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两岸近代通史——部队训练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02 22:02:10 0

国民革命军自黄埔建军,始终未能建立健全的部队训练制度。部队训练,一如人事、经理,均由部队长包办。有些部队长重视训练,视部队训练关系全军成败者,也有的部长只重视领导权,虽得兵心,但是对于训练不重视,甚少亲自主持或讲评,因此各部队的战斗力强弱不一。一般说来,部队训练存在以下弱点。

其一,训练和人事制度无关联。一个部队的训练成绩,如果可以影响部队长官人事的升降,则部队自然重视训练。例如北洋时期奉系军队的训练不佳,至于极点,因此战斗力低落,后来经过郭松龄的大力整顿,凡是训练成绩不良或是不懂教育的军官,无论其阶级是团长或旅长,一律予以撤职,东北军至此逐渐强健。蒋介石对于战术、战斗教育,不可谓不重视,曾自编《剿匪手本》等作为教材,但是如欲落实,并非仅靠办军官训练团即可办到,必须透过部队训练,方能收效。自黄埔建军起,部队训练,一如人事、经理,每由部队长包办,因此各部队训练成效落差极大。抗战期间,除驻印军在印度蓝伽依美军制度完成坚实训练外,杜聿明任第五军军长时,曾亲自主持部队训练,其部属戴安澜、邱清泉、廖耀湘,也都是重视训练的将领,故第五军一直为蒋介石手中的“王牌”,战斗力强,十八军也是如此。不过独木难撑大厦,由于训练和人事升降未发生关联,致使大多数部队不重视训练,常见的现象为第一等人当师长,第二等人当参谋、幕僚,第三等人到教育机关,第四等人当教官。如名将胡宗南对那些无能但是也不好撤差的将领或军官,即常命令其办训练或当教官。

其二,战术思想未统一。由于效法的对象经常改变,以致部队的战术思想和训练方式也十分复杂。如在广东时期,军人读日本典范令、操俄国操、仿俄国编制;南京时期,中央军校习德式、步兵学校习日式,训练总监颁布部队使用的操典近日式;陆大研究战术,有以战斗纲要为依据者,有以德国军队指挥纲要为依据者。抗战爆发后,部队仍用日本典范令和教程,又混用俄国和美国的战术和编制。战争末期,驻滇及桂林干部训练班又全采美式。军校各期毕业学生,在校时所学者各有不同,在部队所施教育,自然也是各异其趣。例如欧美各国在一战之前,由于武器简单,火力稀薄,部队多采密集队形,一战后,由于兵器进步,火力猛烈,为了减少损伤,部队多改采疏散队形。1935年,训练总监所颁布的操典,开始采用战斗群的战斗队形(small group tactics)和疏开作战,但是采用新式训练方式的部队仍未普遍。至抗战初期,中央军已多能采用疏开队形运动,不过部分地方部队仍用传统方式训练士兵,例如台儿庄之役时,南方卢汉的部队仍用集中队形(close formation),因此伤亡甚大。1950年,一位将领甚至认为战术思想的不统一,是大陆失败的重要原因:

今日军事之失败,在将领不在士兵,在全体不在个体。以个体言,匪之师长,不比我师长优秀,匪之团营连长,不比我之团营连长优秀。然匪之所以胜,除组织力外,另有两个法宝,其一为统一之战术思想,其二为统一之战斗作风。以言战术思想,如林彪之一点两面战术,所有共匪各级指挥官以至所有士兵,都能了解,都能奉行,形成一个整套的体系。以言战斗作风,匪则不打则已,一打就猛,一打就狠,一打就硬,而且是歼灭性的。我则应付命令,敷衍任务,投机取巧,避重就轻,而并无战斗意志与战斗目标。但战斗详报,则信口雌黄,乱吹法螺。故今后欲战胜敌人,必须建立统一的战术思想与统一的战斗作风,使其全体化、整套化。

其三,忽略重点教育。部队训练的成功,有其各种先决条件,如国民教育的普及、兵役制度的健全、军事学术的发展、后勤补给制度的完善等,但是国民政府时期,以上各项条件均尚未具备,加以战事频仍,人力、物力、经费短绌,部队教育训练的质量自然低落。即便是现代化的日军,在二战期间由于兵力消耗过速,训练也无法照平时进度执行。据估计,1945年日军中经过充分训练者,尚不足1/7。在外部环境不良情况下,部队训练是否能抓住重点,即成为成败关键。国方各部队在战前即普遍忽视重点教育,至国共内战时期依旧如此。例如在战技方面,士兵射击技术普遍欠佳,命中率低,致弹药耗费大,所携弹药,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告罄,一旦补给中断,即丧失战力,多次战斗均因弹药告罄而失败。部队对于各种火器的使用,如机枪、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平射及曲射炮,以及炮兵、战车等,多各自为战,而未能相互配合,发挥统合战力。国方部队又普遍缺乏夜战训练,致使行动陷于被动,甚至日间所占领的目标,日没后因恐敌军逆袭,又行放弃。

相对的,同一时期的中共军队,在训练上所面临的恶劣物质环境和国方类似,但是他们采取了简化训练内容的策略,特别强调跑步(目的在增强部队的体力和机动性)和实弹射击两项科目,使得战力所受物质环境的影响得以减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8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