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简明正史——邓彪 胡广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22 22:50:10 0


邓 彪(?—93) 字智伯,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太傅邓禹后裔。父邯,建武年间以军功封渑侯,官至勃海太守。邓彪年少即有孝行,父亲死后,他将封国让与异母弟邓凤。明帝赞赏邓彪的节操,下诏准许他让国。

邓彪后辟州郡及公府掾史,屡迁至桂阳(治所在今湖南郴县)太守。永平十七年(74)征入为太仆。数年后,后母死,因病辞职,诏以光禄大夫服丧。后拜奉车都尉,迁大司农。数月,代鲍昱为太尉。邓彪在位清廉,为百官楷模。在位四年,因病辞职。元和元年(84),章帝赐策免其官。

和帝即位,以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赐爵关内侯。永元初年,窦宪兄弟专擅朝政,骄纵不轨,朝臣多有谏诤,而邓彪位居三公,只是修身自律,对窦氏不敢触犯,于国事也无所匡正。御史中丞周纡曾经违背窦氏的意图,遭到窦氏的怨恨,邓彪则秉承窦氏之旨,奏免周纡的官职,此举受到士大夫的非议。然而他的礼让之风,仍为人们所推崇。窦氏败后,邓彪以老病辞录尚书事。永元五年(93)春,邓彪死于太傅任上。和帝亲临吊唁。

胡 广(90—172) 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父贡(一作宠),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内东)都尉。胡广年幼丧亲,家境贫苦。成年后,随同辈入郡为散吏。太守法雄之子法真,善于识人,至南郡省父,正值岁终应举,法雄令法真协助其选才。法雄大会诸吏,法真隔着窗户偷偷观察,最终看中胡广,察为孝廉。胡广进京后复试章奏,安帝确定他为天下第一。仅一个月即拜尚书郎,渐次迁升至尚书仆射。

顺帝欲立皇后,而得宠的贵人共有四位,顺帝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以抓阄来决定其人选。胡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书,认为抓阄的办法既非祖宗典故,又不见于史籍记载。如果依从卜筮的结果,未必能够选到贤者。即使选中贤者,也将违背选德的标准。他们提出选后的标准,应该首先是良家子,然后依次为德行、年龄、相貌。此议为顺帝所认可,最终梁贵人以良家子而被定为皇后。

当时,尚书令左雄提议修改察举制度,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胡广又与史敞、郭虔上书表示反对。他们认为选举应该以才为标准,不能拘泥于定制。经学、章奏未必能够包含所有的治国良策。他们希望顺帝广泛征询大臣的意见,择善而从,不要仅凭一人之见,就改变前世旧章。然而,顺帝未能采纳他们的主张。

陈留(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太守任缺,尚书史敞等推荐胡广。胡广在尚书台掌机要十年,后出为济阴(治所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太守,因举吏不实免官。复为汝南(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太守,入拜大司农。汉安元年(142),迁司徒。质帝死,广代李固为太尉,录尚书事。以定策立桓帝之功,封育阳安乐乡侯。因病辞职。又拜司空,告老退休。不久,以特进征拜太常,迁太尉,因日蚀免。

延熹二年(159),大将军梁冀被杀,胡广与司徒韩演、司空孙朗均受牵连,免为庶人。后又拜太中大夫、太常。九年,复拜司徒。

灵帝立,胡广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复封故国。因病辞职。陈蕃被杀,胡广代为太傅,总录尚书事。

胡广当时已经八十高龄,而精力充沛。胡广的继母依然健在,他朝夕侍奉,不拄拐杖,也不说老。胡广为人温和谨慎,总是一副谦逊的神色。他练达政务,谙熟朝章。尽管缺乏刚直之风,但也屡屡拾遗补阙。所以,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在质帝死后,与太尉李固等人提议立清河王刘蒜为帝,后来胡广由于畏惧梁冀的权势,而放弃初衷。胡广为讨好当权的宦官,又与中常侍丁肃联姻,这些做法都受到当时舆论的抨击。

胡广任三公三十余年,历事六位皇帝,一直颇受优待。每次他因病逊位,总是不满一年就再度升进。他一生任司空一次,司徒两次,太尉三次,太傅两次。他征辟的僚佐,均为天下名士。他与故吏陈蕃、李咸同时担任三公,陈蕃等每遇朝会,总是托病回避胡广,世人都认为这是胡广的荣耀。

熹平元年(172),胡广死,时年八十二岁。灵帝给他极高的待遇,追赠太傅、安乐乡侯,谥为文恭侯。胡广故吏担任公、卿、大夫、博士、议郎等职者数百人,参加了葬礼。这在两汉时期,是空前绝后的。

当初,扬雄依照《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中九箴散佚。后崔骃父子及刘陶驹增补十六篇,胡广又续作四篇,文字十分典雅。胡广另为每篇撰写首目,并作注释,名为《百官箴》,共计四十八篇。

评: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相继擅权。党人名士前仆后继,奋起与之抗争。而邓彪、胡广贵为公卿,为保全自身地位,置东汉国家利益于不顾,一再妥协退让。胡广为讨好宦官,甚至不惜与之联姻。他们虽然谙熟政务,明习旧章,然而却“万事不理”,逃避与宦官、外戚的冲突,遭到士大夫集团的批评。东汉后期政治危机的日益加深,胡广等人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72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