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三国时期的武将与军队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00:13:04 0

部曲制与三国军队比较

毋庸赘言,三国对峙的主体是各国的军队。我们已经提到,各国军队中都有许多少数民族士兵。但是这个时代的军队与现代军队不一样,并不一定直属于国家或政府。后汉末期以后战乱不断,各地豪族为了自卫纷纷组织私家军,当时叫做部曲。部曲本来为军队的编制用语,在当时成为泛指军队的一个普通名词,特别是成为豪族私人武装的代称。

三国的形成正是从这种全国各地大小无数的豪族私人武装的割据状态开始的。这些大小私人武装在不断兼并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为军阀势力,最终被魏蜀吴三国吸收统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所以说,三国的君主,其实就是最大的军阀,而君主属下的武将们也就相当于豪族私人武装的首领。《魏志·李典传》记载官渡之战时,魏将李典率领宗族和部曲参战,就是有关当时部曲情况的一个反映。深得曹操信任的魏将许褚,本来也是一个率领宗族数千户固守一处的豪族家兵首领。江南的豪族大姓,吴郡的顾、陆、朱、张四氏,也都一面服务于孙权,一面拥有大量的部曲。这些部曲平时从事农耕,战时随主人从军,是一种能耕能战的武装耕作者。

三国时期的武将与军队

64 铜鼓上的船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村出土青铜器

三国形成后,魏在中央集权的原则下,尽可能解散了这些武将麾下的私人武装,把他们整编到中央直属的军队,又通过推行军屯制度,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与此相反,吴因为国内豪族势力比北方还要强大,而且又面临讨伐山越这样的难题,所以对属下武将们所率的部曲几乎原封不动地允许保留。因此,吴国军队带有很强的私人武装的特点,各武将所率的家兵也存在着子承父、弟承兄的世袭倾向。吴国政治体制表面上也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但是实际上却近似于豪族的联合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国君主的地位相当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或欧洲中世的封建君主。而这种豪族联合政权的特征,被随后的六朝时代豪族统治所继承。

我们再来看一下蜀国的军队,因为刘备本人不仅不属于豪族出身,而且还流浪、转战各地,所以他手下的部队豪族部曲的特性较少,可以说是一个由流民聚合起来的武装集团。在蜀的当地人看来,这个军队基本上是一个外地人组成的部队。蜀国的军队,甚至蜀的政权,与魏、吴相比都显得很脆弱,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军队与商业

军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集团。每场战争都要消耗军粮和兵器等大量的物资。战争能够促进军需产业和商业的发展,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变的。况且在近代以前的时代,还不存在能够超过军队的大规模组织。军队在自己内部设置军需工厂,或者从事商业活动,也是毫不奇怪的。

魏国司马懿在伐蜀期间,曾在长安开设军市,也就是军队直营的市场,并设置军市侯职管理市场。吴国潘璋也曾利用停战期间开设军市。据说潘璋生活奢侈,为人不正,大概是在军市上肥了私囊的缘故。

吴永安二年(259),孙休曾下诏对州郡吏民和诸营兵士在停靠长江的船舶上进行商业活动发出警告。当时长江沿岸各地与更上游的蜀之间,物资交易异常活跃,其中像蜀马这样的军事物资也不少。所以军人从事商业活动也很正常。况且军队掌握着很多信息。比如,吴在长江沿岸设有狼烟台,从武昌到建业,一天之内信息就可以传到。这当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置的,按理说是不应该被用于商业活动(日本江户时代,曾用狼烟台向各地传达大阪的大米行情)。但是不难想象,当时军队的确掌握了庞大的对商业活动有用的信息。吕蒙奇袭荆州关羽时,让船上的士兵都装扮成商人这件事,意外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军队与商业的关系。

“吴下阿蒙”:武将的学识

这个时代的武将大别有二,一种是像诸葛亮、周瑜那样的文人出身的武将,他们虽然指挥军队,但却不直接拿武器上战场;另一种则是像关羽、张飞那样的职业军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都是他们。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这个时代也一样,职业军人的地位远不如文人官僚高。下面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一天张飞拜访名士刘巴,可是刘巴一句话都不跟张飞说,张飞非常生气。诸葛亮听说了这件事就劝刘巴道:张飞虽是个武人,但很敬慕足下,你就屈就一下跟他说几句话能如何呢?可是刘巴却答道:我跟他一介武夫有什么好说的?坚决不愿意搭理张飞。这件事传到吴国,孙权说:名士都是有架子的,如果刘巴为了让刘备高兴就去跟张飞说话,那他就称不上是名士了。据说张飞是很尊敬知识分子的,但还是落得如此被人看不起。关羽之所以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也许就是对文人瞧不起武人的一种反抗。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将中发奋钻研学问的人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在学问上超过文人。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个典型。吕蒙是一个从士兵起家的职业军人,在孙权的劝说下他发奋读书,进步很快。后来吕蒙成为荆州鲁肃部下。当鲁肃目睹吕蒙学问长进之大很吃惊,他拍着吕蒙的肩膀赞赏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不无骄傲地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读过的书有《孙子》、《六韬》等兵书,还有《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汉书》等史书。特别是《春秋左氏传》,好像是当时武将们都喜爱的一本书,据说关羽竟能倒背如流。吕蒙发奋的一个理由就是想在学问上超过关羽。还有魏将李典、贾逵等也都是《春秋左氏传》的忠实读者。另外,蜀将王平是一个既不会写字、又大字认不了几个的文盲,于是他请人来给自己读《史记》、《汉书》,据说听得相当入迷。

武将们对史书的偏爱,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提高修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史书里学到一些可用于实战的战略战术。后世《资治通鉴》等史书,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也常被作为战术教科书受到人们的青睐。据说毛泽东就常常把《三国演义》的知识作为战术运用到实战上。

从鼓吹曲看军队宣传战略

中国的军队为了鼓舞士气,也给士兵提供一定的娱乐,自古就有演唱军歌的习惯。军歌以大鼓和竹笛伴奏,所以也叫鼓吹曲。现存较古的有汉代的作品。三国时代各国也竞相创作鼓吹曲,但汉代的鼓吹曲每一首内容都不同,而三国时代的鼓吹曲却大多都是歌唱自国历史的组曲形式。这些鼓吹曲被收录在《宋书·乐志》里,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比如魏鼓吹曲十二首,就是一组将自汉末到魏建国之间的主要事件按时间顺序写成的组曲,每一首都由曲名、简单的说明以及歌词组成。下边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首“《初之平》,言魏也”,是全十二首的序曲。第二首“《战荥阳》,言曹公也”,描写的是曹操与董卓的荥阳之战:

 

战荥阳,汴水陂。

戎士愤怒,贯甲驰。

阵未成,退徐荣。

二万骑,堑垒平。

戎马伤,六军惊。

势不集,众几倾。

白日没,时晦冥,

顾中牟,心屏营。

同盟疑,计无成。

赖我武皇,万国宁。

 

荥阳之战中曹操的部队大败,他本人也中流箭负伤,借了从弟曹洪的马才好不容易逃了一命。但是这首歌却把曹操写成一个打了胜仗的英雄,对他的功绩大加称赞,对于曹操的失败,只用很小的篇幅把曹军的损失一带而过,而且还要把责任推到同盟的诸侯身上。不能不说与事实相去甚远。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首“《获吕布》,言曹公东围临淮,生擒吕布也”:

 

获吕布,戮陈宫。

芟夷鲸鲵,驱骋群雄。

囊括天下,运掌中。

 

这也是一首歌颂曹操的伟绩歌曲,语言简练生动很有威势。往下的各曲依次由官渡之战、征讨荆州、平定关中等等,一直写到文帝受禅即位,最后以歌颂文帝之后继明帝的功德而结束。这组鼓吹曲不是标榜本国光荣历史就是歌颂对敌作战的辉煌战果,像赤壁之战那样的失败,当然只字不提。

相反的,吴的鼓吹曲却对赤壁之战的胜利做了大肆的渲染。吴鼓吹曲第四首“《伐乌林》者,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大皇帝(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于乌林而破走也”。歌曲是这样写的:

 

曹操北伐,拔柳城。

乘胜席卷,遂南征。

 

 

刘氏不睦,八郡震惊。

众既降,操屠荆。

舟车十万,扬风声。

议者狐疑,虑无成。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总之,这些鼓吹曲都是以是否对自国有利为标准,对历史进行了取舍和加工。吴第七首“《关背德》者,言蜀将关羽背弃吴德,心怀不轨。孙权引师浮江而擒之也”把关羽写成一个叛徒。而晋鼓吹曲第二首“《宣受命》,言宣皇帝御诸葛亮,养威重,运神兵,亮震怖而死”则把诸葛亮的死说成是被司马懿运兵如神吓的了。

随军艺人

吴军在濡须口迎击魏军时,大将甘宁率精锐部队夜袭曹营,大胜而归。回到营地兵士们敲锣打鼓三呼万岁以表达喜悦之情。同为吴将的留赞,据说出阵前也常披头散发仰天长啸,与部下一起高唱军歌鼓舞士气。鼓吹曲就是在这样的场面为鼓舞士气而产生的。不仅如此,鼓吹曲还可以用来打击敌人的士气。它与檄文一样,常被用来作为对敌宣传的工具。这些鼓吹曲都是在各国皇帝的亲自过问下,由当时的一流文士写成的。魏的缪袭、吴的韦昭、晋的傅玄就是各国主要的作词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各国对鼓吹曲的效果是多么重视。

三国时期的武将与军队

65 乐舞俑(四川省博物馆藏) 舞姿轻快优美的人物像。蜀时之作。重庆市忠县涂井5号崖墓出土

三国时期的武将与军队

66 乐舞俑(四川省博物馆藏) 似乎在吹箫的人物像。蜀时之作。重庆市忠县涂井5号崖墓出土

这些鼓吹曲都采用了组曲的形式,并且附有一些简单的解说,由此可以想象,这些鼓吹曲很有可能还附有更详细的词文,能够通唱全篇。说不定还由专门的艺人进行说唱表演。中国军队中有随军艺人,这在后世的许多资料中都有记载。以敦煌发现的唐代变文为代表的后世说唱文学,都是通过说唱结合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故事。上述鼓吹曲多用七言句,这也与后世的说唱形式相同。而且后世的说唱文学,像唐代的变文那样,常常用于对变相图的解说。而曹丕也曾把樊城之战的场面画出来让当时做了俘虏的于禁去看,从这件事推测,这些鼓吹曲有可能已经开始具备对图画进行解说的功能。

《三国演义》等小说,实际上就是从说话文学发展而来的。在这里,有一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魏、吴、晋的鼓吹曲基本上都流传下来,而蜀的却完全不存在。据说诸葛亮不太擅长谍报战,但是各国都对鼓吹曲如此下工夫,而蜀却一首不做,似乎不大可能。如果蜀也存在鼓吹曲的话,那么其内容肯定也是对蜀有利的,有可能就是以蜀为中心的《演义》的原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4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