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简明正史——崔骃 王符 仲长统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22 22:59:04 0


崔 骃(?—92) 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祖舒,历四郡太守;祖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候补京官,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崔篆却认为儒士不宜担任武职,他自劾有过,辞归故里。当时崔篆兄崔发以佞巧得宠于王莽,位至大司空,篆母师氏通经学及百家之言,王莽待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王莽后以崔篆为建新大尹(即千乘太守,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崔篆被迫就职,托病不理政事,三年未至郡内各县视察。后因门下掾倪敞谏,崔篆才勉强颁布春令。他所至各县,监狱皆人满为患。崔篆颇为感慨地说:“刑罚失当,使无辜者遭殃。这些人有何罪过,竟然落入如此悲惨的境地?”于是他甄别案情,释放了二千余人。掾吏担心他因此获罪,他却坦然回答:“如果我一人被杀而使二千人得救,我是心甘情愿的。”随后称病离职。

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许多朝官举荐崔篆,但他因为自己的家族曾获王莽重用,有愧于汉朝,所以一直没有出来做官。崔篆死后,其子崔毅也始终隐居不仕。

崔骃即毅之子,他十三岁已通《诗》《易》《春秋》,亦明百家之说,而且善于撰写文章。崔骃年轻时游历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由于他专心读书,对仕途未曾留意,所以当时有人讥笑他过于超脱。他仿照扬雄《解嘲》,作《达旨》一文,表示不愿与追逐名利之徒同流合污。

元和年间,章帝依循古理,巡行四方。崔骃作《四巡颂》,文辞典雅优美。章帝一向喜欢文章,对崔骃的颂文极为欣赏,他问侍中窦宪是否知道崔骃,并批评窦宪看重班固而忽视崔骃的做法,如同叶公好龙。崔骃借此机会去拜访窦宪,窦宪匆忙出门迎接。他笑着对崔骃说:“亭伯,我奉诏与您交往,您可不要对我太冷淡啊。”随后,他请崔骃入座为上宾。不久,章帝至窦宪宅,恰好崔骃也在窦家,章帝要召见崔骃,窦宪认为皇帝不应会见平民。章帝猛然醒悟道:“我能让崔骃天天在身旁,何必想见而不可得。”打算授予崔骃官职,令其经常在宫中,但事未施行,章帝就去世了。

和帝即位之初,窦太后临朝,窦宪以国舅身份执掌大权。崔骃致书窦宪,劝其以前朝外戚王莽诸家倾覆之事为鉴,力戒骄傲,保族全身。

窦宪拜车骑将军,辟崔骃为掾,宪府权重一时,掾属三十人,皆为故刺史、二千石,只有崔骃是处士,而且年纪又轻。窦宪恣意妄为,崔骃屡次劝谏。窦宪远征匈奴,崔骃为其主簿。窦宪于途中多有违法之事,崔骃前后数十次奏记,给予严厉的批评。窦宪对此难于容忍,与崔骃逐渐疏远。他察崔骃高第,将其改任长岑(今朝鲜长渊北)长。崔骃受到窦宪排斥,心情颇为不快。他拒绝赴长岑就任,径自返回故乡。永元四年(92),崔骃死于家中。

王 符 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少好学,有志操,与当时名儒马融等人关系密切。安定有轻视妾子之俗,而王符之母地位微贱,因此他为乡人所鄙薄。

东汉和、安之后,世人以做官为荣,当权者互相提携。王符为人耿介,不愿随波逐流,所以一直官运不畅。他胸怀积愤,隐居著述,针砭时弊,成书三十余篇。他不肯显露姓名,故将此书定名为《潜夫论》。

王符在《潜夫论》中认为万物出于“元气”:上古时元气无形,万精混一,此后元气自化,生成天地万物。王符反对东汉以来流行的谶纬之学,指出依赖符瑞治国,终将导致覆亡。他抨击时弊,指斥世风,声言:“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提出“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希望统治者崇本抑末,爱惜民力。

东汉名将、度辽将军皇甫规籍贯也在安定,他于桓帝延熹年间解官还乡。皇甫规的一位同乡靠行贿做了雁门(治所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太守,当时也去职返家。此人拜访皇甫规时,皇甫规坐在屋里不肯出迎,两人见面后,皇甫规又对他冷嘲热讽。不久,仆人通报王符来访。皇甫规早已闻知王符的名声,慌忙起身迎接,甚至来不及穿好衣鞋。皇甫规拉着王符的手,将其请进室内同坐,气氛极为欢悦。时人议论此事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儒生。”赞许王符、皇甫规之间的情义。然而王符最终未能入仕,死于家中。

仲长统 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西北)人。他年轻时十分好学,广泛涉猎了各种书籍,文章也写得很出色。二十多岁时,游学青、徐、并、冀诸州,与他交往的人,大多对他的才学颇为惊异。

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一向名气很大。他招揽四方游士,归附者人数甚多。仲长统也到了并州,高干给他优厚的待遇,并向他询问对形势的看法。仲长统说:“您有大志却无雄才,好士却不能择人,令人颇为担忧。”高干自视甚高,根本听不进仲长统的意见,仲长统于是离他而去。不久,高干在并州叛乱,为曹操所败,并、冀之士因此都极为钦佩仲长统的远见。

仲长统为人洒脱,不拘小节,有人称他为“狂生”。州郡每次征辟,他都托病不出。他认为那些追随帝王的人,都是打算立身扬名,然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只有悠闲自得地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愉快,所以他有意寻找清旷之地,并撰文描述其理想中的住处。

尚书令荀彧对仲长统大为赞赏,将其举为尚书郎。此后,仲长统又参丞相曹操军事。他谈古论今,感慨颇多。他将自己的看法汇集成书,名曰《昌言》。《昌言》一书分为三十四篇,共计十余万字。

仲长统在《昌言》中,为曹操以宰相身份独揽大权积极制造舆论。他回顾了周秦以来宰相制度的发展,提出“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他认为东汉光武帝虽然设置三公,但实际权力却归于尚书台,此后三公之职,只是备员而已。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更加剧了汉王朝的政治危机。而且东汉选举三公,看重清悫谨慎,因此所选多为平庸之辈,难于承担拯国救民的大业。

《昌言》尖锐指出:光武防范外戚,数世之后便无法实行。帝王任人唯亲,信用“母后之党、左右之人”,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所以“未若置宰相自总之”。而且,帝王委人以政务,就不应与之联姻;一旦联姻,便不可再使执政。对于东汉一朝政治上的教训,做出了深刻的总结。

他反复为曹操时期的政治结构辩护,批驳了那种认为“政在一人,权势太重”的说法。他明确提出:“人实难得,何重之嫌?”东汉窦宪、梁冀等人权重一时,然而汉帝一言之诏,就将他们迅速清除,可见大臣权重并不可怕。东汉一朝,屡屡重用宦官、外戚,如果对此听之任之,反而去责备宰相专权,那是完全讲不通的。

评:东汉安、桓之际,政治风气逐渐败坏,王符不屑迎合权贵,仕途滞碍不畅,他以“潜夫”自居,激烈抨击时弊,表达了士大夫群体的愤懑之情。仲长统主张扩大相权,抑制外戚势力膨胀,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顺应了汉魏之际的政治变局。仲长统本人,也成为曹操集团的主要思想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725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