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4 23:01:40 0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明《三才图绘》盘古像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诗广为流传,近乎妇孺皆知。但这里提到的盘古是何许人也,竟有如此的神力?三皇究竟是哪三个?五帝又是哪几个人?如果细究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找到正确的答案了。

这是因为,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保存和流传历史。发明文字以后,这些内容才被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古史传说中,有些可能是关于远古时代的朦胧记忆或想象,有些则属于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一种解释,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部信以为真。当然,这些古史传说中毕竟含有真实的历史素地,不是古人的无端捏造,如果将其与考古学资料结合起来,对于复原远古历史,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可喜的是,在考古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三皇五帝与疑古思潮。在中国流传的三皇五帝说法中,一般认为,所谓“三皇”是后人对荒远古代的一种推想,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而“五帝”则可能实有其人其事。不过,“五帝”说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各家所说不尽相同。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也许是因为司马迁认为这几个人的事迹比较可信。其实别的古书中还有许多帝,只是后来人们用千古一系的思想整理古史,把本来比较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了。

直到20世纪初,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一些学者对传说资料进行了一个大清理。由于传说资料中充满自相矛盾和难以说通的地方,从而引起一些学者的怀疑,这种态度本来是正确的,遗憾的是,部分学者疑古疑过了头,竟发出东周以上无古史的奇谈。实际上,虽然古代传说杂以神话,系口耳相传,时间越久越失真,可是,它们大都具有真实历史素地,并非完全向壁虚构,只要批判地分析这些传说资料,剥开神话的外衣,是可以找出真正历史的核心的。

不过,仅从传下来的文献材料来了解传说时代是不行的,还必须依赖考古学的研究。顾颉刚先生早就了解了这一点。可喜的是,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成就今非昔比,诚如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言:“在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过去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徐旭生等进行过系统整理,不过那时史前考古学尚未充分发展起来,无法同考古学资料进行比照,现在考古学已有了长足发展,使得传说资料反而只起参照的作用。”

中国的神话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开辟神话、三皇神话和五帝传说等内容,其中,五帝的传说中有不少历史的真实素地。

开天辟地和创造人类——盘古和女娲。中国关于开天辟地和创造人类的神话,有盘古和女娲的故事。

盘古的故事较早见于三国徐整的《三五历记》,书中写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三五历记》书影

《五运历年纪》又说:“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盘古开天地的说法是中国先民对世界形成的看法,其所云“天地混沌如鸡子”“元气蒙鸿”之类的描述倒与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有某些相近之处。

传说是女娲创造了人类。女娲的故事出现得较早,《山海经》中有所谓“女娲之肠”。《楚辞·天问》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是说如果是女娲创造了人类,谁又创造了女娲呢?《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一说女娲和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兄妹结婚以繁衍人类。在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及壁画墓中,多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互交尾的图像,说明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广泛流传。

女娲补天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首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通史五卷——古史传说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古史传说中,女娲不仅是人类的缔造者,而且还给人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难怪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敬仰。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东汉画像砖《伏羲和女娲》,四川郫县出土。其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像,上身相拥,两尾相交系结,表明伏羲、女娲是造人类、掌婚姻、司生育的生命之神。

三皇神话。在传统史学中,中国的历史自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作为一个专有名称,出现在战国时代,《周礼》《庄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三皇五帝”这一概念。那么,三皇到底是哪三位呢?这在古代文献中说法不一。东汉末年,王符在《潜夫论·五德志》中无可奈何地说:“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流传下来的“三皇”版本至少有六种:(1)天皇、地皇、泰皇;(2)天皇、地皇、人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伏羲、神农、共工;(6)燧人、伏羲、神农。可见,所谓“三皇五帝”是用以表述社会历史的推移和递进的笼统概念,表达了一种社会发展的历史观。其中三皇中有关有巢、燧人、伏羲和神农的传说,分别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某些社会特征。

关于有巢氏,《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庄子·盗跖》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说的都是农业发明之前,亦即旧石器时代的事情。有关巢居,在非洲一些原始部落中可以找到,在中国一些岩画里也可以看到,应该是发明房屋之前的事情。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新石器时代灰陶火种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白泥窑子出土。

关于燧人氏,《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相传燧人钻燧取火,使人民懂得食用熟食,从而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钻燧取火”属于人工取火。现在中国云南西盟佤族、海南黎族仍然在使用一种类似的取火方法,在木头上挖凹穴,旁边放上引火物,用木、竹钻棒在凹穴中快速搓转,一旦飞出火花落入引火物中,就可以吹出火焰。

钻燧取火的前提是不仅要对燃烧条件有充分的掌握,对木料质地有充分的认识,还要掌握磨、钻、锯等工艺,然后才有可能发明这种方法。考古发现证明,正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发明了磨制、钻孔和锯的技术,因此,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反映的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生活。像有巢氏一样,燧人氏实为一个“指示时代的名词”或“文化符号”,而不应将之视为某一个人或某一族的名称。

源自中国远古时代的八卦图,迄今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传说是伏羲发明了八卦。《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可见,传说中的伏羲文化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民渔猎,结网捕鱼;二是“始作八卦”。单就渔猎经济而论,可以早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看来,结网捕鱼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然而伏羲除教民渔猎之外,还“始作八卦”,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原始、朴素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因而,伏羲氏时代的渔猎经济大体应与旧石器时代晚期较高级的渔猎经济相对应。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神农教稼》

传说神农发明了农业。《易·系辞下传》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但是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发明农业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耒耜农具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农业的发明亦即农业的起源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生的事情,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大概一万二千年至九千年;而使用耒耜的初级耜耕农业或锄耕农业,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才出现。所以,神农氏的传说反映的是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春青

中国的原始农业分为北方的粟黍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两大系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各地都可以看到属于农业起源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国的农业不可能起源于一地,它起源于南北不同的地方,因此不能把神农氏看成是一个人,也不能说农业是由他一人发明的。与燧人氏、伏羲氏一样,神农氏也应视为一个“指示时代的名词”或“文化符号”,他们都是伟大历史进程的一种概括。

五帝传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按照司马迁的叙述,黄帝为五帝之首,其余四帝都是黄帝的后裔。其实,这五帝先后称雄,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但并非有血缘关系,而是分属于不同的族团。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汉画像砖中的黄帝形象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炎帝像

考古学也表明,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新石器文化星罗棋布,创造这些新石器文化的氏族部落林立,这些部落后来组合成几个大的部族集团。司马迁是受了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将原本属于不同系统的部族领袖人物或部族集团,安排构筑在一个朝廷里,或者描写成具有血亲关系,这种千古一系的家谱式的做法,脱离了历史的实际。

今天我们面对《五帝本纪》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谱系时,不必拘泥于这些传说人物是否具有血缘上的祖孙关系,不妨把他们看成是不同的部族族团称霸一方的先后早晚关系。

中国古史传说的人物当中,最著名的首推黄帝和炎帝。在先秦古籍中,炎黄每每并称。《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所载的五帝,也是把炎帝包括在内的。所以,黄帝时代也被称为炎黄时代。《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明绘本《黄帝神像》

中国上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轩辕氏即天鼋氏,以大鳖为图腾。有熊氏以熊、虎等猛兽为图腾。《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作战时,曾用以兽为名的六支不同图腾的军队:熊、罴、貔、貅、貙、虎,这也说明所谓有熊氏乃图腾之名称。此外,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宗,有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二十五宗即二十五个氏族,十二姓即十二个胞族,所以黄帝族实为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轩辕氏与有熊氏以及二十五宗与十二姓,都统一在黄帝的名下,可见在“黄帝”这一名号中,实际上存在着部族融合的情形。炎帝族的情况也是这样。炎帝为姜姓,而相传炎帝又号称连山氏、烈山氏等,炎帝一名也是部族融合的产物。这种部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就成为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融合其他诸多部族而形成的华夏民族。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出一座用蚌壳堆塑出的龙虎图案的墓葬,有人认为其墓主人有可能是传说中的颛顼帝。

黄帝的事迹甚多,他首先是一位取得了赫赫战功的军事领袖,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于是诸侯都尊他为天子。战争的胜利使他成为无可争辩的领袖,黄帝第一个建立了政权,官名皆以云命,“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与那种基于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大不相同。过去常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大抵就是从黄帝算起的。

颛顼是继炎黄之后的五帝之一。相传颛顼的居住地在“帝丘”,即今河南濮阳。传说共工与颛顼为邻,争为帝,后来颛顼击败共工,才登上帝位。

颛顼时,发生了著名的重和黎“绝地天通”的原始宗教变革。《国语·楚语》记载,颛顼让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又让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以达到“绝地天通”。这是说,南正重和火正黎作为颛顼时设立的祭司兼管理人员,只有通过他们才能沟通神与民、天与地,从而把原始宗教祭祀变成了只限于少数神职人员的事情,改变了以前家家有巫、人人都能与神灵交往的局面。这种神职人员的出现,意味着一个祭司兼管理阶层的形成,是文明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颛顼与帝喾

颛顼与帝喾之后是尧舜禹时期。大约距今四千年前,黄河流域进入了尧舜禹时代。《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尧舜禹时的王位更替,实行一种“禅让”制度。尧年老的时候,让邦国联盟内的“四岳”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舜。舜正式继位前,曾把权力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之南。然而天下诸邦和民众却不信任丹朱,而拥戴舜,这样,舜才正式继位。

舜执掌了邦国联盟后,命禹为“司空”,主持治理洪水、平定水土;命弃为“后稷”,主持谷物播种和生产;命契为“司徒”,主持教化;命皋陶为“士”,主持刑罚。禹是夏族始祖,弃是周族始祖,契是商族始祖,皋陶是东夷人。当时的邦国联盟还没有发展成王朝,禹、弃、契、皋陶等人并不属于“同朝为官”。因此,这些官职的任命未必实有其事,但却反映了舜与诸邦的广泛联系,也反映了当时邦国联盟的构成情形。舜年老的时候,决定将权位让给禹,禹正式即位前,也是谦让,提出把权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避居于阳城,但是诸邦依然拥戴禹,禹这才正式继位。

这实际上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尧舜时期,各地已产生邦国,并出现邦国联盟。尧、舜、禹最初都是各自邦国之君,也先后担任过中原地区邦国联盟的盟主。尧舜禹禅让传说,描述了盟主职位在邦国联盟内转移和交接的情形。

关于尧舜禹之间权位的转移,还有另外一种“篡夺”的传说。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韩非子·说疑》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孟子·万章上》也说:“(舜)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尧舜禹相互争斗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地区各个邦国之间势力消长的关系。这种情形与史书用“万邦”“万国”来称呼尧舜禹时期的政治实体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看到,尧舜禹是双重身份,他们首先是本邦本国的邦君,又都曾担任过邦国联盟的“盟主”,亦即“霸主”。夏商周三代之君“天下共主”的地位,就是由尧舜禹时期邦国“盟主”或“霸主”转化而来的。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帝尧像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帝舜像

关于尧舜禹的继承是禅让还是篡夺,周代末年同时流传着这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同时并存的事实,正是部落酋长由“传贤”制向“传子”制过渡的真实反映。尧舜禹至少在形式上还是执行着民主制度,而夏禹则经过了一番曲折斗争的过程,最后实行传子制,从此,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取代了具有民主色彩的禅让制,开创了中国世袭王朝统治的源头。

古史传说与考古学实证的有机结合。根据古史传说,大约五帝时代,在黄河、长江流域曾经居住着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历史学家很早就开始注意对这些传说材料进行梳理。其中,蒙文通注意到不同传说出自不同的史学系统,他根据各系所传承的古史系统,将各地居民相应地分为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和江汉民族三大集团;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将其划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的说法,对学术界的影响更加广泛。

这种划分虽然难以准确,但是,与考古学文化系统的划分相对应,的确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结合考古学证据得知,蒙文通和徐旭生划分的三大集团分别与考古学文化的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相对应。

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属于华夏集团先民的遗存,而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为东夷集团先民的遗存。东方有太暤(或作太昊)、少昊、蚩尤等族团。文献记载“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所说的地方在今河南濮阳,正是东方和中原两大部族集团分布的邻接地区,也是考古学上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的交汇地区,恰可与上述传说相印证。

根据考古学发现可以得知,这三大文化区,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形成文化区的雏形。其中,在中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夏代以前的文化发展关系为前仰韶文化(含河南中西部的裴李岗文化、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和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顺序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典型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地区则是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三大区域的史前文化奠定了中原与东方、南方的关系。

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前期,特别是相当于庙底沟类型的时期,中原影响东方和南方的势头明显,具有标志性的中原地区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图案和陶器影响到大汶口文化和大溪文化的腹地。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后期,中原势力减弱,而东方和南方势力崛起,纷纷挺进中原腹地,以至于在郑洛地区可以见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和屈家岭文化风格的陶器。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时代,中原再度崛起,成为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有核心格局中的中心地区。中原与东方海岱文化和南方长江中游文化区的这种曲折复杂的关系,正好是古史传说中三大集团关系的映照。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画像砖上的《黄帝战蚩尤》

当然,在新石器文化区系的划分中,不止这三个文化区,苏秉琦曾经划分为六个,严文明划分为十二个,可见,历史的真实情况要比传说复杂得多,只有把古史传说与考古学实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复原上古史的真貌。

反映各民族关系的事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战争的传说。较早的是黄帝、炎帝联合,与东夷蚩尤的一次战斗。大致是说,炎帝族与蚩尤族发生战争,炎帝族战败,求救于黄帝族。于是黄帝使“应龙畜水”,用以淹没蚩尤的军队。蚩尤乃请风伯和雨师,破坏了应龙的水阵。黄帝又请来旱神女魃,使天放晴。后来,终于战胜蚩尤,擒杀蚩尤于冀州之野。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在考古学中的反映可以从仰韶文化晚期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关系上得到一些印证。

蚩尤战败后,黄帝与炎帝又发生了一次战争。地点在阪泉之野。史载,黄帝乃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后,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联盟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

年代稍后的战争,是黄、炎集团与南方的三苗集团的冲突。《左传·昭公元年》有“虞有三苗”的说法。较晚的是尧舜禹连续征伐三苗的战争。《吕氏春秋·召类》有“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墨子·非攻下》载:“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磿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

《史记·五帝本纪》云:“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尚书·吕刑》曰:“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至于征伐三苗的故事,则可以从中原地区自仰韶文化晚期以来直到龙山文化对长江中游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势力消长中得到一些印证。

在传说时代的各项事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最广。《诗经·商颂·长发》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孟子·滕文公上》更有生动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治水成功使大禹成为众人传颂的英雄,以致某些古代文献把他描述为神。

在古史传说中,常见有某帝发明了某物的创制传说。比如炎帝,一说即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医药和陶器;《史记》和《淮南子》则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以草药治病救人的故事。

炎帝的后裔中,有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植谷物、蔬菜,被后人尊奉为稷神——谷物神。炎帝后裔的另一支共工氏,其子后土,治理洪水成功,被后人尊奉为社神——土地神。此后,社神、稷神成为农业社会的最高神祇,西周以来受到人们普遍祭祀,以后又把“社稷”引申为天下、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神农氏尝药辨性》

在创制传说中,关于黄帝的发明是多方面的。比如传说他发掘首阳山的铜矿,加以冶炼,铸成铜鼎;并且铸造十二铜钟,和以五音,可以演奏音乐。再如,传说他用树木制造船、车,用于运输;也有的说他发明缝纫,制作衣裳;还说他发明历法,派人到四境观察天象,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四季的变化播种百谷草木,等等。

通史五卷——古史传说

清刻本《命官授时图》

按照《世本·作篇》的说法,还有更多的人物参与了创造发明,如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昆吾作陶,祝融作市,化益作井,蚩尤以金作兵,鲧作城,尧作宫,奚仲作车,夔作乐等,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文物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创制传说,往往把某一项甚至某几项发明,归功于神通广大的某个人,不一定正确,而且有些说法相互矛盾,所以不可全信。如果把这些发明看成是时代的产物,且与考古发现相参照,就可以看出这些发明并非向壁虚构。传说时代拥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可见当时是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是充满发明创造的时代,是中国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49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