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乾隆的身世与文治武功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8:59 0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六十年,自称十全武功,十全老人,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细看清代历代皇帝的画像,乾隆的相貌酷似汉人,因而民间一直有传闻说,乾隆是汉人之子。而乾隆的生母,正史记载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如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到底是谁,这成了一桩历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据《清代外史》记载,康熙年间,当时的雍亲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和一位陈姓官员关系特别好。凑巧的是,两家在同年同月同日生小孩,胤禛听后大喜,便命人把陈姓婴儿抱来看看,同喜同贺。

等到陈家人把婴儿接回去的时候,一看傻了眼,这个抱回来的婴儿被掉了包,由男孩变成了女孩。陈家心中愤懑,却又敢怒不敢言,根本不敢得罪胤禛。只是自己严守这个秘密,绝不对外声张。

后来,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后,对陈家也还不错,陈家的几个家人都得到了升迁。到了乾隆朝时候,朝廷对陈家更是优礼有加,这里面的缘故,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陈氏的老家是浙江海宁,乾隆游江南的时候,便住到了陈家,并对陈家的家世非常感兴趣,问得非常详细。临走前,乾隆还指着中门对陈家人说,今后把这个门封了,除非天子临幸,此门一般不要开。陈家人听后,便将此门封闭了。

关于这件事,有人提出了辩驳。光绪三十二年时,曾出版了一本书,叫作《皇室见闻录》,该书的作者叫富察敦崇,生于咸丰五年,曾任东三省道员。他在自己的著作《皇室见闻录·辩诬》里说:“民间所谓雍正在藩邸时,王妃诞生一女,恐失王眷,适有邻居海宁陈氏恰生一男,命太监取而观之,既送出则易女矣,男即乾隆也。夫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且皇孙诞生,应由本邸差派太监面见内奏事先行口奏,再由宗人府专折奏闻,以备命名,岂能迟至数月数日方始声报耶?其诬可知。”

这段的意思很明确,以雍正皇帝的英明,怎么可能任凭后宫将王妃之女,与邻家陈氏生的男孩调换呢?而且,皇孙诞生了,应该派太监口头奏报,再由宗人府向当时的康熙皇帝上奏折,以准备为皇孙取名,怎么可能延迟了几个月才奏报呢?可见,关于“雍正王妃易子”一事,完全是谣言和诬陷。

但是,也有人认为,“雍正王妃易子”之事,连雍正本人也不知道,其实那是一笔糊涂账。倒是乾隆皇帝自己觉得像汉人,在宫中屡屡试穿汉服,还问身边的亲随:朕像汉人吗?旁边的一个老臣则跪在地上回答:皇上只是像汉人,但对满人来说,就不仅仅是像了。

那么,这个老家在海宁的陈家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海宁在清朝有“陈氏三宰相”——顺治朝大学士陈之遴、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雍正朝大学士陈世倌,他们都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靠自身能力当上大学士的。按照“雍正王妃易子”的说法,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的夫人。

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有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男孩竟变成了个女孩。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作声。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当代香港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

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这个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实际上,关于“调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传说。先说康熙出自陈家,后来这个传说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八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且这时雍正才三十四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八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其时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儿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然而,“雍正王妃易子”一事,仅仅是关于乾隆身世的传闻之一。

还有一种传闻,是晚清长沙湘潭的一位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的。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了乾隆的母亲:“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 ,得在雍府。

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这一说法富于传奇色彩。清朝的遗老金梁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所以这种传闻是靠不住的。

而比这个传闻还离谱的,是另一个传闻,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

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尽管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另外,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闻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

乾隆即位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以巩固国家的统一。这也是乾隆一生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他先后领导了10次重大军事行动: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两次金川之役,以及平定大小和卓之乱,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因此,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他自称为“十全老人”。

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之一。康熙中期以后,该部崛起,先后兴兵进犯喀尔喀、青海和西藏等地。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康熙、雍正两朝都曾先后对西北用兵。康熙曾三次亲政噶尔丹。噶尔丹被击败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西北仍然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地。策妄阿拉布坦死后,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帅准噶尔部。由于清政府的军事打击,准噶尔部的进犯活动有所收敛。可是,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后,准噶尔上层贵族发生了争夺汗位的内乱。在这种情况下,乾隆趁机攻占了伊犁。 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先是向清廷投降,后来又反叛。于是,清军第二次出兵,彻底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

在平定了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叛乱后,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乾隆又进行了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宗教首领,大和卓木与小和卓木的叛乱。准噶尔布赫维吾尔部叛乱的平定,使清朝政府直接控制的领土极大地扩展。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在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作为“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在乌鲁木齐设都统,统辖塔城的驻军,在南疆喀尔喀什、叶尔羌、英吉沙尔、阿克苏等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对当地实行军事统治。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台湾自郑氏归降后始归清朝统治。来自于本土的移民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开辟了中央山脉以南的大片土地。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及对清朝直接统治的不满,先住民与清政府逐渐成为对立面。乾隆五十一年(1786),北部的林爽文与南部的庄大田聚众成立秘密反清结社天地会,被强制解散后,林爽文以彰化为根据地,改年号顺天,联合庄大田一起发动叛乱。翌年,清政府派福康安出兵台湾,生擒二人,镇压了反清势力。

乾隆五十六年(1790)西藏发生内乱,蒙古后裔廓尔喀趁机入侵。清廷派巴忠为指挥官,率军征讨。巴忠为避免交战,力主议和。达赖与廓尔喀达成协定,支付岁币。于是巴忠向乾隆帝报告廓尔喀已降服。 

乾隆五十七年(1791)为催迫达赖支付约定的岁币,廓尔喀再度入侵西藏。清廷派四川总督颚辉、四川将军成德出兵讨伐,久战无功。复命大将军福康安、参赞海兰察于青海出兵协同助剿。福康安率军一路直下,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境内,直逼廓尔喀都城卡特曼兹。廓军奋力反击,双方数次交锋后达成协议:廓尔喀投降清政府,按时朝贡。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满洲利亚(今中国东北部及黑龙江左岸沿海州一带)、蒙古、青海、西藏和由准部、回部构成的新疆地区,直接划入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范围内。朝贡国北起库页岛,朝鲜,东至琉球;南起尼泊尔,西至帕米尔高原;甚至东南亚的缅甸、越南、暹逻、西马来西亚亦都在清朝的势力范围内。

乾隆皇帝有“十全武功”,在文治方面也值得称道。他十分重视文化,在即位之初,便开始组织学者修史,编纂各种书籍。著名的有《国朝宫史》《续三通》、《清三通》《大清统一志》等数十种。到了乾隆中期,乾隆帝决定集中全国的藏书,编辑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一来可以笼络大批的知识分子;二来可以对民间藏书系统审查一遍。

乾隆意识到,广大臣工和百姓会因为惧怕以文字狱罪而长生畏惧情绪,于是,他亲自反复进行解释,还以皇帝题词,赏赐图书、《总目》留名等手段奖励藏书者献出家藏秘籍。经过努力,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九月,从全国各地征求的图书已超过万种,大大充实和丰富了国家藏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乾隆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出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裁,副总裁由六部尚书和侍郎担任。许多知名学者也先后被召入馆内,分别担任纂修、校对、整理等职。大才子纪晓岚是这部书的总编修官。加上总纂、总校等大大小小的官员,共有360人,再加上负责抄写和打杂的,先后共组织3800多人。

一个以整理古典文献为主要内容的编修《四库全书》的工作开始了。

《四库全书》的命名与我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有关。中国古代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从古至今儒家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等;史,主要是指历史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子,是指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如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是指文学的总集或专集等。

要编修规模如此巨大的丛书,首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在完成这一工作之后,乾隆下令,组织学者对社会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为了达到防火、防潮、防蠹、长期保存图书的目的,四库全书馆开馆不久,乾隆便派人专程赶赴宁波,了解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范氏天一阁的建筑情况,并依照其样式,在紫禁城、盛京故宫、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等处分别建造了文渊、文溯、文源、文津等内廷四阁。

四库全书馆的大小官员、差役不分酷暑寒冬,一方面竭力搜求、挖掘各种书籍;一方面细心抄写、校对。他们从两万多卷的《永乐大典》中把零星的材料一段一段地抄出,拼凑起来,恢复了500多部珍贵的文献。

四库全书馆的官员按前例,进行分类整理,花了整整10年的工夫,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编成了一部浩瀚庞大的《四库全书》,这部丛书共收录有三千四百七十五部书,共有七万九千卷。

乾隆皇帝不惜工本,编成这样一部大丛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他处于阶级和民族的偏见,又借此机会销毁了许多图书。按清廷规定,凡是涉及明末清初历史而又不利于清朝的书籍,都被销毁了。甚至宋朝人谈到辽、金、元,提倡民族大义的书,也都被烧了个一干二净。被销毁的书中,有些还侥幸保存了一个书目,当时“存目”的书就有六千七百多部,九万三千五百多卷,没有留下书目而被清廷销毁的书,就无法计算了。

编修《四库全书》,使清朝成一代学风,创一代新学派,人才不断涌现。作为这一事业的主要主持人和开创者,乾隆皇帝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但,在支持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因各种罪名被销毁的图书,几乎跟《四库全书》的收书量大致相等,损失是惨重的,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次浩劫。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