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梁武帝 多重角色的佛门弟子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1:19:33 0


他才思敏捷,学识过人,是南朝“竟陵八友”之一。他虽是一介文人,但也擅长骑射,胸怀兵家韬略,是沙场之上一员猛将,常常能立于不败之地。他出身名门,系帝室之胄,在帝国风云变幻之际,登上帝王的宝座。在位期间,他也能拨乱反正,重振朝纲。然而,虽为帝王,他竟然想皈依佛门,有时不顾江山,不务军政,数次栖身同泰寺。综观他的一生,本是文人,却迅速转变为将军;本是将军,却迅速转变为帝王;本是帝王,却想皈依佛门,成为佛徒。南朝梁武帝萧衍,中国历史上一生角色总爱错位的帝王。

文士 才华横溢

梁武帝,字叔达,小名练儿。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出生于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同夏里三桥宅。据史书记述,他是西汉名臣萧何的后裔,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国的开国元勋。萧衍出生时,相貌非常奇异,两胯长有骈骨,头顶隆起,右手有一“武”字。当然,这是史家对他的刻意异化。许多史家常常对帝王将相的相貌会作非同寻常的描述,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如班固在《汉书》中说,汉高祖刘邦身上长有72个黑子;陈寿在《三国志》中说,三国时的刘备是大耳垂肩,都是不足采信的。

萧衍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学识渊博,加之出身名门,当时的社会名流都非常推崇他。年青时代的萧衍很注重习武锻炼,骑马射箭,无所不精,这都成为他后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资本。萧衍做官,较早时出任卫将军王俭的东阁祭酒。王俭一见萧衍,就认为此人非同一般,很器重他。他曾对庐江人何宪说:“萧郎这个人,能文能武,轻轻年纪,就担任了侍中这样重要的官职,今后一定大有发展前途,贵不可言呀!”

梁武帝 多重角色的佛门弟子

梁武帝画像

北齐永明二年(484年),竟陵王萧子良担任护军将军,领兵镇守西州(新疆吐鲁番地区)。萧子良在年少之时,就有很大名气。他一心结交天下的有才之士,开设西邸,网罗天下名士。因此当时的名士纷纷汇聚在他的门下,东阁祭酒萧衍、步兵校尉沈约、镇西公曹谢跳、法曹参军王融、祭室参军萧琛、范云、任昉,以及扬州秀才陆倕等8人,因为才学出众,受到萧子良的格外赏识,时人称他们为“竟陵八友”。“竟陵八友”当中的王融,英俊飒爽,很有眼力,他特别敬佩萧衍的才学和人品,他经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将来主宰天下的,必定是萧衍这个人。”

年青时期的萧衍颇有才华。他担任梁朝镇卫南平王的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时,就是重要的幕僚之一。有一次,萧衍和另一位才俊、陈郡人谢景一起受到齐明帝召见。在文德殿上,齐明帝命他们两人各做千字文一首,以“竹”为题作赋。萧衍千言立就,受到齐明帝的赞赏。齐明帝赐文给萧衍,称赞他:“文体翩翩,无愧祖上的功德。”

萧衍长于诗词,“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就是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这句诗与梁武帝和莫愁女之间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关。据说,萧衍在一次外出途中,在湖边与一位美女相识。这位女子就是诗句中所提及的莫愁。她身材婀娜多姿,相貌宛如西子一般。萧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自古是英雄爱美人,美人爱英雄。于是他们一见钟情,定下海誓山盟。但好景不长,天下大乱,身为大将军的萧衍必须率兵出征,萧衍只好与莫愁女洒泪作别。谁知这一去,就是好多年,战争断断续续,萧衍总是军务在身,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莫愁女自从与萧衍分别后,相思之情犹如《水浒传》中燕青所唱的《渔家傲》所描述的一样,“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日日夜夜想念着他的萧郎。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莫愁女难违父母之命,迫不得已,只好嫁给了一个姓卢的人家。

萧衍后来贵为天子,他对与莫愁女之间的一段恋情一直念念不忘,就派人四处打听她的下落。莫愁女后来也知道了自己心爱的人萧衍已是梁国的国君,如今自己已经嫁作他人妇,感觉辜负了萧郎一片真心,就下决心,永远不再与萧衍相见。于是,她就和全家人逃到北魏,希望萧衍从此断绝念头。自古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梁武帝最终还是打听到了莫愁女在北魏的消息。于是,梁武帝萧衍向北魏提出交涉,希望北魏皇帝能够把莫愁女送给她,可是,北魏皇帝一见莫愁女,以为是天女下凡,也十分喜欢。他食言自肥,拒绝把莫愁女这样的绝代佳人送给梁武帝。

梁武帝冲冠一怒,愤然发兵攻打北魏。在两国大军对垒之际,莫愁女和她的丈夫、梁武帝、北魏皇帝邂逅相遇,莫愁女流着眼泪对他们说:“自古是好女不嫁二夫,我是一个平凡的弱女子,如今两国大战因我而起,双方人民将会血流成河,为了两个国家的和平与百姓的安宁,就不要再你争我夺了。”莫愁女说完,趁人不注意,拔剑自杀。莫愁女的自杀,使两国因她而结成的怨恨,如烟云一样消散了。从战场归来的梁武帝,时时想起莫愁女昔日的依依深情,怀念之情与日倶增。于是,梁武帝征召天下最有名气的画师,画出莫愁女天仙般的容貌。据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就是以莫愁女的形象为蓝本。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柔情似水、深明大义的莫愁女,就把她与萧衍最初相识的那个湖,命名为莫愁湖。莫愁湖如今仍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梁武帝 多重角色的佛门弟子

梁武帝《异趣帖》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萧衍,才华横溢,博学多识。他的一生,著述颇丰,有3000多卷书。对萧衍的文学才华和成就,后人多有溢美之词。唐人魏征评说梁武帝,“能文能武,多才多艺。虽出自儒生,却有放荡不羁的气度。”宋人司马迀在《资治通鉴》中说他,“为人孝顺,仁慈,恭敬,朴素。学问渊博,善于写文章,而且精通阴阳之学、卜筮、骑射、音律、书法和围棋”,看起来也绝非浪得虚名。

将军 百战百胜

战场上,萧衍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他最初展露军事才能是在司州战役。建武二年(495年),萧衍以冠军将军身份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司州(今河南临漳县西)。在这次激烈的战役中,萧衍请缨,率领大军,借着夜色的掩护,主动出击贤首山的敌军主力,一举击破敌军,表现出他的足智多谋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实力逐渐增强的萧衍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善于韬光养晦。他的父亲萧顺之曾经帮助齐高帝建立齐朝政权,立下赫赫战功。齐武帝继位后,开始对萧顺之不太放心了。随后,萧顺之奉旨平定齐武帝之子的叛乱,事后齐武帝却反悔了,反而罪怪萧顺之。萧顺之因为此事,忧虑而死。萧衍为了不引起齐武帝的猜忌,做事谨慎,为人低调。司州一战班师回朝后,萧衍便主动交出了军权。平日里,他常常乘坐一辆折角的小车,纵情留恋于山水之间。表面上,他爱慕山水之情,装作对权力不感兴趣,实际上他一直在等待时机的到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萧衍的机会终于来了。北魏定都洛阳后,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和注意力,大举向齐国进军。建武四年(497年),齐国边防重镇雍州(今湖北襄阳)危在旦夕。齐明帝于是派遣萧衍、张稷等人火速救援。在与北魏军队作战中,由于齐军统帅崔慧景用人不当,指挥失误。齐军出师不利,除萧衍保全了所率的军队没有吃败仗外,其余各路军队均大败而归。在此非常时期,在军事人才严重匮乏之际,萧衍得到了齐明帝的重用,他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全权负责雍州的军政事务。出任雍州刺史给萧衍壮大自己的势力提供了机会。据萧衍自己说:“躲避祸难,寻求福分,莫过于此州。”此后,萧衍以雍州为立足点,积蓄力量,开始谋求自己的霸业。

雍州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长江上游,荆州以北,自从刘宋建立以来,雍州的地位就不断提升,后来逐渐取代了荆州的地位。当时雍州的治所是在襄阳,《南齐书》说:“襄阳附近地区,处处是沃野千里,桑树池泽。”宋人陈亮说襄阳:“向东连通吴国地区都会,向西连结巴蜀地区,向南可以连通湖南湖北,向北可以控制关中和洛阳地区,左右伸缩,都可以创造进取有利的时机。”明人顾祖禹在《读书方舆纪要》中说:“襄阳,是天下的腰部和臂膂。倘若中原拥有之,就可以兼并东南;如果东南据有它,就可以图谋西北地区。”拥有雍州,对萧衍而言,真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萧衍开始为举兵反齐秘密地作准备,他大量储备军事器械与粮草。同时,他又注意吸纳天下豪杰之士,争取南朝士族集团的成员参与,建立了以萧衍为核心的雍州军事集团。为了解除自己举兵的后顾之忧,萧衍还秘密联络在京的亲属,让他们早日脱离虎口,与自己会合。

萧衍在起兵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积极发动“招降战”攻势。“招降战”是指通过对敌主动开展一系列招降活动,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一种非常规战争行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作战形式,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节省自己的战争资源和战争成本,并争夺敌人资源,瓦解敌人阵营,并获取更多对方的信息。概而言之,招降主要有五种基本功用:其一,是争夺敌方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二,是离间敌人,分化瓦解敌人阵营的有效策略之一;其三,是获取敌方信息、情报资源的有效渠道之一;其四,是有效节约战争资源、避免生灵涂炭的重要战术、战略思想之一;其五,是动摇敌人军心,打击敌人士气的有效手段之一。萧衍屡屡不战而屈人之兵,尤其是他争取反齐势力过程中,通过运用招降策略,获取大批江南士族的支持。

萧衍起兵,最终目标是攻取建康。欲夺取建康,首先要控制荆州,因为荆州是雍州的门户。荆州刺史萧宝融年少,实权掌握在萧颖胄手中。此时的萧颖胄正在观望时局的变化,举棋不定。萧衍对他的谋士张弘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他们决定写信劝降萧颖胄,希望能与他联手,共同举兵,谋求霸业。同时,萧衍派人秘密打入萧颖胄的内部,里应外合,以攻心为上,劝说萧颖胄。在萧衍的努力下,萧颖胄终于举兵投降萧衍。萧颖胄的归降,不仅打开了通往建康的门户,也使萧衍的实力大增。萧颖胄最后成为萧衍帝业的忠实支持者。

战场上,萧衍表现出高超的远见卓识。萧颖胄提出,等来年二月举兵伐齐。萧衍认为,“现在拥有强兵,却按兵不动,只能白白消耗粮草,如果行动迟缓,只能使将士心存怀疑,如果拖延不动,必然后悔莫及”,应该立刻起兵。事后证明萧衍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关于是否拥立南康王,萧衍认为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攻占齐国都城建康。萧衍初战失利,有人劝说萧衍分兵,萧衍认为只有全军合力挺进,才可以断绝敌人粮草和后路。又有人建议萧衍可与北魏结盟,萧衍认为这只能是引狼入室。萧衍大军兵临建康的时候,他一方面围困台城,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去招降建康外围的齐军。就在此时,传来江陵被围的消息,萧颖胄建议萧衍火速派兵救援,萧衍认为此举除了分散自己的兵力外,对解除江陵之困没有任何意义。他说,只要攻打占领建康,围攻江陵的齐军就会不攻自溃。事实果然如萧衍所料,建康城破之日,也是江陵解困之时。

齐明帝和齐昏侯时代的政局一直不太安定,原因在于这位帝王对高、武时代的功臣和宿将大开杀戒。齐国许多高、武时代的军事将领只好发动兵变,铤而走险,如大将王敬则、萧遥光、陈显达等人,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萧衍在灭亡齐国的政权斗争中,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与他战略战术的卓著分不开,也与齐国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史家评价萧衍反齐之事,说他:“适逢齐帝昏庸暴虐,而家族又遭遇不测祸患,萧衍占据形胜之地,借机起兵,凭借个人才能,所以才创下不平凡的武功,他兴汤武之师,最终成就帝王之业。这一切的成功,不只是由于萧衍个人才略,当然也是由于时机对他的垂青。”这种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帝王 纵容犯罪

梁武帝萧衍耳闻目睹了南朝政局的血雨腥风,南朝许多宗室,为了争夺皇权,骨肉相残、上演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剧。为了打破这种政治怪圈,梁武帝总是以慈悲为怀,一味以一种姑息迁就态度维系皇室内部的团结。他对自己的皇族成员格外纵容,有的皇室成员准备向他举起屠刀,他也能宽恕他们,与他起兵前的雷厉风行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曾奉梁武帝的命令,统帅优于北魏的强大军队出征。然而,在战场上,他畏敌如虎,不敢出击。洛口(今陕西洋县)之役中,他一败涂地,几乎是只身逃回梁国。梁武帝不仅没有治他战败之罪,反而慰问他、犒劳他。哪知萧宏得寸进尺,居然想要谋杀萧衍,取代他的帝位。梁天监十七年(518年),萧宏获悉梁武帝要到光宅寺举行佛会,就派刺客前去行刺。不料东窗事发,刺客被捕,经过一番审讯,梁武帝发现刺杀他的主谋,居然就是自己的弟弟。梁武帝虽然非常伤心,却并没有治萧宏的罪,只是倾诉自己对萧宏的失望心情。他泪流满面,一边哭,一边说:“我一直担心别人家夺取我的帝位,从来没有想到我的亲情手足会对我下手,我也不会像过去的帝王一样以‘大逆不道’的罪过来惩罚你,我会原谅你的无知,你的一时冲动;而你这个没良心的人,竟然有非分之想,真是没有一点人性!”萧宏一个劲地跪地求饶,梁武帝最后只是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闭门反省。

此后不久,又有梁武帝的手下心腹向他报告,萧宏有可能发动兵变。于是梁武帝便带一个亲近的大臣,借口给萧宏夫人祝寿,前去侦察。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梁武帝假装喝醉了,趁萧宏不注意,就拉起亲信的大臣,起身向萧宏家的库房走去。萧衍命人打开萧宏的库房,发现库房里面全是钱。梁武帝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原以为这里是萧宏秘密储藏军器的仓库,现在终于放心了。萧宏家有近百间仓库,其中30多间藏钱,每间1000万;其余的仓库里都装满了贵重物品。他大致一估算,大吃一惊,这笔钱财,居然多达3亿。萧宏做贼心虚,以为梁武帝是眼红自己的财产,也担心梁武帝借口他贪污腐败,拿他开刀问罪,萧宏吓坏了,一个劲地解释。梁武帝听后,只是哈哈大笑,跟他说:“阿六,生财有道,家产可谓丰厚呵!”梁武帝心事已了,又拉着心中不安的萧宏回到酒桌上继续去喝酒。梁武帝认为,萧宏贪财好利,没有什么政治抱负,就又让萧宏官复原职了。

可是萧宏贼心不死,他后来和梁武帝的亲生女儿永兴公主勾结,密谋刺杀梁武帝。梁武帝在斋戒的时候,永兴公主一同参加。永兴公主便派两名心腹书童作为刺客。不曾料想他们被宫廷护卫识破面目。经过审讯,得知主谋竟然是萧宏和永兴公主。梁武帝很是无奈,可是,梁武帝仍然仁义之至,只是将永兴公主驱逐出家门,还放过了萧宏。

起初,梁武帝没有儿子,他想把弟弟萧宏的儿子萧正德过继来作为皇储。后来,梁武帝有了自己的儿子,梁武帝就把萧正德送还了萧宏。萧正德当不成太子,意味着他的帝王梦从此破灭,他十分憎恨梁武帝。522年(普通三年),萧正德一气之下,居然投奔了北魏。可是北魏对他的来降,并没有多大兴趣。虽然表面上对他加以礼遇,实际对他不大放心。一年后,自讨没趣的萧正德找一个时机跑了回来。面对皇族中如此背叛祖宗的子弟。梁武帝没有怪罪他,甚至还任命他担任兖州刺史。萧正德到任后,残酷地掠夺当地人民,闹得百姓怨声载道。梁武帝迫不得已罢免了他的官职。萧正德竟然以怨报德,发动兵变,勾结侯景谋害梁武帝。

梁武帝对皇族的犯罪行为给予了极大的宽容和怜悯,可是萧家的皇族宗室就是不买他的账。梁武帝姑息养奸,没有原则的宽容,与己与国都没有好处。当时文人庾子山在《哀江南赋》中形容当时风气之坏,“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

梁武帝崇尚文雅,刑法简陋,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在他的影响之下,公卿大臣都不把审讯案件放在心上。官员胡作非为,行贿受贿,随意降低处罚的标准。比如,犯人有疾病,就可以不关押,一些犯人拿钱贿赂执法官员,法官就借口说犯人有病,把犯人给释放了。有一年,全国判两年以上徒刑的人不到5000人。当时,公子王孙、达官显贵、富商大贾骄奢淫逸,不守法度,却个个逍遥法外。随着梁武帝年事已高,他一心一意研究佛法,对政事更加荒急,全不放在心上。他好生恶杀,每次对犯人判有重罪,梁武帝心里就非常不快乐。有人谋反被判了刑,他居然出面请求宽恕。在梁国,王侯大臣十分骄横,有人胆敢在京城的大街上,在光天化曰之下明目张胆地杀人,在夜幕刚刚降临的时候,就公然进行打劫。犯有严重罪行的人,隐藏在王侯之家,法官明明知道,也不敢前去捜查。

元人胡三省对梁武帝的这种妇人之慈讥讽说:“梁武帝每次听说有人被判重罪,他就一整天不高兴,此是好生恶死的心意。然而考察梁武帝的一生,从襄阳举兵以来,到建康建立帝业,还可以说他是在关注国家大事,主张吊民伐罪。可是后来洛口之败(指萧衍错误任命萧宏为统帅,造成战役失败),死了多少人;而浮山战役,又死了多少人;寒山吃了败仗,又死了多少人。在他执政期间,攻城掠地,杀人盈野,南北之人互相杀伐。到侯景叛乱之时,死于兵事,死于饥荒,更是不计其数。自从南渡之后,驱赶无辜的人到死亡之地,不只是儒道不允许,同样也是佛教中的罪人。他对判一个重罪,就一整天不快活,他究竟是在欺骗谁,难道是在欺骗上天吗!”可谓句句见血,入木三分。

金世宗曾经对他的朝臣们说:“帝王治理国家,本应以宽厚仁慈为道德,然而像梁武帝一味追求宽厚仁慈,以至于后来国家法治败坏。”许多史家评论梁武帝的政治生涯时都说,梁武帝萧衍在执政的数年中,一直钻研图录,创制和完备天下的礼乐,崇尚儒雅之士。自从汉室迁至江南,江南诸政权,运行已超过200多年,文风器物繁盛,历历在目。然而,历代有为之君,都是文武递相运用,德义与刑法相辅相成,如同水火一样,取法于阴阳之理。治理国家的原则,不可以专用刑法,亦不可滥用儒雅。梁武帝一心留意于儒学,忘记武备,沉溺于佛教,使刑法松弛,所以帝王之道不能确立,最终萌生变乱和叛逆。梁武帝晚年,骨肉相残,喋血成仇,履霜而冰至,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从古以来,拨乱反正的君主,为数不少,有的因为任人不当,有的因为策立皇储不当,还没有人因为自己建立帝业,自己最终丧失帝业的人。梁武帝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以自己的仁慈,最终遭到灭门之灾,后来人不可不引以为鉴。

佛徒 舍身同秦

梁武帝醉心佛事,一直是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梁武帝萧衍佛学造诣精深,《梁书》中说,他“在听览政事之余,就在重云殿和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儒、四方听众,常常有1万多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梁武帝并不像历史上许多帝王那样,道貌岸然地尊佛礼佛,实际是在利用佛事以惠及人事。梁武帝是以一个真正的佛徒身份来严格约束自己。据史书记载,他不喝酒、不听音乐、不近女色。梁武帝还是一个纯粹的素食主义者。不杀生,不吃肉,每天只吃一顿饭;他只穿布衣,床上只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褥几年才换一次。

梁武帝萧衍70多岁时,几乎不理政事,专以讲学、习佛、事佛,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梁武帝十分倾心于佛教和佛教事业,在世人看来,简直难以理解。梁武帝萧衍一生四次舍身,为佛法而献身。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修建了同泰寺后,差不多每天都要前去诵经。有一次,他居然没回宫,一住就是4天,在大臣们的苦苦哀求下,才回到了皇宫大通三年(529年),梁武帝第二次到同泰寺舍身事佛,不理朝政,按照佛教的说法,要想让皇帝还俗,只能用金钱赎身。大臣们共同出钱一亿,才把他从佛门赎回。546年(中大同元年),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同泰寺这一次,大臣们又用了两亿钱,再次把他赎了回来。第二年,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同泰寺,这一次他居然在同泰寺里待了一个多月,文武大臣再一次破费了钱一亿。皇帝带头崇佛,全国上下更是掀起信奉佛教狂潮。寺院猛增,佛徒日众,在梁武帝时,佛教达到南朝的极盛时期。唐人杜牧有诗句形容当时佛教盛况空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皇帝一心事佛,大臣心力交瘁,这样的国家不要说有什么生机和活力,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无独有偶,古印度的阿育王与梁武帝的生平和经历有极其相似之处。从阿育王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梁武帝一心事佛的原因。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帝国的缔造者。他曾率领大军,用武力征服印度半岛许多小国,建立了强大的孔雀帝国。由于阿育王残暴杀戮,人们送他绰号为“魔鬼阿育”。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来幡然醒悟。为了解脱罪恶,阿育王决心放下屠刀,潜心事佛。他苦心求索,终于从佛法中找到了脱离苦海的办法,潜心钻研佛经。阿育王对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的教义非常崇信,成为佛门的俗家弟子。阿育王在一份诏书中表达了他对佛教“三宝”的虔诚信仰,他积极参与佛事,弘扬佛法,多次为民众讲解教义。阿育王“由昔日的冷面暴君变成了一位温和慈善的圣主”。他参加教团的活动,以维护教派的内部团结。阿育王编撰佛教经典,以求佛法永留。为了把佛教尽快传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阿育王派遣一批官吏外出传教,每年巡回一次,宣讲佛经佛法。阿育王大力宣扬佛教,把佛教定为国教。他甚至亲自到各地巡视,颁布一系列律令,严格禁止杀生,废除肉食习惯,按照佛教经典治理国家。后来,阿育王又派遣僧团到亚洲各国宣传佛教,佛教也最终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印度佛教史上,他被人们尊称为“法王”。可是阿育王如梁武帝一样,结局极为凄惨。由于晚年一心佞佛,荒废朝政,儿子执政后,就把他软禁起来。

为什么梁武帝如此的痴情于佛事?据梁武帝的经历,可以窥豹一斑。梁武帝出自儒生,他的名誉与仁义等价值观一直受儒家教义的浸染,他对三国时期以英雄自命的曹操和司马懿瞧不起,尤其鄙视宋、齐之际的刘裕、萧道成,因为他们都从军人起家。所以,萧衍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格外关注名教。他钟情于儒学,又想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所以他就选择不同于别人的道路,走向比儒学更为消极避世的佛学。梁武帝认为,皈依佛教,自己早年所做的天理难容的罪恶,或许会因为自己的忏悔而冰消雪融。于是,梁武帝欣欣然告别了人间的色欲,断绝了酒肉,捐弃钱物和粟米来营建佛塔寺庙。他尽心而为,跨越三界,超出九地。萧衍大半生沉湎于其中而不顾现实,可惜,作为一代帝王,在他试图追求自己内心解脱的同时,却把他的臣民推向了更为痛苦的境地,这难道不是走向了新的罪恶之地吗?王夫之认为:“痴情佛教者本来都是一些愚蠢迷惑和失去志向的人,可梁武帝并非属于这类人。”王夫子的这句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给梁武帝开脱罪责。

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说:“君主沉醉于安逸比对关心军事想得更多便亡国。亡国的头一个原因就是忽视这种专业,而使你赢得一个国家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精通这门专业。”马基雅维里强调说,“贤明的君主必须遵守,而且在和平时期绝不能够无所事事,相反,应该努力地利用这些时间,以便在命运逆转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君主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思想离开军事训练问题,而且他应该在和平时期比在战争时期更加注意这个问题。”从梁武帝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梁武帝之所以能够登上帝王宝座与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不可分,但是他晚年却沉湎佛事,不关心军政大计,以至于败国亡身。根本原因是他已经严重偏离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使自己的角色严重错位。梁武帝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和政治的角逐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梁朝外部和内部的环境都不允许他将国事置之度外,而梁武帝却无视这一切。他不清楚自己的角色,缺乏对时局清醒的认识,就只能在错位的角色里结束自己的性命。公元549年,86岁的萧衍被饿死,结束了他另类、传奇的一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69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