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鸡生蛋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诡异的人生路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9:58:42 0

徐知诰这个名字,对现代人来说相当陌生,即使他后来改名为李昪,也籍籍无名。但世人皆知宋词之祖《虞美人》的作者、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

徐知诰,正是李煜的祖父。李煜的父亲李璟,是徐知诰的长子。

为行文方便,建南唐前称为徐知诰,建南唐后称为李昪。

关于这个在濠州被杨行密捡到的流浪儿姓什么,各史记载不一。徐知诰后来出于政治需要,称帝时编了一套家谱,自称唐宗室之后,可信度和郭威自称舜帝之后有一拼。而《吴越备史》则称徐知诰并不是徐州人,而是浙江湖州安吉人,本来姓潘,后来冒姓李。因为吴越国与南唐是敌国关系,吴越国史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抹黑徐知诰也属正常,所以也不可信。

管他姓什么呢,徐知诰在被徐温收养之后,开始了一段辉煌的创业之路。当然,如果当初杨行密真要收下徐知诰,也许历史上就不出现歌舞风流的南唐帝国了。

徐知诰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英伟,“喜书善射,识度英伟”,完全不同于杨行密那几个窝囊废儿子,以及徐温那些不成器的纨绔之子,是吴国官场第二代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

徐知训等人只知道吃喝玩乐,而徐知诰却是诸子中对徐温最孝顺的一个。为了表达对养父的忠诚,徐知诰写过两句诗:“主人若也勤调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徐温有疾,徐知诰和妻子王氏衣不解带,伺候在徐温床前,让徐温大受感动,经常对徐知训等人说:若论孝道,你们这伙饭桶加在一起也不如知诰。

虽然很得养父徐温的喜爱,但徐知诰始终牢记自己的养子身份,自己再好,毕竟也不是徐家的骨肉。再加上有些人对徐知诰的闲言碎语,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徐知诰养成了静默的性格。

任泰山崩于前,我自神色不变。

世人皆知,江东江山久后必是徐温传其子嗣,至于传谁,长子徐知训最有希望。徐知诰知道自己希望渺茫,但徐知诰的心里始终保持着那一份微弱的希望。

要保持竞争力,对一个身份敏感的人来说,与其高调做人,不如低调做事。在徐知训等兄弟花天酒地的时候,徐知诰却成了徐家的大总管,徐府上下大小事务皆由徐知诰过手。徐知诰尽心尽力,把实际上的江东第一家庭打理得内外安顺,再苛刻的人也挑不出一根骨头来。这时徐知诰只有二十多岁,却少年老成,这段难得的治家经历,对日后徐知诰开创一代盛世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而徐温对徐知诰的态度,应该说和以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不打算把江山传给知诰,但希望知诰能成为徐家的柱石之臣。徐温确定把金陵作为自己的政治根据地时,徐温首先想的就是由徐知诰打理金陵。

金陵是徐温的根据地,其实在徐知诰看来,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根据地呢?一旦自己在金陵打下根基,即使以后养父来了,也难以撼动自己。徐知诰治理金陵是极为用心的,《钓矶立谈》称赞徐知诰的治政之功:“以军功牧昇州,初以文艺自好,招徕儒俊,共论政体,总督廉吏,勤恤民隐。”

徐知诰在执政金陵时,其实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抚恤百姓,争取民心;二是极力拉拢下层文人,打造自己直接控制的幕僚团队。徐温的钱,徐知诰花起来一点也不心疼,“求遗书,招延四方士大夫。倾身下之,虽以节俭自励,而轻财好施,无所爱吝”。

肯花钱,自然就有人来入伙。“(徐知诰)以宋齐丘,王令谋,王翊主论议,曾禹、张洽、孙饬、徐融为宾客。马仁裕、周宗、曹倧为亲吏”,形成了徐知诰自己的政治团队。在这些人的倾心辅佐下,徐知诰距离那个位置越来越近。“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归知诰。”

可定都金陵的徐温还是选择了留守扬州的徐知训。徐知诰心中有无限希望,但面上依然谈笑自若。

徐温也很无奈,徐知诰如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那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了,可他偏偏不是。家天下时代,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传位给外姓,那是傻子,虽然徐温知道徐知训不成器。

好在徐知训自寻死路,得罪了大将朱瑾,朱瑾极痛快地手起刀落,送徐知训上西天当皇太子去了。徐知训的死,据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中有徐知诰的暗中参与,徐知诰也不敢。但徐知训自己作死,白白给徐知诰腾出了位置。

至于徐知询等人,已经不可能威胁到徐知诰的存在了。

光明就在眼前,但陷阱还在脚下。

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徐知训死了,但徐温手下那帮老臣横竖都看徐知诰不顺眼,而一旦稍有大意,徐知诰依然有马失前蹄的可能。

徐知诰现在的处境,和明穆宗朱载垕当裕王的情形非常相似。当时对朱载垕威胁最大的景王朱载圳去世,朱载垕是唯一的皇子,继位铁板钉钉。但当时大奸臣严嵩还在,没少给朱载垕穿小鞋,朱载垕并非没有可能变成朱栽垢。徐知诰同样如此。

徐温手下两大重臣严可求和陈彦谦都坚决要求徐温将徐知诰踢出竞争圈子,虽然严可求和徐知诰是儿女亲家,但老严的态度是即使徐知询浑蛋,那也是徐温生的浑蛋,徐知诰哪怕是秦皇汉武转世,和你徐温一毛钱关系没有。而陈彦谦的态度更为坚决,在陈彦谦临死前,老家伙拼尽全力,上书徐温十余次,要徐温千万不要立徐知诰,外姓的天才不如本家的浑蛋。

徐温真的动心了,徐知询虽然远不如徐知诰,但多加培养,做个中人之主还是可以的。而就在徐温将动未动之际,唐天成二年,徐温病死于金陵。

如果徐温晚死一两个月,徐知诰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徐温死得其时,徐知诰虽然难免会念及养父的鞠养之恩,可毕竟最大的一块绊脚石被搬开了。

杨吴天下,铁定是徐知诰的了。

徐知询还在做着帝王梦,而等到徐家二少爷被吴主杨溥的诏书从金陵召到扬州时,一切都结束了。徐知诰把徐知询强扣在扬州,名义上做镇海军节度使,但同时派自己的心腹柯厚率金陵兵驻守扬州,就近监视徐知询,“知诰自是专吴政”。

严格来说,徐知诰虽然是南唐开国之主,但从整个江东割据历史来看,江东真正的开国之主是杨行密。没有杨行密,断没有江东割据称雄。而徐温更是上启杨吴、下开南唐的关键人物。至于徐知诰,名为开创,实为守成,其军事能力非常一般。就如同赵匡胤名为开国之主,实则是守成之主,让赵匡胤处在柴荣的位置上,是什么也做不出来的。徐知诰在杨行密、徐温治政基础上,所需要做的,只是搞好农业生产,安定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已。而这一点,徐知诰做得相当不错。

徐知诰出身民间,自知百姓疾苦,他执政之后,对一些不合理的税赋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改革了丁口钱。

所谓丁口钱,其实就是人口税,每家按人口多少收税,却不管这家有地多少。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大地主和贫下中农如果家中人口相等,则要交相同的税,所以“(吴)民甚病之”。在宋齐丘的建议下,徐知诰宣布废除早就该淘汰的人口税,吴人大悦,“旷土尽辟,国以富强”。

更难能可贵的是,徐知诰尽可能地出台符合百姓利益的政策,再比如“差官兴版簿”,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质量,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按不同等级收税。官府规定上等田每顷收两贯加一百文,中等田一贯八百文,下等田一贯半。此举极大减轻了拥有劣质土地的下层农户的负担,毕竟这类农民占江东农户的大多数。徐知诰固然是从政治上的考量才这么做的,但至少多数百姓从徐知诰的政策中受益。

徐知诰的经济政策,用现代眼光来看,有些重农抑商,不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要知道,古代的封建小农经济结构的根基还是农业,以及附属在农业基础上的手工业以及第三产业。比如徐知诰有意抬高丝织品的收购价格,每匹绢市价达到了一贯七百文,这伤害到了一些收购商的利益,却让百姓赚足了银子。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徐知诰让重臣宋齐丘反驳他们:“安有民富而国家贫者邪!”

徐知诰当然是出于私心才邀买人心,但当统治者的私利符合大多数百姓的利益时,私利自然也就变成了公利。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晋天福二年(937年)十月,已经改名为李昪的齐王正式接受吴主杨溥的“禅让”,改元昪元,在群臣的欢呼声中,正式拉开了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南唐帝国的盛大帷幕。

李昪的演技并不入流,都到这一步了,他还在演戏。面对杨溥的让位,李昪自称什么“老臣不敢”,尊傀儡一般的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一年后,杨溥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扬州。

因为徐温在世时受封齐王,所以南唐建国时的国号其实是“齐”,而不是唐。至于李昪为什么要易齐为唐,自然是从家谱上做的文章。东海徐氏在唐末早已不是名门大族,而唐朝虽然也灭亡久矣,但李氏毕竟还是当时的名门,所以从政治上考虑,李昪有一万个理由自称是李唐宗室之后。

南唐昪元三年(939年),演技越发成熟的李昪正式改姓李,易名为昪。其实也难为了李昪,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光鲜的好祖宗,李昪和大臣们绞尽脑汁,从浩如烟海的唐朝宗室档案中找到了唐代宗第十子建王李恪当了祖宗,李昪自称是李恪的子孙,然后编造了一通所谓“恪生超,超生志,志生皇考荣,荣生今上”天花乱坠的历史泡沫。

至于养父徐温,得志之后的李昪早就把养父弃之如敝履,仅仅尊追为“义祖”,其实就是干爹。言下之意,干爹再亲,也不是亲爹,这无疑是对当初徐温不立李昪为嗣的报复。

李昪不仅报复了现任干爹,呼唤徐家兄弟如小儿,甚至对李昪恩重如山的杨行密后代,李昪也进行毫无人性的报复。李昪把杨家子孙全部迁到海陵(今江苏泰州),严加看管,除了给吃的,禁止任何人进出,让杨家子孙自生自灭。杨家男女因为没有配偶,只能近亲结为夫妇,结果生出一大堆智障儿童。更恶毒的还在后面,周世宗柴荣下淮南,继位的李璟担心杨家人被周世宗利用,将杨家人尽数斩杀,杨行密的子孙一个都没传下来。再后来,李煜被俘入宋,赵匡义霸占小周后,并毒杀了李煜。(李煜因悲惨人生而赢得了后世的普遍同情。)

当然,不能因为李昪父子行事残忍就否定他们对发展江东做出的贡献,私德不能站在客观事实的面前。老百姓不管你杨家李家,只要对他们好,你们之间的私怨没人关心。

李昪特别重视恢复生产,即位前执政如此,即位后同样如此。昇元三年(939年)四月,李昪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每个劳力开荒达到八十亩,政府将奖励每人两万钱,五年免收租税。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江东百姓的生产热情,在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先天地理优势,南唐成为十国中国力最为强大,也是对中原政权威胁最大的政权。而这一切,首功当然是李昪的。

李昪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就是他有着难得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木桶短板在哪里,那就是军事。当然,这也是李昪在军事失败后得到的教训。昇元四年(940年)六月,晋朝安州(今湖北安陆)节度使李金全因拒绝接受调令,背叛石敬瑭而降南唐。李昪想摸摸石敬瑭的底细,结果被石敬瑭劈头盖脸一通暴打,南唐军惨败。李昪领教了石敬瑭的厉害,也就不再对开疆扩土抱有幻想了。

李昪和他的“同宗”李嗣源非常相似,进取不足,自守有余。李昪能统治江东三十州,已是心满意足了,统一大业遥不可及,李昪不做此等幻想。

昇元五年(941年)七月,吴越国都杭州发生大火,烧毁无数财宝,大伤元气,吴越王钱元瓘也受到惊吓,精神失常。南唐大臣劝李昪出兵灭吴越,李昪不但拒绝出兵,反而派人赠送吴越大批财物,帮助吴越渡过难关。

其实李昪不是傻子,吴越国实力雄厚,真要开战,很可能陷入战争泥沼里无法自拔,那时自然会有人到李昪的浑水池子里摸他的鱼。李昪的保守,让那些激进的大臣们非常不满,掌书记冯延巳就在背后骂李昪田舍翁不能成大事。实际上冯延巳这是在难为李昪,他根本不具备统一的能力,勉为其难只能两败俱伤。

做人最难的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些人自不量力,兵败身死,成为笑柄。李昪也知道自己的儿孙早晚会被人灭掉,但未来的事情他已经看不到了。

南唐昇元七年(943年)二月二十二日,因服用铅药中毒的李昪驾崩于昇元殿,时年五十六岁。

皇太子李璟在一片哀哭声中即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603.html

  • 猜你喜欢
  • 热门推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