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夏商周原来是这样——山雨欲来风满楼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4:26:09 0

武乙大帝被雷劈死了,不过臣民们尽可放心,这个国家里,什么都可以缺,唯独大王是不会缺的。武乙的儿子太丁粉墨登场,说实话,商代的大王们在名字上也着实缺点创造力,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都被用光了,就不能换个名吗?不过我对太丁毫无兴致,他缺少武乙的娱乐精神,故事就显得沉闷,所以宁可继续说说季历讨伐戎狄的故事。

说实话,季历的手风一直很顺的,可是最近却有点背了,莫非这是受到武乙霉运的影响吗?打败鬼方之后,他的自信心越发高涨,斗志昂扬,报仇也报上瘾了。只要看到是戎人、狄人,管他三七二十一,统统是我族之敌人。趁着大刀还锋利,还是再猛砍几刀吧。

这一回,季历的大刀劈向了燕京之戎,不过这一刀粗粗看过去,就可以看出有几分凶险。岐周到燕京,这可不是一小段距离,跋涉那么远去与戎人交锋,不能不说是一次军事大冒险。虽说季历运气总是不错,可这回幸运女神打瞌睡了,并不垂青于他,他第一次被打败了,垂头丧气、狼狈不堪地逃回岐周。

但是没关系,知耻近乎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两年后,季历又重整旗鼓。这次他的刀砍向余无之戎,看来季历就是非和戎人斗到底不可。这回幸运女神没睡着,周人大获全胜。刚上台不久的殷帝太丁也很高兴,攘夷有功,得给季历封赏一下,于是他金口一开,授予季历“牧师”之职。乍一看,我们还有点纳闷,牧师不是基督教的玩意儿吗?难不成太丁跟季历都赶时髦入了教?当然不是,耶稣还要过一千年才出世呢。牧师其实就是牧正,当年少康就曾干过这个,管放牧的。不过这只是荣誉称号,挂个名不用去上班,只是表示朝廷的嘉奖罢了。

我有点怀疑季历打仗打上瘾了,不然的话,就是敌人太多,怎么杀也杀不完。太丁七年,季历又去与一支戎人拼命。这支戎人称为“始呼之戎”,在周人的围剿之下,终于溃败而去。精力充沛的季历毫不手软,四年后(太丁十一年),他的矛头刺向翳徒之戎,活擒三名长老级的敌酋,威震四方。

周人已不再是一头软弱可欺的绵羊,而是一头凶狠的猎犬。然而世事终究难料,季历一生南征北战,没有死在戎狄之手,却死于殷帝太丁之手。太丁为何痛下杀手以及如何下手,这乃是历史之谜,因为史料不书。以常理推之,季历之崛起,已威胁到殷商的统治基础。《史记》中说得明白,诸侯多归附于周,这正是季历被杀的真正原因。诸侯不去归附殷商,而反归附岐周,对太丁来说,这不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吗?殷商中央政权为之胆寒,季历的事业,犹如武丁事业的翻版,在攘夷事业上,两人并驾齐驱,加上诸侯归心,俨然已是第二个中央政权,倘若不加以抑制,岂非殷商之劲敌吗?

我怀疑殷帝太丁杀季历乃是谋杀,最可能的情况,是太丁趁季历朝见时,诱而杀之。否则以周之实力,殷商要摧毁其武装并非易事。这里还有一个证明,几年之后,周人居然出兵讨伐殷商,显然是为季历复仇,这也证明周之武力并没有遭到太丁的打击。

周人伐商,记录于《竹书纪年》,时间是帝乙二年。此时太丁已死,姬昌也接替父亲的位置,成了岐周的首领。这是周与商的第一次冲突,但孰胜孰负,史料上也没有提。我估计此时周的势力,尚难与殷商全面抗衡。殷商政权虽然衰弱,但凭着武丁大帝留下的老本儿,仍然有不可小觑的威力。不过很快殷商帝国又出现新的危机,帝乙三年,西部的昆夷成为帝国的一大外患,帝乙派遣大臣南仲筑城以抵御昆夷的进犯。

这一时段殷商与岐周的关系,乃是一个谜。

由于史料含糊,我只能在此作胡思乱想。我猜测岐周与殷商的关系并没有继续恶化,姬昌应该是选择了与帝乙和解,重新归附殷帝国。因为一个意外事件,几乎毁灭了岐周。这是发生在帝乙三年夏季的一次大地震,震中正是位于姬昌所在的岐周地区。即便到了今天,地震仍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之一,其破坏力较其他自然灾害要大,只要回顾一下汶川的地震便不难认同这点。那么这起发生在三千年前的地震,一定让周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情于理,姬昌也应该与殷商和解,以便致力于灾后重建。

对于殷帝帝乙,他肯定不愿意与岐周陷入长期战争之中,因为他还要面对昆夷的进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选择和解应该是理所当然之事。再说了,周乃是戎狄的克星,能利用姬昌的力量来阻挡西方的蛮族,对于衰落中的殷帝国来说,不啻为一个好消息。

大家知道,姬昌有一个“西伯”的头衔,这个头衔是什么时候得来的,史书没说。我估计是帝乙封给他的,因为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就被称为“西伯昌”。西伯便是西方之侯伯,即西部诸侯之长。用土一点的话说,就是西方霸主。

“西伯”这个名头是有用的,至少殷帝国默认了姬昌在西部的霸主地位。成为真正的霸主,并不完全凭恃武力,姬昌懂得统治的秘密。打从小时候起,他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深得祖父古公亶父的喜爱。事实上,他身上兼有祖父与父亲的优点,既有宽厚深沉的一面,亦有勇武无畏的一面。与成汤的子孙相比,姬昌更能深得商朝开国大帝的衣钵真传。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尽管我们还很难肯定这时的他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古公亶父与季历留给姬昌丰厚的政治资本,古公亶父以仁德安民,季历以攘夷保境,这正是诸多部落归附周的原因所在。

《史记》中用一个颇为有趣的话:“西伯阴行善。”行善便是行善,还加上一个“阴”字,看上去不那么光明正大,反倒像是偷偷摸摸。这“行善”背后果有阴谋吗?可以回答:是的。谁喜欢生活在暴政之中呢?谁不向往有一个公正、公平的政治环境呢?夏商时代,仍不是一个完全独裁的时代,天子充其量不过是诸多诸侯中最大的一个国家罢了,天子要是不“行善”,民众就投奔“行善”的诸侯,这就是人心所向。

西伯姬昌的声誉日隆,无论是真诚行善也好,是政治作秀也罢,他在别人眼中都是一个高尚的人。敬老慈幼,礼贤下士,勤于政事,不贪不逸,他打开大门,迎接天下的贤人志士。当时的社会名流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人都纷纷慕名而来,西伯的名声,几乎要盖过殷帝了。

再来看看殷商的情形吧。

自武丁大帝之后,殷商天子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帝乙上台后,殷商居然遭到姬昌的进攻,天子被诸侯围攻,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史记》干脆就只写一句话:“帝乙立,殷益衰。”本来就很衰了,现在更加衰。

帝乙没有能力重整旗鼓,只能寄希望在自己儿子身上。他的长子启是一个不错的人,宅心仁厚,是个理想的接班人,可是启并不是正室所生,只能算是庶子。在古代,嫡子与庶子身份有别,一般来说,只有嫡子才有继承权。帝乙虽然器重启,却不敢把帝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了嫡子受。受称帝后,称为受辛,后来天下人称他为“纣”。如此一想,“纣”字显然不是好字眼,据说中国博大精深的释义里,“纣”意指“残忍捐义”,另外还有几种说法,比如“残义损善曰纣”。不过我认为这些意思,应该是在纣王以后才赋予的。

对中国人来说,纣几乎与暴君是同义词了,“助纣为虐”已成为被广为使用的成语,而纣王也早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正如夏桀一样,作为亡国之君,商纣也因为政治原因被大大丑化。关于商纣的种种传闻,许多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不过商纣比夏桀要残暴,这应该是事实。

儒家巨擘荀子曾称商纣“天下之杰也”,这位末代帝王并非庸庸之辈,实为有魄力之君主。他天资聪颖、辩才无碍、思维敏捷、行动果断,这是智慧方面;至于武力方面,他勇敢非凡、武艺高强、膂力惊人,竟然可以赤手空拳与猛兽格斗。这些优秀的品质不是笔者胡编乱造,而是出自《史记》的记载。

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反倒成了他的缺点,这么说乍听起来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他才智出众,故而目空一切,对他人的进谏充耳不闻,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他辩才无碍,口若悬河,故而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红的,把群臣驳得哑口无言;他的功夫天下第一,就算混在江湖,也坐得了第一把交椅。所以他对谁也看不起,是典型的自恋狂。

在商纣看来,天下尽在他的掌中,就像老祖宗武丁那样,“有天下,犹运掌也”。可是我们明明分析过,殷商的运势不断衰减,特别是商纣老爹时“益衰”,那么商纣哪来的自信心与底气呢?他凭借的,正是自己的智慧与勇气。

后来臭名昭著的纣王真的有智慧吗?真的有。

他与夏桀一样,做着同样的梦,便是要把诸侯全部捏在手中,建立帝国史上无上的功业。但两人做法不同,夏桀是试图以武力使诸侯屈服,商纣则显得更有智慧一些。

在商纣看来,对殷商威胁最大的人,当然是西伯姬昌。姬昌的“阴行善”,被视为拉帮结伙,不仅直接削弱殷商的统治力,也引起一些实力派诸侯的眼红。崇侯虎便是一位实力派诸侯,崇是其国名,虎是人名,因为被封为侯,故而称为崇侯虎。他跑去对纣王说:“西伯暗地里行善,诸侯们都心向着他,这对大王十分不利。”

纣王当然心知肚明,但是要怎么办呢?

出兵讨伐当然是下策,一则要打败西伯并不容易,二则出师也没有正当的理由。他果然是有几分聪明,“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逮住西伯这条猛犬,我得先抛出几个肉包子。他把肉包子扔出去了,提拔周侯、九侯、鄂侯为三公,周侯就是西伯姬昌。

所谓三公,就是朝廷三大重臣,从地位上来说,仅次于帝王。三公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候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有时候指的是司马、司空、司徒。至于商纣时期的三公是什么,史书不载,我们也不必妄测。为什么要把西伯提拔为三公呢?这就是纣王的智慧了。夏、商、周诸代,经常从诸侯中选拔三公到朝廷任职,这本来是一种恩宠,但对纣王来说则是一个阴谋。只要把西伯姬昌调离自家地盘,不就是虎脱离山、龙脱离水了吗?还能有什么威风呢?

西伯姬昌当然晓得纣王的真实想法,可是他很难推掉三公头衔。不接受意味着对抗,而面对勇武过人、精明能干的纣王,对抗并不是聪明的办法。凡事都有利弊两面:从坏处上说,调往朝廷,就如同身陷虎穴,稍有不慎可能丢了小命;从好处上说,要是去了,纣王就自以为可以摆平天下诸侯,以他那种目空一切的性格,必然会对诸侯报以轻视之心,这样的话他的精力就会耗费在醇酒美人上,这岂非是削弱殷商的大好时机吗?

权衡利弊,西伯姬昌决心接受纣王旨令,入京当三公。高高在上的纣王脸上不禁露出得意的微笑,寡人略施小计,难以驯服的西伯便入彀中,天下事尽在我掌握中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