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4 23:07:06 0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司马懿像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一道紧急诏书,催促魏国太尉司马懿,星夜兼程,赶回洛阳。他预感到,魏国的局势即将发生重大变化。急召司马懿赶回洛阳的,正是病榻上的魏明帝曹叡,他决定在自己临死之前,将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

一位是皇室宗亲,一位是曹氏的三朝重臣,魏明帝坚信,有了他们的辅佐,曹氏政权就能稳如泰山。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从这一刻开始,一场足以使曹魏政权崩塌的危机正悄悄来临,而主导这场变局的,正是他的托孤重臣之一——司马懿。

变起高平陵。在曹爽和司马懿的辅佐之下,幼主曹芳顺利登基。然而,一场权力的争夺也随之展开。曹爽主政,司马懿则掌控军权,这样的局面逐渐令曹爽开始担忧。

于是,在幼主登基后不久,曹爽便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实则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另一方面,则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和一批亲信担任要职,处处限制和监视司马懿。

自此之后,司马懿干脆称病回家,曹爽也自以为掌控了局面,实际上却是大大低估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景初十年(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连同他的三个弟弟陪同小皇帝曹芳一起出京,浩浩荡荡的队伍要离开洛阳城九十余里,前去祭扫魏明帝的皇陵。司马懿称病未一同前往。祭陵的仪式气氛庄重,雅乐悠扬,祭文铿锵。然而曹爽却没料到,这一天,却成了司马懿等待许久的良机。

就在曹爽离京之时,司马懿奇迹般地“康复”了。在他的指挥下,一场政变迅速展开。司马氏悄悄豢养了十年之久的三千死士,成为政变的奇兵,朝廷武库及一切要害部门迅速被司马懿控制,他还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的诸多罪状,切断了曹爽的退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沈伯俊

政变如同惊雷一般突然发生,令曹爽完全措手不及。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就可以看出曹爽与司马懿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才干。司马懿蓄谋已久,布置严密,而且手段老辣,当消息传来的时候曹爽又惊又怕,差一点从马上掉下来。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曹爽阵营乱作一团。要么交出军权,要么起兵对抗,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曹爽却迟疑不决。

司马懿不失时机地派来说客,劝曹爽放弃反抗的打算,说他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被免掉官职。

曹爽选择了认罪投降,幻想着继续保有富贵。然而,他过高地估计了对手的仁慈。很快,曹爽兄弟和他们的亲信,都以谋反大逆之罪被诛灭三族。魏国的大权落在司马氏手中。这次事件被史学家称为“高平陵之变”。

诚然,就个人素质而言,无论政治谋略还是军事斗争,曹爽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然而,高平陵之变是西晋取代曹魏的关键性事件,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个人因素,还有没有起更重要作用的因素呢?

陈寅恪先生在分析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原因时,除了指出他坚忍阴毒的性格外,还强调了豪族对司马氏父子的支持。

“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回忆自己的家世时这样说。

“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史书上这样评价司马懿。

司马懿,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祖宗三代都是高官,司马懿兄弟八人号称“八达”。

世代高官、儒学传家,这正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典型特征。

司马氏的姻亲也多世家大族:司马懿的岳母河内山氏,是司徒山涛的祖姑母;司马师的妻子泰山羊氏,是羊祜的姐姐;司马昭的妻子东海王氏,是王肃的女儿;司马懿的女婿是京兆人杜预。

高平陵政变的鲜血,洗刷掉了曹魏政权庶族寒门代表的成分,掌握了朝政的司马氏家族,成为世家大族政治上的代表,因此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政归司马氏。高平陵之变后,朝政大权掌握在了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任大将军,曹魏政权继续向司马氏倾斜。

嘉平六年(254年)十月,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年仅十四岁的曹髦为新皇帝。

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继续掌管朝政,他毫不掩饰称帝的野心。在他的眼里,少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喜欢诗文、书画的文弱皇帝,却以他最果决、最悲壮的方式,向司马氏发起了最后反击。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清刻本《三国志演义》中的司马师与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曹髦临死前留给世人最著名的一句话。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的一天,不想坐等被废黜的曹髦,率领几百名侍卫和奴仆冲出宫门,亲自去讨伐司马昭,以一种最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曹髦之死,意味着曹氏的最后一次反抗也以失败告终。

曹氏衰落了,但魏国统一天下的雄心没有停止。没有后顾之忧的司马昭开始实行更大的计划,他确定了先灭蜀汉、后灭东吴的大战略,来结束天下三分的局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沈伯俊

经过父子兄弟三代的多年经营,司马氏巩固了他们对曹魏政权的控制,此时蜀汉政权也已经走上了末路,已经相当的衰弱了,所以司马氏接受钟会等人的建议,决定伐蜀。

平蜀之战。川蜀之地,天府之国,这里的人们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闲适自在的生活。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末期,当司马昭已经开始对这片富庶的土地虎视眈眈之时,蜀国朝野上下都还没有意识到强敌的野心。当时的蜀国,经过刘备、诸葛亮等人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但才能平庸的君主刘禅却没有发现,蜀国此时已是矛盾重重。

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年),大将军费祎在一次宴会上被魏国降将刺杀,姜维接任大将军一职,之后便不顾国力多次伐魏,结果败多胜少,所能指挥的军队最后只剩下不到一万人。

刘禅则背离了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忠告,宠信宦官黄晧,纵容他干政弄权。掌管蜀国内政的尚书令陈祗与黄晧勾结起来败乱朝政。蜀汉迅速进入了混乱和腐败的时期。

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当这位才能平庸的君主来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游玩时,蜀国已是内忧重重,臣子们也早已失去了与魏国一争天下的雄心,这一切,都为司马昭灭蜀提供了良机。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沂南画像石上的“大傩舞”

司马昭派镇西将军钟会都督汉中,准备伐蜀。战争一触即发,姜维紧急上书刘禅,希望加强防范。然而,黄晧却搞起了鬼神巫术那一套,说魏军绝不会进攻,让刘禅把姜维的奏章压下。

而此时,曹魏却已开始排兵布阵:钟会率领十万主力大军取汉中;长期驻扎在关中地区的邓艾,领兵三万牵制姜维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再率军三万,攻击姜维后方。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出的这三路强军向蜀国展开了攻势。

剑门雄关,自古就是川蜀大地的重要军事屏障,此时也成为了魏军无法轻易突破的天险。蜀军在这里把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了这样一道天险扼守门户,蜀汉君臣对魏军的军事行动并不是特别担忧。

战争持续了两个多月,剑门关依然强攻不下,眼看三万大军就要断了粮草,钟会不得不萌生了退兵的念头。然而,老将邓艾却在此时上书司马昭,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

十月,中国西部的天气已非常寒冷。邓艾率兵穿过无人防守的阴平山区。沿途七百里杳无人烟,悬崖深谷,奇峰突起。将士们凿山开道,邓艾身先士卒。这是一次艰险而杰出的军事行动,二十多天后,魏军有如神兵天将,突然出现在江油蜀军的面前。

蜀军毫无防备,不战而降,拿下江油之后,曹魏大军便直逼成都的门户——绵阳。

当年邓艾奇袭绵阳之时,遇到守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恶战中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兵退绵竹,最终在这里双双战死。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这对英烈父子,特为他们修建了一座祠堂,供后人祭奠。然而,诸葛亮祖孙三代为蜀汉江山肝脑涂地,也未能阻挡一个平庸皇帝将江山葬送。

邓艾攻破绵竹之后,成都门户大开,蜀军全线溃败。毫无准备的蜀国君臣乱作一团,百姓纷纷出城避难。刘禅束手无策,选择了投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沈伯俊

邓艾奇袭江油这一仗,使得他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主动,完全打乱了蜀汉的军事部署,而且蜀汉之后再也无险可守……由此看来,奇袭江油,不仅是曹魏灭蜀的关键一战,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期出奇制胜的一个经典战例。

存在了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就这样戏剧性地灭亡了。在今天成都市的武侯祠,刘备、诸葛亮等蜀国君臣被后代供奉着,一个个风云人物凝固为塑像供后人瞻仰,大殿中央的刘备庄重安详,在他左侧是孙子刘谌的塑像,而右侧却是空空如也。这里曾是安放刘禅塑像的地方,然而作为亡国之君,他在众人的争议声中,三进三出这座宗庙祠堂,直到今日,仍被人们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带到洛阳,封为安乐公。司马昭让他参加宴会,故意让人表演蜀国歌舞,蜀国人都很伤感,唯独刘禅有说有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司马昭问他还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乐不思蜀”。

金陵王气黯然收。司马昭灭蜀,为其取代曹魏增加了政治资本。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之位。几个月后,也就是咸熙二年(265年)的十二月,司马炎逼迫小皇帝曹奂“禅位”给他,宣告就皇帝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晋武帝司马炎

蜀汉归降,王朝建立,军队士气正盛。西晋挟此余威,顺势攻打东吴,成就统一大业看起来已如箭在弦上,然而晋武帝却决定暂时搁置伐吴之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沈伯俊

为什么没有出兵?首先,西晋建国需要有一段巩固期,他们巩固司马氏权力的道路充满坎坷,经历了几次大的斗争,经历了几次血腥的屠杀。其次,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江自古号称天险,西晋君臣对越过天堑,消灭孙吴有畏难情绪。第三,在一个时期内,孙吴政权还是比较稳固的,没有给晋武帝提供“敌营内乱”这么一个机会。

按兵不动的西晋是在等待一个时机。此时吴帝孙晧刚刚即位,他抚恤百姓,开仓赈贫,放生珍禽,一派明主风范。然而很快,孙晧就让吴国的君臣们失望了。

孙晧本性的暴露,让东吴朝野上下笼罩在恐惧的阴云中。

在孙晧的命令下,京城建业大肆修造宫殿。民众服役,不胜其苦。正直的大臣上疏劝谏,孙晧根本听不进去。

孙晧还下令,所有大臣家里的女儿,到了十五六岁就要任他挑选,选剩下的,才准许出嫁。

此外,皇宫里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暗藏杀机的鸿门宴,大臣们的言语举止一有差错,就会被记录下来,被孙晧处以种种酷刑。

孙晧的暴虐统治激起了人们的反抗,甚至发生了近万人参加的暴动,一直打到了建业城外三十里。还有很多人选择叛逃到晋朝,其中甚至包括吴国的宗室。

消息不断传送到西晋朝廷,咸宁五年(279年),也就是西晋取代曹魏之后的第十五年,主张伐吴的声音又高涨起来,为首的是大将杜预与王濬等人。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纪年简牍,反映了孙吴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和经济关系等情况。

然而以贾充为首的朝廷重臣,却以边陲不安定为由依旧反对伐吴,一场激辩在晋武帝面前上演。然而这一次,晋武帝站在了主战派一边。面对贾充、荀勖等人的苦苦劝阻,晋武帝勃然大怒,下令举兵,讨伐东吴。

咸宁五年十一月,西晋大军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大举伐吴。晋武帝任命贾充为名义上的大都督,实际统帅军队的,则是杜预、王濬等人。浩浩荡荡六路大军,大举伐吴。

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率军自下邳直趋涂中。

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自寿春向江西方向进军。

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自安城向武昌方向进军。

平南将军胡奋自新野向夏口进军。

晋军主将、镇南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直趋江陵。

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率水师自巴蜀浮江东下,直趋建业。

在晋军强大的攻势下,吴军节节败退,江陵等重镇相继被攻克,各地官吏纷纷投降。吴国朝野上下都明白,亡国的命运就要降临了。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长沙出土的晋持刀武士俑

六路大军中,王濬这一路最为勇猛。他率领八万水军,乘坐高大的战船,从益州沿长江顺流而下,相连百里,浩浩荡荡,一时间“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吴国水军完全被这种气势镇慑住,节节败退。晋军顺江而下,所向披靡,攻克夏口、武昌,直奔吴国首都建业。

孙晧只能像刘禅一样,将自己绑起来,出城投降。

吴国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大业。

西晋统一之后,东吴的末代皇帝孙晧也和刘禅一样被安置到了洛阳,然而相比乐不思蜀的刘禅,他还多少保持了些昔日君主的气概。一日,晋武帝在洛阳接见孙晧,指着座位说:“我设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很久了。”孙晧针锋相对,说:“我在南方,也设了一个座位等待陛下。”

三年之后,孙晧死于洛阳,死因可疑。而十二年前,蜀汉后主刘禅同样死在洛阳,寿终正寝。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魏国末代皇帝曹奂,于西晋末年在许昌去世。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西晋骑马仪仗俑,长沙金盆岭出土。

经历了无数战乱的洛阳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西晋时期的遗迹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曾经在东汉末年见证了一个统一的王朝一分为三;六十年之后,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也在这里终结,天下再次合三为一。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在统一的版图上前行太远。

纸醉金迷的“太康盛世”。晋武帝太康年间,由于天下统一,战乱结束,加上课田制等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出现了“太康盛世”。干宝在《晋纪·总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民乐其生,百代之一时矣。”

干宝的论述多溢美之词,如“天下无穷人”“民乐其生”“百代之一时”,均系夸大。如果说太康盛世存在,也是世家大族的天堂。

西晋王朝依靠世家大族建立起政治、文化秩序,依靠他们进行统一战争,当然要给他们优厚的回报。

把曹魏以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推向极致,是对世家大族政治上的回报。负责向中央推荐候选官员的中正几乎全都由世家大族担任,选才标准基本上就是门第高低和出身贵贱。官场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官吏按照品级占有土地是对他们经济的回报。第一品可占五十顷,每品递减五顷,一直到九品。官吏还有按照品级使亲属获得免除徭役赋税的权利,最高者可惠及九代,低者也可以三世受益。

相对丰富的物资供给,特殊利益的保障制度,太平盛世的享受心理,三者共同作用,使当权者骄泰之心顿生。

灭了东吴之后,晋武帝认为已太平无事,命令各州郡不再保留军队,他效仿周朝,将许多土地分封给皇室成员。在晋武帝太康年间,社会的安定和富足,使西晋呈现出了所谓的“太康盛世”。晋武帝和他的群臣们都开始飘飘然起来,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开始了。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明人绘《宫中图》

作为开国之君,晋武帝在一统天下之后似乎再没有了什么追求,整天游乐、宴饮。晋朝后宫人满为患,宫女数量多达万人。如何万里挑一,竟成了晋武帝的大难题,他乘坐着羊拉的车子,羊走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吃住。为了邀宠,宫女们将竹叶插在门上,用盐水洒地,以便将皇帝的羊车吸引过来。

世家豪族攀比斗富之风盛行。太傅何曾,每天的饭食要花掉一万钱,纵使如此,他还在感慨“没有什么能吸引我下筷子”。

达官显贵们则继承了曹魏时期兴起的清谈之风,这些本该负责政事的高官,却一边享受富贵,一边畅谈林下风流,把勤于职守当成可耻的事。

皇帝荒淫,官场糜烂,清谈盛行,很快把西晋推向了衰落。太平盛世的表象下面,各种矛盾都在暗中积累。各封地建立的军队成了西晋灭亡的祸根。

洛阳学者 徐金星

晋武帝在位的时候,为了镇压异姓功臣,同时为了镇压吴、蜀及西南、东南的势力,他想了个办法——分封。他分封了二十七个皇室宗室为王,而且他还允许这二十七个王拥有军队,这就埋下了祸根。

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变乱首先从宫廷里爆发了。

永熙元年(290年),太子司马衷即位,就是晋惠帝。这位糊涂愚蠢的皇帝成了皇后贾南风的傀儡,王朝大权很快落在了贾南风手里。在她的唆使下,司马氏诸王自相残杀。

贾南风甚至还杀害了惠帝的太子。贾南风的恶行,引起了诸王和朝臣的不满。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起兵入京,杀死贾南风等人,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291年到306年,先后有八个当初被晋武帝分封的王加入争夺权力的混战,这就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数十万人。这是一次皇族内部争夺权力的混战。历史上统治者内部的争权斗争屡屡见诸史册,但像这样历时长久、死亡众多的变乱却不多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批寒门人士在其中推波助澜。他们欢迎动乱,希望动乱规模越大、时间越久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打破现有的社会秩序,他们的不平等待遇才有改变的可能。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清刻本《晋惠帝昏庸》

八王混战,军民死亡数十万,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曾经繁华的京都洛阳,已是满目疮痍。战争以及相伴而来的天灾,迫使人们大规模流亡,原有的社会秩序在动荡中解体。流民众多,盗贼群起,而州郡缺乏军队和武器,没有办法控制局面。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爆发,奔突于社会地壳下的不满岩浆,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

元康九年(299年),益州爆发了大规模流民反抗。“八王之乱”进入尾声的时候,流民领袖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帝。统一的西晋王朝开始分裂。

西晋的内乱,给了晋朝境内的诸多游牧民族武装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开始谋求建立自己的政权。率先发难的,是匈奴贵族刘渊。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十六国后赵“大赵万岁”瓦当,邺北城遗址出土。

身为贵族的刘渊长期居住在汉族政治文化中心,熟读史书、兵书以及儒家经典,深受汉文化影响。“八王之乱”中,刘渊趁乱逃离洛阳,跑到左国城,五部匈奴共同推举他为大单于。304年,刘渊建立汉国。

从刘渊开始,百余年间,生活在西晋西部、北部及东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与中原王朝对峙,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五胡乱华”。

随着刘渊势力的扩大,各地起事的队伍纷纷投到他帐下,其中包括奴隶出身的羯族人石勒。在接下来与西晋军队的战争中,石勒成了决定西晋命运的关键人物。

永嘉五年(311年),石勒率领铁骑,在宁平城展开了一场大屠杀,死者多达十余万。不久,石勒、王弥同刘曜一起会攻洛阳,同年,刘曜攻克长安,西晋的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袒肩露背,口衔玉玺,乘坐羊车,以最屈辱的方式求降。这时距晋武帝击灭东吴、统一全国,仅仅过去了三十七年。西晋灭亡。

洛阳学者 徐金星

长期的战乱使西晋王朝元气大伤,洛阳周围黄河流域经济崩溃,广大的人民群众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生活不下去了。这就造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按一户五口人计算,当时人口是七百万,这七百万人口中就迁走了九十万,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是文化程度最高的,这样一些人南迁了,从此以后,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心也开始逐渐南移了。

在距离洛阳不到四十公里的偃师市,矗立着一座中原客家人南迁纪念碑。西晋末年,带着对昔日荣耀的无比眷恋,大批中原世族和民众纷纷离开家园,从洛阳城向南大举迁移。而此时的北方已成为五胡等游牧民族激烈纷争的历史大舞台。

通史五卷——西晋统一

画像砖《牛车行进图》,牛车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相当普及。

三国鼎立持续了六十年,西晋的短暂统一却还不到四十年。随着西晋的灭亡,中国再次陷入大分裂的漫漫长夜。这是一次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局面更复杂的大分裂,持续了将近三百年,直到隋王朝再度实现统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500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