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英雄敌不过天意 ——漫谈周世宗柴荣有关北伐契丹的话题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02:03 0

在五代北宋与契丹的交往史上,周世宗柴荣北伐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五代北宋共有三次针对契丹的大规模北伐,即周显德六年(959年)的周世宗柴荣北伐,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雍熙三年(986年)由宋太宗赵匡义主导的两次北伐。赵匡义两次北伐均遭空前惨败,历史早有定论;而柴荣北伐虽然夺下三关,并震撼契丹人,但并没有遇到契丹主力,再加上柴荣突然暴病撤军,所以历史上对柴荣北伐争议非常大。

显德六年(959年)三月初一,柴荣的左膀右臂王朴在外视察水利时突然去世,柴荣痛不欲生,以玉斧击地,痛哭苍天奈何夺我良臣。而十八天后,三月十九日,周世宗柴荣非常意外地向天下宣布,王师即将北伐契丹,目标是收回被石敬瑭廉价出卖的中原天险——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收不回来,中原就无险可守。《契丹国志》称“契丹之(于中原之)祸,始于石晋割幽、燕。天下视燕为北门,失幽、蓟而天下常不安”。柴荣志在天下,又怎能容忍中原汉地沦为契丹人的跑马场?而且在柴荣的统一计划中,也就是王朴的《平边策》中,是包括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

而柴荣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北伐,原因有很多,比如南唐宾服,后蜀已被周军打怕,南方底定。正如宋人所论:“近者,周世宗西取秦、凤,南平淮甸,北收关南,三数年间,威震天下,契丹屏气不敢南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时在位的契丹皇帝耶律璟,是辽朝著名昏君。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辽应历元年(951年)继位后,耶律璟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而耶律璟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睡王当政,辽事可知。史称耶律璟在位期间,“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辽人曾经批判过耶律璟:“穆宗(耶律璟)逞无厌之欲,不恤国事,天下愁怨。”曾经被契丹人劫掠北上的原后汉宰相李涛之弟李浣在给郭威的密信中也透露耶律璟“幼弱多宠,好击鞠,大臣离贰。……今王骄恣,唯好击鞠。耽于内宠,固无四方之志”。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柴荣才决定大举北伐。虽然北伐有冒险的成分,毕竟契丹人整体实力还在,但至少耶律璟在位,可以减弱契丹人实力。此时不北伐,一旦契丹换了明主,北伐时机就将丧失,一如赵匡义遇到的就是辽朝明君耶律贤以及他的枭雄皇后萧燕燕,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历代史评家对柴荣选择此时北伐无多异议,毕竟南方大致平定,唐蜀皆畏大周,南汉刘晟甚至吓得要派人来汴梁向周朝称臣。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也是持这样的观点:“周世宗时,正是契丹中衰之会,此时(北宋时的契丹)却又兴盛了。辽惟穆宗最昏乱。969年,被弑,景宗立,即复安。”

而提到柴荣北伐契丹,就必须拿之后的赵匡胤对契丹的态度做对比。

虽然赵匡胤武勇过人,但那是针对荆南、湖南、南唐、后蜀、南汉等风一吹就倒的孱弱诸侯,对于契丹,赵匡胤自始至终都采取守势。昏庸至极的耶律璟与赵匡胤做了九年的邻居,赵匡胤不但丝毫没有进攻契丹之意,甚至还准备花五百万贯钱和平赎买幽云十六州。至于赵匡胤所谓“务保境息民,不欲生事夷狄”,实际上不过是托词而已。

当然,真要打起来,以赵匡胤的能耐,当是不怕契丹人的,契丹人几次南下侵宋,照样被赵匡胤打得狼狈逃窜。问题其实还是出在宋朝“扬文抑武”的国策上,宋朝那位著名的胥吏名相赵普坚持反对武人上位,为了防范武人,宁可不要幽云十六州。赵匡胤是有过北伐打算的,但赵普威胁赵匡胤:“孰取幽燕,孰可代之?”赵匡胤知道自己的帝位是靠武力捡的,一旦派大将收复幽燕,势必要赋予大将兵权,而赵匡胤天天做梦都会梦到石守信、曹翰这帮武夫披上黄袍的。

所以,宁可放弃幽云十六州,让十六州的汉人百姓沦为契丹人的奴隶,也绝不能威胁到自己白捡来的皇位,这是赵匡胤的底线。而赵匡胤与赵普那次著名的雪夜问对中,即对统一计划的安排,则正式放弃了收复幽燕。赵匡胤对此有些不甘心,他知道不做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比不过旧主柴荣的,但历史并非没有给赵匡胤以机会,只是赵匡胤出于各种考虑,没有勇气去尝试。

赵匡胤因为畏惧契丹而不敢北伐,自然少不了一些观点替赵匡胤的畏惧之举辩护,说什么契丹兵力甲天下,和契丹人作战等于送死。其实大量的五代史料早已将这种观点驳得千疮百孔。从李存勖占据河东开始,中原政权就与契丹常年厮杀,虽然各有胜负,但也不至于怕契丹人。

后唐天祐十四年(917年)杀契丹万余人;天祐十八年(921年)杀契丹兵数千;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杀契丹数千人;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在马家口杀契丹数千人,同年混战中,契丹人死伤惨重;以及著名的白团卫之战将契丹人杀得鬼哭狼嚎,险些生擒耶律德光。至于契丹灭后晋,完全是杜重威、张彦泽这些民族败类的闹剧,并非契丹多么厉害,这一点也是得到契丹人承认的。契丹人曾经告诉随同石重贵北上的晋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夷狄之人岂能胜中国?然晋所以败者,主暗而臣不忠。”所以,综合来看,北伐契丹,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再加上幽燕汉人入辽不久,契丹人苦虐汉人,幽燕汉人心还向汉,这一点也是有利于柴荣北伐的。

当然,契丹人并非软柿子,但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贫穷的新中央》中所论:“周世宗用兵欲先取幽州,则吴蜀不足平。”契丹人是不好打,但至少柴荣还有一半的胜率,赵匡胤守死不战,白白浪费了昏君耶律璟在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宋则以赵普谋,先南后北为持重。兵力已疲,而贻难艰于后人,则太祖(赵匡胤)之失也”。

至于柴荣为什么放弃北汉而进攻北汉的干爹契丹,这就更好解释:北汉虽小而势强,擅长攻坚战,正如宋人秦观所论:“刘氏虽据河东十州之地,与中国为境。然左有常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契丹之援,其人剽悍强忍,精勇高气,乐斗而轻死。虽号为小国,实坚敌也。”即使周军使尽力气灭掉北汉,也会元气大伤,再进攻契丹时已是强弩之末,赵匡义就是这么惨败的。而如果打败契丹,契丹元气大伤,必不敢再下,北汉失去契丹支持,自然撑不了多久。

打“狗”不如打“狗”的主人。

柴荣决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

周显德六年(959年)三月二十九日,周朝正式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柴荣亲率大军北上,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

柴荣留下一些文官留守汴梁,如宣徽南院使吴承祚留守东京,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部署,总管皇宫事务;而武将中的精英基本都随柴荣北上,大半年后突然捡到天大便宜的赵匡胤业以都部署的身份随驾。

四月十六日,柴荣率大军乘舟抵达沧州,而沧州以北数十里就是契丹地界。柴荣没有留在沧州,当天就继续北上。第二天,周军就抵达契丹人控制的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城下。乾宁军规模比较小,守城的契丹宁州刺史王洪见柴荣来势汹汹,他根本没有以卵击石的必死勇气,非常明智地开门投降。

乾宁军以北,盘布着很多被契丹人控制的军镇城池,计有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莫州(今河北任丘)、瀛州(今河北河间)、易州(今河北易县)、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在这些军州中,瀛州无疑是最大的城市,但瀛州城高粮足,非一朝一夕能攻下,柴荣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绕开瀛州继续北上。在柴荣的军事计划中,他只准备打一场艰苦的城市攻坚战,那就是强攻幽州,当时已是契丹的南京析津府。

在休整了五天之后,四月二十二日,柴荣把部队分为水陆两部,同时北上。陆路由韩通任都部署,水路由赵匡胤任都部署。而柴荣本人则高坐于龙头大舰之上,其余战舰皆随龙头大舰之后,沿永济渠浩荡北上。“船只头尾相接长达数十里”。

两天后,周军舰队冲到了乾宁军以北一百二十里的独流口,这里是滹沱河和永济渠的汇合处,独流口以西分别是益津关、瓦桥关,偏北处是易州与涿州,偏南处是莫州与瀛州。益津关距离独流口最近,所以柴荣首先要拿下益津关。

四月二十六日,周军水师冲到益津关下,契丹守将终廷晖是个聪明人,打了等于送死,开门投降了事。

接下来要打的是瓦桥关,不过因为这里水道狭窄,所以周军弃舟船而从陆路上进取。二十七日,立功心切的柴荣亲率五百名精锐的侍卫骑兵充当先锋营,纵马疾行,却在不经意间把主力部队甩在身后。

而就是这时,柴荣面前突然出现一股人数不详的契丹骑兵,这些契丹骑兵举着火把,围在柴荣身边不远处来回兜圈子,但没有人敢上前吃掉这股汉人。因为契丹人可能知道了这支汉人骑兵的指挥者,就是那个威震天下、契丹人谈之色变的郭家养子。《资治通鉴》记载:“从官皆恐惧。胡骑连群出其(柴荣)左右,不敢逼。”

契丹人最终还是灰溜溜地跑了,虽然他们人数远多于周军,但柴荣是个疯子,没有人敢招惹这个疯子。

天亮之后,赵匡胤率领的周军向瓦桥关发起进攻,轻松逼迫守关的契丹马仔姚内赟投降,随后,柴荣风一般卷入瓦桥关。

周军轻松拿下益津、瓦桥二关,等于堵死了契丹控制的莫州和瀛州与契丹本部的通道。在周军强大的压力下,四月二十九日,契丹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城降周;五月初一,契丹瀛州高彦晖举城投降。柴荣没有和契丹人交手,就轻松得到了三州十七县,这些地方在辽朝史书中被称为“关南”,而柴荣拿下关南州县,一直被契丹人视为奇耻大辱。

三关入周后,柴荣将益津关升格为霸州,割鄚州文安县、瀛州大城县归霸州。将瓦桥关升格为雄州,割涿州归义县、容城县归雄州。霸州和雄州就是现在河北省著名的霸州市和雄县。

周朝拿下这两座小关,战略意义非常重大,二关是契丹拱卫南京析津府的南面门户,益津关“倚神京(明清时北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东西联络”。而瓦桥关“地控扼幽、蓟”。

换言之,幽州就在柴荣眼前。

但是否立刻攻打幽州城,却在五月二日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引起争议。柴荣自然主张强攻,而大多数将领则反对强攻,理由是“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因为据说契丹主力骑兵部队已经云集幽州附近,一战未必能下。不过柴荣既然来了,他不可能退缩,那不是柴荣的性格。众将反对无效,柴荣还是下达了准备强攻幽州的命令。

周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甚至在拒马河边搭建浮桥,供大军过河攻城。同时,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奉柴荣之命,攻下幽州城南一百二十里的固安。

也许是天意,在周军即将发动对幽州的强攻时,柴荣却突然病倒了,《旧五代史·周世宗纪六》记载:“是夜,帝不豫。”至于是什么病,《历代佛祖通载》幸灾乐祸地说柴荣因为用斧子劈了镇定大佛,所以“病背痈糜溃”,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受到打击之后的宣泄罢了。

皇帝生病,六神无主,所以这场必将青史留名的战役无法再打下去了,柴荣只能下令撤军。五月三十日,柴荣率军回到汴梁休养。

柴荣北伐,实际上并没有与契丹人真正打起来,而这也是后世轻视柴荣北伐成就的主要论据。这种观点认为投降柴荣的都是契丹汉人将领,之后赵匡义北伐失败,碰上的则是契丹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换言之,如果柴荣遇上契丹主力,必败无疑。

果真如此吗?

契丹皇帝耶律璟真有要与柴荣鱼死网破的斗志?答案是否定的。史料明确记载:周军北伐,耶律璟表现惊恐,“契丹闻其亲征,君臣恐惧”。他根本没有勇气迎接柴荣的挑战。甚至是周军取三关之后,耶律璟还说什么“三关本汉地,今以还汉,何失之有?”虽然耶律璟大言要御驾亲征,可那也是在柴荣退兵之后做出的政治姿态而已。

这只是耶律璟的表现,再来看幽州统帅萧思温的表现。萧思温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他的女儿却尽人皆知,就是杨家将中那位不可一世大辽萧太后。萧思温见周军北上,吓得“不知计所出”,束手无策。有些契丹将领愿与周军作战,但萧思温不许。这是《辽史》上的记载,可信度极高。

萧思温吓得六神无主,幽燕地区的普通契丹人更是被柴荣声势浩大的北伐吓破了胆。根据《五代史补》记载,周军刚进入幽州地界,“凡蕃部(契丹人)之在幽州者,亦连宵遁去”。不仅是契丹人,幽燕汉人也震惊于柴荣的胆量,“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

连人带马都吓傻了,这样的战斗力,只要柴荣强攻幽州,破城是十拿九稳的。

其次,周军北上主要是走水路,体力消耗较少,周军有足够的体力完成对幽州的强攻。而二十年后赵匡义在高梁河惨败,是因为宋军刚苦战消灭顽强的北汉,体力消耗严重,赵匡义强行已无战意的军队进攻幽州,被以逸待劳的契丹军迎头暴打,失败是必然的。

事实上,北宋帝王也基本认为若周世宗不病,则必能攻克幽州。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赵恒对大臣们谈到柴荣,为柴荣意外得病而可惜。“(柴荣)性虽严急,而智算雄武。当时亲征,下瀛、莫,非遇疾班师,则克复幽蓟矣。”更不用说宋神宗认为柴荣假以天年,必能成为汉高祖刘邦一类的千古大帝。

诚然,周军北伐并没有遇到契丹主力,但实际上周军是与契丹人交过手的,而且还是周朝的地方军。

五月初四,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率所部攻克契丹重镇易州,生擒契丹的易州刺史李在钦。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攻坚战,只不过这场战役不太知名罢了。第二天,周先锋指挥使张藏英在瓦桥关以北大破契丹骑兵,杀伤数百。再加上防守西路的李重进把企图浑水摸鱼的北汉军打得找不到北,在井陉口斩首两千级。以当时周军的整体实力和旺盛斗志,一旦与契丹主力决战,胜算是极大的。

只可惜天不佑汉,夫复何言?

三百多年后,元朝人郝经写过一首《白沟行》,以五代宋辽为背景,其中提到了柴荣北伐。

“世宗恰得关南死,点检陈桥作天子。汉儿不复见中原,当日祸基元在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618.html

  • 猜你喜欢
  • 热门推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