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鸦片战争始末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6:58 0

道光皇帝即位后,由于国家财政的危机,陷入了经济上的困境,加上吏治腐败,道光皇帝感到举步维艰。而这期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邻近中国的印度和缅甸都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等西方国家在中国推销商品,企图占领中国市场,但却受到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也受到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抵抗。

当时,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以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为主,后两种商品能够赚点钱,但数量有限。大宗的纺织品则亏损。而对于中国的茶、生丝等商品,英国的需求量又非常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为了改变不利的贸易格局,找到了鸦片,打算以此来扭转英国在对中国贸易中不利的地位。

19世纪以后,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甚至采取贿赂官吏,武装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纪最初的20年当中,英国每年平均向中国输入约4000箱鸦片。到了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激增,到1839年,达到了将近40000箱。

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的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占到了1/2,到鸦片战争前,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改变其不利的地位,由入超转为出超。除了英国以外,美国商人也来中国贩卖鸦片,但数量比较少。鸦片贸易给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鸦片贩子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清朝政府自然感觉到这种局面,对自己非常不利,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造成了财政的困难,而且统治机构,特别是官吏和军队也迅速糜烂和削弱。

实际上,从雍正七年(1729)起,就曾经严禁过鸦片烟。当时,朝廷下令“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

到了道光年间,鸦片泛滥成灾,封建地主和烟贩子们也同英国商人勾结起来赚钱,致使白银大量外流,吏治更加腐败,无数百姓因为吸食鸦片上瘾,而弄得家破人亡。很多清朝士兵也吸食鸦片,根本没有力气打仗,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直接危及清朝的统治。然而,此时的清政府内部,却在如何对待鸦片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官员认为,应该以更加严厉、更积极地态度禁烟,持这种观点的,被称为“严禁派”;而另一部分官员则认为,应该以开放鸦片市场的方法,达到最好清除鸦片的目的,持这种观点的,被称为“弛禁派”。

两派各抒己见,争执不休,终于在道光十六年爆发了公开的论战。

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向道光皇帝上了《鸦片烟例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公开提出了弛禁主张,揭开了禁烟大讨论的序幕。许乃济提出的弛禁办法是:一、准许外商输入鸦片,照药材纳税,但只准以货易货,不能用白银购买。二、允许内地人们种植鸦片,以此抵制洋烟进口,使其不禁自觉。三、允许民间吸食鸦片,但不准官吏兵丁吸食。

很显然,许乃济的弛禁主张实际上就是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不仅解决不了烟害,其后果将更为严重。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十日,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折子,提出了重治吸食鸦片的主张,将禁烟问题的论战推向高潮。黄爵滋的严禁措施是:一、加重惩罚,重治吸食,以一年为期,限吸食者戒烟。二、建立五家邻右互保法,互保之家有违犯禁令者,各家都要治罪。三、官吏犯禁罪加一等。黄爵滋的主张是历年来最严厉的,引起了道光皇帝的高度重视,也引起朝野内外的强烈反响。道光皇帝将此奏折转发给各省督抚复议。共收回二十九份反馈意见。其中,赞成严禁的有湖广总督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等八人,不完全同意或反对的,有直隶总督琦善、云南总督伊里布等二十一人。反对派占多数。

琦善等人不敢从正面反对严禁,转而从侧翼进攻,认为应该维持原来的禁烟办法,若重治吸食,则会矫枉过正,不利于体现圣朝宽大。他们对英国输入鸦片的罪行闭口不谈,却将广东一些“囤贩”说成鸦片泛滥的罪魁祸首。这实际上是为外国侵略者,以及包庇走私鸦片的清朝官员开脱罪责。

虽然反对派的势力很大,但严禁派无所畏惧,据理力争,林则徐多次上书道光皇帝,力陈鸦片走私的危害,并提出了自己的禁烟办法。林则徐的慷慨陈词,打动了道光皇帝,尤其是“流毒于天下,为害甚巨……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让道光皇帝感到了切肤之痛。他想,若果真如林则徐所言,大清的江山岂不要葬送在自己手中。

于是,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严厉禁烟,并把希望寄托在林则徐身上。

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五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衔,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厉行禁烟。

林则徐从京城驰往广州,刚一到达,立即着手禁绝鸦片。他到广州时,无论贩运鸦片的洋商,还是国内的买办、掮客,以及吸食者都感到一股巨大的威慑力。在远离广州的粤西地区,居民听说林则徐禁烟的消息后,吓得慌忙把家中藏有的鸦片弃之门外,唯恐因此受牵连而获罪。

而广东地方依靠鸦片走私活动聚敛钱财的贪官污吏,却并不把林则徐的禁令放在眼里。他们在海上、岸边、内河、小路与不同级别的鸦片贩子环环接力,仍旧把鸦片运往各地。这些人的阳奉阴违,使林则徐的禁令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局面并未有很大改观。百姓因吸食鸦片日益穷困,州县官吏因此完不成每年应上缴的税额。与此同时,银价日贵,钱价日贱,导致银钱找换频繁的商人大笔赔本,穷苦的百姓更不愿交租纳粮。

擒贼先擒王,林则徐首先拿首商开刀,首商即洋商头领。他要求首商迅速将鸦片缴送官府,当时最大的鸦片贩子英国人喳甸闻讯后逃亡海上;另一英国人颠地尚在缴与不缴之间犹豫不决。林则徐强令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督促各洋商,尽快将鸦片缴送完毕,同时声明将来若再贩运鸦片,甘愿接受中国政府严惩。义律见无机可乘,欲逃往澳门暂时躲避。林则徐获悉后,调集战船将洋商云集的广州夷馆围了个水泄不通,随即传令馆内中国买办撤出,迫使义律就范。义律起初坚持拒不投降,几天后见林则徐毫无通融余地,只好命令洋商缴出藏在夷馆内以及黄埔河鸦片趸船上的20283箱鸦片,合计237.6万斤。至此,林则徐取得了禁烟的第一场胜利。

林则徐原本是想把鸦片运回京师销毁的,但御史邓瀛提议就地销毁更好,以防鸦片在路上被偷换掉。道光皇帝同意了。林则徐决定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接下来问题便是该如何销毁这些鸦片了。林则徐曾使用传统“烟土拌桐油焚毁法”,销毁鸦片,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的人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想出了“海水浸化法”,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把盐水引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放入盐水,浸泡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腾,烟土溶解。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搅拌,让烟土完全溶在水里面。等到退潮的时候,放池水入大海,并用清水洗刷池底。

道光十九年(1839)6月3日,广州文武大臣在林则徐德率领下来到虎门海滩销烟。虎门搭建了一座礼台,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上面写着“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广东各高级官员全部出席。由于销烟是公开性的,可以随便参观,因此人们纷纷前往虎门浅滩。此外,还有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都专程由澳门或其他地方前来参观。当中有人不相信林则徐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整销毁,林则徐让外国观察员进入池边,直接详看销烟的方法,沿途讲解,外国观察员看了全部的过程,反复考察之后,都心悦诚服。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对外国(主要是英国)商人提出要求:缴出鸦片,出具永不再带鸦片的具结。禁烟运动堵住了英国榨取中国巨额白银的渠道,英国资产阶级不甘心放弃这笔不义之财,他们极力阻挠破坏禁烟运动,甚至不惜动武。

为了迎击侵略者,林则徐积极筹备广东沿海的防务。他从禁烟的实践中,看到民众的力量,有了“民心可用”的认识。主张一定限度内利用民众力量来抵抗外来侵略。在民众的支持下,林则徐多次粉碎了英国的武装挑衅。

然而,就在此时,在北京的道光皇帝却变了卦。道光皇帝原以为林则徐一道广州,收缴了鸦片,便可大功告成,一劳永逸,并未想到能与英国开战。对于林则徐对英作战捷报的批复,道光皇帝虽然也有赞许之词,但更多的是责备。他多次命林则徐尽快断绝与英国的联系,永远不准进行贸易往来。这让林则徐左右为难。林则徐不愿放弃禁烟,同时又认为应该发展正当的中英贸易,但他又不能不服从道光皇帝的谕旨。道光皇帝的意思是,取消中英贸易,闭关自守,但在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时代,想以此一劳永逸地排除外国侵略的威胁,实在是一个愚蠢的幻想。

无奈之下,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一日,实施停止与英国贸易的决定。与此同时,严堵其他国家代运和私销鸦片之路。林则徐的策略是正确的,但却不能继续执行。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林则徐接到道光皇帝的谕旨,明令他废止具结、惩凶的正确措施。

林则徐几个月的努力,被无情的否定。更让他心酸的是,道光皇帝在谕旨中恶狠狠地斥责。对皇上的翻脸,林则徐没敢再顶撞。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加强海防,密切注视着英军的行动。

此时,在北京的主和派也加紧了破坏禁烟抗英斗争的活动。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利用道光皇帝急于收场的心理,奏请调离主张禁烟的邓廷桢为两江总督。这样一来,等于去掉了林则徐的臂膀。道光皇帝准奏。而此时,战争的阴云早已密布,正式开战只是时间问题,而道光皇帝还在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

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任命懿律为英军总司令。同年三月,英国政府组成了一支有四十八艘战舰,四千名士兵的东方远征军。五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英军本来打算在封锁的珠江口后,进犯虎门要塞,但由于林则徐严密布防,戒备森严,英军未能得逞。于是英军以大部分兵力北犯。六月六日,英军到达定海(即舟山岛),七日下午,开始攻城,清军一触即溃。八日凌晨,定海失陷。二十日,消息传到北京。从全局看,定海一地的得失,离战败还很远,但清政府立刻惊慌失措。

英军沿途散布林则徐、邓廷桢“行为无道,令辱大英国主”的言论。主和派也趁机攻击林则徐禁烟过激,惹来了兵祸。英军的火炮威胁,主和派的谣言煽动,使道光皇帝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道光皇帝,十分惶恐。他害怕英军北上天津,又派直隶总督琦善奔赴天津海口,准备对英军进行羁縻。

八月,英国舰队到达了天津大沽口。天津是京师的门户,但防务极差。英军未费力气就进入了白河,向中国官员投递了英国外相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

道光皇帝慑于兵威,罢免了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英军已达到了压迫清朝屈服,打击主张派的目的,加之天气渐渐转寒,英军中瘟疫流行,于是同意南返广州谈判。于是,在八月二十日,英军离开天津南下。

道光皇帝听说英军南返的消息后,如释重负,对琦善的退敌之功大加赞赏。认为琦善“只言片语远胜十万雄师”。当即下旨,命琦善奔赴广州查办对英事宜。

琦善九月八日离京赶赴广州。就在同一天,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下旨将林则徐和邓廷桢革职。一年前还坚持禁烟的道光皇帝,现在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主剿变为主抚,并将他亲自派去禁烟的林则徐革职查办,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首先,道光皇帝从琦善的奏折中,了解到英军船坚炮利,水师非其对手,因而清军只能在陆地上与英军对阵。这种坐待敌人进攻的战略,显然不能及时全歼来敌,战争将会长时间地拖下去。这是道光皇帝不愿看到的。他打的主意是,用“小恩小惠”打发英军回去了事。

其次,国家财富经不起消耗。道光皇帝即位时,国库已不充盈,国家陷入经济困境。因此不得不大开捐例,以应付日益增长的开支。前文说过,在中国历代皇帝中,道光的节俭是出了名的,花钱如同割肉。他舍不得将本来就不充盈的国库,投入到战争这一无底洞里。

最后,英军的要求在于“贸易”和“申冤”。道光皇帝认为,只要惩办了林则徐,恢复贸易,取消了对英国不利的措施,朝廷就应该自然而然恢复到以往的局面。

然而,事情并不像道光皇帝所希望那样发展。他所派出的钦差大臣琦善,是打着退敌建功的如意算盘,他认为,只要将林则徐查办,再从广东海关拨出一点款项作为赔偿,就可以基本满足英国的要求。他所争的,只是割地一事,希望英方不要使他为难,他尽量讨好,以换取英方的让步。于是,到达广州后,琦善在军事上实行撤防、裁减兵船,撤去海口内木排铁链,任凭英军小船探测内河水道,陆续起出水底的暗桩以及载石沉船。

英方代表义律初期曾一度表示不要求割地,但在掌握了琦善的求和心理,以及广州防务松弛的现状后,立刻出尔反尔,提出割地的要求,并且态度十分强硬。琦善进退两难,只好采取敷衍拖延的办法。可是义律等不及了,道光二十年(1840)十二月十三日,义律突然递送战书。十五日,英军进攻大角、沙角炮台。由于琦善毫无准备,守军仓促应战,伤亡严重,炮台失陷。消息传到广州,一些官兵纷纷请战。琦善唯恐议和破裂,只准暗中增兵五百。

十二月十八日,英军围困虎门镇远、威远、靖远等炮台,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琦善仍抱幻想,继续暗中与义律议和。义律单方面公布了一份所谓的《穿鼻草约》,这份草约包括了割让香港、赔款、恢复贸易等内容。然而,琦善却向道光皇帝报告说,议和一事大功告成了,说英国答应交还大角、沙角和定海,因此,允许英国来广州通商,并仿照澳门之例准其在香港泊舟定居。

正当琦善庆幸自己议和“成功”的时候,却挨了当头一棒。二十九日,琦善接到道光皇帝严厉斥责的谕旨。道光皇帝本想通过惩办林则徐,使英国退兵,但英军提出割地、赔款等更加苛刻的条件。这些要求对一向妄自尊大的天朝皇帝来说,是无法想象的。道光皇帝一向视英国为“蛮夷小邦”,把允许和外国进行一些有限的贸易视为“恩赐”。现在,英国居然提出这些苛刻的条件,道光皇帝被激怒了,他认为英国蛮夷欺人太甚,完全不把堂堂大清放在眼里,于是决心还以颜色。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道光帝下令对英宣战,派遣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奔赴广州。同年二月,英军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顺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三月,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落点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数日后,清军全线崩溃。在此形势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条件,纳银600万元,换取英军撤出广州地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于是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000多人从香港北上,攻破厦门,占据鼓浪屿。旋北进浙江。十月再次攻陷定海、镇海(今属宁波)和宁波。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奕经率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驻宁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讲和。

同年五月,英国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攻陷浙江平湖。六月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七月,英陆军攻陷镇江。英舰队驶抵南京江面,清军已无力再战,全部接受英国侵略要求。八月,清廷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五项:

1.五口通商。根据《条约》第二条规定,将中国沿海城市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满足了英国侵略者蓄谋已久的欲望。

2.强占香港。根据《条约》第三条规定,把中国香港割让给英国,使得香港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桥头堡。

3.勒索赔款。根据《条约》第七条规定,中国赔偿英国款项总计2100万元,分四年付清,包括赔偿鸦片费600万元,商欠费300万元,水陆军费1200万元。这笔巨款严重地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而这一费用必然转嫁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灾难。

4.协定关税。根据《条约》第十条规定,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

5.其他问题。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派设领事、管事等官;废除广东公行制度;释放卖国汉奸;英国管员与中国官员平等往来;英军占据中国的地区,直至清政府付清赔偿款项后才撤离。

这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此,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2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