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14:19:02 0


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

北魏 “传祚无穷”瓦当

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

魏收《官氏志》于北魏初年典制记述甚简,官名之散见于纪传而志中无可稽考者比比也。盖自昭成帝时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即于鲜卑旧制以外杂采魏晋官号。其后因时制宜,屡有增损。而胡汉糅杂,无复系统,宜伯起之不克详纪,吾侪今日更难辨其统属及职掌。高祖汉化,尽汰旧俗,太和中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始收整齐划一之功。太和二三年复次职令,世宗初颁行,以为永制,《官氏志》兼收两令,谓“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然有非勋品亦非流外,自魏初讫其亡于高氏百七十余年间未尝废罢之领民酋长,《官氏志》亦付缺如,斯伯起无所逃其疏漏之咎矣。《官氏志》又云:

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似魏之境内唯有志所记“诸部”,而诸部又俱经太祖散为编民者。《魏书》八三上《贺讷传》亦云:

代人……其先世为君长。四方附国者数十部。……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而《北史》九八《高车传》:

道武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 [214]

可知太祖之分散诸部固有例外,且粗犷难驯不列为编民者又不止于边徼之高车而已。如并肆汾晋冀定安诸州之山胡、蜀、丁零莫不皆尔,其变叛史不绝书。《魏书》一九上《元遥传》:

〔肃宗时〕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又以诸胡设籍,当欲税之,以充军用。胡人不愿,乃共构遥云取纳金马。 [215]

既无籍贯,知亦别为部落矣。此就“粗犷不任使役”之异族言,尚有与魏同出之鲜卑及服属于鲜卑之部落,散处魏境,未同编户。出《官氏志》所记诸氏之外。领民酋长者实为此类部落之酋帅也。

魏刘玉墓志:

弘农胡城人也 [216] 。远祖司徒宽之苗,其中易世举一足明。值汉中讥(?)匈奴之患,李陵出计(讨?),军炡(势?)不利。遂没虏廷,先人祖宗便习其俗。婚姻官带与之错杂。大魏开建,托(拓)定恒代。以曾祖初万头大族之胄,宜履名宦,从驾之众理须督率。依地置官为何浑地汗。尔时此班例亚州牧。

案刘宽弘农华阴人,见《后汉书》五五本传。志称宽后自是攀附。且依志文似宽翻在李陵之前者,尤其牵合之证。大抵魏晋以来北边外族入中国多喜冒称汉人后裔,从李陵没于匈奴。后世李太白之以西域人自称凉武昭王后裔窜逐条支者,即此故技。刘初万头之为胡人可以无疑。以玉定居弘农胡城,遂牵合弘农之刘宽为远祖耳。初万头率其部落从驾,遂因其地立何浑地汗之官号以命之。汗乃王侯贵人之尊称,当时此类当复不少。领民酋长之称虽是汉名,实亦给与此种部落酋帅之称号,犹何浑地汗之类也。《魏书》七四《尔朱荣传》:

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羽健世祖时卒,曾祖郁德祖代勤继为领民酋长。……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

尔朱羽健以领民酋长领其部落从驾,犹刘初万头以何浑地汗之称号率其部落从驾。《北史》六一《叱列伏龟传》:

代郡西部人也。其先为部落大人,魏初入附,遂世为第一领人 [217] 酋长,至龟五世 [218] 。……嗣父业复为领人酋长。……沙苑之败随例来降。周文帝以其豪门,解缚礼之。

《北齐书》二〇《叱列平传》:

代郡西部人也,世为酋帅。平……袭第一领民酋长临江伯。孝昌末拔陵反叛,茹茹余众入寇马邑。平以统军属有战功,补别将。

《北齐书》二七《破六韩常传》:

附化人,匈奴单于之裔也。……世领部落,其父孔雀世袭酋长。……时宗人拔陵为乱……孔雀率部下一万人降于尔朱荣。诏加平北将军第一领民酋长。……高祖起义,常为附化守,与万俟受洛干东归。……卒赐尚书令司徒公太傅第一领民酋长假王。

《地形志》附化郡属朔州,即怀朔镇所改。《周书》二九《高琳传》:

其先高句丽人也。……五世祖宗率众归魏,拜第一领民酋长,赐姓羽真氏 [219]

高琳北魏末年人,以三十年为一世计,上溯五世适当魏太祖时,与尔朱荣叱列伏龟传所记时代相同。皆世袭以领部落,与代北习俗无异。《尔朱荣传》称:

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 [220] 。……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食粮,助裨军用,高祖嘉之。除右将军光禄大夫。及迁洛后特听冬朝京师,夏归部落。

《洛阳伽蓝记》称尔朱氏:

部落八千余家,马有数万匹。……部落之民控弦一万。 [221]

割其地长为世业,与开国五等之封迥不同矣。

魏收汉人,北魏部落习俗盖非所悉,亦犹清朝汉人之不谙满洲制度。故《魏书》于高祖迁洛之前记述多所遗落,迁洛以后,凡涉及北族之事亦不完备。太祖虽分散诸部,如尔朱氏之比者决不止一二。其有领民酋长之号者固无论,并有不蒙此称而实别为部落者。如《北史》五四《厍狄干传》:

善无人也。曾祖越豆眷魏道武时以功割善无之西腊污山地方百里以处之。后率部落北迁,因家朔方。干……〔正光初〕除扫逆党,授将军,宿卫于内。以家在寒乡,不宜毒暑。冬得入京师,夏归乡里。 [222]

善无当今山西代县西北,北秀容当今朔县西北,相去不远。听其冬朝夏返,待遇亦同于尔朱。是厍狄之先亦未编户之部落酋帅 [223] 。《北齐书》二五《王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传》:

太安狄那人也。为小部酋师。父基颇读书,有智略,初从葛荣反。……礽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儁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礽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

据《地形志》太安狄那属怀朔镇所改之朔州,更从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之论左袵观之,其为鲜卑部落无疑。《北齐书》二〇《斛律羌举传》:

太安人也。世为部落酋长。父仅魏龙骧将军武川镇将。

《北史》五三《綦连猛传》:

〔尔朱〕兆败,猛与斛律羌举、乞伏贵和逃亡。及见获,各杖一百。以猛配尉景,贵和配娄昭。羌举以故酋长子,故无所配。

羌举之父以酋长而为武川镇将,犹尔朱羽健之拜散骑常侍,尔朱代勤之为肆州刺史,破六韩常之为附化守,尔朱新兴之官右将军光禄大夫,叱列平、叱列伏龟之以别将从征,厍狄干之以将军宿卫京师。大抵此类部落原蕃息于北边,经太祖之分散部落,高祖之革除旧制,而讫不动摇者,国家正赖之以捍御边境也。魏兰根所谓“国之肺腑,寄以爪牙” [224] ,肃宗正光五年诏书所谓“选良家酋帅,增戍朔陲” [225] ,莫非指此辈而言。《魏书》八《世宗纪》:

正始三年四月甲辰,诏遣使者巡慰北边酋庶。

元鸷墓志:

延昌中奉敕使诣六州一镇,慰劳酋长而还。

《魏书》九《肃宗纪》:

延昌四年九月己巳,皇太后亲览万机,诏曰:“……缘边州镇固捍之劳,朔方酋庶北面所委。亦令劳徕,以副其心。”

《魏书》一二《孝静帝纪》:

天平三年二月丁酉,诏加齐文襄王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大都督,以鲜卑、高车酋庶皆隶之。

《官氏志》:

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

北齐有领民酋长领民庶长之别(详下),《隋书·百官志》言“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则诸诏书所谓酋庶者岂指领民酋长庶长而言耶?《尔朱荣传》又言高祖以来为领民酋长,其父新兴转秀容第一领民酋长。盖北魏初年领民酋长之制已如北齐之有等级矣。

逮魏之末年,领民酋长见于史者渐多。然此辈固非自太祖以来世袭此职,十九系六镇乱后之北边雄豪。新立战功,朝廷欲以此传统之美称羁縻之,冀得其用。昔者部落性质固定,酋长之入朝从征及领方镇皆属暂时。今则酋长征讨出守而部落随之迁徙,甚者徒有酋长虚号,而无部民,与昔之拥部落而定居,世有其地者迥异。魏齐间领民酋长之可考者:

尔朱天光永安中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北秀容第一酋长。 [226]

叱列延庆代西部人也。世为酋帅。……仍从〔尔朱〕荣讨葛荣于相州。……葛荣既擒,除使节抚军光禄大夫假镇东将军都督西部第一领民酋长。 [227]
斛律金朔州敕勒部人也。高祖倍俟利以壮勇有名塞表,道武时率户内附。赐爵孟都公。……父那瓌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正光末破六韩拔陵构逆,金拥众属焉。……金度陵终败灭,乃统所部万户诣云州请降。即授第二领民酋长。 [228] ……为杜洛周所破,部众分散。金与兄平二人脱身归尔朱荣。……武定初……转第一领民酋长。……天统三年薨……赐……酋长王如故。 [229]
斛律光父丧去官。……〔天统三年〕秋除太保,袭爵咸阳王,并袭第一领民酋长。 [230]
斛律平为杜洛周所破,部落分散。及归尔朱荣,待之甚厚。以平袭父爵第一领民酋长。 [231]
高市贵善无人也。……迁卫将军光禄大夫秀容大都督第一领民酋长。 [232]
薛孤延代人也。……从追尔朱兆于赤谼岭,除第一领民酋长。 [233]
侯莫陈胡代人也,祖伏颓魏第一领民酋长。 [234]
王怀不知何许人也。……值北边丧乱,早从戎旅。……〔魏〕拜征虏将军第一领民酋长武周县侯。高祖东出,怀率其部人三千余家随高祖于冀州。 [235]
念贤……永熙中拜第一领民酋长。 [236]
梁御其先安定人也。后因官北边,遂家于武川,改姓为纥豆陵氏。高祖俟力提从魏太祖征讨。……〔从尔朱天光西讨〕除第一领民酋长。 [237]
刘亮中山人也。……父特真镇远将军领民酋长。 [238]
乞伏慧马邑鲜卑人也。祖周魏银青光禄大夫,父纂金紫光禄大夫,并为第一领民酋长。 [239]
刘懿宏农华阴人也。……起家□(原文为□)大将军府骑兵参军第一酋长。墓志。
张景略燕州上谷人,汉司徒华之后也。……祖骠骑大将军第一领民酋长文城公。 [240]
万俟普太平人,其先匈奴之别种也。……正光中破六韩拔陵构逆……率部下降。魏授从将军第二领人酋长。……高祖平夏州,普乃率其部落来奔。 [241]
齐高祖……与元天穆破邢杲于济南,累迁第三镇人 [242] 酋长,尝(当从《北齐书》作常)在〔尔朱〕荣帐内。……普泰元年四月癸巳,又加授东道大行台第一镇人酋长。 [243]
步大汗萨太安狄那人也。……正光末六镇反乱,萨乃将家避难南下,奔尔朱荣于秀容。兆败,萨以所部降高祖,以为第三领民酋长。 [244]
独孤信云中人也。……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民酋长。 [245]

《金石萃编》三二载焦延昌造象碑有:

祖父故曹乌(?)勾雷平莫将军第一领□(原文为□)酋长。

所缺当是民字。王兰泉据铭文比丘人名,定为与大统五年之曹续生造象记 [246] 同时同地所立,则所谓官第一领民酋长之祖父亦当在北魏末年未分东西以前也。刘师培《左厂集》六《北齐道能造象记拓本跋》谓武平元年比丘道能造象记有

使持节督定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本州大都督第一镇(当作领)民酋长广平郡开国仪同三司太宰厍狄干

之文,《北齐书》一五《北史》五四《厍狄干传》俱不载其曾任此职,疑亦在魏世也。

综观以上所列,领民酋长皆鲜卑或服属于鲜卑之敕勒、匈奴、契胡族,昭然可晓。唯王怀、念贤、梁御、刘亮、刘懿、张景略、齐神武、焦延昌之祖父八人为例外。然详细考之,此八人者或亦非汉族,或系胡化甚深之汉人也。《北齐书》一九《北史》五三王怀本传皆不言何许人。然从“率其部人三千余家”之语观之,恐非汉族。《周书·念贤传》不言其籍贯。《北史》四九以为金城枹罕人。然《元和姓纂》九去声五六岟念姓下云:“西魏太傅安定公念贤,代人也。”《古今姓氏书辨证》同 [247] 。则念贤固亦出自代北。梁御传言其先世官于武川,遂改姓纥豆陵,可见系完全胡化之汉族,疑亦统有部落。刘懿墓志称其“字贵珍”。其言“第一酋长”显系第一领民酋长之省。瞿中溶据志所叙先世及历官,考定刘懿即刘贵,《北齐书》一九有传,见《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一,其说甚确 [248] 。唯志称宏农华阴人,传谓秀容阳曲人,两者不同,而皆不言其胡人。瞿氏解释之曰:

又考唐《宰相世系表》刘氏临淮一望出自汉光武,后有名彦者,宋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疑即志所云祖给事也。又有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后。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左贤王卑裔孙库仁后魏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弟眷生罗,定州永安敬公,五世孙环雋北齐中书侍郎秀容懿公。以《魏书·地形志》证之,永安即阳曲所属之郡,秀容即敷城所属之郡,皆郡公也。疑刘懿实出左贤王卑裔之后 [249] ,作墓志者欲讳其裔出匈奴,故举旧望云宏农华阴人,且攀附临淮之给事为祖也。盖在魏其族实散居永安之阳曲及秀容之敷城,故史传误以阳曲隶秀容也。永安秀容二郡皆隶肆州,故高欢为除懿肆州刺史,后长子为肆州中正贬刺史,而第三子徽彦亦为肆州主簿也。且证以起家为大将军府骑兵参军第一酋长之文,其为出于匈奴左贤王之裔南部大人之族无疑矣。

一良案瞿氏之说是也。《北史》三一《高昂传》:

刘贵与昂坐,外白河役夫多溺死。贵曰:头钱价汉随之死。昂怒,拔刀斫贵。 [250]

亦足证刘贵实以胡人而任领民酋长。刘亮先世不可考,或亦刘玉刘懿之比耶?

张景略墓志见《金石萃编》三八。张华晋人,未尝官司徒,且其郡望是范阳方城而非上谷,足见附会。志又称景略“起家为魏帝内侍左右”。考《官氏志》称“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是内侍之职多用代北豪族。今考《魏书》所载任内侍左右者,如长孙肥、穆观、奚和观、奚拔、叔孙俊、屈观、谷浑、陆俟、皮豹子,任内侍长者如庾和辰、王树、安颉,皆非汉人。张景略疑亦出于鲜卑也。《魏书》《北齐书》《北史》俱谓高氏渤海蓨人,纪其世系,以为高欢祖谧徙居怀朔镇,累世北边,故习其俗,案诸史籍,高氏固以鲜卑自居,敌视汉族,其例至夥。如文宣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 [251] 。杜弼言鲜卑车马客,治国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讥我 [252] 。显祖又谓群臣:“高德政常言宜用汉人,除鲜卑,此即合死。” [253] 高欢尝谓六镇兵人不得欺汉儿 [254] 。文宣皇后李氏赵郡人,高隆之高德政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 [255] 。此外高氏及其亲近之北人诋毁汉人之例不一而足,兹不赘述 [256] 。高欢祖母叔孙氏当是鲜卑。其母韩氏或是步大汗氏所改之韩氏。高欢娄后亦代北人。《元和姓纂》十九侯娄姓有河南一望云:“《官氏志》匹娄氏改为娄氏,后魏平远将军娄内干女为北齐神武皇后。” [257] 《周书》一《文帝纪》三六《段永传》皆称娄昭为匹娄昭。侯景谓高澄为鲜卑小儿 [258] 。《隋书·五行志》上亦言“齐氏出自阴山”。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六八高允与神武为近属条谓允既是欢五世内从祖,而欢贵之后无所追崇,疑史有亡佚。案今本《北齐书·神武纪》出于《北史》,李延寿叙魏周隋俱详其先世,于齐则自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叙起,盖示缺疑之旨。魏收《魏书》修于齐世,故涂附高氏祖先世系。考《北齐书》二一高乾兄弟传称其渤海蓨人,山东豪右,为州里所宗敬。而齐神武与乾兄弟间乃全不见宗室戚属之关系。《北史》三一《高乾传》,载神武呼乾为叔父,昂传载神武使子澄以子孙礼见敖曹,与宇文黑獭自称王氏甥,目王褒王克为舅氏事绝相似 [259] 。故高欢之任领民酋长或以其本非汉人与?焦氏系中华固有之姓,然焦延昌造象碑有“父拔拔……祖母呼延……母呼延……”之文,似亦不可必其为汉族。魏显祖嫔侯骨氏墓志称“祖俟万斤第一品大酋长”,疑亦第一领民酋长也。

魏齐时又有所谓领民都将,领民都督者:

司马子如屈迹云中主簿,大行台尔朱梁郡王……假中坚将军领民都将。 [260]

步大汗萨父居,龙骧将军领民别将。……兆败,萨以所部降高祖。……元象中……累迁临川领民大都督。 [261]
武威牒舍乐少从尔朱荣为军主,统军,后西河领民都督。〔永熙二年〕尔朱兆败,率众归高祖。 [262]
石信乐陵厌次人也。……又除使持节……秦州刺史领民都督。转除三泉领民都督……俄除马邑总管领民都督。 [263]
傅伏太安人也。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 [264]

领民酋长之“民”本指各酋长所统部落,言其领于酋长,不同编民也。魏正光以后北镇扰乱,北人或随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辈侵掠,或避难流徙,展转南出。稽胡刘蠡升之称天子于云阳,亦驱恒代之人入南。然其中固不尽未同编民之部落,颇有鲜卑及中原豪族之久戍边鄙者。于是酋长之号不尽适用,而有领民大都督暨都督之称,犹领民酋长有第一二三之别。都将别将云者,疑又在都督之次,若酋长之下有庶长与?

《北齐书》一七《斛律金传》:

〔普泰二年十一月〕高祖南攻邺,留金守信都,领恒云燕朔显六州大都督,委以后事。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一北齐书斛律金传条:

此六州即神武所领六镇兵……但六州之名尚少其一,史有脱文,盖脱蔚州也。

据《北齐书》一八《孙腾传》:

〔普泰二年十月〕遂立中兴主,除侍中,寻加使持节六州流民大都督北道大行台。高祖进军于邺,初留段荣守信都,寻遣荣镇中山,仍令腾居守。

知斛律金所领六州大都督即是孙腾之六州流民大都督,与领民都督同其性质。当时高祖之根据地为信都,初与此六州之地无涉。六州大都督乃领流民,非如都督几州诸军事之比 [265] 。更考《北齐书》二四《孙搴传》:

〔兴和初齐世宗入邺辅政,〕时又大括燕恒云朔显蔚二夏州高平平凉之民,以为军士。逃隐者身及主人三长守令罪以大辟,没入其家。于是所获甚众。

钱氏谓斛律金传脱蔚州者信不诬。传云罪及“主人”,知其指北边诸州流亡南下,寄居东魏境内之人而言。盖北镇兵人自葛荣败后一部分入于尔朱氏,又由尔朱兆割配于高欢。但葛荣败后散居南境,而未编军籍者甚多,故兴和时高澄复搜招之也。所谓六州非尽六镇后身,亦不颛指此六州之人而言。六州流民大都督者,总领北人流民,自有六镇人在内,而以六州两字统括之耳。钱氏谓六州即神武所领六镇兵,未免失之于固。滨口重国氏《东魏之兵制》一文 [266] 论高氏得力于六镇兵人,其说自是,而释六州亦未得真谛也。其后或全举言六州领民都督,或止言六州,于是此二字遂成熟语。如《北史》七《齐显祖纪》:

天保元年夏五月改元,百官进两大阶,六州缘边职人三大阶。

谓六州人之戍边者,非谓缘边六州也。《北史》五五《唐邕传》:

〔河清中〕又奏河阳晋州与周连境,请于河阳怀州永桥义宁乌籍各徙六州军人并家,立军府安置,以备机急之用,〔武成〕帝从之。

据前引之《北齐书》四一《傅伏传》:

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当据《北史》五三补武字)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肕城。 [267]

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即河阳三城之一。周武攻河阴在建德四年,当齐后主武平六年,在唐邕建议之后。则傅伏之领民大都督,即领于永桥之六州军人。六州指北人,而领民云者即领北人。龙藏寺碑有“六州领民都督”则全举之也。

上文所列领民酋长之官大抵在北魏东魏之世,北齐只斛律氏父子一二人耳。然六州领民都督(每简称六州都督)则东魏北齐皆数见不鲜。

赵郡王琛永熙二年除使持节都督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高祖将谋内讨,以晋阳根本,召琛留掌后事,以为并肆汾州大行台仆射六州九酋长大都督,其相府事琛悉决之。 [268]

清河王岳天平二年除使持节六州大都督冀州大中正。俄拜京畿大都督,其六州事俱诣京畿。时高祖统务晋阳,岳与侍中孙腾等在京师辅政。 [269]
独孤永业〔武定中〕被简擢补定州六州都督,宿卫晋阳。 [270]
赵道德世宗嗣业……加中军将军行定州六州,又加镇东将军。……寻授持节南营州诸军事南营州刺史……加英雄城六州大都督。大宁初除仪同三司,又授定州六州都督定州中军都督。 [271]
赵郡王睿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六年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 [272]
段韶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 [273]
北齐常山义七级碑云,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仪同三司綦连公以天保九年造浮图。 [274]
冯翊王润〔为〕定州刺史。……开府王回洛与六州大都督独孤枝侵窃官田,受纳贿赂,润按举其事。 [275]
赵起天统二年除沧州刺史,加六州都督。 [276]
前常山六州领民都督内邱县散伯叱李显和。 [277]

据以上所引史文,定冀沧州南营州(治英雄城)刺史常山太守皆可兼六州都督。其专任此职者,如独孤永业赵道德,皆曰“定州六州”,是亦驻于定州。冯翊王润为定州刺史按举六州大都督独孤枝,以在其管内也。盖山东河北之冀定沧瀛诸州本较并肆一带为肥腴,魏太宗时京师民饥,分民诣山东三州就食,出仓谷以廪之 [278] 。元晖上书论政要,一则曰:“河北数州国之基本。”再则曰:“国之资储唯藉河北。” [279] 长孙稚亦谓“冀定二州且亡且乱,常调之绢不复可收。仰惟府库有出无入,必须经纶,出入相补。……略论盐税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于畿甸” [280] 。正光五年破六韩拔陵反,孝昌元年大为蠕蠕主阿那瓌所破。《北史》一六《广阳王深传》:

拔陵避蠕蠕南移渡河。先是,别将李叔仁以拔陵来逼,请求迎援,深赴之。前后降附廿万人。深与行台元纂表求恒州北别立郡县,安置降户。随宜赈赉,息其乱心。不从,诏遣黄门侍郎杨置(当作昱)分散之于冀定瀛三州就食。深谓纂曰: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作。既而鲜于修礼叛于定州,杜洛周反于幽州。

《魏书》五八《杨昱传》:

孝昌初……时北镇饥民廿余万,诏昱为使,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

又六八《甄楷传》:

肃宗末定州刺史广阳王渊被征还朝,时楷丁忧在乡,渊临发召楷不 [281] 兼长史,委以州任。寻值鲜于修礼毛普贤等率北镇流民反于州西北之左人城,屠村掠野,引向州城。州城之内先有燕恒云三州避难之户,皆依傍市鄽,草庐攒住。修礼等声云欲收此辈,共为举动。……楷见人情不安,虑有变起,乃收州 [282] 人中粗豪者皆杀之。以威外贼,固城民之心。……后修礼等忿楷屠害北人,遂掘其父墓。

又五八《杨津传》:

时贼帅薛修礼(当即鲜于修礼)杜洛周残掠〔定〕州境,〔州城〕孤城独立,在两寇之间。……津与贼帅元洪业……等书晓谕之。……复书云:……又贼欲围城,正为取北人耳。城中所有北人必须尽杀。公若置之,必纵敌为患矣。愿公察之。津以城内北人虽是恶党,然掌握中物,未忍便杀,但收纳子城防禁而已。

盖其初朝廷徙降户就食于肥沃之地,而后杜洛周等为侵掠计,亦自北渐南入冀定,故山东河北北人最多 [283] 。此六州都督所以尽在冀定一带乎?唐邕奏徙六州军人于西境,亦足见其原在东方也。

北人之西入并肆大抵在葛荣为尔朱荣所破以后,更隶齐高祖而东出。《北史》八七《邸珍传》:

孝昌中六镇兵起,珍遂从杜洛周贼。洛周为葛荣所吞,珍入荣军。荣为尔朱荣所破,珍与其余党俱徙并州,从齐神武出山东。

其行踪可为一般北人之代表。《北史·齐高祖纪》言葛荣之众流入并肆者廿余万,大小廿六反,诛夷者半。似山东北人尽已西行,其实不然。《魏书》七四《尔朱荣传》:

于阵擒〔葛〕荣,余众悉降。荣以贼徒既众,若即分割,恐其疑惧,或更结聚。乃普告勒,各从所乐。亲属所随,任所居止。于是群情喜悦,数十万众一朝散尽。待出百里之外,乃始分道押领,随便安置,咸得其宜。擢其渠帅,量才授用,新附者咸安。

虽或伯起有为尔朱作佳传之嫌,此文所述似非溢美。则廿万众入并肆之言未尽可信。《魏书》七五《尔朱兆传》止言“分三州六镇之人”于高欢。《北齐书》二〇《慕容绍宗传》亦只言“遂割鲜卑隶高祖”,不言人数,《北史·高祖纪》记韩陵之战“马不满二千,步兵不至三万”。《北史》三六《薛孝通传》孝通说贺拔岳亦云:“高王以数千鲜卑破尔朱百万之众,其锋诚亦难敌。”又较《高祖纪》所记为少。若果有廿万众,则虽诛夷者半,兆割于欢者亦不应止于此数。滨口重国狃于此文,遂谓北人多在并肆汾三州,非也。

领民酋长由部落酋长衍为不领部落之虚号,更由领民酋长之虚号蜕变而为领民都督,专领北人。逮“六州”两字成北人之代表,于是六州领民都督更省为六州都督,此上文所推论之大要也。《魏书·官氏志》:

永安已后远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复立州都督,俱总军人。天平四年夏罢六州都督,悉隶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前引《北齐书·清河王岳传》“六州事俱诣京畿”之言,当即指此,是天平四年夏以后京畿大都督又为六州都督之后身,统领北人宿卫京畿。《地形志》上恒朔云蔚显廓武西夏宁灵等州后云:

前自恒州已下十州永安以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

“禁旅所出”之语正足说明京畿大都督所统宿卫军兵之性质。此诸州皆朔陲边防重地“良家酋帅”夙所驻屯,亦即六镇之所在也。《隋书》二四《食货志》:

寻而六镇扰乱,相率内徙,寓食于齐晋之郊 [284] 。齐神武因之以成大业。魏武西迁,连年战争,河洛之间又并空竭。天平元年迁都于邺,出粟一百三十万石以振贫人。是时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及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又简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夫,以备边要。

“六坊之众”自是北人,亦即所谓“六州”。陈寅恪先生云,疑六州军人及家属群居其地,遂曰六坊。犹吴人所居遂名吴人坊 [285] ,上党人居晋阳者号上党坊 [286] 之比欤。《隋书·百官志》中纪齐制有:

流内比视官十三等:第一领人(唐人讳民而改,下同)酋长视从第三品,第一不领人酋长视第四品;第二领人酋长,第一领人庶长视从第四品;诸州大中正,第二不领人酋长,第一不领人庶长视第五品;诸州中正,畿郡邑中正,第三领人酋长,第二领人庶长视从第五品;第三不领人酋长,第二不领人庶长视第六品;第三领人庶长视从第六品;第三不领人庶长视第七品。

领民与不领民之别不见诸史,未敢妄说。诏书有酋庶之称,纪传中则无授领民庶长之号者,亦不能与志文相印证也。《通典》一九《历代官制要略》官品条:

隋……又置视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从。自行台尚书令始焉,谓之视流内。视流内自此始。

一良案隋志既言齐制有流内比视官十三等,则君卿始于隋之说非是。实乃肇于北魏,北齐又因魏制耳。九品之分自魏始,《官氏志》只言“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 [287] ,而不及视品。《魏书·刑法志》:

旧制直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直后直斋武官队主队副等以比视官,至于犯谴不得除罪。尚书令任城王澄奏:案诸州中正亦非品令所载,又无禄恤,先朝以来皆得当刑。直南北讲史——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等禁直上下,有宿卫之勤,理不应异。灵太后令准中正。

是魏有比视官之证。澄所谓品令当即太和末所定,世宗时颁行者。检《官氏志》此令中果不列中正。隋志齐制中正在比视官十三等中,亦与澄言相应。然澄止言“中正亦非品令所载”,未言直怋等与中正同为比视官。且直怋等以比视官不得除罪,中正独得当刑,适足见其与直怋等不同。或者魏世中正原非比视官,至齐始与其列。隋志虽言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刑法志》之文未足证齐制比视官十三等之沿袭后魏。魏世领民酋长之或为比视官,亦只能如中正之想其或然,不敢断言也。唐代亦有视品官,其待遇大致与正官同,唯视六品以下荫亲及选授之法有异 [288] 。开元废视品,唯存萨宝府萨宝祆正等数职,见《旧唐书》四二《职官志》及《通典》四〇所载开元廿五年制定之大唐官品。萨宝二字为梵语Sārthavāha之译音,义为队商首领,伯希和等已考定之。《隋书·百官志》中记齐鸿胪寺属官有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一人。记隋制又言“雍州萨保视从七品”,“诸州胡二百户以上萨保视正九品”。皆萨宝之异译。此官实以绾理居留境内之商胡为主,故取商主之梵名萨宝二字为官名,不仅司祆庙之祭祀而已。唐宋时代萨宝府官皆以胡人充,而列于视品,与领民酋长之为视品可相比照也。

李莼客跋刘懿墓志 [289] 言“当时有领兵酋长治民酋长”,不知何所据。其《桃花圣解庵日记》癸集第二集光绪四年十一月初三日记辨《金石萃编》之疏漏亦云:“如北朝有领民酋长、领兵酋长,屡见魏齐周隋之书而不能记。”实则北朝史书绝未见所谓领兵酋长之名。刘师培《跋北齐道能造象拓本》 [290] 谓:“其曰第一镇民酋长者,镇即六镇之一。……元魏六镇因处漠南降民而设,故〔厍狄〕干为领民酋长。”案造象记似无误领为镇之理,或其字漫漶,刘氏误释。或者当事领民酋长亦称镇民酋长。而镇字不指六镇,则可断言也。《北齐书·神武纪》言:“累迁第三镇人酋长……〔普泰元年〕三月〔尔朱度律〕乃白节闵帝封神武为渤海王。……又加授东道大行台第一镇人酋长。庞苍鹰自太原来奔,神武以为行台郎,寻以为安州刺史。”案《北齐书》出自《北史》,镇乃领之误,人则避唐讳也。或谓神武世居怀朔,即纪中之第三镇,庞苍鹰则为第一镇人,故为第一镇人酋长。其实《北史》《北齐书》神武纪之“第一领人酋长”六字当属上读,乃节闵帝加于齐神武之官 [291] 。《魏书》一一《前废帝广陵王纪》及《通鉴》一五五梁中大通三年纪普泰元年神武拜官,俱不及第一领民酋长,后人遂以为疑耳。《北齐书》一九《蔡儁传》记苍鹰事云:“高祖之牧晋州,引为兼治中从事,行义宁郡事,及义旗建,苍鹰乃弃家间行归高祖,高祖以为兼行台仓部郎中。”是苍鹰时官甚卑微,魏帝无授以第一酋长之理。且苍鹰亦非六镇人也。《北史》六《齐神武纪》:“复从〔尔朱〕荣徙据并州,抵扬州,邑人庞苍鹰止团焦中。……及得志,以宅为第。”魏置扬州于寿春,《梁书·武帝纪》普通七年十一月克寿阳城,以寿春置豫州,太清元年以为南豫州。普通七年当孝昌二年,即《地形志》所谓孝昌中陷,此时扬州已不属魏矣。且使尚属魏,准之地望,尔朱荣自秀容南徙并州,决无抵扬州之理。于是钱竹汀为之说曰:

此扬州县名,在并州界中。高孝绪封扬州县开国公,即此。(自注:神武从祖兄子永乐太昌初封阳州县伯,进爵为公。) [292]

一良案:钱说非也。魏有阳周县,属豳州赵兴郡,见《地形志》。当今甘肃宁县东。阳周可通作阳州。《周书》二八《权景宣附郭贤传》“赵兴阳州人也”。犹《魏书》武周郦道元之作武州。高孝绪高永乐所封皆是此县 [293] 。永乐太昌初封,从兄子孝绪袭爵。东魏已不能有豳州之地,然当时东西分立,封爵只取其号,固不必有实土。周保定二年三月诏言:“寇难犹梗,九州未一。文武之官立功效者虽锡以茅土,而未及租赋。” [294] 盖北周北齐皆有此种现象,东魏虽不有其地,亦无害于永乐父子之封于阳周。钱氏在并之说实为无稽,至于《神武纪》之扬州原系误字,并与此阳周无干。《北齐书》一九《蔡儁传》明言“太原庞苍鹰有先知之鉴”。又言:“苍鹰交游豪侠,厚待宾旅,居于州城。高祖客其舍,初居处于蜗牛庐中。”取此传与《神武纪》相比较,知《神武纪》之扬州两字盖是晋阳之误。邑人者谓太原县,居州城乃晋阳城也。《神武纪》史文易滋误解,故为辨析之。团焦一语王西庄有说,见《十七史商榷》六六,兹不赘。

隋王善耒志:“祖居伏,仪同三司,魏道武皇帝以其有雄干勇□(原文为□),补任回荒镇将,御捍北蕃,欨狁见之无不胆碎……父盖任……齐献武皇帝补任前锋直荡第一领民酋长……以大隋大业元年八月四日忽从物化。”志盖作“故仪同孙王君墓志”。《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八谓光绪十三年出定州,今盖佚志存。藏至德周氏,《居贞草堂汉晋石影》未收,或以时代较晚,或在石影编印后入藏也。

隋□(原文为□)堕暨妻赵氏志:“君讳堕,字信正,河南人……曾祖魏征东将军领民酋长文成侯;祖魏扬麾将军北营州长史北平侯,时〔开皇十三年卒〕。”

(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〇本)


[214]《魏书·高车传》亡。后人以《北史》补。

[215]《魏书》此卷后人所补,然《北史》一七遥传不载此事。

[216]案志言玉以孝昌三年十一月卒于家。其瘗葬立志之时日不可知。《地形志》陕州恒农郡所领三县无胡城。西恒农郡领恒农一县。且郡名避显祖讳改弘为恒,此志及刘懿墓志皆作弘,不可解。若志立于恒农郡既入西魏后或竟在周世,当依西魏北周制度。据谢氏《西魏书》八地域考下,恒农及西恒农两郡皆无胡城县。杨守敬《西魏疆域图》所考者同。案《汉书·地理志》上京兆尹所属有湖县,班固自注谓:“有周天子祠二所,胡曰胡。武帝建元元年更名湖。”后汉改属宏农郡,其地在今阌乡县东。《晋书·地理志》亦属宏农郡。魏收《地形志》于雍岐以下入西诸州据《永熙绾籍》,且多脱漏。《隋书·地理志》间及西魏北周,亦不完备。今考之《水经注》,知北魏亦尝有湖县。《水经·河水》又东过河北县南,郦注:“河水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湖水……又北迳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两称湖县,足知道元时此县未废,意者西魏北周因仍之。至以湖县为胡城者,《元和郡县志》六河南道二虢州湖城县下云:“本汉湖县,属京兆尹……后汉改属宏农郡,至宋加城字为湖城县。”南朝未能长有其地,改为湖城亦不见《宋书·州郡志》。然《隋书·地理志》中河南郡阌乡县下注云:“旧曰湖城,开皇十六年改焉。”为《元和郡县志》六阌乡县下同。是开皇十六年以前已有湖城之称。或善长以后改湖为湖城,复刘宋旧名,历西魏北周迄于隋。墓志之胡城盖即湖城欤?

[217]唐人避太宗讳改,下同。

[218]《周书》二〇龟传无此四字。

[219]《官氏志》无羽真氏。案魏初有羽真大羽真官名,见《北史》五四《斛律金传》,《周书》一七《怡峰传》,元昭、元保洛、元悦妃冯氏、奚智、韩震、元夫人赵氏诸墓志。又称羽直,见元平墓志。此言赐姓羽真氏者,或以官为氏,或兼任此官,后世误传耳。《水经·河水》又南过定襄相过县西,郦注:“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疑大浴真与大羽真为一语。

[220]《水经·汾水注》:“又南迳秀容城南(此句赵氏依全氏校补)。”自注:“魏土军治。”

[221]《北史》六《齐神武纪》亦云:“闻公有马十二谷,色别为群。”

[222]《北齐书》此传后人所补。

[223]厍狄干之先世虽不可知,然干本身则当为第一领民酋长。本传不载。见北齐释道能造象记,详后。厍狄《广韵》附厍字下,《姓解》三作厍狄,上音舍。

[224]《北齐书》二三本传。

[225]《魏书》九本纪。

[226]《魏书》七五本传。

[227]《魏书》八〇本传及妻尔朱氏墓志。

[228]《北史》五四本传此下云:“秋朝京师,春归部落,号曰雁臣。”可与上文所引尔朱氏厍狄氏事相参证。

[229]《北齐书》一七本传。

[230]《北齐书》一七本传。

[231]《北齐书》一七本传。

[232]《北齐书》一九本传。

[233]《北齐书》一九本传。

[234]《北齐书》一九本传。

[235]《北齐书》一九本传。

[236]《周书》一四。

[237]《周书》一七本传。

[238]《周书》一七本传。

[239]《隋书》五五本传。

[240]墓志。案志又言景略开皇十一年卒,年六十八,则生在正光五年,其祖父之为第一领民酋长当亦在北魏之末。

[241]《北齐书》二七本传。

[242]《北齐书》同。唐人讳民为人,镇则领字之误,下同。

[243]《北史》六本纪。《北齐书》一本纪后人所补。

[244]《北齐书》二〇本传。

[245]《周书》一六本传。

[246]亦见《萃编》三二。

[247]据钱氏后得不全宋本,从《大典》辑录本无此条。

[248]传言名贵而无字,盖误以字为名,又脱珍字。《北齐书》二一《高昂传》为之羽翼者有刘贵珍,疑即此人。

[249]上引唐表省称去卑为卑,瞿氏误以卑裔二字为名,误。

[250]《通鉴》一五七梁大同三年纪亦载此事,作“一钱汉”,胡注:言汉人之贱也。

[251]《北齐书》五本纪。

[252]《北齐书》二四本传。

[253]《北齐书》三〇本传。

[254]《北史》六本纪。

[255]《北齐书》九《文宣李后传》。

[256]参看《北齐书》一〇《高阳王湜传》、二二《卢勇传》、二三《魏兰根传》、三四《杨愔传》、三九《高元海传》《崔季舒传》、五〇《高阿那肱传》,《北史》五四《斛律金传》、九二《韩凤传》等。

[257]参看《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九侯。

[258]《北史》三《齐高祖纪》。

[259]《周书》四一《王褒传》。

[260]墓志。

[261]《北齐书》二〇本传。

[262]《北齐书》二〇《慕容俨传》。

[263]墓志。

[264]《北齐书》四一本传。

[265]高祖征邺后二人并领,抑止金领之,则不可考。

[266]《东洋学报》第二四卷第一号。

[267]《通鉴》一七二省称永桥大都督。

[268]《北齐书》一三本传。

[269]《北齐书》一三本传。

[270]《北齐书》四一本传。

[271]墓志。

[272]《北齐书》一三本传。

[273]《北齐书》一六本传。

[274]《集古录跋尾》四。

[275]《北齐书》一〇本传。

[276]《北齐书》二五本传。

[277]龙藏寺碑碑阴题名。碑建于隋,题名官衔则是北齐。

[278]《魏书》三本纪、三五《崔浩传》。

[279]《魏书》一五本传。

[280]《魏书》二五本传。

[281]《北史》无此不字,是也。

[282]州上当从《北史》四〇补三字。

[283]瀛冀等河北诸州人于是南渡河以避难,居青兖诸州。邢杲以河北人在河南为土人凌忽,遂因以作乱。见《魏书》一四《元天穆传》、七二《阳弼传》《路思令传》,《北齐书》二三《魏兰根传》。

[284]《通鉴》一五八用此文。胡注:齐晋直谓春秋列国大界。

[285]《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条。

[286]《北齐书》一《神武纪》上。

[287]《通典》一九:“大唐……又置勋品九品……谓之流外。流外自此始。”自注云:“勋品自齐梁即有之。”而不及齐隋所承袭之北魏,何也?

[288]参看《唐律疏议》名例二以理去官条,《通典》七《食货》七、一五《选举》三,《旧唐书》四五《舆服志》等。

[289]《越缦堂文集》七。

[290]《左厂集》六。

[291]神武自第三领民酋长迁第一,犹斛律金之由第二转第一也。

[292]《廿二史考异》三八。

[293]《北史》五一、《北齐书》一四。

[294]《周书》五《高祖纪》。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87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