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宫玄机录——变法与政变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09:29:04 0

戊戌变法,是从康梁的角度说的,有的却作戊戌政变(如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这固然也通,因为政变也发生在戊戌那一年,却是矛盾的另一面了。前者是阳谋,后者是阴谋;前者的主角是帝党,后者是后党。而从变法到政变,则是一个逆反性的负面过程。当然,如果变法成功,也可以说是一场政变,但性质不同,是非有别。本书则侧重于政变部分。

就慈禧和德宗之间的矛盾来说,固然有政见上的歧异、权力上的冲突,另外也有一些错综复杂的伦理因素。

穆宗是慈禧所生的唯一儿子;德宗不是她亲生的,是她的侄子。德宗以堂弟而承堂兄之统,全是出于慈禧的别有用心的策划。当时正值内乱外患接踵而起,国赖长君,她却偏要立一个四岁的娃娃来做皇帝。她本来已经归政(引退)了,到了德宗即位,又与慈安一同垂帘听政——慈安只是象征性地听政。

德宗成长后,对自己继位的来龙去脉逐渐明了。他对慈禧,一面很驯服尊敬,一面又深怀戒惧之心。因为慈禧毕竟不是他亲娘,她既然会立他,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废他。一道阴影早就抹上少年皇帝的心头。慈禧呢,同样有着放不下的疑忌心理。因为德宗不是自己十月怀胎生出来的。这种心理上的距离,皇家也好,民间也好,都是很难避免。加上皇家权力上的冲突,更容易走向极端。

慈禧和德宗的年龄相差三十六岁。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德宗还是二十四岁的青年,如果在现代,大学才毕业,慈禧在各方面已经定型了。这也影响了两人在接受新学说、新事物上的差别,从而导致了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例如德宗接触了一些西学知识,对李提摩太[1]翻译的马西恳的《泰西新史揽要》很感兴趣。慈禧的仇外心理很顽强,而且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说来可怜,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自大惯了的中国确实吃了洋人的好多苦头。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戊戌变政》云:“母子失和,关键在西后不肯作闲人。”说得很风趣很幽默。不肯作闲人,便是权力不放手。

如果这种权力冲突,只局限于母子两人之间,也许不至发展到后来那样火爆。但在戊戌变法时,壁垒森严的帝党、后党两大集团,已经对立,最后便带来了一场人头落地的政变。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记》第二篇《光绪二十年以来废立隐谋》中,历举慈禧剪除德宗羽翼六端:

一、革去抗疏上奏的御史安维峻之职,并遣戍张家口。疏中说:太后既已归政于皇上,则一切政权不宜干预,免掣皇上之肘。革职的上谕,由德宗出面,实际上是由太后下令,德宗下旨。其他一些惩处变法官员的谕旨,都是使用这种方式。

二、革去瑾妃、珍妃的妃号,并褫衣廷杖。妃嫔而受廷杖,这是清制所未有的。

三、革去翁同龢毓庆宫差事,使他不能与德宗密谈。毓庆宫为德宗书房,同龢为德宗师傅,所以相见时没有其他大臣。

四、革去工部侍郎汪鸣銮、兵部侍郎长麟之职[2]。鸣銮与同龢友善,也力主巩固帝位。长麟为旗人,他曾说过“太后虽穆宗皇上之母,而实文宗皇上之妾。皇上入继大统,为文宗后。凡入嗣者无以妾母为母之礼,故慈安皇太后者,乃皇上之嫡母也。若西太后,就穆宗朝言之,则谓之太后,就皇上言之,则先帝之遗妾耳。本非母子,皇上宜收揽大权”云云。长麟如果确实说过这些话(否则,也是维新派在说的),只革他的职,还算宽容的。而且,既然承认西后在穆宗朝是太后,就得承认她在德宗朝同样是太后,不能因为临到德宗继统,就成为“先帝之遗妾”。慈禧于文宗逝世后为两宫,为太后,这是客观事实。对她专横揽权的指责,不应在这些方面做文章。另一方面,又说明正因德宗不是她亲生的,就给外间多了一重口实。长麟即使没说过,慈禧本人也会意识到。

五、革去侍读学士文廷式职,永不叙用。文廷式曾入广州将军长善幕府,与其嗣子志锐、侄志钧相友善,而二人皆侍郎长叙之子,瑾妃、珍妃之胞兄。文廷式又劾李鸿章主持马关和议,为后党疾恨。但梁氏谓文廷式曾教授瑾妃、珍妃,则非事实。

六、处斩奏事处太监寇连材。寇连材本是慈禧派往窥探德宗密事之人,但他深明大义,反请太后勿掣德宗之肘,又请勿纵流连之乐,因而触太后之怒。但此事不知道是否真实?

康梁与慈禧为政敌,他们笔下的记述和评论,往往意气用事,附会失实。但梁启超说的慈禧要剪除德宗羽翼,作为废立的步骤,大致可信。不过,我们看看这些羽翼,都没有一个是具实力、握兵权的人。翁同龢是帝师,已入军机,忠实于德宗,也较有头脑,但他使用的是软刀子,而且对康梁的政治主张并不完全同意。即使加上梁文中未列入的康梁本人及六君子等,也都是文士而无兵力。

要改变国家体制、建立政治上的新秩序、置虎视的政敌以死命,就必须有真刀真枪做后盾。老佛爷原是一个老妇人,长期深居宫中,很少与社会接触,她发动的政变之所以成功,就不是依靠文士。


[1] 李提摩太,英国人,由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康有为曾建议请其任德宗顾问,德宗且拟召见,后以后党密谋政变,未果。

[2] 据上谕所载,革职时汪鸣銮为吏部侍郎,长麟为户部侍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0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