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三国社会生活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2 23:56:05 0


三国时期,盛行人物品题之风。当时的评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议”,由若干有一定威望的士大夫等达成相近的看法,这在乡党、县城、郡国、京城等都有,在各级学校、特别是太学中较为流行;二是由“天下名士”充当人物品题的权威,由其一人说了算。三国时期的许多重要人物,差不多都曾被“品题”。如曹操在年轻时曾被品题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荀彧少年时被品题为“王佐之才”;贾诩少年时被品题为“有张良、陈平之奇”等。另一种是朋友为其取的别称、绰号,有的也具有品题性质。如诸葛亮被朋友们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关羽、张飞被许多人视为“万人敌”。这种品题之风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九品中正制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三国战乱,社会风气为之一变。首先,对“忠”的理解认识便不同以往。过去,只有对皇帝、对朝廷才谈得上“忠”。现在,部下必须对割据者“忠”,且只能对他、而不能对旁人忠。田畴以刘虞属吏的身份被派往长安,到长安后天子任命其为骑都尉,朝廷三府征辟他为属吏,皆不接受;回去后,因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又拒绝与公孙瓒合作,这便是当时公认的忠义之士。故曹操千方百计要用他,千方百计要奖赏他。同理,刘表的属吏韩嵩被派去见曹操,曹操以天子名义任韩嵩为侍中、零陵太守,韩嵩接受了曹操的任命,回荆州后大说曹操的好话,被认为是卖主求荣,故一向软弱的刘表也发怒要杀他。吕布一再杀死自己投靠的主人,被公认为“反复小人”。最后他还想投降曹操,一向重才轻德的曹操也坚决不要他,并异常果断地将他杀了。荀彧是曹操的谋士,当曹操与献帝发生矛盾时,荀彧不自觉地站在献帝一边,结果被曹操所害。三国时期,部曲制度、家臣制度十分盛行;部曲、家臣必须绝对忠于自己的主人。这种观念还延伸为忠于上司或过去的上司:在上司蒙难时能挺身而出;在上司死后,要像儿子那样为其奔丧,或为其抚养遗孤等。曹魏时期,曾专门制定法律限制为上司奔丧,但仍有人违禁为过去的上司奔丧(如吉黄)。

交友以义是当时大家推崇的社会风气。义气在当时又被称为“侠气”,袁术在少年时“以侠气闻”,被举为孝廉。辽东斩袁尚首级送给曹操后,曹操将其挂出示众,并下令:“三军中有敢哭袁尚的人,斩!”田畴因袁尚曾征辟他,自己虽没应征,但至少说明袁尚看得起他,便冒死前去哭祭。他这种行动在当时被视为“义”。一向以执法严格著称的曹操,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过问。但当“义”与“忠”发生矛盾时,则要服从“忠”。关羽降曹后,张辽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关羽的真实思想,关羽即坦诚地表露真心,表示以后仍要去找刘备。张辽意识到若把此话告诉曹操,关羽可能便有杀身之祸,但他最后认为他与关羽之间只是朋友,只是兄弟关系,他与曹操之间却是君臣、是父子关系,前者必须服从后者,故将关羽的话转告了曹操。他的这种行为,为当时的士大夫所接受。

长期战乱还改变了人们的财产观。当时,许多人鉴于战乱中财富致祸、许多富豪被杀的惨痛教训,不再积累财产。曹魏的夏侯惇、荀彧、田畴,东吴的吕蒙、陆逊,蜀汉的诸葛亮、姜维、费祎、邓芝等都在平时将俸禄尽量用完,如有多余的财物,则分给朋友亲戚。

静坐示威请愿,作为一种斗争方式,在三国时已经出现。孙策抓了著名学者高岱后,其朋友、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便到孙策府前“露坐为请”。孙策登楼看见静坐请愿的人“数里中填满”,认为高岱已收买了众心,便将他杀了。曹操晚年,还禁止官吏、百姓拥有一些书籍,如曾立法“禁内学及兵书”,规定凡百姓拥有的兵家之书,一律送交官府。吉茂在当了县令后,因拥有这些违禁书籍,仍被视为犯法。

三国时间短促,在衣饰习俗方面变化并不太大。曹操禁止奢侈,后宫不敢衣锦,卞夫人也带头“不尚华丽”,衣饰打扮上“无文绣珠玉”,只讲究“素打扮”。诸葛亮勤俭治国,夫人也带头勤俭,竟无一套与丞相夫人相匹配的服装。在衣饰等级方面,曹魏在曹操、曹丕时期限制并不太多,到明帝时鉴于公卿的衣饰“疑于至尊”,便对各级官僚的服饰等级做了若干限制,并规定只有天子的服饰才能采用“刺绣”的方法,公卿的服饰只能用“织”的方法,同时还对天子在郊祀等场合穿的服装及各种称谓做了规定。曹魏后期,在士大夫中开始流行穿轻裘缓带宽衣,或与当时士大夫中嗜好服用药酒、五石散有关。

三国时期,原产东南亚的甘蔗通过交州传入内地,内地人民很快掌握了种甘蔗和榨汁制糖技术。这一时期,饮茶习俗从巴蜀传到东吴和北方,首先在士大夫阶层中流行。

三国时期,大中城市实行居住区与商业交易中心“市”分离。居住区的四周都修有门,各家不得当街破墙开门。在这种统一开大门的居住区中,三国都设有基层居民管理机构“里”。曹操便作出明确规定,只有封侯食邑在一万户以上的人家才有资格单独向大街开门,这种单独开门的大院子才能称“第”。曹魏时期,世代做官的人家门前立有两根木柱,左柱称“阀”,右柱称“阅”,以表现其光荣历史、特殊身份,社会上因此称这种家庭为“阀阅世家”。在农村,在山区,由于军阀混战和豪族械斗,许多地区流行碉堡式建筑。这一时期,私家园林明显增多。许多世家大族在宅院中造园,挖池堆山。大多数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碉堡式建筑开始采用砖石结构,另外,当时流行的阙也采用砖石结构,这是我国砖石建筑由地下(墓室)走向地面的开始。从考古发现看,这一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流行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歇山,民用以一楼一底的两层结构最为常见,在官府和一些豪族大姓的院子里,也有多层建筑。三国时期,“胡床”(一种轻便的折叠椅)等坐具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后不久,在士大夫中甚为流行。当时一些官僚、豪族、士大夫出游,常有仆人扛着“胡床”跟在后面;在一些游览、集会场所,常见主人坐“胡床”于中间,仆从环立于两边的新景观。

三国战马匮乏,在士大夫和一般豪族大姓中流行乘牛车,并逐渐发展为一种风雅时尚。新媳妇回娘家,往往乘坐牛车。在东吴,造船业十分发达,其大船有的甚至可容纳二千多人。在民间,以船代步也十分普遍。在益州,独轮鸡公车已经普及,每遇逢年过节,丈夫推妻回娘家成为一大景观。

三国婚姻也深深地打上了战争的烙印。战乱中很流行娶敌将的老婆、女儿、侄女为妻妾。在这方面,三国的首脑皆积极带头:曹操攻打吕布时,关羽多次向曹操提出请求,允许他在打了胜仗后,将吕布部将秦朗之妻据为己有。曹操虽一向钟爱关羽,但在这种事情上却不愿让步。他打下下邳后,即将秦朗之妻据为己有,同时还接受秦朗的投降,以秦朗之子为养子。秦朗在老婆被曹操霸占后,也不以此为大耻,仍能泰然地在曹操手下当官为将。曹操接受张绣投降后,立即在前线收张绣的婶母、原董卓部将张济的老婆为妾,引起张绣的反叛。曹操打败袁术、进入邺城后,即以袁绍的二儿媳甄氏为十七岁的曹丕之妻,当时袁绍的二儿子袁熙正拥大军在外与曹操为敌。曹丕并不因其再婚而轻视她,以后又立其为王后、皇后。刘备打下益州后,也以原益州牧刘璋的弟媳(刘瑁之妻)穆氏为妻、为皇后。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张飞路遇外出打柴的夏侯渊的亲侄女,将其带回,以她为妻。孙权在袁术败亡后,即将袁术的女儿们收进后宫。妫览叛乱杀害孙权之弟孙翊后,还欲逼娶其妻徐氏,结果反被徐氏所杀。战乱使很多家庭破裂,很多妇女沦为寡妇。故当时时尚,鼓励妇女再嫁。在这方面,曹操也曾起过带头作用。如他曾娶何进的儿媳、何晏之母为夫人。曹操不仅乐意将已婚妇女娶进,还允许其“出”:他将丁夫人遣归娘家后,又去请她回府,被拒绝后,便劝其家人将其再嫁;他还曾给妻妾下令,说他死以后,“汝曹皆当出嫁”。曹丕死后,也曾将后宫中“淑媛、昭仪”以下的青年女子放回家,任其再嫁。当时观念,朋友一方死后,另一方有责任为其嫁妾。如荀攸死后,钟繇为其照料后事,“欲嫁其妾”。战乱中,许多地区还实行统一婚配。曹魏屯田民都被建立“士家”制度,其女儿由官府统一婚配;军士战死,其妻也由官府统一再配;对一般的中青年寡妇,也往往由官府出面进行统一婚配。曹丕时期,杜畿任郡守,朝廷曾下令让各郡遣送寡妇,并规定当了寡妇后又自行再婚的,也要将其遣送另配。杜畿未遣送已再婚者,在当时被一些人视为德政。后来,他的后任为了完成朝廷下达的遣送指标,甚至将尚有丈夫的中青年妇女强行抢夺去充数。更有趣的是,当时寡妇婚配这类事,竟由文帝亲自抓,各郡哪一次送了多少寡妇,他心中都有数。钟毓任廷尉时,曾进行一项改革,规定“士”立功被封侯,死后其妻不再统一婚配,这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一大德政。

三国时期,许多传统的儒家婚姻观念被摒弃。如“不以妾为妻”是汉代以来有身份者一致遵守的儒家观念,但曹操首先向这一观念挑战。其夫人卞氏,原为倡家(以歌舞为生),曹操纳以为妾,建安初年废正妻丁夫人后以其为正妻。曹丕所立文德郭皇后,也是以妾为妻;在策立其为皇后时,曾有大臣明确指出这一点,但曹丕仍坚持。由于皇上的带头,大臣们争相效仿。但也有少数大臣仍坚持传统习俗,如钟繇七十四岁时,正妻孙氏下毒欲害怀孕的小妾张氏,钟繇休掉孙氏后,虽然张氏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很高的情操,深得他满意,但他仍不以张氏为妻,而另娶贾氏。在这一事件中,妻子虽已生子,虽早已进入老年,若犯了大的错误,丈夫仍有权休妻,甚至皇帝也不能干涉。这一时期,仍见有冥婚。如曹操之子曹冲病危,曹操亲自为其“请命”;曹冲死后,曹操又亲自为其“聘甄氏亡女与合葬”,带头实行落后的冥婚。

三国时期,丧葬活动已较过去大为简朴,墓葬由厚葬转为薄葬。战乱中盗墓十分普遍,是致使许多人不敢厚葬的主要原因。加之新兴的道教主张薄葬,刚传入的佛教亦主张薄葬,还提倡火葬,对人们的观念影响很大。一些有识之士首先带头薄葬。如曹操、曹丕皆依山为陵,无寝殿园邑神道。诸葛亮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令“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其规模小于豪强地主。当时一些豪族世家,生前奢侈,奴婢以千数,死后也实行相对的薄葬,墓室普遍变小,随葬品普遍减少。当时仍流行儿子为父守孝三年、为母亲守孝两年的习俗,守孝期间原则上不得外出,在职官吏要辞职。当时,老人若死在外地,儿女一般要迎回家乡安葬。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0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