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年羹尧的官场沉浮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9:24 0

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一定会对年羮尧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显赫一时的年大将军曾经屡立战功、威镇西陲,

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同时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宠遇,可谓春风得意。然而,过了不久,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各种打击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自尽。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落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那么,历史上的年大将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皇帝要下决心除掉这个自己曾经倚为心腹的宠臣?

年羮尧,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生年不详(一说生于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

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也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羮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所以,年家可谓是地位显贵的皇亲国戚、官宦之家。

人们都知道年羮尧后来建功沙场,以武功著称,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自幼读书,颇有才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羹尧考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庶吉士和院中各官,绝大多数是由汉人士子中的佼佼者充任,年羮尧能够跻身其中,已经是非同凡响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羮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这时的年羮尧还不到三十岁。

对于康熙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年羮尧感激涕零,在奏折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

到四川上任以后,年羮尧很快就熟悉了四川通省的大概情形,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而他自己也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康熙对他在四川的作为非常赞赏,并寄以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

年羮尧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厚望,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再次显示出卓越才干。康熙五十七年(1718),授年羮尧为四川总督,兼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

康熙六十年(1721),年羮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

同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在下面进攻的同时,年羮尧又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抚远大将军、贝子胤清朝原来是这样——年羹尧的官场沉浮被召回京,年羮尧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

雍正即位之后,年羮尧更是备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年羮尧是雍正皇帝的亲郎舅,在雍正继位前已为他效力多年,二人的亲密程度非同一般。

雍正元年(1723)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羮尧办理。”

这样,年羮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上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亲信代理人,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羮尧。同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命年羮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

到了雍正二年初,战争的最后阶段到来,年羮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地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叛军魂飞胆丧,毫无抵抗之力,立时土崩瓦解。

罗卜藏丹津仅率200余人仓惶出逃,清军追击至乌兰伯克地方,擒获罗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军头目吹拉克诺木齐,尽获其人畜部众。罗卜藏丹津本人因为化装成妇人而得逃脱,投奔策妄阿拉布坦。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从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羮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朝野闻名。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令雍正喜出望外。在此之前,年羮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筹划周详、出奇制胜。雍正晋升年羹尧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个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羮尧威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年羹尧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他有权向雍正打小报告,把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随时上奏。他还经常参与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夺。

雍正皇帝也对年羹尧宠信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来人臣极少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对于政务方面的事情,雍正皇帝常常征求年羹尧的意见,在用人和吏治方面,也给了年羹尧极大的权力。在生活上,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以及妻子生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年羹尧,其父亲在京的情况。赏赐美食珍宝更是常事。有一次,雍正皇帝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存鲜美,雍正皇帝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种待遇堪与唐代的杨贵妃相比。

年羮尧的失宠和被整肃是在雍正二年(1724)十月,这是年羮尧第二次进京觐见,在赴京途中,他令总督李维均、巡抚范时捷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羮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

在封建时代最注重名分,君臣大义是不可违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实上正是由于雍正帝宠信过度,赞誉过高,征询过多,致使年羮尧权力膨胀。而年羮尧骄横傲慢,忘乎所以,不守臣节,则渐渐引起了群臣的侧目和雍正的警觉不满,终于下决心惩治年羮尧。

分析年羮尧失宠获罪的原因,大致有以几点:

第一,擅作威福。年羮尧自恃功高盖世,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这简直是凌辱皇亲。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接待,但年羮尧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羮尧竟“不行宣读晓谕”,这是对雍正皇帝权威的蔑视。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羮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羮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第二,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羮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这与康熙初年吴三桂的“西选”似有相似之处。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羮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而年羮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羮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年羮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四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

被年羹尧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羮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此外,年羮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道员和署理副将的官职。

第三,贪敛财富。年羮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一贯标榜廉政的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而雍正皇帝对年羮尧的惩处是有计划,有步骤逐渐进行的。

第一步是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羮尧觐见离京前后,此时雍正已做出决定,要打击年羮尧。年羮尧离京后接到的那份朱谕就是对他的暗示。

第二步是给有关官员打招呼。一时雍正的亲信,要求他们要与年羮尧划清界限,揭发年的劣迹,以争取保全自身;一是年羮尧不喜欢的人,使他们知道皇帝要整治年了,让他们站稳立场;一时与年关系一般的人,让他们提高警惕,疏远和摆脱年羮尧,不要投错了阵营。这就是为公开处治年羮尧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把矛头直指向年羮尧,将其调离西安老巢。到了雍正三年正月,雍正对年羮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雍正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

年羮尧曾经参劾四川巡抚蔡珽,以使其私人王景灏得以出任四川巡抚。这时雍正已经暗下决心要打击年羮尧,蔡珽被押到北京后,雍正不同意刑部把他监禁起来,反而特地召见他。蔡珽陈述了自己在任时因对抗年羮尧而遭诬陷的情况,又上奏了年羮尧“贪暴”的种种情形。雍正于是传谕说:“蔡珽是年羮尧参奏的,若把他绳之以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朕听了年羮尧的话才杀他的。这样就让年羮尧操持了朝廷威福之柄”。因此,雍正不仅没有给蔡珽治罪,而且升任他做了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羮尧的得力工具。

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羮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

但是,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夕惕朝乾”误写为“朝惕夕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羮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精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羮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羮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最后一步是勒令年羮尧自裁。年羮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羮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羮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羮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雍正皇帝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羮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罪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年羮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抚远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雍正皇帝仅仅用了十四个月的时间,就让年羮尧就从权力的巅峰跌入死囚牢中,不仅他本人做梦也想不到,就是许多王公大臣也觉得奇怪:年羮尧的九十二大罪状可谓件件有据可查,难道这是新发现的吗?显然这是秋后算账的结果。那么,他获罪失宠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送命的症结又在哪里?

雍正公布的这些罪状,任选一条就可以把年羮尧扳倒,何况他有九十二大罪状?然而,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即使这些罪名全部成立,以年羮尧对皇帝的忠诚,特别是他曾立下抚平西北的不世之功,雍正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把他罢黜,更不会下狠心将其处死。因此,年羮尧落到这个下场,完全在于另外的原因。

一是欲擒故纵说。康熙本想立十四子胤祯为帝,四子胤禛伙同年羮尧、鄂尔泰、隆科多等人,趁康熙临终之时矫诏篡立,年羮尧以手中重兵钳制了胤祯,熟知宫变内幕。因此,雍正刚登帝位,对年羮尧大加恩赏,使其稳定阵脚,继而西北动乱,又需年大将军带兵平叛。待他平定了叛乱,雍正也坐稳了江山,便腾出手来卸磨杀驴,网罗罪名除掉这个重要知情人。

但是,当时胤祯并未受到年羮尧的钳制。因为胤禛继位这一高度机密,隆科多手握京师兵权,康熙驾崩之后连续六天封锁京城九门,消息无法外泄;而雍正继位的时候,年羮尧尚在四川平乱,并未参加篡立之事,不可能知晓内情,故欲擒故纵、杀人灭口之说难以成立。

二是情报失灵说。雍正登基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粉碎结党行为,曾派侍卫细心搜访显要大员的情况。据说,雍正的手段非常厉害。但是令雍正感到意外的是,他派去监视年羮尧的特务,竟然给年羮尧牵马,充作下人。雍正感到特别痛心,想不到自己最信任、最重用的人,竟然是最有负于他的人。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只能算年羮尧倒台的原因之一。而且较之以上列举的其他罪行,这也不是主要原因。

三是说年羮尧的杀身之祸是因为他有做皇帝的念头,可是观天象说不可,雍正知道了当然不能让他活命。乾隆时期的一名学者在《永宪录》中提道:年羮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图谋不轨的事。有的学者也持此说,认为“羮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而《清代轶闻》一书则记载了年羮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黯然久之,夜观天象,慨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充分依据的。

四是“兔死狗烹”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年羮尧参与了雍正夺位的活动,雍正帝即位后反遭猜忌以至被杀。不只是稗官野史,一些学者也持这种看法。据说,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祯继位,雍正帝矫诏夺位,年羮尧也曾参与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羮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待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卸磨杀驴,处死年羮尧这个知情之人。有人不同意此说,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继位时,年羮尧远在西北,并未参与矫诏夺位,亦未必知晓其中内情。但客观上讲,当时年羮尧在其任内确有阻断胤祯起兵东进的作用。

关于雍正篡改遗诏夺取皇位的情况,许多著述都进行了阐释,各家说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雍正即位一事,确实疑点很多。而他即位后,又先后处置了原来最为得力的助手隆科多和年羮尧,让人更不禁要怀疑这是做贼心虚、杀人灭口。当然,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无铁的资料作为支撑。所以,这种怀疑套句俗语说就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综观年羮尧的人生经历,尤其雍正对他的恩宠怨恨,真像演戏一般。像他这样大起大落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功臣,不管建有多大的功勋,一旦作威作福,恣意妄为,就会晚节不保。如果再遇上猜忌心重,难以容忍的帝王,则必然导致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年羮尧的所作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某种猜疑。年羮尧本来就职高权重,又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招来群臣的侧目和皇帝的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喜欢表现自己,年羮尧的居功擅权将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

雍正并没有惧怕年羮尧之意,他一步一步地整治年羮尧,而年也只能俯首就范,一点也没有反抗甚至防卫的能力,只有幻想雍正能看着往日的情分而法外施恩。所以,他是反叛不了的。雍正曾说:“朕之不防年羮尧,非不为也,实有所不必也。”至于年羮尧图谋不轨之事,明显是给年罗织的罪名,既不能表示年要造反,也不能说明雍正真相信年要谋反。年羮尧的败亡,就是在种种复杂矛盾交织下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3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