跋珪来说,这还远远不是他的终点。

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志存高远的他已经把庞大的后燕帝国视为自己的下一个猎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