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宫玄机录——六君子之死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09:28:27 0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再度训政。次日,慈禧即秘密下令逮捕维新人士。事先,谭嗣同的亲友们曾劝他暂往日本避难,为他拒绝,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这话竟成了不幸的谶言。

六君子中,在狱中题诗的有三人。

一为谭嗣同的七绝,万口传诵,但末两句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两昆仑,后人解释不一:有以为指康有为与大刀王五,有以为指诗人自己与大刀王五。我以为此实统喻自身:昆仑为著名高山,又产美玉,美玉晶莹皓洁;去留指生死,意为无论活着或死去,自问都如美玉那样光明磊落,可以配得上昆仑。戊戌六君子被杀二十年后,张元济曾辑成《戊戌六君子遗集》。张氏本人也参加过新政,后被革去刑部主事职。至八十五岁,有《追述戊戌政变杂咏》之作,末首云:“无官赢得一身轻,犹望孤儿作范滂。老去范滂今尚在,不闻阿母作儿声。”

二为杨深秀的七律,首尾两联为“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及“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

三为林旭的《狱中绝句示复生》:

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

欲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


首句的青蒲原指宫室中铺席之地,后来借喻近臣忧心皇帝的急难。三、四两句,出自《后汉书·袁绍传》:绍字本初,为废立汉献帝事和董卓争吵,曾愤然对董卓说:“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言下之意,他自己也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健者。这里以袁绍影射袁世凯,意为世凯本是奸雄,不该向他劝说。千里草本指董卓,这里影射武卫后军统领董福祥,亦受荣禄节制。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记小站袁军“仅七千人,勇丁身量,一律四尺以上,整肃精壮,专练德国军操。马队五营,各按方辨色,较之淮练各营,壁垒一新”。这也是谭嗣同想要依仗世凯的原因之一。

燕谷老人(张鸿)《续孽海花》第五十回中,说戴胜佛(谭嗣同字复生)是“两眼误奸雄”,并写林敦古(林旭字暾谷)的话道:“我是不赞成方安堂(指袁世凯,世凯字慰亭)的,他的眼珠儿太流动,说话时没有一点儿恳挚的神气,恐怕不能与他共谋大事。我看那个董回子(董福祥是回族,所以带的是甘军)很有点草莽英雄的精神(福祥起先在甘肃啸聚起事),这种人答应了一句话,不会反覆的。”当是依据林诗而铺陈,实则福祥也是荣禄的人。胡思敬《戊戌履霜录》也说:“旭言世凯巧诈多智谋,恐事成难制。请召董福祥。嗣同不可。”林旭是六君子中最年轻一个,死难时仅二十四岁,比嗣同小十岁。德宗两颁密诏,皆由他传书。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中讥其“少年浮躁”,但在阻止谭嗣同寄托袁世凯一事上,倒比嗣同有识力。

谭嗣同等人被捕后,先被拘留于提督衙门,后即移交刑部大牢收监。黄濬《花随人圣盦摭忆》,记政变时有一老狱卒刘一鸣,曾看守谭嗣同等人,回忆当时情状云:

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可惜刘不文,不然可为之笔录,必不止望门投止思张俭一绝而已也。林旭秀美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子(康有为)的事,要兄弟来承当。”林闻哭,尤笑不可仰。既而传呼提犯人出监,康知将受刑,哭更甚。刘光第曾在刑部(按:曾任刑部主事),习故事,慰之曰:“此乃提审,非就刑,毋哭。”既而牵自西角门出,刘知故事,缚赴市曹处斩者始出西角门,乃大愕。既而骂曰:“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愦乃尔?”同死者尚有杨深秀、杨锐,无所闻。惟此四人,一笑,一哭,一骂,殊相映成趣。

实则当时即使审问,也只是走形式,最后还是要从西角门牵出去。对政治犯,原非以正常的司法程序所能理喻,所以,也并非真的“昏愦乃尔”。

六君子中,对维新运动的态度也不一致。谭嗣同是最坚决激进的,杨锐虽列名四卿,态度就犹豫摇摆。保国会开会日,他“偏独当众假寐”[1]。在保守型的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卷七中,有云:“幼笏晨来,坐未定,即言叔乔(杨锐字),相与挥涕。又言:刘光第亦愿者,林旭少年浮躁,谭嗣同则凶忽狡悍,死当其辜。萧蕙同焚,可为浩叹。”又说:“以叔乔之学行,叛逆之谋,可信其必不与闻。”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引庆亲王奕劻的话,也极言“杨刘冤惨,思之心痛”,正可从反面说明杨锐对维新的态度原不积极。

然而谭嗣同也使人有有勇无谋的遗憾。以新旧两党实力而论,自极为悬殊,嗣同却急于求成,不讲究主客观条件,不辨别对象,企图通过冒险、盲冲的围劫手段,掷孤注于袁世凯身上,岂非与虎谋皮?反言之,袁世凯这样的“健者”,他怎么会将孤注掷在毫无实力的新党上面呢?他本来不是新党,也并不是忠心于后党,只是从他个人的利害得失上衡量。即使变法成功,荣华富贵也挨不到他,他怎会支持新党呢?黄遵宪《感事》之七也说:“师未多鱼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

六君子被害,在八月十三日,距谭嗣同法华寺之“说袁”才十天[2],而大局已落得这个地步。关于六君子被杀戮的场面,《续孽海花》第五十二回即专写其事,其中写刑部司员汪时庵的话道:“朝廷如此对待士大夫,将来恐怕没有好结果吧。”仲玉道:“一点儿不错,现在人心思乱,将来恐怕要去寻找这种人也找不到呢。”辛酉政变,已经杀了三个宗室;戊戌政变,被杀的是中青年的士人,数目也多至六个。

《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张鸿,曾任内阁中书,对当时一些人物和故事,都是身经目击,书中的庄促玉即影射他本人。所以虽是小说家言,却具有传真的史料价值,谈戊戌变法掌故者常取材于此。


[1] 见李宣龚致丁文江书,载于《梁任公先生年谱》。

[2] 谭嗣同墓地有一联云: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亦可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0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