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4 00:44:19 0


魏甘露五年(260),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司马氏集团的势力愈加强大了,在魏国的地位也愈加巩固了。而当时三国中的另两国愈来愈衰弱下去。司马昭明白,统一全国的时机到来了。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晋武帝司马炎像

在三国中,蜀汉最弱小,因此,司马昭决定先取蜀汉。263年,司马昭派钟会率兵十余万进攻汉中,又派邓艾率兵三万余牵制驻在沓中(今甘肃临潭县西南)的姜维军。姜维军看大势不妙,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这样,邓艾就乘势凿山开路,攻入成都平原。蜀汉后主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就投降了。司马昭灭蜀汉,用兵还不到三个月。这一过程证实了司马昭在事先说的“取蜀如指掌”的预言。

有趣的是,后主刘禅投降后,被举家东迁到洛阳,成了“安乐县公”。司马氏在生活上对他优厚以待,司马昭宴请他的时候,还在席间演出蜀地杂技,别人都感到悲怆,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这就是“乐不思蜀”这一典故的出处。

司马昭本准备过后即灭吴。想不到他自己在咸熙二年的八月因积劳过度而去世了,他活了五十五岁。

司马昭死后,他的长子司马炎在当月就继承了晋王之位,并当起了魏国的相国。这时,一切国事都由司马氏说了算,朝中的大小官员实际上形同虚设。到十一月的时候,太保郑冲上了一道魏帝禅位于晋王的策书。他说,现在“晋德既洽,四海宅心”,还是“钦顺天命”,禅位于晋王吧!郑冲一提出,百官全都和议。司马炎礼让了一番,也就当起了皇帝来了。他就是晋武帝。这事发生在魏灭蜀汉后两年。

晋国建立起来了,但全国还没有完全统一。280年,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攻吴。吴国民众受够了战乱之苦,不肯为腐败的东吴统治者卖命。像攻蜀一样,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吴主孙皓投降了。这时全国复归统一了。

晋武帝在位凡二十五年,总体来说比较平稳安定。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切实措施,这个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相当发达,所制铁器有锄、斧、凿、釜等农业和手工业及生活用具,还有各种兵器。地主庄园内也多冶铸铁器。三吴地区是青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瓷器多饰以莲花纹,光泽度也在不断提高。由于瓷器的大量生产,部分陶器、金属器和漆器,已为瓷器所代替。太康年间(280—290)成为相当繁荣的小康时期。晋武帝的建国方略大致上有如下数项。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四系带盖双鸟盂(西晋,南京西岗出土)

罢州郡兵。州郡兵的大发展,起于镇压黄巾起义之时,之后愈演愈烈。州郡军队不只是地方割据的凭借,也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灭吴后全国统一,晋武帝令州郡官解除兵权。兵役一直是汉末以来农民最沉重的负担,三国的兵员与人口数不成比例。悉去州郡兵的诏令一出,使农民除去了地方兵役之苦,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罢屯田。在三国时期普遍实行的屯田制,由于豪强大族的兼并,由于在管理体制上本身的军事组织形式,由于剥削过重,耕地农民得不到实利,屯田客实际上沦为终身服兵役的半农半兵的特殊农民。由于有悖于民众的意愿,屯田已自然而然地一点点趋于破坏了。管理屯田的典农官都是武职,久而久之,不只鱼肉百姓成性,还自然而然地雄霸一方。而世家大族经常会强霸屯田土地,比如大族何晏就一度“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以为产业”(《三国志·魏书·曹真传》)。农民不堪负担,从屯田上逃逸的事比比皆是。晋武帝即位前后,两次下令罢屯田制。“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校尉)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罢屯田令一实施,农民得以解放,而且那些典农官也得到了妥善安排,实在是皆大欢喜的事。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耕种图砖画(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新城1号墓出土)。此图右上方有朱书“耕种”二字。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采桑图砖画(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新城5号墓出土)。此图表明河西地区不仅是“丝绸之路”必经之道,也是蚕桑种植之地。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牧马图砖画(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新城5号墓出土)。此图牧马人为少数民族,表明河西地区在魏晋时期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

实施占田法。平吴以后,天下已经统一,把民众人为地分为自耕农和屯田客的屯田制也取消了,于是就开始实施起“占田法”来,使全体农户成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对占田的“占”字,学者有多种解释,其实简而言之,就是在国家指导下让农民比较均衡地占有一定的土地,并承担一定的义务。“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为了严格起见,规定了丁男、丁女等的年龄界限,“男女年十六岁已上至六十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晋书·食货志》)。

我国早就有一夫一妇耕田百亩的理想,占田制使在战乱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有了土地,使屯田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男占田七十,女占田三十”,不正是“户占田百亩”的理想的体现吗?过去的屯田客是四六或五五分成,现在上缴了一定田赋以后都是自己的了,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命根是土地,现在通过实行占田制“占”有了土地以后,那种小农的自豪感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占田课田制度究竟实行了没有,或实行到何种程度,有点说不太清楚了,史书上也说得模模糊糊。好直言谏争的齐王司马攸在太康年间说:“计今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加附业之人复有虚假。”又说,“今宜严敕州郡,检诸虚诈害农之事,督实南亩,上下同奉所务。”(《晋书·司马攸传》)史书上称司马攸是太康年间“总统军事,抚宁内外”的关键性人物,他说的当不是假话。当然,下面的人不完全按占田制的规范去做,也不一定是坏事。占田制规定的一夫一妇占田百亩、课田七十亩,这只是个下限。上限多少呢?没有说,这等于说你可以随意去垦荒。正如司马攸说的,“今地有余羡”,有人去垦荒总比让它抛荒在那里好吧!笔者倒同意这一种说法:“占田制课田制,只是一种意在督促农户加辟耕地的赋税制,是有利于生产的。”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青瓷神兽尊(西晋,江苏宜兴周墓墩出土)

在推行占田制和其他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措施后,晋太康年间一度出现了繁荣景象。“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晋书·食货志》),还说其时“牛羊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这恐怕是说过了头,但从中也可见其时生产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标志是人口的增加。据记载,太康元年(280)西晋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晋书·地理志》)。占田实行后的第三年(283),国家领“户有三百七十七万”(《三国志·魏书·陈群传》),一下多出了一百三十多万户,增加了二分之一强。虽说记述可能有夸大与溢美之处,但人口大大增多是有根据的。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褐斑青瓷钵(西晋,南京西岗果木场出土)

细说历史——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东晋越窑鸡头执手壶(广东省博物馆藏)

但是,即使在太康年间,世家大族的土地、财产、特权,也始终没人敢触动,这与晋皇室本身的士族身份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5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