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唐僖宗 游戏人生的少年天子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1:19:11 0


他,12岁入继大统,27岁就溘然长逝;当政15年,其中8年流亡在外;两度逃离长安,年纪轻轻就被遥尊为太上皇;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临死却立下了薄葬的遗诏。他,就是背负亡国之君恶名的唐僖宗。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童昏”帝王的生活,感受他统治之下大唐帝国的风雨瓢摇与日落西山。

少年天子 误入歧途

唐僖宗,原名李俨,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年),他的父亲是唐懿宗李漼。懿宗弥留之际,几个掌权的大宦官为了日后能继续把持朝政,决定拥立懿宗年幼的第五子为皇太子,改名为儇,即后来的僖宗。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李儇在父亲的灵柩前即位,年仅12岁。

僖宗是唐朝历史上即位年纪最小的皇帝,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恣意妄为、挥霍无度、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理由。明朝万历皇帝年少登基,与张居正一起实行了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清朝少年天子康熙皇帝,胸有四海,消除奸邪,统一天下,恢复了传统农耕社会的盛世景象。僖宗之嬉,当然罪责不应归于他一人之主观因素,他之所以成为“童昏之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耳濡目染了前朝的奢侈腐败、声色犬马,即位后又被不肖臣子引入了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歧途。

唐懿宗喜音乐、爱游娱。在他的殿前供奉的乐工常常有500人之多,每个月都要在宫中举行10次左右的盛大宴会,懿宗一边吃着山珍海味,一边欣赏着优美的乐舞。只要懿宗开心,这些乐工、歌伎便会得到无数赏赐。据说有一个叫李可及的乐工,善于谱曲,由于所得赏赐太多,往往要用车运回家。唐朝历代皇帝在长安周围修建了不少的游玩场所,懿宗常常沉溺于其中,流连忘返。懿宗出游,没有固定时间、没有固定地点,只要他高兴,就会立刻传旨出游,所以官员只得将出游所需的食物、幕帐、马匹之类的东西早早就准备好,王公大臣也不敢随便出门,随时待命伴驾出游。懿宗出游,场面宏大、前呼后拥,摆足了帝王的架势。可是他没有想到,每一次出游都耗费巨大,与当时唐朝的国力已经是非常不相配了,但唯我独尊、贪图享乐的懿宗不会考虑到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疾苦。

其实,在唐懿宗时代,国家已经全面出现了衰败的种种迹象,一位翰林学士在《直谏书》中痛陈大唐面临的岌岌可危的时局: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输税人少。这些败亡的景象,丝毫也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懿宗的重视,他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

唐僖宗 游戏人生的少年天子

??? 唐僖宗乾符年间青瓷

历史上,确实存在因子不类父而造成家庭悲剧的例子,如汉武帝好大喜功,乐于征战,其太子刘据却主张息兵、德治天下,父子性格、处世态度、执政思想的迥异,彼此之间产生了隔阂,又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最终导致祸起萧墙的家庭悲剧。而懿宗、僖宗父子颇有点“父死子继”的味道。僖宗在做皇子时,耳濡目染了父亲的奢华生活,认为皇权的至高无上仿佛足以满足自己一切的愿望和要求,他希望自己也能如父皇一样享受生活。僖宗即位后,就决心将奢侈享乐进行到底。

对一个12岁的孩子,也许我们不应该对唐僖宗有过于苛刻的要求,一个生理与心理都处在发育期的少年天子,既没有什么生活经验,更谈不上治国之道,模仿前人可能是他比较直观的思路。僖宗的荒诞嬉戏,是在他身边一批奸邪宦官的引导下,在宦官专权的大环境下,一步步走向了歧途。其中,宦官田令孜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田令孜在僖宗做亲王时,就服侍在他身边。田令孜通诗书,平时陪伴僖宗玩耍,对僖宗体贴入微,办事又认真周到,是僖宗可亲、可信和可爱的人。在中国古代帝王之家,皇子们往往很难见到自己的父母,自然也享受不到平常人那种父子、母子亲情,照顾自己的人往往成为感情的寄托与依靠。田令孜与僖宗的关系就是这样。因此,僖宗即位不久,就任命自己最信赖的侍卫宦官田令孜作枢密使、左神策中尉,执掌禁军,还尊称他为“阿父”。

“阿父”的野心不断膨胀,为此,田令孜开始精心“塑造”这位大唐帝国的少年天子。田令孜暗自盘算:自己怎样才能大权独揽呢?一定要让小皇上每天都“充实”地生活,让他开心,但又让他不想理政。皇上才刚刚12岁,还是个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只要让他每天尽情地玩耍,就能保证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旁落他人。于是,田令孜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地带领僖宗尝试各种游戏。在“阿父”的引导下,僖宗天天就沉迷于游戏之中,真可谓游戏人生啊!他喜欢斗鸡、赌鹅,迷恋骑射、剑槊、围棋、赌博等各种游乐技艺形式。生长在宫中的僖宗,挥金如土,对乐工、玩伴赏赐不计其数,以致府库正常支出都非常困难。他与别人赌鹅,一只鹅往往价值50万钱。僖宗最喜欢的是蹴鞠,经常七八个小时不停地在玩,饭都顾不上吃,这让宦官宫女都非常着急。僖宗曾骄傲地对身边伶人讲:“如果有考蹴鞠的进士科目,朕必定中个状元!”这个伶人听到僖宗如此荒唐的奇谈怪论,也没好气地接他一句:“如果遇到尧、舜那样的贤君任礼部侍郎做主考官的话,陛下肯定会名落孙山的!”

从对话中,我们不难看见,僖宗根本没有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还大言不惭地夸耀自己蹴鞠水平高。如果他是普通人,有一技之长,理当会受到大家的称赞。可他是一国之君,国计民生才是他应该考虑的,可僖宗自己却完全没有这种意识,连自己身边的伶人都看不下去了,都戏弄、嘲笑他。这对于一位帝王而言,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荒唐行事 蹴鞠封官

蹴鞠,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之时,到唐代最为盛行。唐太宗、玄宗都非常喜欢蹴鞠。蹴鞠包括马球与足球两种玩法,此外,为了适应女子玩耍的需要,还出现了以驴代马的形式。僖宗生活于宫廷,对蹴鞠之戏也有浓厚的兴趣,他对驴蹴和步蹴特别喜欢。唐僖宗对蹴鞠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都要蹴鞠,满脑子都是蹴鞠比赛的场景,甚至于他竟以蹴鞠的比赛成绩对官员加以提拔任用,可谓荒唐至极!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由于官军长期疏于训练,士兵们的粮饷一直得不到保障,军队战斗力不强,义军节节获胜。在此形势下,唐中央紧急调动各地军队平叛,而掌控军政大权的田令孜又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清楚唐朝军队的实力,害怕起义军打入长安,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他决定挟僖宗逃跑,一走了之。往哪里跑呢?他找来地图,仔细盘算。最后决定去物产丰富、易守难攻的西川地区。他非常清楚朝臣对他恨之入骨,若想在西川站稳脚,必须有自己的亲信掌握地方权力。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哥哥陈敬瑄。田令孜入宫前,并不姓田,而姓陈,陈敬瑄是他的亲生哥哥。陈敬瑄无才无能,原本靠卖饼维持生计,而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专制社会里,陈敬瑄凭借田令孜的高升,竟然做到左神策大将军的显赫官职。

那么,如何任命陈敬瑄为四川地方官呢?若是经朝堂举荐,未免太过于露骨,而且也必然会遭到群臣的反对。经过反复思量,田令孜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陈敬瑄蹴鞠技术不错,而僖宗又对蹴鞠着迷,何不利用一场比赛促成此事呢?想到这里,田令孜立刻跑到僖宗身边,经田令孜天花乱坠地一通忽悠之后,“蹴鞠天子”觉得既新奇,又好玩;看球、封官两不误,便欣然同意举行这场。

在田令孜的精心安排下,比赛很快开始了。兴奋的僖宗在众多随从的簇拥下,骑马来到赛场,众臣迎驾叩拜。僖宗已经等不及了,立刻登上看台正中的御座。这时,田令孜来到僖宗身边耳语了几句,告诉僖宗已经准备就绪,僖宗示意马上开始比赛。田令孜从神策军中挑选了一名亲信小吏主持比赛,他首先介绍了参赛选手。为显示“公平性”,田令孜特意将自己的亲信杨师立、牛勖、罗元杲带来与陈敬瑄一块参加比赛。接着宣布获胜者的奖励就是出任西川节度使。然后,一名教练使将球放到场地中间。一声号响,比赛正式开始。只见四匹马从场地的两侧向中间飞奔而来。不知是田令孜事先给杨、牛、罗三人打过招呼,还是陈敬瑄确实技高一筹,他轻而易举地将球拿到,然后驾马迅速向球门跑去,将球投入了球门。全场一片欢呼,僖宗也兴奋地站起身为陈敬瑄加油叫好。之后,又进行了两场比赛,杨师立、牛勖分别胜出。僖宗大喜,对三名获胜者都封了官:陈敬瑄任西川节度使、杨师立任东川节度使、牛勖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看完这场精彩的比赛,僖宗兴奋不已,连连夸奖陈敬瑄球打得好,还对田令孜大加褒奖。他天真地认为这三个人像自己一样,球玩得好,也一定有治国理政之才。唐僖宗的想法真是如同宋徽宗任用高俅一般,是何等的荒唐啊!

万事俱备,在陈敬瑄到任不久,为躲避战争的烽火,田令孜就携僖宗准备踏上流亡路。他们逃离长安,来到了成都,把陈敬瑄在成都的治所改成了僖宗的行宫。陈敬瑄一到任,就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这位西川节度使害怕僖宗得知自己治理不利,就在民间纠集了一批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把他们派到各地,监视各级官员与百姓,捕风捉影,滥施淫威,造成西川百姓人人自危,道路以目,西川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资阳镇将领谢弘让因为害怕被诬告,连夜逃到山上,这样反而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陈敬瑄派人把他从山里揪出来,投入大狱,先将他打20军棍,然后再将其钉在铁板上示众了4天,其间还不停将热油倒在他的身上,皮开肉绽,鮮血淋淋。谢弘让几次疼死过去,观者无不感叹流泪。陈敬瑄的恐怖政策,给西川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与无尽的恐慌。当时,恰好邛州有一名叫阡能的小吏,因为没有按期办完公事,惧怕惩罚,也潜入深山。当他听到谢弘让蒙冤受责的事情,认为自己若被抓住难免一死,于是决定落草为寇。他召集周边百姓揭竿而起,不久,队伍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阡能造反的事,很快传到了陈敬瑄那里,他立刻组织力量镇压。一次,在与阡能的战斗中,官军大败,为了交差,官军就把在田里干活的百姓100多人抓了起来,称他们是俘虏。陈敬瑄不辨真假,将这些“俘虏”全部处死,其中还包括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真是草菅人命、滥杀无辜!后来,阡能的叛乱虽然被平息了,但当地百姓的怒火却越来越重。

奸能叛乱时,僖宗已来到了西川。陈敬瑄的所作所为,想必他也有耳闻,不知这位蹴鞠天子作何感想?他是仍然自负地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是会感到一丝的悲怆与无奈呢!虽生不逢时,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他并没有给将倾的帝国大廈以丝毫的支持力,相反,他把这座帝国大厦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地步。

内乱不绝 两次播越

唐代历史上,因战乱或兵变,皇帝逃离都城长安的事件时有发生。前有唐玄宗因安史之乱曾逃往四川避难,中有唐代宗由于吐蕃入侵,曾暂避陕州(今河南境内),再有唐德宗在兵变的形势下,也不得不暂离长安。到唐僖宗时,他一人两次狼狈不堪地逃离长安,则是他的先祖们难以企及的。僖宗的两次播越,第一次是因为唐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第二次是由于藩镇的互相倾轧,而导致这两次逃亡的动因都是以田令孜为首的宦官专权。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这两个大毒瘤已经严重损伤了大唐帝国的肌体,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严重的土地兼并,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再加上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老百姓已被逼上了绝路,卖儿鬻女,甚至骨肉相食,在这种背景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唐末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带领起义军转战十几个省,给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黄巢何许人也?原来,黄巢的家庭世代贩盐,可黄巢却不想做商人,而是一心想通过科举入仕当官。乾符元年(874年),黄巢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中了武举状元,他满心欢喜,勾画着自己美好的前程。第二天,僖宗召见了黄巢。黄巢面见僖宗,忙跪拜行礼,礼毕后,僖宗问“阿父”田令孜:“这个人就是新科武状元吗?”田令孜急忙答道:“正是”。喜欢骑射的僖宗迫不及待地让黄巢抬起头来,要看看这位武状元长什么样子。于是黄巢抬起头来,僖宗定睛一看,黄巢长得丑陋无比,极为恐怖,小皇帝吓得差点从御座上跌落下来,立刻命黄巢退下。许久,僖宗才平静下来,他斥责主考官:“长相如此丑陋之人怎么可以为状元呢?”于是黄巢被革去了功名。僖宗以貌取人,改变了黄巢的命运,也几乎改变了大唐帝国的命运。黄巢从一名求取功名的生员,变成一个聚众谋反的贼头。唐王朝也走到了穷途末路。当僖宗得知黄巢起义后,不知他是处之泰然,还是后悔万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没有黄巢起义,也会有其他人担当起黄巢的角色,因为百姓已没有活路。

唐僖宗 游戏人生的少年天子

黄巢起义军进军路线示意图

僖宗逃离长安的情形很类似当年玄宗的“西幸”。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攻克洛阳,十二月,大军逼近长安,在潼关最后一道防线失守后,僖宗已经束手无策,每天哭泣不止,但不知这泪水是害怕被杀的恐惧之泪,还是对他当政以来胡作非为招致大难的悔恨之泪?见此情景,田令孜对僖宗言道:“陛下,贼兵已进城,长安不可久留,西川物产丰盈,民风淳朴,又有陈敬瑄等忠臣镇守,请陛下屈尊暂幸西蜀。”听到这里,僖宗与田令孜相拥而泣。擦干眼泪,僖宗就在五百神策军的护卫下,带领少数嫔妃、宗室逃离长安,向四川逃去。唐末曾有诗描述僖宗的西幸:“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指杨贵妃)应有语,这回休更冤杨妃。”玄宗皇帝若地下有知,定会痛心疾首地感叹自己的后辈为什么不吸取自己前车之鉴的教训!不过若是玄宗能有所感知的话,估计僖宗也不敢如此胡作非为了!

逃离了险境的僖宗,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而又开始回想起驰骋球场、骑马赌鹅那些快乐风光的日子了。入蜀途中,不断有地方官员来朝见,进献食物。有一位官员知道僖宗好玩乐,特别带来一只猴子给旅途劳累寂寞的僖宗解闷。这猴子见到僖宗,立刻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装模作样地连磕了三个头,逗得僖宗捧腹大笑,连连称赞这只猴子通人性,是只灵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僖宗竟给了这只猴子五品的官爵,还给它颁了官服,僖宗对猴子都能礼遇到这种程度,蹴鞠封官的事自然不在话下了。

在西川的日子里,僖宗的生活相当安逸。在那几年里,朝廷组织力量与黄巢的部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最终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黄巢战败自杀。光启三年(885年)三月,僖宗结束了流亡生活回到长安宫中。眼前的场景不禁令僖宗感伤流泪,昔日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如今面目全非了。宫殿残破、街道萧条,原来宫中熟悉的一切都荡然无存,球场里长起了半人高的荒草,唯有一些大臣的面容还勉强认得,但都苍老了许多。僖宗每到一处都要驻足良久,时而仰天长叹,时而低头沉思。他在想什么呢?无人知晓。但童昏的天子似乎明白了许多,他想改变了,改变自己,改变国家!可历史没有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与时间,回宫20天后,僖宗又被田令孜挟持开始了第二次逃亡。

原来,由于长期战乱,宫中与四方贡献的财富全部用于部队作战和兵士粮饷,造成宫中和中央禁卫军神策军的日常用度严重不足,为此田令孜想到了将河中两座盐池专卖权收归中央,以卖盐所得维持宫中和神策军的日常开销。田令孜遂命令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将盐池的管理权交还中央,王重荣不予理睐。于是田令孜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用武力威逼王重荣就范。王重荣北求沙陀贵族、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支持,他们联合攻打长安。王、李连兵所向披靡,很快打到了长安城下。田令孜无奈,只得强行挟持僖宗,带着几百名侍卫,逃往凤翔(今陕西宝鸡)。这时,原来与田令孜结盟的朱玫与李昌符因慑于李克用大军的强大攻势,也对田令孜的专权心怀不满,欲除掉流浪而来的田令孜。田令孜与僖宗恐惧万分,昼夜兼程,逃到了兴元(今陕西汉中),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

朱玫在回长安途中,遇到了有病在身没有跑掉的宗室襄王李煴,这时朱玫头脑里闪出了一个念头:田令孜能专权,我就不能专权吗?我何不行高祖李渊立炀帝孙恭王侑的故事,让小皇帝做傀儡,自己独掌大权,难道不好吗?想到这里,朱玫将襄王迎回凤翔。然后,朱玫找来了几位朝中重臣商量更立新皇帝一事。在紧张的筹备之后,四月二十一日,李煴受册监国,并回到长安。光启二年(886年)十月,李煴即位,改元“建贞”,遥尊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就这样,年轻的僖宗又做起了太上皇,唐朝再次出现了两位皇帝同时执政的局面(安史之乱时,玄宗与肃宗同时执政)。但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朱玫的部将在田令孜的策动下,率军杀回长安,杀死了朱玫,傀儡皇帝逃奔河中的王重荣,被处死。

经历了两次逃亡的僖宗,可谓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个中缘同,从僖宗的逃往历程不难发现。两次逃亡,僖宗都非常仓促,仓促得连大臣都没有通知,许多大臣是在得知皇帝去向后赶去的。虽然田令孜在逃亡中起主要作用,但僖宗心中毫无君臣同体的理念,不知同荣辱、共存亡的做法,弃朝中大臣于不顾,令文武百官寒心。所以在逃到西川后,谏官孟昭图曾经气愤地上奏道:“多难之时,内外臣子更要同样对待。去年车驾西幸,皇上不通知朝官,导致宰相、仆射以下的大臣尽被黄巢叛军杀害,而宦官毫无损伤……”。第二次逃亡后,太子少保孔纬得知皇帝去向后,立刻禀报宰相萧遘、裴澈,希望他们能马上赶到皇帝身边。两位宰相都因田令孜在皇上身边未除,以身体欠佳而推辞不去。其他大臣也借口没有朝服、笏板,不愿赶赴行在。而这些人,在日后册立李煴为皇帝的时候,倒是尽心竭力,不辞辛苦,宰相裴澈带头上表请襄王即位。大臣们的如此表现,一方面是对田令孜祸乱朝纲、专横跋扈的不满;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他们对僖宗的绝望。作为一名皇帝,如此不受大臣爱戴,遭致大臣欲去之,而另立新君,对于帝王而言,真是莫大的悲哀与讽刺啊!

迷梦醒来 下诏薄葬

唐僖宗的第二次逃亡大致经历了3年,其间经历了一次襄王另立事件和一次未遂的藩将谋杀事变。僖宗于文德元年(888年)二月二十六曰再次回到了长安。这时的僖宗身心疲惫、百感交集。回京之后,他立刻颁布“车驾还京日师德音”,又于次日,到南郊祭祖,并颁布了“南郊敕文”。这两篇文章,一脉相承,起到了罪己诏与施政纲领的双重作用。但这一切来得太晚了,因为僖宗醒悟得太晚了,他获得自由也太晚了。此时田令孜害怕获罪,已经跑到西川任地方官去了,他本来是应对这段惨重的历史承担责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僖宗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8年的流亡经历,让他从恐惧害怕中慢慢平静下来,所见所闻促使他开始思考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中和四年(884年),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黄巢起义镇压下去,大量的战俘和缴获的物资被押送至西川的临时行宫,等待僖宗的发落。将领们为说明黄巢生活淫乱,特将他的后宫嫔妃押到僖宗面前。僖宗一见,二十几名女子个个端庄大方、眉清目秀,看得出都是大家闺秀、名门之后。僖宗不解地问她们:“你们从小饱读诗书,应知善恶,能辨忠奸,为何情愿服侍黄巢这个反贼呢?”跪在前面的一个年纪稍长的女子答道:“反贼桀骜不驯、气焰嚣张,朝廷派百万之众都难以降服,陛下都被迫播迁到了西蜀,我们这些弱女子又能怎样?我们承认有罪,甘愿受罚,那么满朝文武就没有罪过,不该惩治吗?”一句话问得僖宗哑口无言。这些女子都被判斩首,但她们临刑前丝毫没有表现出害怕,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过有任何的后悔。自那天之后,僖宗经常会想起那个女子的话,特别是经历了“襄王事件”后的僖宗,开始梳理自己当政的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他发现,自己没有做过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恶贯满盈的事,倒是累累不绝:国困民穷、腐败成风、宦官逞威、藩镇自立。年轻的大唐皇帝,只要想到山河残破、饿殍遍野、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就不禁潸然泪下;而当他想到专权的阉宦、跋扈的军将、麻木的大臣、狎昵的小人,就怒火中烧,恨不得铲除一切弊政,恢复大唐的煌煌盛世。但此时的他,毫无办法,时光在一天天流逝。此时,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了。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僖宗一病不起,各种治疗均不见效。僖宗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决定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太弟,在宦官的干预下,寿王杰成了皇太弟、监国,寿王杰就是日后的昭宗皇帝。病重的僖宗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总结,并立下了遗诏。遗诏中,他对自己当政时的挥霍无度表示了深深的自责,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定要从简。遗诏中讲道“治丧期间,国家各级官员不得擅离职守,也不能因为国丧而干扰百姓的日常生活。宫中蓄养的各种动物,除备狩猎使用之外,一律放归山林。御医为朕治病,尽心尽力,不可因朕的死而将他们治罪。葬礼所用的锦绣金银,不准有奢华的雕饰。朕的葬礼从规模到花费,都要比前代皇帝减少十分之六七……”僖宗的陵寝,确实不如以往皇帝的陵墓修得气派,这与当时唐末的时代背景有关,但僖宗的遗诏也应当是发挥了作用的。有人说,僖宗的遗诏完全是官样文章,不可采信,但是仔细分析僖宗的心路历程,大家应该会认同薄葬是僖宗的真实想法,因为这是当时他唯一情愿而又能自己做主的事情。

文德元年三月十日,27岁的唐僖宗带着遗憾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

唐僖宗是个生不逢时的皇帝,他的父亲没有给他作出好的榜样,将一个烂摊子交给了他,而僖宗又把自己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经验”用到了治国安邦上。再加上“慈爱的阿父”田令孜从旁相助,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发展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大起义为唐王朝敲起了丧钟。

我们不能过分要求12岁即位的唐僖宗,因为王朝兴替有其内在发展的自然规律,即老子所讲的“道”,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固然重要,但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面前,个人的作用终究是渺小的。而就唐僖宗的治国而言,他没有给后人提供任何治国安邦的经验,唯有失败的教训以警醒后人,不再重蹈覆辙。他给我们留下这样几点启示:

唐僖宗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即位之初的几年,虽然农民起义已经发生,但还不曾危及长安,规模也不是很大。可僖宗对于潜在的危险根本不予理睬,只知享乐,最终导致了播迀西蜀的发生。

僖宗缺少足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若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孩子,唐僖宗算有亲和力,他的周围总围绕着一群玩伴,同他朝夕相处。但作为统治者,他就不具备亲和力,更没有凝聚力了。因为他与朝中大臣接触很少,皇帝逃跑了,大臣们都不知皇帝的去向,这样的皇帝能怪大臣们有另立新君的想法吗?作为领导者要能够驾驭周围的人,驾驭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管理,二是凝聚。而凝聚力往往成为是否善于管理的重要考核参数。唐僖宗的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理政事、蹴鞠封官,严重破坏了皇帝在臣子心目中的形象,大臣们对他失去了信心。因此,起好的表率作用,是增加亲和力与凝聚力的关键环节。

人生的成功之道,要靠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去摸索。唐僖宗起初很自负地认为自己的路是正确的,就一直朝前走,其实,他走了一条与成功背道而驰的错路。当他发现走错了,开始要向正确的路上走的时候,已经由不得他自己了。人生总会留下大大小小的遗憾,而唐僖宗的遗憾影响太大了,因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国家的遗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69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