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狠手辣才能成大事 ——偷驴贼王建的发迹史(下)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00:34 0

唐天复三年(903年)八月,毫无人身自由的唐昭宗李晔下诏,封西平王王建为蜀王,正式承认了王建对蜀中的统治。

王建控制的地盘,北至汉中,西至川藏边界,南至云贵高原,东至白帝城,疆域横幅数千里。论整体实力,是与中原朱温、河东李克用、淮南杨行密齐名的晚唐四大枭雄。

而实力雄厚的王建,却从来没有进取中原的计划,他已满足于对蜀中的控制。倒不是王建不思进取,问题还是进取中原的难度要远大于守蜀的难度。让王建逐一吃掉李茂贞、朱温、杨行密、李克用、钱镠、马殷、刘岩、王审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谁也做不到这一点。王建据蜀后,开始偃武修文,蜀中很少再见刀兵。虽然王建据蜀初期也是个敲剥百姓的民贼,“王建赋敛重”,但随后就在冯涓的劝说下,减轻了百姓负担,“自是赋敛稍损”,蜀中百姓可以安心从事生产。从这一点看,王建的保守也是百姓的福气。像国不正的北宋那样“国朝削并僭伪,救民水火之中”,其实都是百姓的晦气。

虽然王建为人有时过于耍宝,但他在政治上是不糊涂的。砸了老百姓的锅,老百姓被逼得没饭吃,就会群起而砸掉他王家的锅。让老百姓有口热饭吃,老百姓是断然不会造反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王建的军事能力其实一般,比当世两大军事强人朱温、杨行密稍逊一筹,所以王建更注重在政治上的经营。只要政治上不出问题,完全可以弥补自己在军事上的短板。比如唐天复四年(904年)八月,苦兮兮的唐昭宗李晔被朱温杀掉,消息传来,举世震惊,而王建则迅速从此事件中发现了“商机”。李晔的苦难人生多为天下人同情,王建自然要给自己在政治上捞分。王建接受了西川掌书记韦庄的建议,派人告诉朝廷的发哀使司马卿:“蜀之将士,世受唐恩,去岁闻舆东迁,凡上二十表,皆不报。寻有亡卒自汴来,闻先帝已罹朱全忠弒逆。蜀之将士方日夕枕戈,思为先帝报仇。”后来王建又率众东向舞蹈,“号恸”(昭宗被杀)。王建说得义正词严,做得堂堂正正,实际上他根本不可能为一个死去的傀儡皇帝去和强大的朱温开战,但王建这么做,至少把自己打造成了忠于唐朝的正义形象,对他巩固在蜀中的统治大有好处。

王建做事,特别是在做坏事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跟风。有人先做了坏事,王建才会做同类坏事。反正有人指责王建,王建就会说我也是跟别人学的……

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形同死缓囚徒的唐朝小皇帝李柷终于“顺天应人”,把江山传给了爬灰的老光棍朱三,至此,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帝国就此烟消云散。

朱温废唐称帝,严重刺激了久有此意的王建。但王建不傻,他绝对不会抢在朱温之前称帝,那样在政治上等于自杀。所以王建天天掰手指头算日子,希望朱温早点称帝,自己再跟上,就不怕被人骂。

王建是个天生的影帝,即使到了这一步,他还没有忘记自己的演员身份。蜀中文武以“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者也”,请蜀王称帝。王建还想再利用一把唐朝的政治僵尸,假惺惺地“不从”。后来在大家的“苦劝”下,王建终于同意称帝。但在称帝前,王建非常搞笑地带着蜀中官员百姓东向“哭三日”,算是给已经完蛋的大唐王朝尽了孝。把他的唐朝干爹埋进土里后,王建开始嬉皮笑脸地享受他的美妙人生。

梁开平元年(907年)九月二十五日,六十岁的江湖老滑头王建做了皇帝,国号蜀。

再把王建和朱温比较一下。二人出身相近、经历相近、年龄相近、手段相近,但为什么朱温被骂了一千多年,而很少有王建的负面丑闻?原因非常简单——朱温讨厌读书人,而王建则有意识地拉拢读书人。这也是柴荣不受读书人待见,而读书人特别喜欢赵匡胤的原因。朱温、柴荣爱百姓不爱士人,所以士人对他们非常反感,王建、赵匡胤则相反。士人从来只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让他们去为百姓利益说话,十万人里最多能找出十个人。

王建其实是个文盲,但文盲并不等于傻子。王建头脑很活泛,会来事。他知道自己经常过河拆桥,有些不太地道,所以他有意识地拉拢读书人,至少王建知道读书人会写史。

史载,王建“虽目不知书,好与书生谈论,粗晓其理”。其实历史上文盲帝王尊重读书人的不在少数,比如十六国的后赵皇帝石勒,以及王建的江湖晚辈李嗣源。但当时王建尊重读书人与石勒、李嗣源还有所不同,毕竟石、李都是中原皇帝,而王建偏安蜀中。蜀中距离唐朝国都长安只隔着一座秦岭,而唐末大乱,长安城中的衣冠贵族多入蜀避难。所以,唐末以来,收留唐旧贵族最多的就是王建的蜀国,《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载:“(王建建国后)所用皆唐名世族。”王建意识到这些人入蜀,是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财富,王建对这些出身高贵的读书人非常尊重,“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唐朝典故)”。王建此举不仅赢得了当时读书人的好感,也让后世读书人对王建的印象非常好。但从保存唐朝文章典籍的角度来看,五代十国中最有唐朝风味的政权,无疑就是前蜀,史称“故其(前蜀)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甚至可以说前蜀就是个小唐朝,唐风之正,远胜于自称唐朝正统的后唐与南唐。

王建演戏上了瘾,他对群臣说他之所以厚待读书人,是因为“吾为神策军将时,宿卫禁中,见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恩礼亲厚如寮友,非将相可比也”。

唐朝皇帝都死了多少年了,王建仍没忘记把他们从坟墓里揪出来给他当配角。

做人如此诡诈,这是真性情的朱温无论如何都不及的。

在江湖四大佬中,李克用和杨行密已经去世,只剩下王建和朱温。朱温自知王建的能耐不在自己之下,所以对王建客气,每次派使节入蜀,都要尊称王建一声老兄。因为朱温知道,在他有生之年,是别想打王建的主意了。

王建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王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蜀国公司选一个将来继承家业的少东家。

都说王建和朱温很像,其实还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有一堆乱七八糟的干儿子。不过朱温的干儿子们都处在权力外围,很少有带兵并能竞争皇位的,比如李让、高季昌等人,除了朱友文。而王建的干儿子们和李克用的干儿子们的相似点,就在于二人的干儿子们都是跟着干爹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大将,手握重兵,自然都盯上了那尊诱人的皇冠。

王建的子嗣非常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王宗仁、王宗懿、王元膺、王宗辂、王宗杰、王宗衍等十一个亲生子。

第二类是王建的晚辈养子,如王家侄子王宗裕、王宗寿,以及王建的外甥王宗翰(本姓孟)。

第三类是王建那伙强悍的干儿子们,如有王宗佶(本姓甘)、王宗侃(田师)、王宗弼(魏弘夫)、王宗涤(华洪)、王宗瑶(姜郅)、王宗播(许存)、王宗鉥(李武)。

虽然王建的干儿子们个个骁勇能战,为王建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在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王建是不可能把江山传给外姓的。干儿子中功劳最大的王宗佶为了当上皇太子几乎使尽了所有手段,最终惹恼了王建,被乱刀剁为肉泥。而王建之所以下狠手杀王宗佶,其实还是要借王宗佶的死,震慑诸假子们,让他们都收起野心,他的江山,只能由自己的骨血来继承。效果也非常明显,至少在王建在世时,假子们都老老实实地给干爹卖命,再不敢有非分之想。

可此时王建才发现,他的这些亲儿子们个个都不是什么好鸟,特别是他的次子王宗懿。因为王建的长子王宗仁腿部有残疾,所以立了次子王宗懿。

王建对王宗懿并不满意,此子轻佻无方,做事毛躁。王建信任枢密使唐袭,可王宗懿看不上唐袭,经常在背后说唐袭坏话。王建警告过王宗懿不要乱嚼舌头,王宗懿照样在外摇唇鼓舌,让王建大为不满。唐袭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诬告王宗懿要谋逆篡位。王建信以为真,让唐袭带甲兵入宫护驾,没想到这个举动让王宗懿以为唐袭要对自己动手,抢先一步杀掉唐袭。王宗懿只想杀唐袭,但王建却认为儿子这是要弑父,立刻派人收了王宗懿的兵权,王宗懿趁乱逃到民间避难,成了落难太子,不久莫名其妙地被人杀死,凶手不详。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但根据利害关系猜测,最有可能干掉王宗懿的是一对姐妹,就是王建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大徐妃和小徐妃,其中大徐妃生了一个儿子,就是王建最小的儿子王衍(即王宗衍,以后皆称王衍)。徐氏姐妹现在受宠,但如果王宗懿即位,她们就得被打入冷宫。所以为了能长久富贵,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掉王宗懿,立王衍为太子。凭着王建对她们的宠爱,立王衍不算难事,虽然王建非常喜欢“诸子中最材贤”的王宗杰。只是王宗懿不死,一切都是白费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徐氏姐妹是最有动力除掉王宗懿的。

王建的儿子没有一个是嫡长子,所以王宗懿死后,在徐氏姐妹的指使下,宫里太监、紫贵大臣、江湖算命先生一哄而上,把王衍夸成了一朵花。此时的王建早已“老昏耄”,还以为王衍得人心,糊里糊涂地就立了王衍为太子。这一年是蜀永平二年(912年)。

徐氏姐妹的兴奋可想而知,但她们不会想到,正是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外甥),不仅断送了她们老公的江山,也断送了她们姐妹的性命。

王建同样不会知道,他历经艰苦三十年才打拼下来的蜀中天下,在他死后仅仅八年,就被他这个宝贝儿子王衍断送得一干二净,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而王建,死于蜀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初一,纵横两川近四十年的一世枭雄王建死于成都,时年七十二岁。

王衍的亡国怪不得别人,只能怪徐氏姐妹和王衍自己。为了赚钱,徐氏姐妹公开卖官,就像开油条铺子一样,蜀中有钱的主都像嗅到鱼腥的猫一样,纷至沓来,挥舞着银票要当公仆。“太后、太妃以教令卖官,自刺史以下,每一官阙,必数人并争,而入钱多者得之;通都大邑起邸店,以夺民利。”这样的官,是不可能为老百姓服务的,只能横征暴敛,最终丢掉民心。前蜀灭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王衍宠用太监,“衍年少荒淫,委其政于宦者宋光嗣、光葆、景润澄、王承休、欧阳晃、田鲁俦等;以韩昭、潘在迎、顾在珣、严旭等为狎客”。太监干政,除了误国,别无一用。这伙太监得志后,蛊惑王衍,疏远贤臣,亲近小人,朝中全是一帮饭桶。指望这样的人来对抗李存勖的铁血河东军,显然是以卵击石。前蜀不亡,反而没有天理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6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