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文人墨客

思想名人——孟子

历史大观园 文人墨客 2020-06-17 22:02:58 0


孟了(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思想成就及历史贡献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的著作《孟子》在宋代以后,被奉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乃至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孟子认为,对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统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要“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百性心悦诚服,以达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怎么才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呢?孟子认为统治者不能穷奢极欲,不管百姓死活,而是对百姓的剥削要有一定的限度,具体说来就是:一定要保证他们上能奉父母,下能养妻小,好年头能吃饱,坏年头也不致于饿死。具体的办法就是:恢复周时的二十税一,征发劳役须在保持正常生产的基础上,不得滥用人力。

基于以上对民实施仁政的思想,孟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力、动辄尸横遍野的不仁不义的残酷战争。他把当时那种争雄天下的残酷战争称为“春秋无义战”,还抨击发动战争的人“罪不容于死”。

孟子的这种仁政爱民、“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可谓远见卓识,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事实上,直至今日,它在我们的社会政治中仍发挥不可抵估的效力,我们目前的“执政为民”的施政思想,似乎跟它渊源很深。

孟子的性善说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向善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以为尧舜”。社会上之所以有好人、坏人之别,那是后天的教育和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因此,孟子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不仅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对教育十分重视和热爱,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的“三乐”之一。他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的同时,还招收了大批学生,即一边从事政治活动,一边讲学授徒。这一点,他与孔子并无二致。事实上,与孔子一样,他也把实现政治理想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所谓“学以致道”,把仁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孟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虽然在有些方面(例如因材施教)继承了孔子,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教育方法,例如“言近指远,守约施博”,是说教育者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要能够以简单易懂的道理去驾驭、分析复杂的事物。

孟子在文学上的思想和成就孟子在文学思想上也有一定的成就。由于他对《诗经》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在引《诗》以叙事明志和评论《诗经》中,孟子创造性发表了一些如何读《诗》、如何理解《诗》的精湛看法,如“知人论世”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他的著作《孟子》行文磅礴,富于情感,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其气势,其感情,都酷似孟子。

生活故事

孟子尚年幼时,父亲激就去世了。孟子的整个少年时代是与母亲一起度过的。相传,孟母是一位很有见识又很懂教子之道的人,可以说,她是孟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关于孟母教子的传说中,最为后人所传诵,也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孟母三迁”、“杀猪不欺子”和“断织劝学”这三个故事了。

孟子小时候,他们家就在墓地附近。小孟子常在墓间玩耍,并学着别人的样子做造坟的游戏。孟母发现后,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儿子呆。”于是他们搬到一个市场附近住。但不久她又发现,孟子竟模仿商人的样子叫卖。于是她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儿子呆。”接着,他们又搬迁到一所学宫的旁边。过段时间,她发现孟子在学习并演习礼仪,这才松了一口气,欣慰地说:“这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她决定跟孟子在这里长住。

孤儿寡母,搬次家绝非易事,但孟母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她爱子心切。一个人学习的好坏虽然主要依靠主观努力,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对于一个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外界的花花绿绿,他们都会充满好奇地去接触尝试。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点在幼年孟子身上得到鲜活的印证。孟母也许正是意识到这点,才不厌其烦地三迁其居,终于为儿子选择了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孟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也十分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和教化孟子。“杀猪不欺子”的故事,说的就是孟母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

有一天,小孟子看到邻居家杀猪,就问母亲:“他们为什么杀猪?”母亲随便答了一句:“给你吃啊。”小孟子听后异常兴奋,就蹦蹦跳跳地跑了。但孟母感到很懊悔。她认为,对一个稍有一点认识能力的小孩子开这种说假话的玩笑是不适宜的。她一向教育孟子要诚实正直。并且言传身教从不含糊,因此不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玩笑使以前的教育付诸东流,于是真的买了邻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断织劝学”,说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苦读书的故事。据传,孟子开始读书不怎么用功,孟母既生气又伤心,为了教育孟子就割断了自己辛辛苦苦织成的布,并以此喻告孟子废学有如断织。母子俩本以织布维持生计,因此断织之事对孟子震动很大,从此他就起早贪黑地刻苦攻读了。

孟子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少年时代,并为此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家住在读书人聚集的学宫附近,能经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孟母又经常用仁义道德等思想启发孟子;所以孟子在学习中自然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稍长之后就拜师求学,研习儒家学说,终成一代大儒。

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激励着历代志士仁人不畏权贵,为真理而斗争。事实上,孟子在实践中也一如始终地坚守着自己的这一人格理念。

一次,孟子准备去见齐宣王,齐宣王派人传话说他原本应该来见孟子的,但病了,不能来,如果孟子愿意,可以上朝来。孟子对齐宣王的这一做法,很不满意,就对来人说,自己也生病了不能上朝。第二天,齐宣王派人来问孟子的病情,但孟子已经去别人家吊丧去了。他的弟子只好对来使说,孟子的病刚好些,已经上朝去了,但不知到了没有。由于来使始终没找到孟子,就在孟子回家的路上候着他,等他回来后不让他回家,让他先上朝。孟子知道这一情况,非常气愤,就躲到别人家借宿。后来弟子问孟子为什么这么做,孟子回答说:齐宣王有钱、有爵,我有仁、有义,他比我高不到哪儿去。他还说,齐宣王不能凭借其威严和爵位而轻视了我。如果齐宣王真的想有所作为,他就应该像商汤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那样对我,怎么能随便摆这种架子呢?

生平大事记

约前年372年,孟子生于邹国。

前366年,孟子受母亲三迁断织之教。

前358年,孟子开始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前343年起,孟子在邹收徒讲学。

前333年,孟子在邹做官。

前330年起,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

约前320年,孟子在齐任客卿。

约前310年,孟子离开齐国,结来了周游生涯。之后,在家乡与弟子整理《诗》、《书》等儒家经典,并编著《孟子》。

约前289年,孟子在家乡去世,享年84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wrmk/910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