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辽天祚帝 亡命天涯的游乐帝王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1:18:46 0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年),辽朝的末代皇帝。天祚帝从小深受爷爷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影响,喜好游乐;在他从爷爷手中接过大辽的政权后,面对每况愈下的大辽国势,他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继续爷爷“睡王”的本色,导致国家日益衰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他南征北战、东奔西跑,但终不免兵败被俘的命运。让我们回到那段铁马冰河的日子,去玩味耶律延禧的帝王生活。

因权力 险遭毒手

辽寿昌七年(1101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病逝,耶律延禧以皇太孙的身份即位,是为天祚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是太子,而是太孙即位呢?原来,耶律延禧的父亲早已在辽皇室的权力斗争中命丧黄泉了。他的父亲之死,又是由于受了他祖母的牵连才获罪的。其实,这并不稀奇。自古皇帝的家庭生活里总是充满了因权力而起的文攻与武斗。为了追逐权力,许多人以“无毒不丈夫”为信条,进行着各种明里暗里的斗智斗勇,最终导致父子相残、兄弟反目。这种权力斗争的程度与规模,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性格与处世态度。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主见、害怕权力丟失等性格缺陷,都会导致权力斗争的严重化与扩大化。辽道宗时代的权力角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

辽道宗于清宁元年(1055年)称帝,他在位长达46年。在执政的近半个世纪里,道宗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他为人昏庸,忠奸莫辩,耽于酒色,偏听偏信,大肆佞佛,广建寺塔,劳民伤财,正是由于辽道宗的胡作非为,辽朝的国势江河日下。

皇帝昏聩,为奸臣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昏君重用奸臣,似乎是一条不变的“定律”。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奸臣们都会通过讨好皇帝,以窃取权力与地位。为达目的,他们又不惜陷害忠良、混淆视听、打击异己、祸乱朝纲,甚至国破民亡。辽道宗当政时,辽国就出现了一个叫耶律乙辛的奸臣。耶律乙辛的扰乱朝纲,迫害忠良,打击正直,既改变了辽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当时还为皇太孙的耶律延禧的命运。

耶律乙辛出身卑微,起初只是一名小官。但他凭借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本事,在兴宗时期就已得到升迁。道宗即位后,更加重用乙辛,任命他做宰相、授太师衔,后来更封他为赵王。此时的乙辛可谓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但有一个人的存在,让他一直感觉大为不安,这个人就是道宗的皇后、天祚帝的奶奶萧观音。

萧氏是辽朝大族,数代与大辽耶律皇室联姻,在朝中势力也非常强大,皇后本人也拥有极大的权力。萧观音此人,有沉鱼落雁之貌,聪明伶俐,出口成章,还写得一笔好字,是道宗的结发夫妻,两人非常恩爱。道宗不理朝政、纸醉金迷,让萧皇后非常痛心,她时常劝告道宗,没想到道宗不但听不进去,还对萧后渐生厌恶之心,并逐渐疏远了她,这让萧皇后既难过,又很无奈。虽是女儿身,萧皇后却有着像许多伟大男人一样的气概与胸怀,她悉心教导太子耶律浚,希望把他培养成为安邦定国之材,避免重蹈道宗的覆辙。

对于耶律乙辛等朝中奸臣,萧皇后痛恨不已,欲除之而后快。对乙辛等人而言,他们认为,只有除掉皇后,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耶律乙辛与萧皇后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乙辛日夜筹划,想办法、等时机,准备向皇后发起进攻。宫闱之中,最容易被人做文章的事情便是男女私情,乙辛最终决定从这里寻找突破口。他指使人作了十首情诗,找了一名自己信任、皇后也喜欢的侍女,到皇后面前,假意说想得到皇后的墨宝,皇后听了她的一席吹捧,非常高兴,不假思索、毫无顾忌地就将那十首诗抄写了一遍,写好后,还意犹未尽,又提笔写了一首诗。耶律乙辛拿到萧皇后的手迹后,兴奋不已,立刻跑到道宗面前诬告皇后与宫中伶人赵惟一私通,还在诗中隐含了赵惟一的名字。道宗见到后,勃然大怒,将皇后叫来,当面对质,皇后虽然极力澄清自己,但字却是她亲手所写,同时乙辛还找来了一个人作伪证,人证物证倶在,萧皇后百口莫辩,道宗被假象蒙蔽,气急败坏地传旨令皇后自尽,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除掉了皇后,耶律乙辛更加肆无忌惮,大权独揽,朝廷更加一派乌烟瘴气。只是,乙辛还有不放心之处,那是因为储君、皇后的儿子耶律浚尚在,他害怕一旦太子登基,自己必然遭灭顶之灾。于是,乙辛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太子也除掉。乙辛又找到了一名亲信,以太子同伙的身份到皇帝面前“自首”,说太子要杀掉乙辛,废掉道宗自立。道宗听到这里,忍无可忍,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了,亲人们都对自己不忠诚,甚至要谋害自己。道宗马上将太子拘押,命乙辛审判。在审问中,太子委屈地说:“我已经是太子了,早晚都会即位,哪里会那么心急呢?我要到父皇面前申诉。”可是,乙辛却谎称太子已经认罪。道宗陷入了极度的伤感与恐惧之中,命令将太子押往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严加看管。不久,刚刚20岁的太子耶律浚被乙辛秘密杀害。接着,乙辛又将太子的妻子杀掉灭口。

这时的耶律乙辛已经杀红了眼,他开始图谋不轨、觊觎皇位了。乙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刚刚五岁的皇孙——耶律延禧。大康五年(1079年),道宗出宫游猎,乙辛上奏请将皇孙耶律延禧留在宫中。大臣萧兀纳立刻进谏说:“听说皇上要出游,请带皇孙同行。若陛下欲留下皇孙,臣恐有不测,请留下照顾皇孙。”道宗虽然昏庸,听到此后,联系宫廷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也听出萧兀纳话里有话。道宗开始疏远耶律乙辛等人,并将皇孙耶律延禧留在身边,严加保护,寸步不离。不久,道宗便将耶律乙辛等人贬谪,结束了乙辛乱政的局面,同时也保住了皇族的香火——皇太孙耶律延禧。

由于权力斗争,天祚帝从小便失去了自己的至亲:奶奶、父亲;因为权力斗争,他险些丟掉性命。年幼的耶律延禧恐惧权力,但他最终还是以皇太孙的身份登上辽朝权力的至尊。掌握了最高的权力后,他也开始喜欢上权力带给他的快乐生活。此后的帝王岁月,他始终在与权力作斗争,不管是内部权变、还是外部权争,他最终也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图淫乐 游猎各地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是一位颇爱游猎的皇帝。他之所以如此喜好游猎,一是与契丹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二是深受了爷爷道宗皇帝的影响。契丹是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以狩猎、打鱼、畜牧为其主要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辽朝政治制度中的“四时捺钵”就是受其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四时捺钵”,意思是辽朝皇帝,在春、夏、秋、冬等一年四季居住在不同的都城里,以进行不同的祭祀活动与政治活动,它是契丹政治体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天祚帝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制度,经常四处游幸,打猎游乐。虽然这种制度的保留从保持民族特色和安定四方的角度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天祚帝的游猎行为,从数量到规模,都超出了正常的尺度,他带给各族人民的是民族压迫和沉重的负担,民众怨声载道,怒火在他们心中积聚。最终,不堪忍受的女真人起兵发难。女真族起兵的导火线,就是源于天祚帝的一次游猎。

辽天祚帝 亡命天涯的游乐帝王

??? 辽代壁画

按辽朝的习俗,每年的年初皇帝都要到松花江、嫩江一带去钓鱼,钓到鱼后,要举行“头鱼宴”,邀请各部落的首领参加。天庆二年(1112年),天祚帝照例来到松花江流域钓鱼,并举行了“头鱼宴”。天祚帝见到这么多部落首领都来参加宴会,感觉辽朝在各部落之中还是有一定的威信的,于是便高兴地喝起酒来。喝到高兴之时,天祚帝突然提议,要各部落首领跳舞助兴。以首领之身份给别人跳舞,明显带有民族歧视的味道。各部首领面面相觑,但毫无办法,只得强颜欢笑,纷纷起身舞蹈。天祚帝见到这样的情景,开心得不得了。轮到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了,但他拒绝跳舞,周围的首领们都劝他不要耍脾气,不然会招来杀身之祸。天祚帝被惊动了,因为他发现没有人出来跳舞了,他往下一看,原来是轮到阿骨打了。起初,他并不在意,就要求阿骨打跳舞助兴,可阿骨打就是不动。天祚帝脸上没有了笑容,命令阿骨打起身跳舞,阿骨打仍然不动。天祚帝压着火,第三次让阿骨打为大家献舞,阿骨打还是不同意。天祚帝认为自己丟了面子,更觉得阿骨打是在挑战权威,忍无可忍,怒火中烧,但阿骨打仍然无动于衷,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大家都为阿骨打捏了一把汗。天祚帝萌生了杀阿骨打的念头。这时,大臣萧奉先走到天祚帝跟前,小声讲道:“阿骨打是一个粗人,不懂礼节,陛下勿怪!杀了他,易如反掌,但是怕惊动了其他部落首领啊。再者说,就算他有异心,又能成什么气候呢?”天祚帝听到这里,才消了气,拂袖而去,宴会不欢而散。那次“头鱼宴”后,天祚帝照常游猎,渐渐淡忘了阿骨打“大不敬”的行为。可是,逃离虎口的阿骨打却把仇恨和屈辱一同刻在了心底。回到部落后,他马上组织力量准备起兵反辽,一刻也没有停歇。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阿骨打的率领下,举兵反辽。

为什么女真人会如此痛恨契丹人呢?原来,女真族也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就是今天满族的前身。随着辽朝国力的不断强大,契丹人占领了东北广大地区,其中就包括女真人生活的区域。女真人的生活习俗与生产方式,同契丹人类似。但是,作为被统治民族,他们受到了契丹人的残酷压迫,尤其是在天祚帝统治时期。由于天祚帝非常喜欢游猎,他对猎犬、猎鹰都格外的珍视。而女真地区出产一种叫作“海东青”的猎鹰,可以捕杀天鹅,所以备受天祚帝喜爱,要求女真人每年都要进贡海东青。不仅如此,天祚帝还经常派遣佩有银牌的使者,称为银牌天使,前往女真地区,索要海东青。而这些使者,背着天使的称号却干了一些魔鬼才做的事情,到了女真部落,就欺男霸女、勒索钱物,压榨女真人,做了许多坏事。契丹人与女真人之间的民族仇恨不断加剧,所以才有了阿骨打誓死不为天祚帝跳舞事件的发生。

就在女真起兵的前夕,甚至女真起兵以后,天祚帝仍然执迷不悟,依旧纵情山水,游猎不止。天庆四年八月,阿骨打已经起兵攻打辽朝的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天祚帝一心想着带领军兵游猎,只派出一支3000人的部队,前去迎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辽军惨败,宁江州失守,金军以暴易暴,实行了残忍的“屠城”。原本打算继续出游的天祚帝得知战报后,也曾召集朝臣讨论时局与应对措施,由于他心里只想着狩猎、出游,这次讨论草草收场了,派出的军队,又遭到金军的重创。面对天祚帝的无动于衷、死不改悔,眼见国家江河日下、内忧外患,他的妻子文妃作了一首歌,希望借此能使天祚帝迷途知返、悬崖勒马。歌词说:“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面对深爱自己的妻子所写出的肺腑之言,天祚帝不仅毫无悔改之意,竟然还冷落了文妃,最后竟然轻信别人的诬告,将文妃赐死。这简直是道宗杀后事件的翻版。天庆十年(1120年),阿骨打率兵攻打辽上京,此时的天祚帝居然还在外面游猎。仓促间,他又只派出3000人应战,结果是辽朝丟失了上京,辽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均被金军夷为平地,宫廷殿宇皆被金军毁坏。

天祚帝的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导致辽上京的丟失,这昭示着辽朝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天祚帝从小备受祖父道宗的宠爱,道宗经常将他带在身边,尤其是天祚帝的父亲含冤死去之后,道宗出于对儿子的愧疚,同时为了维系帝位的传承,更是对耶律延禧百般呵护,希望他能成为一代名君。可是,他忘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嗜好游猎、宠信奸臣、偏听偏信等一系列的坏毛病,都被天祚帝原模原样地学去了,并在自己当政后,重复以往的故事。在这两代昏君的黑暗统治下,辽朝已经没有了振作的能力与可能,新的王朝即取而之。

求活命 不惜骨肉

帝王的家庭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至高的权力成为家庭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诱因。为了获得诱人的权力,在帝王的家庭中,阴谋与爱情是并存的,而阴谋的存在常常导致家庭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帝王们最害怕的就是有人图谋权力,为了保住权力,他们不惜大开杀戒。天祚帝虽然是不称职的皇帝,但他同样珍视自己手中的权力。到了国家危亡之际,天祚帝对失去权力的恐惧与日俱增,终于酿成了家庭悲剧的上演。

家庭悲剧的上演,是天祚帝偏听偏信,重用奸臣的结果。前面提到,天祚帝的文妃看到天祚帝游猎不止、不思悔改,朝政混乱,权臣当道,非常忧虑,曾赋诗以讽喻朝政。可是天祚帝不但不听,反倒忌恨起文妃来。这些细节被一个人看在眼里,他就是萧奉先,就是在宴会上力阻天祚帝不杀阿骨打的那个人,他的一句话改变了辽朝的命运,真是一言值千金啊!萧奉先也是皇亲,他的妹妹是天祚帝的元妃,秦王、鲁王两位皇子就是元妃所生。原本文妃所生的晋王仁义忠孝,很受皇帝喜爱,大有立为太子之意,可偏巧在这个时候,文妃失宠,晋王也受到牵连。萧奉先认为这是一个时机,准备除掉文妃、晋王,立自己的外甥秦王为太子。一天,他状告文妃的兄弟萧昱,姐夫耶律挞曷里、妹夫耶律余睹谋立晋王。天祚帝闻听,龙颜大怒,不由分说,就将萧昱、耶律挞曷里斩首,文妃也赐自尽,正巧耶律余睹不在朝中,逃过一劫,而晋王因此也被天祚帝疏远了。耶律余睹看到天祚帝如此无道,愤然投奔金军,成为金军进攻天祚帝的先锋。

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大举进攻辽都,天祚帝慌忙应战,但辽军已没有战斗力,损兵折将,节节败退。就在天祚帝刚刚找了个较为安全的地方、准备休整的时候,耶律余睹率军队杀来,天祚帝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昔日的君臣、亲人而今却成了敌人、仇家,不禁让人感叹世事变迁!就在天祚帝一筹莫展的时候,萧奉先又来到他面前,胸有成竹地讲道:“陛下不必担心,耶律余睹乃是宗室,岂敢有灭辽之心。余睹所来,只不过是想立他的外甥晋王称帝。陛下是天下之主,为了江山社稷,望陛下不要吝惜一个儿子,将晋王杀掉,余睹见目的不能达到,必然会撤兵,陛下就能转危为安了。”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会看出萧奉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是吓得浑身发抖的天祚帝已经毫无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为了能够保全性命,他不惜一切代价,立即传旨令晋王自缢。许多大臣劝告晋王赶快逃跑,可是晋王却坚持要留下来。在临死前,他还表示要忠于父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见晋王对父亲的尊重与爱戴。天祚帝真的不值得别人为他去死,但专制国家所宣扬的忠君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的,晋王之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晋王虽死,耶律余睹并没有放弃进攻,反而更加猛烈了。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晋王死之前,耶律余睹还有所顾忌,害怕自己的行为会给晋王造成不好的影响。当晋王死后,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牵挂,一心只想置天祚帝这个昏君于死地。在余睹军队凌厉的攻势下,辽兵被打得溃不成军,天祚帝完全陷于被动,不得不继续逃跑。

晋王素有威望,当兵士们得知晋王被天祚帝无辜杀害的时候,本已动摇的军心更加不稳,大家都认为辽朝已经没有希望了,没有必要再为天祚帝效忠了。在逃亡途中,天祚帝已经能感受到士气的低落,人心的浮动。渐渐地,头脑发热的天祚帝恢复了清醒,他意识到自己杀晋王是一个错误,自己错就错在不该听信萧奉先的话。再往前想,他发现自己深深陷入了萧奉先的圈套,杀害了深爱自己的文妃,逼迫耶律余睹反叛,在萧奉先的唆使下,自己在接二连三地犯错误,他回想起了当年杀害奶奶、父亲的耶律乙辛。想到这里,天祚帝已是怒不可遏。立刻,传令将萧奉先押到面前问话。天祚帝见到了萧奉先,他声泪俱下,怒斥他的种种罪行,萧奉先看到天祚帝龙颜大怒,吓得魂不附体。不过,最终天祚帝还是网开一面,没有杀掉萧奉先,而是令他离开朝廷,永不相见。萧奉先带着几个作恶多端的儿子,灰溜溜地走了。

恶贯满盈的萧奉先仍然没有逃脱被制裁的命运。不久,萧奉先的部下发生变乱,将萧奉先父子押往金朝,萧奉先的大儿子被金人处死。天祚帝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兵将萧奉先等人抢了回来,并最终处决了他们。天祚帝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抢回了萧奉先,但他荒唐的行事,依然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笑柄。除掉萧奉先后,辽军的士气并没有得到鼓舞,相反却是日益低落,大量兵士逃亡,还有许多人阵前倒戈,天祚帝已经不能控制军队。为了活命,天祚帝只能是不停地流徙,过上了打游击的生活。

为保国 亡命天涯

帝王是维系专制国家的关键。天祚帝虽然昏庸,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长久、自己的皇位能够长久。逆境往往会使人变得清醒,面对内忧外患的不利环境,天祚帝开始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为避免亡国灭种,他不断率军征战,即便力量微弱,但信念不改。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辽朝的国家运转体系已经崩溃。更加可怕的是,朝中的大臣们对天祚帝彻底失去了兴趣,他们图谋废黜,准备另立他人。

天庆五年(1115年)八月,天祚帝率军亲征女真。得到消息的阿骨打已经作了充分的战前动员,女真人万众一心,群情激奋。相反,主动进攻的辽朝军队却显得毫无信心、士气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锋,结果可想而知。辽军大败,损失惨重,天祚帝只得率残余部队撤退。此时,身为御营副都统的耶律章奴认为天祚帝大势已去,他决定拥立有德行、口碑好的皇叔耶律淳称帝,这样自己也能因拥立之功而得到新皇帝的重用。他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往耶律淳处,假称天祚帝战败后不知去向,而诸王年幼,请皇叔火速即位。由于当时的形势很不明朗,时机也不成熟,老谋深算的耶律淳并没有答应耶律章奴的请求。同时,因害怕招来杀身之祸,他还将前来游说的耶律章奴的两个亲信给杀掉了,并马上将两人的首级送到天祚帝那里,他独自来到天祚帝面前谢罪,以此表明自己并无二心。鉴于国家艰难的时局,天祚帝没有深究,安慰了皇叔几句,就让他回去了。而拥立事件的主谋耶律章奴得知事情败露后,便投降了金朝。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天祚帝枉杀文妃一家后,耶律余睹起兵包围了天祚帝,天祚帝在萧奉先的唆使下将晋王杀害,以图退兵。可是没想到这样反倒火上浇油,余睹进攻更加猛烈,天祚帝无奈只得继续播迁,他跑进了夹山之中,躲避起来。此时的天祚帝已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国家处于无君主的状态。这时,大臣们又想到了那位皇叔耶律淳,耶律淳本人也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半推半就的称帝登基了。

耶律淳的登基并没有改变辽朝被动挨打、行将灭亡的败局,耶律淳很快在忧郁中病死,他的妻子萧妃称制。国家灭亡之势已不可逆转,不愿承担亡国责任的萧妃跑到了夹山,归政于天祚帝。辽朝短暂的二元政体的局面结束。耶律淳的称帝是辽朝灭亡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但这充分说明天祚帝的不得人心,也说明辽朝统治集团内部已经分崩离析了。

辽朝灭亡的局势似乎已经注定,但天祚帝本人仍然表现出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给他的臣民们打气说:“如果女真兵前来,我有日行350里的骏马,又和宋朝是兄弟之国,与西夏是甥舅之国,到了实在抗不住的份上,他们岂能见死不救,我到他们那里去积蓄力量,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我们只能理解成为天祚帝的执迷不悟、甚至是痴人说梦。

局势的发展完全不是天祚帝的所想所料。宋朝见辽兵被金军打得落花流水,大部分疆土已丧失殆尽,五个都城接连易主,天祚帝也被追得东躲西藏,这位昔日被辽朝经常欺负的“兄弟”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宋徽宗派人与金朝接触,双方达成了前后夹击辽朝的协议。宋金联合,让本已难以支撑的辽朝,更无还手的机会。不知天祚帝是否生出悔意:早知今日,以前何不对大宋那位“兄弟”好一些呢?!

保大三年(1123年),金军在阴山袭击天祚帝,战败的天祚帝选择了继续逃亡。这个时候的天祚帝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他甚至想到了向金军诈降作为缓兵之计。就在危难之际,西夏国向他伸来了援助之手,天祚帝兴奋不已,真是雪中送炭啊!于是他命令马上启程赶奔西夏。金军得知天祚帝西逃的消息后,立刻派人前往西夏,对西夏软硬兼施,阻止他们给天祚帝提供庇护。西夏自然不愿得罪这位新崛起的草原巨人,便拒绝了天祚帝的政治避难要求。此时的天祚帝完全陷入被动,无处可去,败军之将成了沙漠中的一只孤独的骆驼。

保大四年(1124年),天祚帝不顾群臣的劝谏,率军反击金军的追击,结果被事先埋伏好的金军逮了个正着,辽军溃败,许多人投降了金军。无奈之下,天祚帝再次跑到山中避祸。第二年,党项首领小斛禄邀请天祚帝前去避难,天祚帝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便马不停蹄地出发了。可是,途中遭遇了金军的阻击,天祚帝丟盔弃甲,只得徒步前行。一路上,他们喝雪水,吃树皮草根,苦苦支撑。天祚帝最后还是在当年的三月被金军捕获。当金兵要他受降的时候,天祚帝仍然摆出一幅帝王的样子,呵斥金兵:“有你们这样与皇上说话的吗?”金军为了能够活捉天祚帝,便跪倒与他见礼,天祚帝在得到最后的帝王感满足后,成了金军的阶下囚,辽朝灭亡。金太宗并没有杀掉天祚帝,而是封他为海滨王,押往长白山看管。一年以后,天祚帝病逝,时年54岁。

天祚帝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应该”。他,不应该游猎、不应该重用奸臣、不应该轻敌、不应该自负,但这些都源于他不应该学习祖父身上的坏习气,可是这些不应该在原本不应该即位的天祚帝身上都发生了。辽朝的灭亡,是道宗、天祚帝两朝统治不利的结果,而天祚帝在位的20余年,加速了辽朝的灭亡。他给后人留下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要有事业心,虽说不需事必躬亲、通宵达旦,但最起码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做糊涂官。而天祚帝徒有皇帝虚名,只知打猎游玩,置国家、人民于不顾,岂能不亡国?作为领导者,要能洞悉细微、防患未然,更要能亡羊补牢。天祚帝对女真人的不满毫无察觉,毫无防备,导致金兵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在金军起兵后,仍然不加重视,最终使辽朝灭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6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