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名臣全传——刘基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0:48:34 0


名臣全传——刘基

刘基

刘基(1311~1375),明代开国谋臣,曾任御史中丞等职。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其父刘爚是当时的名儒。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接受朱元璋邀请,成为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并以“老先生”称,不呼其名。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之称。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刘基为政清廉,有知人之明。其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与宋濂、高启齐名。

一、出身望族 少有美名

刘基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生于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其远祖为江苏丰沛人,据说是“青田刘氏汉诸孙”,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有族系之源。刘基的七世祖刘延庆在宋钦宗靖康时为镇海军节度使,并于靖康二年(1127)守防于京城开封,后在抗金入侵时牺牲。刘延庆之子刘光世跟随宋高宗南渡,官至宣抚都统少保。刘家迁居青田,是从四世祖刘集开始的。刘基出生时,世居武阳已有五代,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大族。刘基的父亲刘爚,才智出众,为人正直,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是当时的名儒。四十岁时,刘爚喜得刘基,并视如掌上明珠,精心培养,使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刘基从小好学机敏,聪慧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成为乡里的“神童”。泰定元年(1324),十四岁的刘基从师学习《春秋》经。《春秋》为儒家经典,隐晦奥涩,很难读懂,但刘基能过目而识其要。泰定四年(1327),十七岁的刘基又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研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郑复初曾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积德深厚,您的儿子将来一定能光大您的门庭。”此外,刘基还博览群书,诸子百家均有涉猎。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尤其爱好,潜心钻研,非常精通。当时,西蜀名士赵天泽评价江南的人材时,最推崇的就是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般的人物。元统元年(1333),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二、仕途坎坷 退隐乡里

刘基中了进士后,并没有即时授官,而是在家闲居了三年,才于至元二年(1336)初授为江西高安县丞。这是一个辅佐县令的小官,但刘基并没有因为官小位卑而敷衍了事。他勤于职守,随时深入乡间,体察民情。这时的高安县,诸多地主豪绅相互勾结,与贪官污吏更是沆瀣一气,强取豪夺,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百姓的哭诉。早已义愤填膺的刘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刘基对一些恶行昭著的豪强恶霸和贪官污吏给予了严惩和整治,从此,高安县的社会风气有了好转,百姓生活终于安定。刘基则因其刚正不阿的品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敬重。当时有名的大学问家揭傒斯曾对人说:“刘基是魏徵一类的人物,但其豪迈之气远胜魏徵,将来必是安邦治国的大才!”

名臣全传——刘基

刘基《春兴诗八首》

至元五年(1339),瑞州路新昌州(今江西宜丰)发生了一起命案。此案初审时定死者为自杀,死者家属不服,哭冤上诉。瑞州路总管因案情牵涉青田县的一家豪门大户,不敢受理此案,便想到了敢于为民请命的刘基,遂将此案交给刘基复审。刘基通过细心调查取证,判定这是一起预谋杀人案。这期间,这家豪绅多次托人行贿刘基,此路不通后便采取威胁手段。更棘手的是,初审此案的原判官员是元朝享有特权的蒙古贵族。但刘基还是秉公执法,处决了凶手,蒙古族大员也因渎职罪被罢免官职。刘基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美名,顿时传颂于遐迩。

时至元朝末年,官府衙门受贿成风,刘基的严明执法使他们惶惶不安,于是群起攻之,极尽诋毁之能事。刘基眼见自己在这种环境中很难作为,便毅然辞职,于至元六年(1340)隐退至青田老家,闭门读书。而此时,他已经声名在外,无人不知。

名臣全传——刘基

元末群雄割据图

在家赋闲了两年多后,刘基又被江浙行省以儒学副提举再次起用,授行省考试官。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到任不久,他就辞职而去。原因是他上书揭发监察御史失职,但上面斥责他多管闲事,所言不实。刘基自此心灰意冷,并移居杭州,饮酒赋诗,遣兴自娱。此时,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反元义军已呈燎原之势。让刘基痛心的是,自己的家乡也在战火中变成了一堆瓦砾。刘基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义军充满了仇恨。恰逢此时台州人方国珍在海上举兵,朝廷遂令浙江省着力防范,江浙行省又再一次起用熟谙兵略的刘基,并授浙东元帅府都事之职。至正十二年(1352),刘基再次复出,与官府一气,出计围剿、镇压方国珍。结果,朝廷不但招抚了方国珍,还斥责刘基主谋剿捕方国珍之计,遂令江浙行省将刘基拘管于绍兴。这对刘基无疑是当头一击,对朝廷的忠心已渐渐化灭。

至正十六年(1356),浙江山民爆发起义,此时,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也几乎遍布全国,处于水火之交的江浙行省遂又以都事之职起用刘基。此时的刘基已意识到朝廷的不可救药,以及自己的报国无门,因此在一首赋中写道:

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
权不能以自制兮,谋不能以独成;
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
忠沉沉而不白兮,心摇摇而不固。

流露出了其内心的愤懑和绝望之情。于是,已不再留恋官场的刘基,在敷衍一段时间后,于至正十八年(1358)第三次辞官回家,退隐于青田。

三、得遇明主 施展才干

正当刘基退隐青田专心著述之时,浙东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淮西由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趁领袖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机,挥兵向南,一路上取太平、占金陵,最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随后,朱元璋又进军安徽,连下婺州、衢州、处州等地,直逼浙江。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于至正十二年(1352)在濠州起兵,不到六年,就攻占了很多地方。朱元璋也因此从一个小小的九夫长变成了一方之雄。他骁勇善战,擅长组织指挥,所到之处,就招纳有学识之士为自己服务。特别是在采纳了名儒贤士范常、陶安、朱升、唐仲实等人的建议后,他禁屠杀、安人心,占据金陵后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使得他的势力和威望迅速提高。朱元璋也因此更注重有识之士,每到一处,他都要寻访当地名士,想尽办法请他们出来帮助自己。

就在朱元璋刚刚攻占了处州后,他听说刘基正隐居青田老家,便派人携重金前去聘请。作为元朝臣子,投奔义军是一种失节的背叛行为,作为名儒的刘基实在难下决心,便以身体有疾、老母需要孝养为由,婉言拒绝。于是,朱元璋又再次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聘请。刘基为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觉得群雄中只有他成得了大气候,加之对已不可救药的元王朝的绝望,终于决定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以完成自己济世救国的愿望。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打点行装,毫不犹豫地离开了青田,抵达金陵。刘基一到金陵,朱元璋立即亲自召见,并对他说:“我为天下召请先生出来,真委屈您啦。”

名臣全传——刘基

元末明初书法家危素的《陈氏方寸楼记》

传说中的刘基,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这当然是在神化他。但刘基除经史诗文外,确实对军略兵术、天文地理,乃至阴阳五行都十分精通,而且他为人机警,处事果断,以至于追随朱元璋后很快就成为其智囊核心。朱元璋才一见面,就以谦恭的态度向刘基求教灭元兴邦、统一全国的良策,刘基当即呈上早已思就拟成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听了,直恨相见太晚,非常高兴,立即命令建造礼贤馆,以上宾之礼侍奉刘基,并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参议机密要事。刘基为此非常感动,庆幸自己终于遇到了明主,这极大地触发了他效力于国计民生的夙愿。

刘基初到金陵时,朱元璋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正处于发展时期的关键时刻。这时,朱元璋已在金陵站稳了脚跟,并占据了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东面的张士诚和西面的陈友谅也都不弱,并有联合夹攻朱元璋的意图,对朱元璋威胁很大。其次,朱元璋一直未立自己的旗号,而一直追随刘福通控制的小明王韩林儿,尊奉韩林儿为主,并受他的封爵,用龙凤年号。所以,在军事上破除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威胁,政治上摆脱别人的控制,是朱元璋雄霸天下的关键所在。

对于朱元璋尊奉小明王的做法,刘基坚决反对。他认为,在群雄四起、纷争天下之际,要成就大业,必须摆脱别人的控制。至元十一年(1361)农历正月,朱元璋在金陵设御座,率文武僚属遥拜小明王、行庆贺礼时,所有的人都叩头跪拜,惟独刘基站在一边不拜。朱元璋问他为何不拜,他回答说:“他不过是个牧童罢了,为什么要遵奉他?”随后力劝朱元璋应该摆脱小明王,不要受小明王的牵制而拖垮了自己。朱元璋听了有所领悟,但仍没有完全听从刘基的劝诫。

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部将吕珍率兵攻打小明王所在的安庆(今安徽寿县),刘福通要朱元璋派兵救援。刘基劝朱元璋不要派兵,他说,陈友谅、张士诚二人此刻正伺机进攻我们,如果分散兵力,他们定会乘虚而入。朱元璋不听刘基的劝阻,亲自率军前往安庆救援。陈友谅果然率几十万大军袭击朱元璋所辖的江西重镇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闻知,立即星夜赶回解围。事后,朱元璋叹道:“不听您老先生的话,差点误了大事。幸亏陈友谅攻的是洪都而不是金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久,朱元璋终于听取了刘基的意见,杀了小明王韩林儿,彻底摆脱了他的牵制。

四、神机妙算 屡建奇功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重镇太平,并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陈友谅调集大军直逼应天(今南京),并声称这一战有张士诚配合,攻下应天,乃指日之事。面对陈友谅的嚣张气焰,朱元璋的部将难免紧张,有的甚至主张杀出城去决一死战,有的主张舍城退移。朱元璋犹豫不决,一时没了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声的刘基。刘基果断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得胜。

刘基接着说:“陈友谅急于称帝,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乃逼我退让。我们只能坚决抵抗,不能让其贼心得逞。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千里之外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可以诱敌深入后,再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大败陈友谅,使其退守到江西、湖北一带。这一战,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金陵最终得到巩固。

为了尽快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统治,朱元璋军中对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两个劲敌持有不同的战略看法,大多数将领都主张先易后难,先攻打张士诚。朱元璋似乎也对这一战略有所动心。但刘基的主张恰恰相反,他说:“张士诚生性怯弱,只求自保,这种人不值得担忧。相反,陈友谅劫持主上,野心勃勃,力量强大,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所以应该首先攻打陈友谅。陈友谅一旦被消灭了,张士诚自孤,我们便可一举获胜。然后北向中原。便可成就大业。”刘基缜密的分析,使朱元璋叹服,遂采纳其计。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率三军西征陈友谅,但在攻打安庆时难以取胜。刘基见陈友谅重兵把守安庆,知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定空虚,便建议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破,陈友谅弃城而逃,前往武昌。随后,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听从刘基的意见,接受了胡廷瑞的条件。胡廷瑞一投降,其他守将也纷纷前来归降,整个江西很快就受控于朱元璋。

名臣全传——刘基

张士诚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趁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围攻洪都,想收回这一重镇。守将朱文正奋力抵抗,两军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数日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基献上一计,建议派重兵把守鄱阳湖四周出口,围困陈友谅。没过多久,陈友谅真的率残军突围,结果被朱元璋拦住。陈友谅战死,残军大溃,陈友谅势力自此灭亡。紧接着,朱元璋马不停蹄,挥戈直逼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攻下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而死。从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全被朱元璋掌控。

刘基对战略战术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让僚属折服,也使朱元璋更加信任和尊敬于他,并把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为“老先生”而不呼其名,以至于有时遇到重大决策,只召他一人进密室商议,一谈就是半天。朱元璋曾说:“先生数次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可以说,朱元璋对刘基几乎到了依赖的地步。刘基的母亲病故时,刘基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执意让他留下不准假,最后准许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询问军政大计。朱元璋以如此诚意待刘基,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刘基也确实为大明王朝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开国功臣 惨遭谗害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率军攻下大都,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登基称帝,是为太祖,建立明朝,并改元洪武,定都南京。刘基被拜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赞善大夫。

名臣全传——刘基

明代监察御史的象牙腰牌

元朝末年,纲纪混乱,上贪下暴,民不聊生。朱元璋称帝后,百废待兴。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特拜刚正不阿、敢为民请命的刘基执行监察事务。而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刘基就已整理出一套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纲纪就是这个国家的脉象,社会的动荡就是症状,道德和刑法是药方,大小官吏是药材,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德刑、人才,就能治理好国家。

为了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刘基和丞相李善长在很短时间就制定出了《大明律》,并把严肃纲纪、建立法制当作首要任务来抓,以至从一开始就根除了建国初期军队乱杀无辜的混乱状态。刘基还鼓励各级下属大胆揭发各级官员违反纲纪、贪赃枉法的事件。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罪被刘基查实,按律当斩。李彬是李善长的心腹之人,李善长因此几次向刘基求情,请免李彬死罪,刘基不听,依法将李彬处死。

刘基认为,严肃纲纪是为了施行仁政,而长期的战乱,已使百姓遭受了无止境的流离和痛苦。于是,刘基便多次以天旱求雨为借口,建议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全国冤假错案,释放被冤屈关押的无辜者,并抚恤阵亡士卒的遗孤,宽赦归降的将卒等。他对朱元璋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国威已立,当施仁政,以德治天下。”对刘基所提的建议,朱元璋均一一采纳。

在举贤荐能方面,刘基也表现出了其大公无私的宽大胸怀。他识高见著,一心辅佐朱元璋选用人才,深得朱元璋敬佩。朱元璋曾想免去李善长的丞相职务,遂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说:“国之大事,莫大乎置相。”认为实现吏治的关键就在于丞相,而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勋臣,有很高的威望,他做丞相能调和诸将,是很合适的人选。朱元璋奇怪地说:“我真不明白,李善长几次想害你,你居然还为他说话。”刘基答道:“换相如换大厦的柱子,必须是栋梁之材才行。”没过多久,李善长辞去官职,朱元璋想让杨宪继任丞相之职。刘基虽然与杨宪私下很好,但还是不同意。他说:“杨宪有为相之才,但无为相之度。”朱元璋又建议用汪广洋,刘基也不赞成。他认为汪广洋比杨宪更容易褊狭和小气。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认为此人更不行。他对朱元璋说:“当相好比驾车,如让胡惟庸驾,非但驾不好,还会毁掉辕木。”朱元璋见自己提出的三个人都被否决了,便说:“那只有你来担当此任了。”刘基赶紧说:“不行,我这人疾恶太甚,又不能胜任繁重之事,这会辜负您的重托。只要您细心召求,天下会有贤才供您选用。”然而,朱元璋不仅没有用心向天下召纳贤才,还先后任用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为相,结果个个都如刘基所说,最终都出了问题。

洪武三年(1371),刘基虽然不受丞相之职,但朱元璋还是论功行赏,授予他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等官衔。

后来,刘基深知自己直言上谏、严纲肃纪,得罪了不少人。为免遭官场不测之祸,他几次提出辞官,想回乡过一下安闲的生活,但均未获准。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终于恩准刘基辞仕,刘基遂于二月回到故里青田。这期间,他谢绝与官方往来,每天只是饮酒赋诗,读书下棋,从不谈论过去,尤其是自己的功绩。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宰相,因当初刘基没有举荐他做宰相,他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下有了机会,他便在明太祖面前诬陷刘基,说刘基在老家占卜了一块有帝王之气的地基作为自己的基地,欲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今后有一人能成为帝王。明太祖最担心别人想着夺位,一听胡惟庸所言,立即下诏革除刘基的俸禄和爵位,并准备严办。刘基得知此事后,为免遭灭门之灾,马上领着儿子刘琏匆匆赶到京城谢罪。为了防止再受诬陷,刘基干脆留住南京,没再回青田老家。谁料,由于忧心之事过多,刘基于洪武八年(1375)三月卧病不起,随即被送回老家青田。一个月后,刘基病逝,时年六十五岁。有人说刘基是胡惟庸派人毒死的,但因无据可查,一直没有定论。

名臣全传——刘基

刘基画像

刘基刚刚病逝几个月,胡惟庸就出了问题,明太祖想起刘基当初对他说过的话,追悔万分,再想想他对自己一直忠心耿耿、刚正不阿,遂诏令其子孙后代世袭诚意伯爵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440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