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夏商周原来是这样——失重的权柄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4:27:32 0

说到中国的权力制度,大家对秦以来的皇帝制度最为熟知。

可以说,皇帝制度是专制制度的最高体现。

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专制,专制的升级也是需要时间的。最初所谓的天子,不过就是诸侯首领罢了,权力比其他部落头头儿要大一些,但没有绝对的权威。到了帝舜时,他大大地扩张了天子(中央政府)的权力,明确了中央对诸侯的监督权与管理权。中央的权力在大禹与夏启时得到强化,大禹曾经召开诸侯会议,防风氏姗姗来迟,竟然被处以死刑,可见此时中央政权是很强大的。

不过,中央并非一直是强大的。

夏启死后,太康的政权便被地方诸侯后羿所窃取,此时的中央政府已是名存实亡。后羿及寒浞尽管凭恃着强大的武力窃取大权,但对诸侯们的控制力,已经不如大禹、夏启的时代。我估计,后羿及寒浞即便把王冠戴在头上,恐怕也没有多少诸侯前去朝见。他们的帝王称号,似乎并没有得到诸侯们的认同。

当时真正的情形是这样的:无论是后羿还是寒浞,都算不上是号令诸侯的中央政权,他们只是霸主,没有权力对诸侯们发号施令,除非是以武力逼迫。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寒浞与少康的战争中,多数诸侯国都只是旁观看热闹,不卷入两派的争斗之中。少康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这点是用不着怀疑的,可是以他的深谋远虑,也无法令王室重整旗鼓,重新控制各诸侯。

松弛太久的夏王国,已经失去高屋建瓴的势能。

从太康失政到少康中兴,所跨越的时间将近一百年,一百年里经历了四五代人,早期诸侯朝见天子的传统,早就被抛之脑后了。显然,少康已经无法去改变这种现状,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采取种种手段笼络诸侯,授予他们种种官职,提高他们的名气与声望。

动荡了一个世纪的夏王国终于迎来了风平浪静,在少康及其继任者杼统治的约四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太多故事,帝国进入一个安定而和平的时期。

这种平静对于历史读者来说,显得沉闷,不过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是一种远离战争的幸福。

大史学家司马迁对少康以后的漫长历史,只是采用记流水账的方式:“帝少康崩,子帝予(杼)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jiōng)立。帝扃崩,子帝廑(jǐn)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少康之后一直到夏帝国覆亡,总共三四百年的时间,其间的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

要知道这时的文字已经普及,为什么在尧、舜、禹时都能留下许多古文献,偏偏少康之后的史料却如凤毛麟角一般稀缺?对于历史作家来说,要在凌乱破碎的稀缺资源中整理出较为明确的史迹,确实不易。

夏代中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件事,便是殷商的崛起。

殷商的始祖是帝喾的儿子契(xiè),契的母亲是有娀氏之女简狄,据说她是吞了一玄鸟蛋后产下契。所以有这么一句诗,叫“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后来商人曾把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对于吞鸟蛋生儿子这种离奇的故事,我们不相信,宁可认为契乃是私生子。契在帝舜时代曾辅助大禹治水,功劳颇盛,故而后来被封于商丘,并担任司徒。

契的后人成为商部落的首领,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部落默默无闻,且多次迁移其住地。大约在少康去世后的半个世纪,商部落开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是商部落兴盛的原因所在。

到了王亥的时候,史书对商的记录开始多起来了。

说到王亥这个人,我们不得不对他的名字做一番考察。

他的本名是叫“亥”或“子亥”,在《竹书纪年》里,有“殷王子亥”的提法。因此“王亥”这个名字,绝不是现在所说的姓“王”名“亥”,而是“国王子亥”的意思。这就不由得令人吃惊了,夏帝国已经有一个国王,怎么能同时并存另一个王呢?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在少康死后,夏帝国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是越来越衰弱,以至于诸侯毫无畏惧地把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

由于这个时期的史料非常之少,我们不知道除了王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自称为王。可是王亥最后却死得有点莫名其妙,令人怀疑背后到底与夏政权有没有直接的关联。

那是夏帝泄上台后的第十二年。

这一年,王亥前往有易氏部落,大概是为了贩卖一批牛羊。有易氏部落的首领唤作绵臣,他热情地款待王亥。在接待的酒席上,王亥喝了几杯酒后,心血来潮,站起身来,手持盾牌跳舞。这个舞是属于“武舞”,就是武夫跳的,手里持干(就是盾牌),雄赳赳气昂昂的。估计王亥也是个肌肉型的型男,这舞一跳,把一个女人完全迷住了。

这个女人是谁,古史里没记载,但一定是与有易氏首领绵臣有着亲密关系的女人,或者是他的妻子,或者是他的爱妾。

于是接下来,有伤风化的事情便发生了。

《竹书纪年》中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

中国人有一种很简单的观念,只要你是有夫之妇或有妇之夫,管你们是不是真的相爱,一概斥为“淫夫荡妇”,只要是出轨,就可以称为“淫”。我们也不去管王亥与那个女人是不是真心相爱,反正与“淫”脱离不了干系。

王亥的奸情,被有易氏部落的一个牧羊人给撞见了。

这个牧羊人在打小报告上倒十分积极,立刻就汇报给了大首领绵臣。绵臣一听,心里无名火起,他咬牙切齿,欲置王亥于死地。他派人前去杀王亥,当时王亥还躺在床上。忽然几个凶神恶煞的人扑了进来,有一人手持武器往王亥身上砍,王亥猛地一跳,从床上跳下来,欲夺门而出。可是这里终究是人家的地盘,如何能逃得掉呢?

王亥最后为自己的异乡之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没能返回故里,毙命于有易氏。

尽管王亥死于非命,但他仍然被视为商部落兴起的关键人物,从他名字前冠以“王”号,就可知其人志不在小。后来商王朝取代夏王朝,王亥还被尊为“高祖”,肯定了他对商部落崛起的重大贡献。

我有点怀疑王亥之死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这里面会不会有夏帝势力的介入呢?王亥显然已经无视中央(天子)的权威,甚至颇有分庭抗礼的味道。对于王亥之死,夏帝就算没有参与其事,恐怕也要拍手称快。

王亥之死,并没有阻止商部落的继续强大。

继任商部落首领的人是王亥的儿子上甲微,上台伊始,他就矢志为父报仇。然而,商部落的军事力量仍然弱小,与有易氏部落的战争打了四年,也未能打胜。

四年以后(夏帝泄十六年),上甲微与河伯冯夷结盟。在中国古代,“伯”就是一方诸侯之长,有“霸”的意思,比如说“春秋五霸”,有时也称为“春秋五伯”。河伯冯夷就是一位诸侯霸主,他曾经与另一位霸主洛伯发生冲突,关于这两位霸主之间的争斗,史书上没有详细记录。我估计在这场二霸相斗中,商部落是坚定站在河伯冯夷一方的。

为了彻底打败有易氏部落,上甲微向河伯冯夷借兵。在河伯兵团的参战下,有易氏部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上甲微大获全胜,杀死了有易氏部落首领绵臣,为父亲报了血海深仇。这也是少康中兴之后,中原大地上爆发的一场重要战事。

据说商部落的兴盛与商业贸易紧密相关。

有些学者认为,“商业”、“商品”、“商人”等词汇的来源,都与商部落有关联。

为什么商部落会在贸易上领先于其他部落呢?

这大概与商部落多次迁徙有关。

据说从殷商第一代祖契开始,至第十三代孙汤止,至少有过八次迁居。频繁的迁居,每换个地方,势必有许多物品不能自给,必须从其他部落购买,因此职业商人就出现了。

最早“商人”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商部落的人,因为这个部落几乎人人都从事贸易。渐渐地,大家就把从事贸易买卖的人都叫作“商人”。“商业”一词同样如此,就是商部落所从事的贸易行业;而“商品”则来源于商部落用于贸易交易的物品。

由此可见,商部落最初的兴盛,并非是军事上的兴盛,而是商业上的兴盛。王亥被杀事件,证明了一件事:光有财富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武力。此时商部落的军事能力低下是毫无疑问的,上甲微兴兵为父报仇,还得向河伯借兵。讨伐有易氏的成功,是商部落迈向强藩的第一步。

大约又过了四十年,有一个名为皮氏的诸侯国出现内乱。

据一些史料的说法,皮氏政权的问题是:“信不行,义不立,则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乱。”君主的权力被架空,整个国家陷于内乱之中。这种事情,本来作为天子的夏帝要出来解决,可事实上夏帝所能掌控的区域,只有帝国首都以及少数几个诸侯罢了,根本没有能力解决皮氏的内乱。对商部落来说,这可是良机,既然帝国政府不管,自己正好可以打着“讨伐不义”的旗号,拿下皮氏。商的军队攻入皮氏,皮氏灭亡。此时的商部落已经拥有不可低估的武力,与四十年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

历史的列车穿梭于毫无风景的时间隧道,几个夏帝的影子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过,转眼之间,夏王朝的终点站已隐约可见。

我们先来说说夏帝孔甲,他是夏帝国倒数第四位王。

司马迁的《史记》给孔甲的评价是相当低、相当负面的:“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但是这些评价,基本上都找不到证据支持。唯一与“好方鬼神”说法略为沾边儿的,是一个关于养龙的故事。

据说在夏帝孔甲时,发现了两条龙。你想想,这龙本来就是人想象出来的东西,到底什么样子,谁知道呢?恰好发现有两只跟传说中的龙有点类似的动物,就以为是真龙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两只恐龙顽强地生存到了孔甲时代。总之,发现了这两条龙后,夏帝孔甲很高兴。可是紧接着一个问题来了,要怎么饲养呢?

有一个名叫刘累的人高举双手说:“我会养。”他自称曾经向豢龙氏学习过养龙之术。可是刘累不过是个会吹牛的家伙罢了,他把一条龙给养死了,这是一条雌龙。这下子怎么办,他总不能把龙的尸体扛出去,他得瞒着才行。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把龙肉煮了后,献给夏帝孔甲吃。

孔甲一尝,咦,这肉羹的味道十分别致,很喜欢吃。不久后,夏帝孔甲派人来找刘累,想要再品尝品尝美食。这下子刘累害怕了,心想这事迟早要泄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他脚底一滑,溜了,逃到鲁阳去了。夏帝孔甲也没有追究,刘累一族后来还人丁兴旺哩。

就养龙这件事来说,孔甲也算不上有劣行。我怀疑司马迁的说法比较主观,因为夏帝孔甲之后才传三代,夏帝国就灭亡了。这个事实很容易让人追溯前几任帝王的责任,并归咎于他们。在我看来,司马迁说的“德衰”,实际上正是孔甲想要改变现状,重新树立天子的权威。其中一个证据就是孔甲上台后不久,就废掉了豕韦氏。

豕韦氏曾经为“伯”,“伯”就是一方诸侯之长,影响力仅次于天子。这件事可视为王室对诸侯发出的挑战,难怪乎司马迁说“诸侯畔之”。其实诸侯谈不上反叛,因为就不曾真正被王室统治过。

孔甲死后,帝皋继位,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豕韦氏复国。新一任夏帝显然认为与诸侯对峙并非明智之举,还是维持以前的格局最好:夏帝与诸侯名分上说是君与臣,实际上谁也不鸟谁。

帝皋的让步显然让中央与诸侯的矛盾稍稍缓解,但这位短命的天子在位仅仅三年就去世了。继任者帝发在位的时间也不够长,大约九年便去世了。末代夏帝粉墨登场,这个人,便是在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夏桀。

那么,夏桀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