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傅恒 于敏中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30:55 0


傅 恒(?—1770) 姓富察氏,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是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的弟弟。乾隆五年(1740)入宫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后历升内务府大臣、户部右侍郎,乾隆十年(1745)受命在军机处行走。

乾隆十三年(1748)授傅恒领侍卫内大臣、协办大学士,还充任皇帝经筵讲官。这年三月傅恒的姐姐孝贤纯皇后随乾隆帝南巡,回程行至山东德州突然病死,由傅恒护灵柩回京主持丧礼。当时讷亲率师征讨大金川叛乱久战未胜,九月乾隆帝命傅恒暂管川陕总督,经略军务。授保和殿大学士,发京师及各行省满、汉兵三万五千人,拨户部库银及各行省库银四百万两供军储,另拨皇宫内务府库银十万两,以备犒赏慰劳将士之用。十一月大军出师,乾隆帝亲自祭堂子告天地,还派遣皇子及大学士来保送傅恒率领的清军到良乡。看来乾隆皇帝对于平定大金川叛乱下了最大的决心。

傅恒等清军将领率领三万余大军浩浩荡荡奉旨出征,道经陕西入四川,沿途驿政失修,马匹不济,行程艰难,尤其是出成都经天赦山大雪封路,车骑不能行。然而,傅恒与士卒一起步行七十里,师行迅速,纪律严明,士气振奋。经过一个月的急行军,十二月大军到达军事要塞卡撤,与叛军隔山相望,交战在即。傅恒把行军到达前线的情形急向乾隆帝上疏奏禀报。乾隆帝披览了来自前线的疏奏以后,非常高兴,立刻发上谕,予以嘉奖。谕曰:“大学士傅恒自奉命出师以来,公忠体国,纪律严明,途中冲风冒寒,咨询军机常彻夜不眠。今日披览来奏,具见心坚金石,可从优议叙,特命加太子太保衔。”

乾隆十四年正月,傅恒上疏奏向乾隆帝报告作战部署,他说:“臣至军,考察用兵始末,初,张广泗兵宿留不前坐失事机,贼军得以尽据险要,增设石碉严阵以备。讷亲初至,一切军事委张广泗进行,张广泗又为奸人所愚,专主攻碉,先后死伤数千人隐匿不报。臣认为贼碉锐立,高于佛塔,建筑甚捷,数日可成,随缺随补,贼众心甚固。得一碉我军伤亡数十百人,得不偿失。臣拟待诸军大集,分道而进,别选精锐,旁探小道,逾碉勿攻,绕出其后。我兵自捷径深入,守者不严备,我军从后杀入碉内,必不攻而碉克。另从党坝险处派兵夹攻,两道并进,直捣巢穴,取其贼魁,当可在四月间奏上捷报。”乾隆帝接到傅恒关于战略部署的疏奏,认为金川非大敌,劳师二年,诛大臣、失良将,非常痛惜。因傅恒是乾隆帝孝贤纯皇后之弟,故用孝宪皇太后谕命的名义,召傅恒班师,欲停止继续平叛。傅恒的回奏是:“金川事一误,贼焰愈张,众土司皆罹其毒,边宇将无宁日。臣受诏出师,若不扫穴擒巨,何颜返命?”

傅恒与岳钟琪仍按既定的部署,决策深入,果然大收其效,捷报频传,叛乱贼魁莎罗奔已再无兵力顽抗清军的攻击,只得乞降求饶。傅恒令他自缚至军营,莎罗奔等先至岳钟琪军门乞求免死,岳钟琪执莎罗奔父子,傅恒接受叛军的投降。莎罗奔等焚香发誓六条,表示乞降诚心:一、不再侵犯比邻苗寨;二、归还所侵地盘;三、向朝廷供役与别的土司同;四、逮捉抵抗清军的其他头目;五、归还所掠人民马匹;六、缴纳军械枪炮。此外,莎罗奔贡献佛像一尊,白金万两,犒劳清军,大金川事平。傅恒凯旋班师回朝。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傅恒大军抵达北京,乾隆命皇长子及裕亲王等于郊外迎接,并在太和殿受贺,赐傅恒团龙补服,建宗祠祀祖先,赐府宅于东安门内,表彰傅恒为“中朝第一宣力大臣”。

乾隆十九年(1754),蒙古族准噶尔部发生内乱,诸部纷纷内附投奔清朝。乾隆帝认为这是消除西北边陲叛乱势力的大好机会,因此召集文武大臣咨询他们的意见。众臣中赞成出兵者很少,多数人沉默不言,因为大金川用兵费力大,死伤重,朝廷元气尚未恢复,若再向西北用兵,取胜的可能性极小,故诸臣都不轻易言战。唯傅恒竭力赞成乾隆帝雄图远见,认为失战机而后患莫及。傅恒主战与皇上心思合拍,况且傅恒有实际指挥战争的经验,而他素来谨慎判断,决不是奉迎阿谀之辈,因而傅恒赞成主战,增强了朝廷取胜的信心。乾隆帝下了很大的决心,毅然发兵北征。乾隆二十年春,乾隆帝以尚书班第为定北将军,陕甘总督永常为定西将军,分两路出师征讨准噶尔部。西路、北路兵各二万五千人,西路出巴里坤;北路出乌里雅苏台,相约于博罗塔拉河会师,同进伊犁。准噶尔部内乱,各部自以为阵,皆成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清军所向披靡,很快攻克伊犁,俘掳头目达瓦齐汗,自清初至今,西北之患最终解除,边疆得到巩固。乾隆帝为了表彰功臣,特画像于紫光阁,列傅恒为首。

乾隆三十三年(1768),将军明瑞征缅甸败北,乾隆帝授傅恒为经略,督师前线。次年二月,乾隆帝发满、蒙兵一万三千六百人,由傅恒率师出征。四月,傅恒率大军顺戛鸠江而进,八月渡戛鸠江以后,清军未曾与缅军接战,行军二千里而未动干戈,缅甸气候炎热多传染病,士兵及马匹患疾者与日俱增,至金沙江两岸遇缅兵交战,缅兵据垒抵抗,清军未能获胜。

清军不习气候多染瘴病,到十一月,水陆军三万多人仅一万三千人尚能作战,副将阿里衮患瘴病死于军中,傅恒也抱病指挥作战。乾隆帝召傅恒还京,军事由副将阿桂负责。此时缅甸酋长懵驳遣头人向傅恒乞降。傅恒疏奏朝廷说:“用兵之初,众臣以为难胜,而臣执意请行,负委任,请从重治罪。”乾隆帝便命傅恒罢兵还京。

乾隆三十四年(1799)二月,傅恒奉旨罢兵班师,三月乾隆帝亲自到天津迎接归来的清军将士,并宥“傅恒方病,不忍治罪”。七月傅恒病卒,赐谥号曰“文忠”。

傅恒入值军机处二十三年,每日侍奉乾隆帝左右,他谨慎处事,深得乾隆帝眷宠,倚为重臣,死时年不过五十。乾隆帝十分痛惜,特谕众大臣曰:“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才识超伦,公忠体国……今闻溘逝,深为震悼,似此鞠躬尽瘁,允宜入祀贤良祠。”

于敏中(1714—1780) 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1738)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于敏中颇有文才,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入值懋勤殿,累迁侍讲,主持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乾隆十五年(1750)入值上书房,后升为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又调户部,管钱法堂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帝命于敏中为军机大臣。他下笔敏捷,草拟谕旨很能表达皇帝的意图。乾隆三十年(1765)擢升为户部尚书,这年他的儿子于齐贤乡试未中,乾隆帝下诏说:“于敏中久在内廷行走,他仅一子已成壮年,加恩依照尚书品级予以荫生,入国子监就读。”给以破例优惠,乾隆三十六年(1771)授于敏中为协办大学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晋升于敏中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当时乾隆帝下诏征集天下遗书孤本,安徽学政朱筠奏请开书局搜辑《永乐大典》中的古书,乾隆帝裁定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命于敏中为总纂官主持这一大工程,同时命他充任国史馆、“三通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总裁。于敏中还多次主持会试,为上书房总师傅,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成为一身兼多职的清朝高级词臣。

于敏中长期为军机大臣,身居朝廷中枢,令内外臣望尘莫及。然而,于敏中其人心术不正,他交疆吏,通内监,屡收贿赂。乾隆三十九年(1774),内监高云从漏泄皇帝朱批道府的记载,下廷臣惩治。在审讯中高云从供出于敏中曾向他探询过皇帝朱批内容,高云从购买田地发生诉讼也请求于敏中嘱托当地府尹蒋赐棨帮助,相互徇私。事发后于敏中只好在乾隆帝面前引罪自省。皇上下诏责斥说:“内廷诸臣与内监交往,一旦涉及私托应当及时据实奏报。朕刚才还嘉扬其持正,于敏中侍朕左右多年,岂尚不知朕朱批有什么瞒着的?于敏中每日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听消息?自四川用兵以来,于敏中承旨草签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于敏中有此事发生,他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这教训难道还不能使他自感愧悔吗?免其治罪,严加议处。”经部议革职,乾隆帝下诏“从宽留任”。乾隆四十一年(1776)大金川叛乱平息,乾隆帝又下诏嘉奖他的劳勋,原谅他的过失,仍列为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职的恩惠,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敏中患喘病逝世,终年六十六岁,谥号曰“文襄”,赐入贤良祠祭祀。

于敏中去世以后,乾隆五十一年东窗事发,一件件贪财受贿案被揭露。有一件是苏松粮道章攀桂曾以公款为于敏中营造花园,事情败露后章攀桂革职,于敏中已死不再追究了。另一件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时,浙江巡抚王亶望在任甘肃藩司期间侵吞监生捐纳所交的赈灾粮,揭露后被斩。事先舒赫德曾奏请停止捐纳监生,而于敏中在乾隆帝面前力言甘肃省捐监应开,经揭露于敏中曾受王亶望巨资贿赂,所以力言开甘肃捐监。乾隆帝为此案非常生怒,下诏说:若“于敏中尚在,朕必严加惩治,今不将其子孙治罪,已为从宽,于敏中著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乾隆六十年(1795),国史馆进呈《敏中列传》,乾隆帝下诏:“于敏中身负重任,不自检束,既向内监交接,又与外省官吏联络舞弊,即此二节实属辜恩,非大臣所应有,所世袭轻车都尉世职即撤革,以为大臣营私钻职者戒。”这就是贪财官僚贻祸子孙的一个不光彩的结论。

评:傅恒虽为皇亲国戚,又是乾隆帝重臣亲信,建功赫然,但他从不自傲自负,而在朝勤谨效力,挥师出征与士卒同甘共苦,遇皇恩总推辞再三,傅恒是满洲贵族中的一员忠臣良将。

于敏中身在军机处,又主持撰修《四库》,可谓位极人臣,但他心术不正,交通小人,接受贿赂,一旦败露,身败名裂,与傅恒恰成一强烈对比。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7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