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南朝:漫长的终曲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5-27 20:56:23 0

公元485年,南齐武帝永明三年。由于南齐前后两代君主提倡节约,与北方的北魏休战维持和平,武帝期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繁荣时期。

然而就在这一年,在浙江西北部的桐庐,一个叫唐宇之的人却正准备造反。唐宇之的造反理由在现代人看来有些奇怪。在那几年,齐武帝正在严格调查人民的户籍问题。自东晋末年以来,历经南朝宋,中国的户籍再次出现了大混乱。东晋时期,只有显贵的大家族(士族)才能拥有免税、免役的特权,而士族的身份都是世袭的。可是,到了南朝宋以后,许多原本没有地位的人也依靠做官、经商发了大财,他们甚至比士族更富有,却没有身份。这些人趁着政治混乱的时机,买通地方官员,或者买通士族由他们认亲,将身份从普通人(庶族)改为士族。这种做法叫作“冒籍”。

当这些庶族成为士族,获得了免税、免役特权之后,更多的穷人投靠了他们,在他们的庇荫下,也取得了免税、免役权。

随著作弊的人日渐增多,政府的税收变得更加困难。从南齐的开国皇帝高帝起,对于户籍的混乱就非常关注。齐高帝在休养生息的同时,决心下大力气整顿户籍。公元480年,他下诏征求整理户籍的意见。

一位叫作虞玩之的官员上书提出了看法。他建议皇帝设立专门的户口检查官员(校籍官),由官员通过检视黄籍,抓出那些弄虚作假的分子。为了防止校籍官的懈怠,皇帝必须给他们制定数量指标,要求他们每天都必须查出数起弄虚作假的案子。

虞玩之是一位正直、负责的大臣。他个人生活简朴,一双鞋竟然可以穿二十年。在政治上也常常因为直言不讳而得罪人。他提出的建议在当时来说是最有效的。

皇帝采纳了虞玩之建议,设立了校籍官。虽然校籍官也存在着收受贿赂的行为,可是由于有指标考核,还是有大量的虚假户籍被抓了出来。这些被抓出来的人被称为“却籍户”。

另一个叫吕文度的官员乘机又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为了给人们以警示,皇帝应该将那些却籍户充军,送到边防去接受再教育。

这项古代的“上山下乡”提议迫使大量的却籍户纷纷逃亡。而唐宇之所在的浙江一带也有大量的却籍户,他们面临着被抓走充军的风险。唐宇之决定利用这些人发动叛乱。

公元485年,叛乱爆发。叛乱者最初只有四百多人,但当他打出来抵抗户籍审查的旗号之后,各地的却籍户纷纷赶来投靠,竟达到了三万多人。

唐宇之率领部队进攻桐庐、钱唐等地,第二年,在钱唐创建了吴国,自称吴王。

在南齐皇帝和他的官员看来,唐宇之的行为是荒诞的。那些弄虚作假的却籍户本来就是一群违法分子,而皇帝对于户籍的整理更是无可厚非。然而,为什么这些违法分子还会理直气壮地进行反抗?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响应?

原因在于,却籍户认为自己不是犯罪,而是在打碎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在他们看来,所谓“士族”和“庶族”的区分,就是一种落后和野蛮的制度。士族依靠出身就可以不缴税、享有特权,而普通人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进入那个特权圈子。那些冒籍的人虽然目的是为了获得特权,却也明显带着对这种制度的怨恨。

而皇帝虽然通过检籍找出了弄虚作假的人,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却也间接地维护了早就不合时宜的士族制度。

所以,唐宇之的叛乱,反叛的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他的叛乱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这次叛乱也让齐武帝意识到,政府的行动不能太冒进。上书建议的虞玩之辞职了,而齐武帝也不得不做出既往不咎的决定,在南朝宋的升明(公元477年—公元479年)之前已经冒籍的,不再追究,而发配边关的人也都遣返了回来。

一场整理户籍的改革不得不草草收场。

唐宇之的叛乱也显示出南朝制度的复杂性。与东晋相比,南朝的所有皇帝都不是士族出身,他们大都成长于寒门,从武职晋升到高位,并通过禅让获得了政权。

从出身来看,他们并不喜欢士族豪门,这些豪门把持着社会资源,却不给政府纳税,处处以特权为荣。但是,他们又不可能完全离开士族,因为那是文化和教养的象征。

于是,南朝就在“改朝换代——皇帝革新——经济发展——皇帝变得奢靡——经济衰退——改朝换代”这个圈子里一次次地循环。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被认为是一代明主,他打击地方豪族势力,试图使皇朝的财政正规化,从寒门中选拔官员,整理全国户籍,这一切使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也使得刘宋的皇帝都可以在较为宽裕的财政状况下执政。

刘裕死后,王朝的财政在文帝刘义隆时期还能支撑起王朝大规模的北伐活动,这是在整个东晋南朝期间少有的新气象。

但文帝的北伐由于连年征战不断,到了下一位皇帝孝武帝时期又缺钱了,于是又有了新一轮的整顿吏治和整理财政。不过,这时刘宋的皇帝已经迅速堕落了,他们变得荒淫无度,贪图享受,刘宋一朝迅速进入了衰退期。

南齐高帝萧道成篡权创建南齐王朝之后,首先做的又是整理财政。他的财政措施从节约开始,提倡将宫廷里的金银铜玉全部都取消,换成铁器,希望用这种方法来节省开支。之后,又大规模整理户籍。他的措施被儿子武帝所继承,形成了另一个繁荣期。

前两任皇帝的节俭带来的繁荣,到了南齐的后几位皇帝那儿,又成为他们享乐的基础,很快,皇帝的挥霍让刚刚丰盈的国库再次扁了下去。

梁武帝萧衍篡位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厉行节约。但梁武帝的厉行节约又经常让位于他对佛教的宠爱,由于在佛教上花了太多的钱,梁朝的财政一直不健康。加上梁武帝任人不当,发生了影响巨大的“侯景之乱”。这次叛乱也标志着南朝的好时光过去了。

南梁后期,南朝丢掉了四川和江陵一带最富庶的地区,实力大打折扣。

到了陈霸先创建陈朝之后,南朝在实力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北朝,缩小成为一个地方政权。它的士族始终活得那么优雅,但它的财政和政治制度已经过于僵化,无法与北朝对抗了。

从秦到南朝,帝国的财政系统一直保持着延续性。秦代和汉代初期是试验期,几位皇帝在试着创建一种新式的庞大帝国。在以前,人们甚至不敢想象能在这么大的疆域内维持统一和繁荣。但经过几代人的尝试,到汉景帝时期,帝国不仅存在,而且繁荣。

然而武帝却发现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巨大缺陷:当产生战争等大的开支项目时,帝国的财政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开销。他试图引入一套国有垄断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奏效了,却给帝国带来了更致命的新问题。由于垄断体系的约束,社会永远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官僚体系在参与了经济的具体运行后,社会经济变得庞杂和混乱。当权力与经济勾结时,社会的结块和硬化再次损害了帝国的财政。

王莽试图解决社会的结块问题,他想利用皇家权力,强行击碎社会结块,却只击碎了他自己的皇位和脑袋。

东汉一代,皇帝都只能承认现实,采取修修补补的做法。然而由于社会的板结,东汉一直无法有效组织财政,经过官僚的侵蚀和外族入侵引起的财政超支,政权最终分崩离析。

三国时期,各个地方政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一切办法发展财政,试图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作为胜利者,晋武帝却发现,他仍然敌不过惯性这个隐形的杀手,他雄心勃勃的改革可以有蓝图,却永远没有结果。

在更加板结的社会中,东晋和南朝继续腾挪着最后的资源,他们在财政的紧箍咒下挣扎着,每一次都指望着放松一点。到最后,八百年的试验终于结束。

东晋南朝之所以能够维持长久,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强大,而是因为北方的虚弱。对于北方来说,这是一个蛮荒的时代,从游牧蛮族的部落制起,他们一点一点地学习和改造,在前秦时期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汉化,在北魏时期,巩固了汉化的成果,到了北周时期,才创建了更加成熟的制度,并传给了隋唐。

这是一个从怀胎到分娩的过程,时间持续了两百多年,漫长得令人绝望,但是,由于这套制度是全新的,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冲突,也没有无法化解的社会结块,立刻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最终,北方的飓风席卷了南方,将自秦汉以来积累了八百年的垃圾全都扫入了风中卷走,中国大地步入了第二次社会重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2635.html

下一篇:当皇帝出逃时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