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悲歌——桓温灭汉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15:33:30 0


创建成国的李雄在位三十一年,已经死去。死前,他将帝位传给了哥哥李荡的儿子李班。李班是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多愁善感,因为李雄传帝位给自己,他心怀感激,整日在灵房里哭哭啼啼,将政事交给了叔叔李寿处理。李雄的儿子李越恨父亲把帝位传给别人,发动政变处死了李班,拥立胞弟李期为皇帝。原先帮助李班掌管政事的李寿为求自保,先发制人,处死了李期、李越哥俩,随后又将李雄子孙杀得鸡犬不留,并纵兵淫遍李雄一门妇女,自己称帝。

当时,有人劝他不要称帝,改称成都王,向东晋称藩。

李寿不甘心,让占卜师给他算命。

占卜的结果出来了,说是:“可做数年的天子。”

李寿由衷地笑了,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天子做一天也够了,何况数年呢!”

改日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汉,改元汉兴。

因为该汉国来源于成国,史称“成汉”。

这个时候的形势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极其相似,石虎居北,势如昔年的曹魏;东晋踞坐东南,仿若孙吴;成汉则一如蜀汉。

李寿接到石虎共约瓜分江南的信,大为兴奋,征集兵粮,准备联合后赵进攻东晋。可是众人无心征战,一齐跪下要求停战。李寿无奈,只好中止了行动。

停战令发出,万千兵将山呼万岁。

由此可知,成汉国内的反战、厌战情绪已经很浓了。

不过,石虎要联合成汉进击东晋的战略是很有道理的。

东晋的都城建康,乃是虎踞龙盘的形胜之地,凭借长江天堑与北方政权对峙,在地理上占据了很大优势。

而要平灭江南,晋初名将王濬已做出了很好范例——自长江顺流而下。

石虎这样的粗人尚且能看出这个问题,东晋内部能看出这个问题的就更不乏其人了。

大英雄桓温便是其中之一。

桓温的父亲桓彝是温峤的好友。桓温刚出生不久,温峤见了,奇道:“这个婴孩骨骼不凡,让他哭一下,我听听哭声。”待听到哭声,不由大赞:“真是天降英才!”

桓彝因此以温峤之姓为儿子取名:温。

王敦之乱,桓彝由温峤举荐到重镇宣城任内史,颇有惠政,为百姓所爱戴。苏峻乱起,桓彝不顾自己兵力寡弱,毅然赴难,为国尽忠,时年五十三。

桓彝被害时,桓温年十五岁,得知杀害父亲的主谋乃是泾县县令江播,夜夜枕戈泣血,誓报父仇。

三年过后,江播病逝,他的三个儿子居丧,将刀放进手杖中,防备桓温报复。

饶是如此,桓温仍然不顾凶险,一身白衣素缟,自称是吊丧客人,在守墓的庐屋里先杀了江播长子江彪,随后又追杀了江播另外两个儿子,为时人所称叹。

桓温为人豪迈,有英雄气概,姿貌奇伟,脸上的雀斑不多不少,正好七颗,隐成北斗七星之象。他的朋友刘惔就慨叹:“桓温眼如紫石棱,须发如刺猬毛,乃是仅次于孙仲谋、司马懿之流的人物。”

既是忠良之后,又是节烈孝义之人,长了这不同寻常的相貌,兼具古时侠士豪客的风度,晋明帝将他选为南康长公主的夫婿,拜驸马都尉,袭其父爵万宁县男。授琅琊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桓温的父亲桓彝生前与国舅爷庾亮是好友,桓温本人则与庾亮的弟弟庾翼相交甚密。两人相约,要安定天下,匡国济民。

庾翼曾经对晋明帝推荐桓温,称:“桓温少有雄才大略,希望陛下不要把他当作平常人看待,也不要当作平常的女婿,要像周宣王对方叔、召伯那样,委以复兴重任,让他弘扬大道、匡济时局,完成艰难事业。”

苏峻之乱平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温峤、陶侃、王导、庾亮等风流人物相继辞世,庾翼执掌了东晋政府大权。

接着几年,二十二岁的晋成帝病逝。庾翼和兄弟庾冰一并拥立成帝的同母弟司马岳继位,是为康帝。康帝命薄,不到两年,又逝,年仅二十三岁。

王导的妻甥何充按康帝的遗诏拥戴康帝两岁的儿子司马聃继帝,是为晋穆帝。

庾氏一族在何充的排挤下,渐渐失势,庾冰、庾翼相继黯然逝世。

庾翼临终前曾上表朝廷,想让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替自己荆州刺史的职位。

政敌何充自然不肯遂其遗愿,声称:“荆州乃国家的西大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近蜀,地势险阻,周旋万里,得荆州民众则中原可定,失荆州民众则社稷可忧,岂是庾爰之这类白面少年可掌管得了的?”

庾爰之既然不能接任重任,那么,谁能接任呢?

经过反复权衡,最后,何充拍板:“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气干,荆州之任,非他莫属!”

于是,朝廷诏下,以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到了荆州,桓温为了防患于未然,决定兴兵伐蜀,灭掉位于长江上游的成汉伪政权。

成汉的李寿自从得到了石虎的信件,虽然没有应命出征东晋,但已经和石虎勾搭上了,听回来的使者说起石虎的奢华生活,艳羡不已,遂处处仿效,大修宫室,广选宫女,稍不如愿就杀人立威,蜀地人民困苦不堪,而李寿本人也因为沉迷酒色,身体淘空,于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挂了。继位的是他的儿子李势。

李势比李寿更加严酷残暴,横征暴敛,国内动荡不安,暴乱此起彼伏。

而对于桓温伐蜀的提议,荆州僚佐持反对意见者十之八九。理由是蜀道险远,成功系数太小。

江夏相袁乔却对桓温说:“经略天下这样的大事,自然不是与任何人都可以商议的。智者心中有数,行事则无漏算,大晋之患,无非石胡、西蜀二寇,蜀地虽险,势力却远逊于羯胡。想要除寇,自然先易后难。原本逆流万里而上,经历天险,敌人可能有所防备,胜算不大。偏偏李势无道,民心已散,其已死到临头,仍自恃险远,不修战备,若选出一万精兵,轻装急进,等到他们得到消息时,我军已逾过其险固隘口,李势可一战而擒。议论者所担心的,不过是我大军西进,北方胡寇会趁机攻掠。这种看法,似是而非。盖因胡人虽知我军万里征战,却也料我内地必布下重兵防备,定然不敢轻动。退一万步说,纵使胡寇冒险来攻,沿江守卫部队足以拒守,必无后患。而蜀地富庶,号称天府,当年诸葛亮据此即能抗衡中原,今日必不能留之成为我国大患,李势据守上游,又极度容易成为我们的敌人。如果袭取蜀地,拥有该地人众,实为国家之福。”

当下桓温不再迟疑,于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年底,上表伐蜀,未等朝廷明诏,已提兵出发。

对于桓温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文武朝臣议论纷纷,集体悲观。

唯独那个曾盛称桓温乃是孙权、司马懿一类人物的名士刘惔对这场军事行动显得非常有信心。

有人问他,这却是何故?

刘惔笑嘻嘻地说:“桓温是个赌博高手,每赌必下大注,每下,必有百分百的胜算。由此可知,蜀地必为其所得!”

切!看着刘惔那一副恶作剧的笑容,大家恨不得乱拳将他打扁。

不过,刘惔很快收起了笑容,说:“桓温克蜀之后,势必专制朝廷。”

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三月,桓温的兵马到达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北),有人建议两路并进,以分散贼势。袁乔却说:“现在我军深入万里之外,处于死地,士卒无反顾之心,人自为战。若军分两路,兵力不一,万一一路蹉跌,大事休矣。不如全军合力而进,丢掉炊具,带三天的干粮,必然能取胜。”

桓温大为赞同,他下令全军轻装前进,直扑成都。

李势得知晋军杀来,赶紧集结大军抵挡。

但晋军已是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气势如虹,连战连捷,一直杀到成都城外十里。

李势又惊又急,只好硬起头皮,将自己的棺材本甩出,倾全城之众于成都西南的笮桥与桓温决战。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会咬人。

李势抱了必死之心出战,晋军几乎抵挡不住,晋参军龚护战死沙场,立马于中军的桓温也差点被流矢射中。

桓温顶着压力,继续击鼓催进,经过数次反复的拉锯战,蜀军终于崩盘,李势在乱军的裹挟下逃往葭萌。

桓温挥军昂然进入成都。还来不及整军追击李势,李势已派人送来了降表。

成汉一朝自李特于太安元年起兵,到此经六世,享国四十六年。

桓温着人将李氏一族送往建康,自己留驻成都一个月,在当地举任贤能,又以成汉旧臣王誓、常璩等人作为自己的参军,好生安抚当地人民,待蜀境全定之后,才振旅还师江陵。

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桓温以平蜀之功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插一闲笔,李势之妹,珠圆玉润,国色天香,长发委地,倾国倾城,桓温将之收为偏室。正妻南康长公主得知,妒火中烧,提刀赶往藏娇的金屋,看见李娇娘临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发,神色娴正,辞甚凄婉,恍若天人,不觉手中的利刀呛啷落地,上前一把抱紧,失声叫道:“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指桓温)。”成语“我见犹怜”,即出于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9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