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夏商周原来是这样——武丁大帝(上):三年不语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4:26:35 0

我在前文中判断,盘庚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异族侵犯之威胁,他把都城东迁乃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一判断,似乎能从武丁大帝开拓四方的史实中得到印证。

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后去世,把王位传给弟弟小辛。小辛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帝王,在他统治期间,殷商中央政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在古代各王朝,君主的能力与国势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辛去世后,又传位给弟弟小乙,武丁就是小乙的儿子。

在商代众多帝王中,武丁是非常特别的一人。他出身于高贵的帝王之家,却不愿成为一朵温室里的花朵。从年轻时代始,他就放弃了宫室里奢华的生活,长期生活在民间。据说这是父亲小乙有意安排的,显然是想让武丁多了解社会实情,为未来的接班做好准备。

武丁曾经在老师甘盘那里学习历代先王的统治术,后来他做过一次漫长的旅行,遁迹于荒野,“旧劳于外,爰暨小人”,就是说长期劳苦于外,认识了许多底层民众,了解民间疾苦。他的行程十分远,从荒野到黄河,又游历旧都亳城。后来他回顾这次旅行时,认为自己没能取得预期的进步,这里他所说的进步,可能是思想上的突飞猛进。但我们必须说,正是有了这段经历,才开拓了武丁的眼界,并让他有宽广的胸怀,而这正是伟大人物所不可或缺的。

小乙去世后,武丁继位,成为商帝国历史上的第二十二位帝王。居九五之尊,并没有让武丁开心,相反,他却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这种忧虑源于他内心深处所怀抱的雄心壮志,他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千头万绪,却不知从哪里入手。尽管盘庚迁都为商帝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只是开端罢了。虽然诸侯又陆续来朝,却并不见得真心拥护。前面说过,商汤开国是凭借诸侯的力量,因此中央政权对诸侯的统治,只是名义上罢了,只要哪个帝王暗弱,诸侯就不愿意来朝见。更大的问题是,周边蛮族的威胁在不断加剧,武丁必须好好思考国家的未来。

武丁以守丧为由,闭门谢客,在三年守丧期间,多数时间是一人独处,一句话也没说过,把国家政事都交给冢宰(宰相)处理,这就是“武丁三年不语”的故事。

我们不能不承认,武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三年时间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好不容易等到三年丧期满了,武丁仍不开口说话,这下子把大臣们急坏了,便纷纷劝谏道:“天子统治天下万邦,百官遵守法令。天子所说的话就是法令,您要是不吭声,臣下就无以从命了。”

武丁很有意思,他还是不开口,只是用文字的方式回复说:“我想做天下四方的表率,可是唯恐德行与地位不相配,所以不说话。我怀着恭敬之心,默默地思考治理国家的方法。我做了个梦,梦到上帝派遣一位良臣来辅佐我,他将代替我发言。”

有意思的是,武丁还画了一幅人像,画的就是梦里见到的那个贤臣,让臣子们去把这个人找出来。大臣们一听,都觉得不可思议,是不是几年不说话,把武丁的脑壳给憋坏了呢?梦就是梦,哪能当回事呢?找寻梦中人,岂不比海底捞针还难吗?大家面面相觑,私下里都认为武丁昏了头。可是既然是王的命令,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还是好好找找吧。于是他们遍寻全国,您还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个跟画像颇相似的人,把他带回了王宫。

话说寻来的梦中人,名唤傅说(yuè),职业是一名泥水工,当时正在傅岩之野修筑城墙。有人会说,用做梦这种方式选拔人才,岂非奇葩吗?武丁乃是商朝漫长历史中最出色的一位君王,他的地位相当于汉朝的汉武帝,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大帝,难道他竟是个糊涂蛋吗?或是他在冥冥之中获得了某种神启的智慧呢?

是否真有神启,我们当然不知道,所以宁可不讨论这一点。结合武丁早年游历四方的经历,或许可以认为,武丁从茫茫人海中把泥水匠傅说选拔上来,并非是真的梦到什么神人,而是他早年游学时,就可能认识傅说,至少曾听过他的贤名。我们发现武丁大帝喜欢玩深沉,先是三年不语,再是梦中求贤,真是把各位大臣搞得云里雾里,谁也看不清帝王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别人看不透,武丁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作为一个帝王,为什么要让别人看穿看破呢?只有搞些深沉的玩意儿,才能令人神秘莫测。不要忘了,武丁年轻时就跟专业老师学过帝王之术,帝王之术是什么玩意儿,我们从后世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人的著作中可领略一二。譬如申不害曾这样说:“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权;君操其柄,臣事其常。”一位君王,应该要“设本”、“治要”、“操柄”,操柄就是操生杀之权柄。史学家钱穆把申不害理论归纳为:“所以教其上者,则在使其下无以窥我之所喜悦,以为深而不可测。夫而后使群下得以各竭所诚,而在上者乃因材而器使,见功而定赏焉。”这就是驾驭群臣之术。其实说到帝王术,申、商、韩都只是武丁大帝的学生,最厉害的人,不是把理论说出来的人,而是默不作声实践的人。

后世孟子曾说过一句话:“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掌也。”这位儒门圣哲一生推崇道德的力量,然而对武丁“运掌天下”的本领,他还是由衷地佩服。什么叫运掌天下,就是把天下捏在自己的掌心,随自己搓弄。

一个如此有心机的帝王,做什么事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表面看过去,这个人很另类,试想想有谁能“三年不语”,当哑巴达三年之久呢?别人做不到,但武丁做到了,这就是他坚韧意志力的体现。我们宁可认为,武丁以一种极不同寻常的方式砥砺自己,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敢为。他为什么要三年不说话呢?我想乃是借这个机会,细细观察大臣们的表现,但他发现身旁这些人多数没有真才实学,才决定从民间选拔人才。

泥水匠傅说成了时代的幸运儿。

孟子曾经写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是泥水匠的两样工具,版就是墙版,筑就是杵。古代筑土墙,先用两片版相夹,往里面填泥,再用杵捣实,傅说就是干这活儿的,属于社会底层平民。孟子对武丁从民间提拔贤人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肯定不相信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仅仅是因为一个梦而破格任用傅说。

当傅说被带到王宫大殿之上,所有人对武丁的做法都大吃一惊:商王居然让这名泥水匠担任相国!

三年不吭声的武丁终于开金口说话了,他对傅说道:“您要早晚向我进言,帮助我推行德政。若是要打造青铜,您就是磨石;若是要渡河,您就是舟楫;若是逢大旱,您就是甘霖。开启您的心扉吧,用智慧灌溉我的心田。良药总有副作用,不然就治不好病;赤脚走路要是不留心看地板,就容易受伤。您和您的同僚,要同心协力匡正我的过失,让我遵循先王的教导,追随高祖成汤的道路,以安定天下万千百姓。”

你想想,傅说从一名泥水匠突然成为国家重臣,他能不尽心竭力吗?他不能辜负武丁大帝的重托,于是以坚定的语气答道:“木材用墨绳拉过就可以取正,君王能从谏如流就是圣明。君王圣明,臣下不必等君王下命令就会自告奋勇进谏,若是君王的命令是正确的,谁敢不听呢?”

武丁的用人之术,果然不拘一格。

看上去很荒谬,实则不然。

说实话,我不相信傅说的走运是因为武丁一个不可思议的梦。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人莫名其妙地福从天降,比如王莽篡汉时,为了迎合所谓的预言,从民间提拔过两个平民百姓,可是这两人没有才干的匹配,最后也只能默默无闻了。一个人伟大与否,并不在于他身居什么地位,而在于他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武丁应该早就知道傅说这个人,而且能把傅说的人像画出来,应该是见过的,或许颇有交情。他之所以故意编了个梦的谎言,既是为了顺利提拔傅说,同时也是故意搞些小动作,增加自己的神秘感。殷人迷信惯了,用这种小伎俩,更能够让臣民们瞠目结舌,这对统治是有利的。

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朝廷的官员那么多,何以武丁要煞费苦心从民间找来一个毫无背景的傅说为相呢?

这就必须说到商代朝廷的政治斗争。

以现存史料分析,商代王权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稳固的王位继承人制度。与后世长子继承制不同,商代很多帝王是兄死弟承,这大约是考虑到年长者政治经验比较丰富。以武丁之前的几个帝王为例,盘庚传位给弟弟小辛,小辛传位给弟弟小乙,小乙没传位给弟弟,或许他没弟弟了,就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武丁。问题来了:盘庚的儿子、小辛的儿子肯定对这种结果十分不满,同样是王的儿子,凭什么只有你武丁当王呢?武丁继承王位,朝廷之中的反对势力肯定暗流涌动。在这种情形下,他显然更希望由一个没有派系背景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左右手,而泥水匠傅说正好符合这个条件。

《史记》中说,傅说的到来,令“殷国大治”,可见傅说确实是一代名相,虽出身低微,人格与事业却是伟大的。

《尚书》中有三篇《说命》,记录了武丁与傅说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出自傅说之口。他曾说过:“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这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成语“有备无患”的出处,到今天这仍然是一句真理。他还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是非常有名的,中国哲学史上有过“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知难行易”等关于知与行的思想主张,推其源头,也是始于傅说。另外,傅说对古代“德政”的思想也贡献颇多,显而易见,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泥水匠,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泥水匠。一个平头百姓怎么会对政治有深刻的理解呢?我怀疑傅说可能也在武丁的老师甘盘那里学习过政治学,倘若如此,他与武丁非但相识,还算得上是同学。

武丁曾心怀感激地对傅说说:“您教导我立志。就好比制酒,您就是发酵用的酒曲;就好比味道鲜美的汤,您就是调味的盐醋。您教导我,不抛弃我,我定要遵您的教导去做。”

傅说回答道:“大王,人之所以要博学广闻,乃是为了建功立业。学习古人的经验教训就会有收获,倘若做事情不重视古代的经验而能长治久安,这是我所没听说过的。只有不断学习,人才会谦虚,不断努力,人才会变得聪明,完美的人格就是这样来的。牢记这些东西,就可以不断地积累自己的道行。”

大家读《尚书》,看武丁与傅说的对话,会发现武丁真的很了不起。他不想说话时,可以“三年不语”,然而他一开口说话,文字措辞是很优美的,用的比喻是十分形象的,显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