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禅位真相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7:58 0

乾隆皇帝生前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的皇次子永琏。乾隆皇帝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器宇不凡”。乾隆皇帝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这道密旨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很不幸,永琏九岁时死去。

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皇帝在永琏病故后,立了皇七子永琮,没想到永琮也很不幸,在两岁时,又因痘症病逝。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后将“永”字改为“颙”。这源于清朝皇帝的名讳。 

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的名字,没有避讳的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是从康熙皇帝开始的。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歷”)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歷”字,则改作“暦”字。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把排辈分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一场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生前传位的皇帝寥寥无几,并且绝对多数是被迫的,如唐高祖李渊,就是在其子李世民的逼迫之下退位的。而乾隆皇帝是一个例外,他在位60年,在八十五岁高龄之时,主动举行了传位大典,3年以后,方寿终正寝。

其实,乾隆皇帝传位的思想很早就已经形成了。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举行即位大典之时,乾隆皇帝就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60年的为君生涯,使得乾隆皇帝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同时也尝尽了君临天下的甜头,先前的传位思想一度发生变化,为了寻找理由,乾隆二十五年(1760)时,乾隆表示,只要自己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健在,即使在位周甲(60年),也不进行传位。后来,乾隆虽然下来昭示:“予葺宁寿宫,为将来优游颐养”,同时向诸皇子公开提及传位一事,但在实际行动上,乾隆皇帝对传位是相当消极的。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崇庆皇太后去世,乾隆失去了不行归政的借口。一年多后,锦县的一个生员金从善投递呈词,要求建储立后。在乾隆皇帝看来,这是对自己坚持不行传位的挑战。这让他十分气恼,下令将金从善斩首示众。在强压之下,下面的大臣再也不敢提出这样的建言了。乾隆皇帝几乎背弃了自己“八十五岁归政退闲”的诺言。

然而,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乾隆皇帝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不断恶化,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乾隆皇帝因两臂疼痛一度不能弯弓射箭,又过三四年,又因气血瘀滞而疼痛,以致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乾隆皇帝又患上了失眠症。此后,乾隆的记忆力明显减退,精神昏愦,身体虚弱,使他不由又想起自己即位之初许下的诺言。于是,在八十五岁时,乾隆皇帝将传位一事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公布了早在38年前订下的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年举行传位大典。

嘉庆元年(1796)九月初一,内外王公,文武百官与外藩使臣齐聚太和殿,按班序列,恭候乾隆皇帝举行全国瞩目的传位大典。据说乾隆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这下可把几位大学士给急坏了,因为这样一来典礼就不圆满了。而且,传出去会有损乾隆皇帝的形象。于是连哄带劝,最后乾隆答应交出玉玺。

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当了太上皇后,仍不服老,说自己身体健康,仍然能处理大事。他认为嘉庆经验不足,还需学习。乾隆皇帝觉得自己年近九旬,对于登降跪拜等礼节,已经做不来了,因而将“郊、坛、宗、社诸祭祀”的行礼事交给颙琰来做。乾隆还要求,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章疏,甚至连引见文武官员等寻常事,也要“嗣皇帝一同批阅”。乾隆不服老,实际上是不愿意放弃权力。直到他八十九岁寿终正寝也没有离开养心殿。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之说,起自尧舜,但只是史册传闻之辞,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秦汉以来,鲜有尝试。像乾隆皇帝这样为了践行诺言而主动传位者,可以说前无古人。即使退位退得不彻底,也是非常难得的了。

然而,嘉庆皇帝颙琰即位后,却是非常郁闷的,因为朝政仍然被太上皇乾隆控制。乾隆宣称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良好,继续把持大清朝的一切军政大权,各项用人理政措施都由他来决断。嘉庆帝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他每天除了批阅奏章、接见臣僚,就是陪同乾隆四处巡游、打猎,参加各种宴会。有时候,也率领皇子们练习弓马射箭。有他那位“十全武功”的父亲在,嘉庆皇帝只好当起了傀儡皇帝的角色。

随着太上皇乾隆一天比一天老迈、衰弱,受宠信的和珅大肆揽权,嘉庆皇帝投鼠忌器,只能不露声色,韬光养晦,与和珅巧妙周旋。在其位不得谋其政,滋味很不好受。更要命的是,除了年老的太上皇外,还有一个权倾朝野,眼里只有太上皇的和珅。这样一来,嘉庆皇帝免不了要受很多夹板气。

嘉庆皇帝对和珅的痛恨由来已久,早想除掉和珅,但无奈自己没有实权。乾隆禅位给嘉庆后,和珅见乾隆无意交出大权,便更加猖狂。常跑到太上皇乾隆那里搬弄是非,这时的乾隆毕竟已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了,有些糊涂也是在所难免的。

关于乾隆皇帝舍不得让权给嘉庆的记载很多。比如每当遇到军国大事的时候,都要请乾隆裁决。按理说,嘉庆登基后,年号已经更改,一切官书也都应该更改,但当时的宪书却有两种。全国发行的时宪书采用的是嘉庆年号,但是颁发给内廷和亲近王公大臣的,仍旧用乾隆年号纪年。

所谓时宪书,就是历书,通常每年都会备上一本。所以传播很广。在宫廷中有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的时宪书,世人将其视为珍本。此外,朝鲜的史书中也有对这件事的记载,朝鲜使臣到北京,本应是由嘉庆皇帝接见的,但是朝鲜使臣回国后,却知道乾隆,而不知道有嘉庆。由此可见,在嘉庆登基后的三年中,不过是太上皇乾隆手中的木偶。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八十九岁。至此,嘉庆皇帝才真正亲政,这个时候,他已经三十九岁了。

嘉庆皇帝亲政后,做了第一件事,就是惩治和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