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作孽,不可活 ——乾祐之变始末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04:25 0

后汉帝国把自己无情埋藏的速度快,但在这个帝国暴卒的过程中,有一个时间节点不太引人注目,天福十二年(947年)十二月十一日,后汉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时任开封尹的刘承训猝死于开封府衙门,时年二十六岁。“少温厚、美风仪”的刘承训意外去世,完全打乱了刘知远对皇位的安排,刘知远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为儿子的去世痛哭流涕,“哭之恸”,最终刘知远的身子也哭垮了,不久驾崩。

刘承训完全就是个天生当明君的料子,为人“孝友忠厚,达于从政”。可以说,只要刘承训继位,那么他必将改变汉朝政府血腥残酷的治国模式,以文德治国,后汉政权长命百岁并不是奢想。所以当坊间听说刘承训死后,“人皆惜之”,而在五代短命的帝王宗室中,能得到老百姓“人皆惜之”评语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柴荣,另一个是刘承训。

刘承训死后,虽然还有次子刘承勋可以选择,但刘承勋是个天生残疾,刘知远只能不太情愿地选择了二十岁的小儿子刘承祐。

刘知远知道小儿子能力有限,为了防止他胡作非为,刘知远拼尽最后一口气,给帝国留下了一幅堪称经典的托孤格局,这在五代史上也是罕见的。

按刘知远的安排,枢密使杨邠、侍卫亲军指挥使史弘肇、左仆射苏逢吉,以及枢密副使郭威同为顾命大臣,另外还有三司使王章也深豫顾命事,实际上是一个执政五人组,有些类似于清咸丰死后留下的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

在顾命五大臣中,王章主要负责帝国的财政运营,很少参与军事议政。而枢密副使郭威的地位又略逊于以上四人,兼郭威是帝国著名的救火队长,主要负责防御契丹以及镇压境内不臣势力,基本不干涉政务。特别是刘承祐继位不久,原永兴节度使军校赵思绾占据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凤翔巡检使王景崇在讨伐赵思绾的过程中突然也扯旗造反,随后镇守河中的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公然对抗朝廷,郭威奉诏率官军西讨三叛,根本不在京中。在朝中真正拿大主意的,还是杨邠、苏逢吉、史弘肇三人。

在“三角组合”中,杨邠和史弘肇私交极好,和苏逢吉关系一般,而史弘肇又与苏逢吉是死对头。再扩大范围,郭威、王章其实都是杨、史一党,四人就差喝鸡血拜把子了,苏逢吉则甩开膀子单干。

苏逢吉向来是反对武人专权的,几乎不遗余力地抑制武人,后来北宋的“胥吏名相”赵普提出以文抑武,不过是在炒苏逢吉的冷饭。苏逢吉执政之初,就唆使傀儡宰相李涛上表,想踢掉杨邠和郭威两大枢密,发配到藩镇,但在各方势力的运作下,苏逢吉没有得逞。

等到郭威平定关西三叛,得胜还朝时,地位威望急速上升,这是苏逢吉不愿看到的。苏逢吉再次准备拿郭威开刀,底线是绝不能让郭威留在京城,否则以他在军界中的地位,苏逢吉会多一个强硬的对手。适时有契丹入寇河北,必须有大将坐镇邺都防御契丹,而现在能动的正国级人物,也只有郭威,这是苏逢吉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推动的结果。

史弘肇自然也愿意让郭威坐镇河北,毕竟一旦事急,河北随时可以成为杨、史一党的战略大后方。双方很快达成了初步协议,但却在郭威以什么样的身份去河北的问题上,苏逢吉和史弘肇发生了争议。郭威以前就是枢密副使,史弘肇希望郭威能以枢密使的身份镇邺,理由是郭威成了最高军事统帅,可以威服众将。而苏逢吉是极力打压武人的,以郭威加枢相衔必然会导致“枪杆子对准笔杆子”为由,坚决反对。后来皇帝刘承祐出于大局考虑,同意了史弘肇的意见,让郭威出任河北大帅,总管兵甲钱谷。

苏逢吉对此极为不满,史弘肇也反感苏逢吉多嘴饶舌头,两位顾命大臣互相吹胡子瞪眼。等到第二天,帝国的决策者们在宰相窦贞固府上喝酒,始终没咽下恶气的史弘肇故意给苏逢吉难堪,站起来给郭威敬酒,说什么“昨天的事,有人就想出风头”。苏逢吉自然听出来话外之意,但满座多是杨、史一党,苏逢吉不想惹事,反而放低姿态,也举杯敬郭威,说昨天的争议只是国事上的分歧,并无个人恩怨,请郭威和史弘肇不要介意。郭威自然不会介意,但史弘肇却恼了,立刻拍桌子冲着苏逢吉狂吼:“闭上你的鸟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笔杆子?”目标直指苏逢吉的文人身份。

史弘肇明显是想把事态扩大,顺势铲除苏逢吉。在各位大佬的极力斡旋下,这场不愉快的酒会很快结束,但“将相始有隙”。不过这场争议毕竟主要还集中在国家政治领域,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则让史弘肇与苏逢吉势同水火,必有一死一生。

这一次是苏逢吉主动挑事,戳痛了史弘肇最不愿意让外人道的“感情伤疤”。

几天后,众权贵又在王章府上饮酒,这次无关朝局。席间,众人玩起了当时时兴的一种手指游戏——手势令。比如说甲方“亚其虎膺”,乙方则伸手掌;乙方说“以蹲鸱间虎膺之下”,甲方则屈大拇指,“以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作孽,不可活 ——乾祐之变始末戟差玉柱之旁”,则伸中指,伸错了则罚酒。

游戏非常简单,但要命的是史弘肇根本不会,而坐在他身边的客省卿阎晋卿倒娴熟此道,不厌其烦地教史弘肇。苏逢吉正坐在史弘肇对面,看到史弘肇笨手笨脚,突然冷笑着来了一句:“不会不要紧,身上坐着一个姓阎的,还有什么不会的。”

苏逢吉这句话,其实是在讽刺史弘肇的老婆阎氏。史夫人虽然现在混得人五人六,但早年却是酒肆娼妓出身,这是史夫人永远洗不掉的污点,也是史弘肇最忌讳别人提的。苏逢吉却专揭史弘肇的伤疤,史弘肇顿时火冒三丈,当时就和苏逢吉翻了脸,站起来冲着苏逢吉一顿骂,苏逢吉装聋作哑。史弘肇不过瘾,踢翻桌子准备揪住苏逢吉一通胖揍,苏逢吉拔脚溜之,史弘肇还不善罢甘休,拔剑要追苏逢吉,还是杨邠死死抱住史弘肇,苦劝半天,才让史弘肇放手。不过,二人的关系从此彻底破裂,再无转圜的可能,“于是将相如水火矣”!

苏逢吉既恨史弘肇,又怕史弘肇,毕竟史弘肇主管京城禁卫,只要史弘肇一句话,苏逢吉立时就会被砍成肉泥。“吾去朝廷(官署办差),止烦史公一处分,吾齍粉矣!”可苏逢吉也知道,要扳倒史弘肇,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

其实苏逢吉并不孤独,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政治盟友,就是二十岁的小皇帝刘承祐。

当初刘知远托孤五大臣,主要是考虑到刘承祐幼弱不懂事,但刘承祐却从来不这么想。二十岁的年轻人,人生观早已成熟,即使从政经验略显幼稚,也应该适合放权锻炼。再者,二十岁的帝王还不亲政,只能说最高权力分配出了大问题。

问题其实就出在杨邠和史弘肇身上。

杨邠是首席顾命大臣,相当于清朝顾命八大臣中肃顺的地位,是“总机政”,而挂着归德军节度使衔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则负责汴梁城及皇宫安保,王章照样拨弄他的算盘珠子,天天叫嚣“笔杆子不如枪杆子,枪杆子不如算盘珠子”。

这三位大爷仗着是跟着老皇帝刘知远血雨腥风中闯荡出来的老一辈,向来瞧不上乳臭未干的刘承祐,虽然在君臣礼节上极尽恭顺,但具体落实到现实利益上,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插嘴。

如傀儡一般的刘承祐何止是插不上嘴,甚至他想得到一件玩具,都得先让几位顾命大臣玩腻了才能给他。《资治通鉴》记载明确:“(杨邠)虽不却四方馈遗,有余辄献之。”说得直白些,就是杨邠贪财,地方上贡献给朝廷的财物,都进入了枢密府,成了杨邠的私产。而杨邠总要顾及小皇帝的面子,在一堆金珠宝贝中挑些次等货,随手就扔给了叫花子刘承祐。

这等无礼的羞辱,换了你,你还会心平气和?刘承祐不恨杨邠,简直就没有天理了。

当时有堪称算盘天才的王章坐镇经济战线,帝国财政非常健康,“承契丹荡覆之余,公私困竭,章捃摭遗利,吝于出纳,以实府库。属三叛连衡,宿兵累年而供馈不乏。及事平,赐予之外,尚有余积”。而刘承祐盯上的,就是这个“余积”。刘承祐不傻,手上没钱,自己就拉不起一个山头。身边没几个得力的狗腿子,腰杆子就硬不起来。何况作为天朝皇帝,平时需要的花销太多,可那几个该死的老头死掐钱袋子不给钱,刘承祐脸上也没有面子。

不仅是钱,权力也成了刘承祐急需插手的领域。刘承祐对外姓权臣霸占刘家天下非常不满,须知天下姓刘,不姓杨不姓史不姓王。随着刘承祐的逐渐长大,他的身边聚集了一伙帝国权力的边缘者,如枢密承旨聂文进、内客省使阎晋卿、飞龙使后匡赞、翰林茶酒使郭允明,以及刘承祐的舅舅李业。

其他小鱼小虾可以慢慢想办法往上爬,但李业是先皇帝的小舅子,今皇帝的大娘舅,早在刘知远时期就主管皇宫钱袋子。刘承祐想让舅舅出任当时出现空缺的宣徽使,为了能让顾命大爷们成全他,刘承祐甚至都搬出了满头花白的李太后,希望杨、史等人能给哀家一个薄面。

但杨邠和史弘肇并没有给老太后面子,而且直接当众打脸,不行!理由是官员升职的规矩是按资历慢慢爬,而不能随时超车加塞,更何况李业是外戚,自古外戚祸国的例子比比皆是。远的不提,近的如冯玉亡晋……

李业没能爬上去,而聂文进、阎晋卿等人虽然都是刘承祐的心腹,但他们的升迁之路也被杨、史等人堵死。这些人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自然“共怨执政”。

虽然杨邠和史弘肇对刘家天下忠贞不贰,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更忠于先帝刘知远,对于刘承祐,他们想怎么羞辱就怎么羞辱,半点面子也不给。刘承祐也不是特别缺钱,他总还是可以从杨邠那里领到一些珍珠宝贝,而刘承祐又喜欢听歌看戏,身边养着几个戏子伶人。有一次刘承祐爽了,就赏给戏子锦袍和玉带,而戏子们知道史弘肇的家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史府感谢史弘肇。而史弘肇听说刘承祐给戏子们发钱,当时就恼了,说:“士卒守边苦战,忍寒冒暑,都还没有得赏赐,你们是什么鸟人,何功而得此!”

刘承祐恼火至极,打狗不看主人面,是把主人当狗看。

让刘承祐更没面子的事情还在后面。刘承祐已过弱冠,到了立皇后的年龄,而刘承祐最喜欢的是耿夫人,刘承祐打算立耿夫人为皇后。立谁为皇后,这本是皇家私事,杨邠居然连这个事情都要插手,反对皇帝立皇后,理由竟然是不三不四的“太着急了”。刘承祐笨嘴拙舌,否则可以反击杨邠:你怎么不一直打光棍?干吗娶老婆?

顾命大爷们对刘承祐呼三喝四如同使唤奴仆,更遑论让刘承祐插手军国重事,权力蛋糕早就被他们视为自家私产,断不能让外人刘承祐染指。刘承祐自然不会愿意刘家的最后一块私产被外人霸占,二十岁都还没有亲政的皇帝,除了“优游卒岁”的后主刘阿斗,闻所未闻,说出去颜面何存?刘承祐开始向顾命大爷伸手要权力:“我爸爸名下的大饼作坊,我这个少东家总能吃上两块吧!”

当刘承祐在杨邠、史弘肇讨论国家大事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时,二人觉得刘承祐过于放肆,也不称称自己几斤几两重?杨邠当即打脸,“陛下但禁声,有臣等在!”

刘承祐彻底愤怒了,脑海中已浮过杀机。

而杨邠等人得罪了最不应该得罪的皇帝,鱼游沸鼎而不自知,依然花天酒地,不可一世。杨邠为人虽然“长于吏事”,但“不识大体”,眼光短浅。杨邠认为自己掌政权,史弘肇掌内卫兵权,王章掌财赋税收,郭威掌天下兵马,刘承祐的尊严受到了伤害,那又如何!老子就是瞧不起你。

杨邠等人继续招摇朝野,而刘承祐则愤怒而孤独地舔舐着伤口,“帝积不能平”。他身边那些早就受够杨邠、史弘肇霸道之苦的小伙伴们则看到了扳倒杨、史二人的良机,纷纷凑到刘承祐耳边,“邠等专恣,终当为乱”。其中以大娘舅李业最为卖命叫唤。

“帝信之。”其实以刘承祐的智商,他未必就会相信杨、史会推翻大汉天下,但就他个人利益来说,倒是极有可能被杨、史废除的,这显然是刘承祐不可能答应的。为了夺回本就属于自己的利益,刘承祐也必须冒险一搏。

一桶猪油浇在了干柴上,而坐山观虎斗的苏逢吉觉得是时候和刘承祐联手除掉杨、史了,苏宰相又往干柴上浇了一桶猪油。“苏逢吉既与弘肇有隙,知李业等怨弘肇,屡以言激之。”李业等人本就恨透杨、史,苏逢吉火上浇油,李业等“卒”杀杨、史等人。这个“卒”字,说明正是苏逢吉的话才最终让李业下定杀杨、史的决心。而苏逢吉非常狡猾,他没有直接去挑拨刘承祐,而是拐弯抹角去刺激李业,再让李业去找刘承祐商议,自己绝不参加这种容易授人以柄的会议。而一旦刘、李杀杨、史,苏逢吉坐收渔人之利;若杨、史废刘、李,苏逢吉也几乎可以自保上岸。

刘承祐、李业、聂文进、后匡赞、郭允明,外加一个隔岸观火的苏逢吉,加紧了对杨、史突袭的行动。这一切自然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不过刘承祐还是把这件事关刘家天下的大事告诉了母亲李太后。李太后是个平庸妇人,她只想过安稳日子,不想干这种一旦赌输人头落地的买卖,劝儿子不要冲动。但刘承祐已经被杨、史刺激成狂,见母亲不上路,气得大骂:“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

李太后不敢得罪杨、史,但毕竟刘承祐是她儿子,她不支持儿子的莽行,也不会去告密。其实杨、史差点就知道了这场绝密计划,事情出在阎晋卿身上。李业做事不缜密,竟然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外人阎晋卿。而阎晋卿不敢上这条贼船,打算去告密请赏,结果等到阎晋卿来到史府欲见史弘肇,史弘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拒绝接见阎晋卿。

李业是在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二日把计划告诉阎晋卿的,而刘承祐集团动手的时间是在次日清晨,说明阎晋卿肯定是当天就去找史弘肇,而刘承祐得到阎晋卿泄了密,情急之下只能把计划提前。不过刘承祐们可以确认的是,杨邠、史弘肇、王章这些国贼对此事绝对是不知情的。否则,等待刘承祐的只有乱刀剁成肉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引《资治通鉴》对这场政变的精彩记述:

丙“子旦,邠等入朝,有甲士数十自广政殿出,杀邠、弘肇、章于东庑下。文进亟召宰相、朝臣班于崇元殿,宣云:‘邠等谋反,已伏诛,与卿等同庆。’又召诸军将校至万岁殿庭,帝亲谕之,且曰:‘邠等以牦子视朕,朕今始得为汝主,汝辈免横忧矣!’皆拜谢而退。又召前节度使、刺史等升殿谕之,分遣使者帅骑收捕邠等亲戚、党与、傔从,尽杀之。”

权势威赫一时的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是怎么回事,人头就已经落地。随后刘承祐向群臣宣布了自己是这场赌博的胜利者,并接管了之前由史弘肇严密控制的禁军兵权。

大事底定!刘承祐终于痛快地复仇了。刘承祐派大批杀手,分赴杨府、史府、王府,凡是杨、史、王三贼的亲属、党羽、狗腿子,悉数砍头,从耄耋老者到刚出生的婴儿,一个不许留,全都杀光。甚至王章早年得病卧床不起的女儿,也被禁军从床上拉起来,摁跪在地上砍头。

其实这场政变不过是帝室集团和权相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血腥群殴,本来也不会影响到历史的宏大进程,刘承祐除奸成功,掌握最高权力,开启自己的时代也就是了。但刘承祐可没有忘记,还有一个人,他还没有杀呢!

郭威!刘承祐怎么可能忘记这个与杨邠、史弘肇关系极为亲密的小兄弟。更让刘承祐坐立不安的是,郭威总控河北军政财权,凡兵马钱谷一悉咨威。如果不除郭威,一旦郭威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南下,刘承祐仅凭这点禁军,可能很难扛过郭威。

其实刘承祐制约郭威的底牌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郭威虽然北上,但他的家眷都留在汴梁,这些人质足够刘承祐周旋郭威的。但刘承祐却利令智昏,他认为他有办法除掉坐镇邺都的郭威,所以郭威的家小留下来也没什么意思。

开封尹刘铢奉皇帝诏命,率大队杀手闯进郭府,凡是郭家老小一个不留。被杀者,计有郭威夫人张氏以及张氏所生两个儿子郭青哥、郭意哥,郭威的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定哥。而必须着重提及的是,在刘铢屠杀的郭家人中,还有郭威养子郭荣留在府上的夫人刘氏,以及刘氏所生三个还没有留下名字的儿子,郭荣本人其时正跟着养父郭威坐镇邺都。而同样跟着郭威在邺都办差的河北监军王峻的家人,因为王峻是郭威心腹,也被诛夷满门。

郭荣是谁?他本姓柴,因为姑母嫁给郭威,所以他被姑父收养,改姓郭。不过历史上还是习惯称呼他为柴荣。至于柴荣是谁,已经不必多介绍了。而在这场血光之灾中,郭家几乎被满门抄斩,除了郭威、郭荣在外没有被杀外,还有郭威的继室董氏因各种原因侥幸逃过一劫。

自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势,鸡犬不留,这是权力游戏的基本规则,参赛双方都要遵守。但就这场乾祐之变来说,也许杨邠、史弘肇的家眷必须要为他们本主的飞扬跋扈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郭威家小被杀,则得到了舆论的巨大同情。

得罪刘承祐的是杨邠、史弘肇,而不是郭威。事实上,郭威一直对杨邠、史弘肇的狂妄跋扈感到忧心,没少劝两个老大哥做事要收敛一些,毕竟皇帝大了,多少要给三分面子,但杨、史不听。而郭威本人对刘承祐也是非常尊重的,李守贞等三叛祸乱关西,是郭威总领全局,扑灭反乱。论功,郭威第一,谁都没有异议,但郭威还是把这次平叛的胜利归功于皇帝圣明,甚至拒绝了刘承祐的加赏。郭威很会做人,而且在郭威与刘承祐的直接交往中,郭威绝对不像杨、史那样猖狂,每次必极尽臣礼。这样模范忠臣的家眷,刘承祐说杀也就杀了,半点也没给郭威面子。

郭威不恨刘承祐,也就没有天理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628.html

  • 猜你喜欢
  • 热门推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