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晚明史—— “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3 15:22:05 0


为了扭转河南、湖广的颓势,朝廷任命孙传庭为七省督师,收拾中原残局,显然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带有孤注一掷的意味。自从“柿园之役”惨败后,孙传庭退回陕西扩军备战,制造“火车”(车上配备火器、弓弩),自诩“战则驱之以拒马,止则环之以自卫”。他驱使工匠日夜不停地赶制二万辆“火车”,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百姓不堪忍受,千方百计想把他赶出陕西,一些头面人物哗于朝廷,制造倒孙舆论。恰好与朝廷的想法不谋而合,启用他为七省督师。

崇祯十六年五月,皇帝任命孙传庭以兵部尚书衔总督秦、蜀、晋、豫、楚、江、皖七省军务,特佩七省督师之印,赐尚方剑,全权指挥中原战事,并把白广恩、高杰调拨给他,出任正副总兵,统领火车营,催促他迅速出潼关赴河南作战。

孙传庭对战局了如指掌,料定出关作战必无好结局,不主张速战,他与参军乔元柱商议:白广恩、高杰岂是李自成对手,不得已而用之。我军初集,倘若持久练习,乘敌之饥疲,乃可取胜。刚从湖广率三千精骑入关的王龙支持孙传庭的观点,说道:贼势重,不可敌。襄阳赤地千里,百万之众何以供食?半年必饥,因而攻之,才有必胜把握。更加坚定了孙传庭不去河南的主张。然而陕西士绅希望他早日离开陕西。当时适逢关中荒旱,孙传庭责成富户捐助,引起士绅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说孙传庭“玩寇糜饷”,“秦人日在汤火中”,并且危言耸听地恫吓:“督师不出关,收者至矣!”孙传庭顿足叹息:“吾不能复对刀笔吏。”随即上疏请求出关,以总兵牛成虎、副将卢光祖为前锋,令河南总兵卜从善、陈永福合兵于洛阳之下池寨,传檄左良玉从九江趋汝宁,夹击李自成。

这是极其危险的动向。当时明朝的主力军,除了辽东的边防军、湖广的左良玉军,只剩下陕西孙传庭手下的一点兵马。边兵自顾不暇,左良玉早已怯敌惧战,驻守关中的孙传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贸然调孙传庭出关,带有极大的冒险性,一旦失利,不但豫、楚不保,秦、晋也将无法守御。因此兵部侍郎张凤翔再三向皇帝强调:“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他又说:“贼甚狡诈,示弱不可信。且传庭所部皆良将劲兵,此陛下之家业也,须留此以待缓急用。”张凤翔的看法是明智的。在当时形势下,孙传庭固守潼关,以不变应万变,是最佳的战略决策。皇帝却不以为然,他考虑的是如何挽回败局,防止孙传庭“玩寇糜饷”,而不是如何保持这支战略预备队,故而不断催促孙传庭尽快出关。对于孙传庭而言,陕西的倒孙舆论还可以忍受,君命毕竟难违,毅然出关时大叹一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他已经坐过一次监狱,总不能再违君命而入狱,明知必败,也只有捐躯沙场以明心迹。他出关前夕写信给新任兵部尚书冯元飙,吐露了无可奈何的心情:“雅不欲速战,见上意冀朝论趣之急,不得已督师。”虽然自知此战必败,但多少怀有一点侥幸心理,所以他说:“吾固知战未必捷,然侥幸有万一功。”然而命运之神没有眷顾,“侥幸有万一功”的奇迹没有出现。

崇祯十六年八月十日,孙传庭率军出潼关,二十一日到陕州,九月初八日到汝州。一场前哨战,便以为大捷,急吼吼向朝廷报功:“有自贼中逃回者言,贼闻臣名皆惊溃。臣誓肃清楚、豫,不以一贼遗君父忧。”还说:“斩闯贼坐骑,几获之。”皇帝把孙传庭的报捷奏疏拿给阁部大臣过目,对兵部尚书冯元飙说:“传庭乘胜,贼灭亡在旦夕,朕且加殊赏。”冯元飙不以为然:“贼故见羸以诱我师,兵法之所忌也,臣不能无忧。”兵部侍郎张凤翔说:“贼多诈,必示弱以诱我,不可信。”新科进士程源上疏提醒:“歼大寇,必图大举。合数十万之众,八面而齐攻之,谁应援,谁声实,谁牵制,谁批腹,着着照应,使之疲于奔命,救接不暇,然后可一鼓成擒。乞敕传庭凭关固守,勿事浪战。”皇帝置之不理,在他看来,孙传庭一出关便可马到成功,流寇灭亡已在旦夕。

孙传庭也一反常态,扬扬得意起来。他从谍报人员那里得知,“贼老营在唐县,精锐在襄阳”,以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立即派出劲旅从鲁山小道偷袭唐县,自己带了主力从汝州赶来接应。接连几天略有小胜,据俘虏交代:唐县老营十二日夜半为官军所破,辎重、妻子俱尽,一营皆哭,督师军声大振。这种口供明显有诈,孙传庭却信以为真,催促军队快速南下。

连日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数尺,运粮车无法前进,士兵马匹都陷入饥饿之中,五天不能行军。将领怕遭不测,主张尽快撤退,孙传庭固执己见:“师已行,即还亦饥,不如破郏县就食。”到达郏县后,只得到二百多头骡和羊,一下子吃得精光,大雨依然滂沱。官兵士气低落,后军在汝州哗变,一时军中流言四起。孙传庭不得已宣布,分兵三路撤退,往洛阳就食。由于军心惶惶,军令难行,前队刚走,后队就乱。

李自成的部队从后面追来,但见旌旗招展,远远望去有如乌云翻滚,“官军方饥疲,见之皆股栗”。新练的火车兵没有打过仗,早已不知所措,听说骑兵已败,赶紧丢弃火车逃命,“脱挽辂而奔,车倾塞道”。顿时阵脚大乱,互相拥挤,争先恐后。李自成指挥骑兵,凌空腾跃,驰逐追杀,一日一夜追赶四百里,官军死伤四万。《流寇长编》如此描写当时的战况:“贼来追,癸丑及于南阳。贼置阵凡五重,饥民在外,步兵次之,马兵次之,骁骑又次之,老营家口居中。高杰之兵独当,贼已破马兵,骁骑死战。火车兵未经事,骇而奔,战兵心动亦退。火军塞道,马不得进。贼以铁骑驰逐,步贼四合,以白棒遮击,头盔俱碎,遂大败。贼空壁追蹑,一日夜四百里走。官军死者四万,失亡军赀数十万。”

孙传庭丢盔卸甲渡过黄河,在河中回顾两岸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残部,羞愧得要跳黄河自尽,左右随从抱住他,好言相劝:“公一身系国家存亡,今徒死何益?不如急入关,据险收兵,以图再举,天下事尚可为。”孙传庭由垣曲、阌乡退入潼关,精心训练的“九边精锐”“良将劲兵”损失过半,从此“气丧沮不复振”。

皇帝闻讯,大感意外,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大臣们一致认为必须固守潼关。皇帝随即下旨:孙传庭轻进寡谋,督兵屡溃,殊负任使。本当重究,姑削督师尚书衔,仍以秦督充位事官,戴罪收拾余兵,扼守关隘,相机援剿,图功自赎。如仍前使偾,致纵一贼入秦,前罪并论。孙传庭败得如此之惨,自然应负指挥不当之责,但是说他“轻进寡谋”,却有点强词夺理,明明是皇帝再三催促他出关作战的,这种战略决策本身就带有极大的“轻进寡谋”成分,注定了必然失败的结局。真正“轻进寡谋”的不是孙传庭,而是皇帝朱由检。令人遗憾的是,朱由检这道谕旨是十月初八日发出的,孙传庭已经在两天前(十月初六日)阵亡,再也不能遵旨“图功自赎”了。

原来孙传庭退守潼关,只剩下残兵败将几千人,个个心有余悸,连素称凶悍的高杰也惶惶如丧家之犬,劝孙传庭放弃潼关逃跑:“三军家在西安,战败而归,而强之守关,危道也。不如弃关专守西安,凭城以战。”遭到孙传庭大声斥责:“若贼已进关,则西安糜沸,秦人尚为我用乎?”看来他已经下定决心,与潼关共存亡。

却说李自成在荆襄,与部下谋画战略,牛金星主张进取河北,直逼京师;杨永福主张顺流而下,攻取南京,截断运河通道,北京自困;兵政府(兵部)从事顾君恩侃侃而谈:“南京势居下流,难济大事,其策失之缓;直取京师,万一不胜,退无所归,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定关中桑梓之邦,百二山河,已得天下之半。建国立业,然后旁掠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乃向京师,庶几进有可攻,退有可守,方为全策。”李自成接受顾君恩的建议,全力攻打潼关。十月初二日,李自成部将一只虎李过攻占阌乡。初六日,另一部将刘宗敏抵达潼关关门,用佯败计引诱孙传庭出关追击,乘机冲进潼关。当时巨炮齐发,伏兵四起,一片混战,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事后连尸体也不知下落。次日,孙传庭夫人张氏率两个女儿三个小妾,投井自尽;八岁幼子孙世宁翻墙逃跑,坠入民居,为老翁收养。长子孙世瑞闻讯,重趼入秦,收敛张夫人尸体,老翁归其弟,相扶携还。

孙传庭之死令人叹息,复社诗人吴伟业为他写了一首哀歌——《雁门尚书行》,篇首描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雁门尚书受专征,登坛顾盼三军惊。

身长八尺左右射,坐上咄咤风云生。

衬托他的悲剧性下场:

忽传使者上都来,夜半星驰马流汗。

覆辙宁堪似往年,催军还用松山箭。

尚书得诏初沉吟,蹶起横刀忽长叹。

我今不死非英雄,古来得失谁由算?

“覆辙宁堪似往年,催军还用松山箭”云云,是指催促洪承畴冒进导致松山惨败的令箭,如今用在了孙传庭身上,重蹈覆辙。吴伟业对他寄予同情之心,在序言中写道:“《雁门尚书行》为大司马白谷孙公作也。公代州人,地故雁门郡。长身伉爽,才武绝人。其用秦兵也,将凭岩关为持久,且固将吏心。秦士大夫弗善也,累檄趣之战,不得已始出。天淫雨,糗粮不继,师大溃。潼关陷,独身横刀冲贼阵以没,从骑俱散,不能得其尸……公死,而天下事以去。然其败由趣战,且大雨粮绝,此固天意,抑本庙谟,未可专以责公也。”

孙传庭一死,守军分崩离析,呈现“关以内无坚城”的态势。事实证明,当初张凤翔所说:“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是完全正确的。皇帝不听此言,不但断送了孙传庭,而且断送了“此一付家当”,在战略上由主动转变为被动。事后吏科给事中马嘉植以极其遗憾的口气说:“皇上亦知孙传庭偾事之因乎?守关原自有余,大言一鼓荡平,明知不可为而侥幸为之,以塞前言,是以进退失据。”马嘉植在指责孙传庭“大言一鼓荡平”的同时,也批评皇帝的失策——把“守关原自有余”的孙传庭调往河南,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无怪乎后人吊唁孙传庭充满了惋惜之情:

一败中原势不还,二陵风雨惨龙颜。

朝廷岂合频催战,司马惟应暂守关。

杀气未销函谷里,忠魂长在大河间。

行人郏县踟蹰久,泪洒斜阳匹马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1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