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五斗米道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11:56:06 0

张鲁雄据巴汉与黄巾大暴动同时,在蜀郡,张修、张鲁也造作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时期流行于巴蜀、汉中原始道教的一个流派,其创始人是沛国人张陵。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以张陵之孙总道主张鲁为首领,主要活动于四川西部,完全按照其乃祖乃父(张衡)所贯彻的宗旨行事,将五斗米道作为一种纯粹的宗教迷信在传播;另一支是以巴郡教区张修为首领,活跃于巴郡(今重庆市区)、汉中一带,他们在东方太平道的思想影响下,以五斗米道为工具,于中平元年(184)黄巾大暴动之后,也随之发动“叛乱”,攻占了巴郡、汉中相当大的一块地区。

汉末熹平、光和中,到处发生农民暴动,为了加强对各地“叛民”的镇压,汉灵帝把一些重要州的刺史改称州牧,选派有名望的宗室、列卿充任,以总揽一州的军政大权。中平五年(188),宗正兼太常刘焉被任命为益州牧,来到四川,在绵竹(治今四川德阳县北)建立起益州最高行政机关。刘焉和东汉朝廷中许多公卿大臣一样,冀图乘东汉“政治衰缺,王室多故”①之机,离开京师,到外面去占据一块地盘,成为割据一方的军政首领。因此,他一到绵竹,即迫不及待地实行“抚纳离叛,务行宽惠”②的政策,阴谋实现其割据一方的野心。

刘焉认为,四川的五斗米道势力和汉中的东汉政权是他“阴图异计”的两个重要障碍。于是刘焉首先对张鲁进行笼络,而张鲁面对当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也想寻觅一个政治靠山,以确保其既得权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成为政治上的合作伙伴。加之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刘)焉家”③,刘焉利用这种关系,于初平二年(191)派张鲁为督义司马,并利用张鲁和张修之间的五斗米道关系,给张修以别部司马的名义,令其合兵进攻汉中。

张鲁在取得张修的合作后,军事进展相当顺利。张鲁在武都入汉中的孔道上,“因即崤岭”,修了一个“周围五里,东临溶谷,杳然百寻,西北两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以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④的强固城堡,即后世所谓的“张鲁城”。在张鲁城不远处还有“张鲁治”、“张天师堂”等建筑。张鲁以此为活动中心,大肆传道,扩大自己的影响。在汉中人民的支持下,张修和张鲁掩杀了东汉汉中太守苏固,消灭其武装力量。汉中部分地方豪强势力如赵嵩、陈调和顽抗的陈固等亦也消灭。从此刘焉便以“米贼断道”为借口,与东汉统治者断绝联系,利用农民武装力量割据巴蜀。

张鲁既是五斗米道世家、道主,又是广拥部曲的豪强。攻下汉中以后,他认为割据汉中的时机已到。初平二年(191),张鲁袭杀了张修,并收编了他的队伍。于是,他把自己的活动中心由“张鲁城”迁到南郑。兴平元年(194),绵竹大火,燔烧城府辎重,延及民家,馆邑无余。刘焉徙居成都,疽发背死,其三子刘璋领益州牧。刘璋为人阊弱,张鲁骄恣,不肯承顺,刘璋杀张鲁之母及弟,因此,张鲁与之公开决裂,在汉中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割据政权。建安六年(201),张鲁派兵攻下巴郡,从此,他便成为一个占有巴、汉广大地区的统治者。刘璋屡次派兵攻打张鲁,皆为所败。赤壁战后,刘璋采纳别驾张松建议,遣法正请刘备人川。刘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⑤,使讨张鲁。

张鲁在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张鲁控制下的汉中地区居民,都得加人五斗米道,即使“流移寄在其地者”⑥亦“不敢不奉”⑦。初入道者皆称“鬼卒”;入道既久而又笃信不疑者称做“祭酒”,“各领部众”。祭酒本是当时社会上对某些有地位人的尊敬称号,因而“各领部众”的祭酒乃是五斗米道中的上层分子;领有部众特多、在五斗米道中特权更大者,则称做“治头大祭酒”。张鲁的统治办法是政教合一,“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⑧,即除在郡一级设太守府及其僚佐以外,郡以下的县,以及县以下的乡、亭等皆不设相应的官吏,而是“以祭酒为治”,使各级祭酒行使原基层官吏“治民”、“理民”的职能。祭酒既是宗教统治者,又是行政统治者,这样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要比单纯的行政统治更为牢固和有效。张鲁的汉中政权,按照《太平经》的设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以下一些改良措施。

首先,初入道和治病者都得缴纳五斗米,作为祈祷费。此后鬼卒们要常年缴纳,“其供道限五斗米”⑨,使原来道徒的一种宗教性负担,扩展成为普遍实施的通供赋税。另据李膺《益州记》记载:“受道者输米、肉、布、绢、器物、纸、笔、荐、席、五彩,后生邪浊,增立米民。”这样种类繁多的实物贡赋,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米民”,则是把一部分贫苦农民控制起来,从事专门的粮食加工生产,以供养张鲁政权的粮谷需要。在此基础上,张鲁命“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⑩。义舍中置有米肉,据说是供“行路者量腹取足”之用,如果取得过多,“鬼道辄病之”。既然汉中居民都得信奉道教,张鲁义以道教组织体系作为其政权形式,这种义舍显然是为张鲁传布政教命令而设置的一种机构。义舍和义米、义肉,并不包含什么“共同生活”的意义。

其次,张鲁对传统的刑法亦有所改变。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这说明对触犯法纪的人,还是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只是在三次原谅之后,仍然坚持不改者,才使用刑罚。对于那些“有小过者”,则令其“治道百步”,可以免除其罪。这比旧的科条要减轻了许多。张鲁所以采取比较宽简的刑律,主要是为了安定巴汉地区的人心,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是了解东汉政府汉中政权怎样被当地农民推翻的。

再次,张鲁政权“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推行“其市肆贾平”⑥的政策,以发展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经济。在汉末天下大乱,全国经济凋敝,城乡一片残破的情况下,即使要巩固局部地区政权,也必须做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否则都难免遭到覆灭的下场。曹操所以能够战胜群雄,统一北方,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而且能够认真去解决。他首先在许县实行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以后又逐步推广到其所占领地区,积累了较充足的军粮,最终才得以战胜袁绍,统一北方广大地区。张鲁吸取了曹操的成功经验,非常注意经济问题,加之汉中、巴郡地区战争较少,关西之民来奔者数万家,使这个政权有了一定的实力,即使拥有益州大一部的刘璋对之也无可如何。张鲁实施的“保境安民”政策,史称“民夷便乐之”,这是他能够“雄据巴、汉垂三十年”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东汉政府,已无力约束张鲁,只好给以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即汉中)太守的官位,承认了张鲁的割据。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领十万大军从散关出武都进攻汉中,至阳平关,张鲁遣五官掾接洽投降,其弟张卫不肯,率领部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曹军不得进。曹军军粮尽,曹操准备退兵,部下郭谌以为不可。他说:“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偏师)可攻。悬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曹操犹疑不定。是夜天色昏黑,曹军迷惑,误入卫营,张卫以为被曹操大军包围,遂降。张鲁闻说阳平关已被攻破,将要“稽颡归降”,部下闫圃认为;“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归顺),功必多,”劝张鲁南人巴中,投奔巴酋杜濩,然后与曹操谈判投降,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在张鲁逃奔巴中前,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张鲁止之日:“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命人封藏完毕之后,才离去。曹操进入南郑,见宝货仓库保存完好,对张鲁很是嘉奖,遣人对之进行慰喻。张鲁本有降意,至此遂率领部众向曹操投降。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张鲁的五个儿子及闫圃皆赐封列侯。曹操还特为其子彭祖聘娶张鲁之女为妻,进行联姻,以示宠信。张鲁建立的巴汉政权,至此告终。

注释①②《三国志·蜀书·刘焉传》。

③《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

④《水经注·沔水篇》。

⑤《三国志·蜀书·刘璋传》。

⑥⑦《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

⑧《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⑨《华阳国志·汉中志》。

⑩《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世语》。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董卓之乱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政府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再度激化,一方面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又趋剧烈。

黄巾起义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镇压力量,扣平五年(188),汉灵帝接受刘焉的建议,先后将一些重要地区的州刺史改为州牧,选择有名望的官僚充任,于是州的长官叭只具有行政权,一变而为兼有领兵治民之权。这就给一些将帅和地方长吏以扩充军事实力的权力,出现州郡牧守擅兵局面,加速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灵帝为了加强防护京师的力量,在首都设置西园八校尉,扩建八支近卫部队,袁绍、曹操等七人被任命为校尉,各统一军。以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兼为元帅,统帅其他七校尉,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归他统管,宦官同外戚、官僚士大夫的矛盾又尖锐起来。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死去,蹇硕欲杀死何进,拥立王贵人之子刘协为帝,独揽大权。为何进察觉,乃急引兵回营,蹇硕之谋未能得逞。于是何皇后之子刘辩得以继位。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何进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何进素知宦官专权乱政,为天下人所痛恨,便与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等谋议铲除宦官。蹇硕疑不自安,作书与中常侍赵忠等说:“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指宦官),扫灭我曹。但以硕典重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闭上阉,急捕诛之。”①何进同乡中常侍郭胜素亲何氏,他与赵忠商议后向何进告密。何进先发制人,命黄门令逮捕蹇硕处死,并接管蹇硕率领的禁兵,成为独掌军权的实力人物。

何进独揽大权之后,袁绍以窦武失败的教训劝他抓紧时机消灭宦官:“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②并告诫他不可轻易进宫。何进与袁绍定策,欲尽罢除诸宦官,并以其计报告太后。何太后因凭借宦官势力登上皇后宝座,她与宦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她不同意何进的建议,他说宦官统领宫中事务,汉王朝自开国以来,历来如此,怎可废除?何进无法改变太后成见,袁绍提醒何进,“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③。何进犹豫不决。

于是袁绍又建议何进多招四方猛将及各地豪杰,使其各自领兵入京,以胁迫太后。何进表示赞同。主簿陈琳认为“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④。尚书卢植亦言不宜召卓人京。何进皆不听,遂召前将军董卓、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等进屯洛阳附近,向朝廷提出消灭宦官的建议。太后犹不从,何进之弟何苗亦劝进深思,何进意更狐疑。袁绍担心何进变计,乃威胁说:“今交搏已成,形势已露,将军何为不早决之?事留变生,后机祸至。”⑤何进于是以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尹,以控制首都洛阳及河南地区军政大权。袁绍接受任命后,一面命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官,一面催促董卓等人迅速上路。直至此时,何太后才感到事机不妙,被迫罢免了张让等当权宦官,诸常侍、小黄门皆面见何进谢罪,听候处置。袁绍建议何进趁机一网打尽,何进不许。何进劝他们各回封国去享清福,宦官们不肯自动下台,秘密策划反扑。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临洮在西汉时为一防御羌人边陲重镇,地理形势甚是险要。当地人民长于骑射,习性勇武剽悍。董卓自幼生长在一个武官家庭,力大体壮,粗猛有谋,史称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鞋,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⑥。青年时尝游羌中,尽与羌豪相结,精通羌胡事,以健侠知名羌胡。东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随中郎将张奂共击汉阳叛羌,屡立战功,连升官阶,一直做到并州刺史、河东太守。黄巾起义后,董卓拜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率兵攻打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不久,又被任命为中郎将、破虏将军,随同车骑将军张温进攻金城叛将边章、韩遂。中平四年(187),韩遂与马腾联合向三辅进攻。董卓被朝廷任命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共同将韩遂、马腾击败。由于董卓在对西羌和韩遂、马腾作战中,壮大了凉州兵的势力,他的政治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以致两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一是中平六年(189),东汉政府征他到朝廷担任少府(九卿之一),董卓以所部羌胡兵不听命令为借口,不去洛阳就职;一是当灵帝将死时,玺书拜他为并州牧,命他将兵权交与皇甫嵩,他再次抗命不遵,并带领部队驻守河东,以观时变。这次当他得到何进的召唤,他认为是篡权的好机会,立即引兵向洛阳进发,并上书请求惩办宦官张让等,“以清奸秽”。董卓还未到达洛阳,宦官张让、段硅等假传太后旨意,召何进人宫议政,事先使党羽数十人埋伏在官门外,当何进出官时,发动突然袭击,将何进杀死。张让、段娃等作诏书,任命樊陵为司隶校尉,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板,疑不肯信,日:“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以何进首级掷地日:“何进谋反,已伏诛矣。”⑦何进部将和袁术等听说何进被害,领兵焚烧宫门,张让、段硅等见势不妙,慌忙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及宫内官属数十人逃走。当他们逃至小平津(黄河重要渡口,在今河南孟津东北)肘,张让被逼走投无路,投河自杀。与此同时,袁绍等引兵将北宫门关闭,勒兵搜捕宦官,不问老少,一概斩首,共诛杀二千余人,有些无胡须的人也被当做宦官杀死。

当洛阳大杀宦官之时,董卓已率兵接近京城,远见火起,知朝中有变,乃引兵急进,天尚未明,到达城西,听说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少帝见到董卓带兵卒然来到,恐怖涕泣。群臣见此情景,对董卓说:“有诏却兵。”董卓早怀异心,怎肯听从,乃对群臣说:“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⑧遂与少帝和陈留王,一起回到洛阳。

古代风水画鉴赏董卓领兵进入洛阳,恰好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来到,他劝袁绍说:“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⑨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难。不久,何进及其弟何苗的一些部曲投归董卓,董卓又收买丁原的部属吕布,杀死执金吾丁原,兼并了他统领的部队,再加上他从凉州带来的三千人马,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董卓的野心也随之日益膨胀。他先后自封为司空、太尉、相国。为了削弱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他准备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他同袁绍商议,袁绍持异议,董卓按剑怒叱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⑩袁绍勃然大怒道:“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说罢引佩刀长揖而去,座上公卿,见此情景,皆大惊愕。董卓新到洛阳,又因袁绍为世家,亦未敢加害。袁绍惧怕董卓报复,当晚奔冀州。董卓采纳部下周珌、伍琼建议,授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之弟袁术和曹操,不愿屈从董卓,也先后逃离洛阳,别图发展。

董卓掌权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他欺世盗名,假惺惺地外示宽柔,起用党人名士做朝官,外放大臣为牧伯太守,平反陈蕃、窦武及诸党人冤狱,“以从人望”。他起用周璐、伍琼、郑泰、苟爽等,处以要职;其染党锢者如陈纪、韩融之徒,皆任为列卿。知名大儒蔡邕以前在宦官打击下,逃亡在外,董卓召他进京,三日之间迁升三次,位至侍中。对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人物,董卓也尽力笼络,如任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仙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对名将朱傍表面亲近而内心忌惮,董卓自为太尉,以朱隽为副,但不令其真正掌握兵权。

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帝后,以为天下安定,可以为所欲为,对人民一味掠夺残杀。董卓生性残忍,经常放纵士兵抢劫财物,掳掠妇女,使洛阳一带陷于一片恐怖之中。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遣兵至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当时正值百姓社祭,董卓士兵杀死全部男子,掳夺妇女、财物,将人头系在车辕上,诡称“攻贼大获”,高呼“万岁”。回到洛阳城内,将男子首级焚烧,将妇女赏给士兵为婢妾。董卓的种种暴行,激起人民的强烈怨恨。关东地区拥有武装力量的州郡长官,也乘机以讨伐董卓为名,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初平元年(190)初,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仙、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以及典军校尉曹操等联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是时,黄巾余党郭太等率十余万众,再次起事于西河白波谷,转攻太原、河东等地,与关东军对洛阳形成夹击之势。董卓恐惧,乃鸩杀弘农王,准备迁都长安,召集公卿会议。太尉黄琬、司徒杨彪不同意迁都长安,在朝廷上争论没有结果,伍琼、周璐又力谏不可。董卓大怒,下令将伍、周二人斩首,黄琬、杨彪降为光禄大夫,决定挟持汉献帝西迁。在临行前,董卓下令将洛阳宫殿、官府全部烧毁,二百里内民居洗劫一空,荡然无存。他强迫洛阳附近数百万人口西迁,一路上老百姓在军队的践踏和抢掠之下,死伤很多,由于粮食缺乏,因饥饿而死者也为数不少。董卓还命人挖掘皇帝及公卿陵墓,盗取珍宝。董卓的倒行逆施,不仅使洛阳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且也使文化遗产遭到空前洗劫,大批书籍及文物损毁殆尽。

迁都长安后,董卓授意天子拜他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他将从洛阳等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积藏在郿坞,城墙高厚皆七丈,号日“万岁坞”。董卓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他大封亲戚为官,“宗族内外,并居列位”与此同时,董卓大肆诛杀异己,“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弄得“百姓嗷嗷,道路以目”⑩。一次,董卓去郿坞巡行,命公卿百官在长安西门外设宴送行,董卓于坐中杀死数百降人助宴。被杀的人,先断其舌,次斩手足,然后挖去眼睛,最后投入滚烫的开水锅中活活煮死,与会公卿大臣有人被吓得遗失匕箸,董卓饮食自若。其凶残野蛮,以至于此!天下之人对董卓及其凉州兵恨之骨,够有诛灭之心。

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等,密谋诛董卓。吕布自从杀死丁原之后,成了董卓的亲信侍从,二人誓为父子。后来吕布因小事失卓意,险些被董卓用手戟刺死,吕布由此阴怨董卓,加以吕布私通宫中婢妾,心中益不自安,遂参与王允密谋,许为内应。四月,献帝有疾新愈,大会群臣于未央殿。王允等乘机派亲信骑都尉李肃带士兵十余人伪装卫士,守住宫门,等待董卓到来。董卓入门之后,李肃一戟刺去,董卓伤臂,堕落车下。他大声呼唤:“吕布何在?”吕布应声喝道:“有诏讨贼臣!”举矛将董卓刺死,接着又杀死几名董卓的亲信。吕布取出怀中诏版向吏士们高声宣布:“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长安城中百姓听到董卓被杀消息,纷纷“歌舞于道”,不少士女卖掉珠玉衣装,沽酒买肉,以相庆贺。

董卓死后,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封温侯,共掌朝政。王允刚愎自用,不讲策略,许多过去被追依附于董卓的公卿大臣皆被处死。著名学者蔡邕,听到董卓被杀消息,表示惊叹,也下狱身死。董卓部下皆怀恐惧之心,王允也未能妥善处置,致使董卓部将李催(音决)、郭汜等相与结盟,集兵十余万,进攻长安,打败吕布,杀死王允。不久,董卓部将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又展开了两年多的火拼,使长安及其附近的关中地区,成为厮杀的战场,居民逃散,行旅断绝,出现了诗人描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汉献帝徒具虚名,东汉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接着而来的则是关东军阀的更大混战,逐步形成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

注释①②③④《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

⑤《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

⑥《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

⑦《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

⑧《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注引《典略》。

⑨⑩《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8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