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晋的王朝——《竹书纪年》出土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6-26 00:11:08 0


咸宁五年(279年)十月,在河内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一个叫不准(fou biao)的盗墓贼挖掘了魏襄王(?―公元前296年,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的坟墓。

不准是当时著名的盗墓贼,据说当他进入魏襄王墓漆黑墓室后,不一会火把燃尽了,他发现墓道里有大量竹简,他便捡起来点着了照明,他偷到了一些金银珠宝后逃跑了。几天后,有老百姓发现后报告官府,待官府的人赶到时,发现偷盗一空的大墓才被发觉,但官府的人发现了大量的或整齐堆放或散落的竹简,官府的人从墓葬规格判断,这不是一般的墓地,不敢擅自处理,立即上报,后逐级上报至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接到报告,也预感到这座墓葬的价值,让人把几十车的竹简拉到了洛阳,立即组建了临时班子负责墓葬的清理工作,由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任组长(两位都是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监排名在中书令之前),小组成员有束皙、卫恒等数位当时的学界泰斗,当然还有一些助手,负责整理、解读这些竹简。

小组的组长因为承担重要的政务工作,整理竹简的工作主要有束皙等几个人来做。束皙(261年—300年),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卫恒(?-291年),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卫瓘之子。竹书上的字都是蝌蚪体,难倒了很多当时的学者,束皙等人经过一片一片的整理、除尘、修复、辨认、翻译等工序,这是个复杂的工程,前后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后人称出土的竹简为《竹书纪年》、《汲冢纪年》或《古文纪年》。整理的结果震惊了当时的史学界。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当时一些代表六国的分裂势力,发布了《焚书令》,规定史官须将《秦记》以外的史书全部烧毁,亦即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送到郡中烧毁。秦始皇焚书的后果是,战国时期,除秦国外,各国史记均被毁。《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竹书纪年》比司马迁著的《史记》成书时间还要早二百年。《竹书纪年》说,商王朝自盘庚迁殷后,经过二百七十三年被周朝所灭;而《史记》记录为七百七十三年。两相对照,《史记》中的记录整整多了五百年。经过考证,《古本竹书纪年》是正确的。由于盗墓者“不准”的闯入,揭开了消失的五百年的历史谜案,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个极为罕见的错误。《古本竹书纪年》与《史记》的这一段公案,因为甲骨文科学考古而终得定论,认为商王盘庚迁都直到商王朝覆灭,只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光。

很多后人写书的时候都参考了《竹书纪年》,例如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史记索隐》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水经》、郭璞(276年—324年,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注的《山海经》等等。

束皙等人因为整理《竹书纪年》有功被升官等不再一一细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339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