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两岸近代通史——士兵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02 22:02:06 0

战前士兵的教育程度,至今尚未发现较为详尽的统计数字,一般的印象是大多为文盲。社会学家陶孟和曾于1929年调查山西第三编遣区警卫旅的946位士兵,结果发现能自己写信者占13%,其余均未曾识字读书,或曾读书而不能写信。不过1938年8月,冯玉祥在湖南益阳检阅长岳师管区第三补充团,发现新兵识字者竟达八成。抗战时期,所征兵的质量日益低下。根据一般的观察,士兵不识字者,占90%以上;无科学常识者几为100%。桂南作战之后,一位将领曾于宾阳测验一批从贵州拨补的士兵,结果发现文盲占97%,至于那些2%—3%的识字者,程度也不过文书上士。1941年,据第十四师一位排长的观察,“不仅体格孱弱,而且状似白痴,不堪教练。师部的办法即是抽调各营连可堪训练的士兵,组织突击队,集中训练,其他则归各部队看管,也谈不上训练,只希望来日作战时在山上表现人多”。一般的部队对于新兵,一方面要实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则要补行国民教育,如教一普通士兵认阿拉伯数字,需2—3星期,认米突尺需2—3星期,讲弹道抛线也得2—3星期,要教到会射击,则需2—3个月。1940年代,有些部队曾对士兵的教育程度加以统计,但是数字的可信度颇有问题,如以下两种统计中有关文盲的比例,即有相当大的不同(见表6-9)。

表6-9 1940年代国民革命军士兵教育程度统计

两岸近代通史——士兵

表6-9所举荣誉第二师,是由康复伤兵所组成的部队,其中老兵较多,因此识字者也较多,应是造成文盲比例较十四师为少的原因之一。

1944年,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从军,经检验合格者,总数达125500人,惟因战事及交通运输关系,实际报到入营者不及10万人。其学历计专科以上占10%,高中以上占23%,初中60%,小学7%,对于军人形象的提升,帮助颇大。

在经济背景方面,由于士兵的社会地位低下,所以战前入伍的当兵者,多为贫困人家的子弟,平常人家如有子弟当兵,常会被讥为“没出息”,因此许多年轻人从军,事前均不能让家人知道;也有许多人不愿将女儿许配给军人。战前虽然实施普遍的征兵制,但是由于有知识、有钱、有地位者,可以逃避兵役,以致各地征送的壮丁,多为贫者、愚者和弱者。至于士兵家庭的职业,试将搜集所得资料列举如下(见表6-10)。

表6-10 国民政府时期士兵家庭职业统计

两岸近代通史——士兵

表6-10所列前两种统计数字颇为一致——出身农家者约占80%,与整个社会的农业从业人员比例接近。至于荣誉第二师士兵出身农家者较少,或许是由于原务农的士兵受伤后,离开部队返乡者较多所致。

军界人士多认为出身农家的士兵,具有朴实、勇敢、服从、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各种美德,根据战前一位美国军事观察家的观察,中国人“是作军人的极佳材料,具有无穷的耐性,高度的服从权威,加上一个强壮、不易生病的体格。如能加以适当的训练和配置,让他吃饱穿暖,定期有饷可拿,即使是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他也将是个好士兵”。战时在华外国人士也多有类似的观察,如史迪威1942年5月26日呈蒋介石文中,即指中国“一般士兵温顺,有纪律,惯于吃苦,服从领导”。7月7日他在对华广播中对中国士兵更是称道有加:

对我而言,中国人的伟大——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无怨无尤的忠诚、他们的认真、他们的艰苦卓绝——由中国士兵身上最可看出。他们备尝艰苦而不掉一滴眼泪;上级带他到哪里,他就跟着去,毫无迟疑;在他简单而率直的心灵中,从未想过他做的不是英雄做的事。他要求的很少,而永远都准备付出所有。

美军参谋总长马歇尔(G.C. Marshall)也相信,如果中国的士兵能被适当的领导、喂饱、训练、装备,他们的战力将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士兵一样。

不幸的是,抗战期间军中的生活水平下降,士兵的体格也随之恶化,尤以抗战后期最为严重。如1943年中国派送1800名新兵至蓝伽(Ramgarh)受训,其中竟有68%因体格不合标准而被拒绝;另一批被指派参与蓝伽计划的200人,先是被中国医官淘汰65人,继而又被美国医官淘汰30人,最后只有105人被录取。士兵体格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在年龄方面,根据现有的少数资料显示,国民政府时期的士兵,大多为年富力强的青年。如1932年时,第十九路军教导队士兵的平均年龄为24岁。以下两份较为详细的数字资料则显示,军队士兵中30岁以下者占90%,其中尤以20—25岁者最多(见表6-11、表6-12)。

表6-11 第三编遣区警卫旅士兵年龄调查(1930年)

两岸近代通史——士兵

表6-12 第十四军士兵年龄统计(1945年)

两岸近代通史——士兵

表6-11、表6-12显示,士兵固然多为年轻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老兵。这些老兵多为战前所募,当时曾经过一番挑选,部分系久经战役,每能尽忠职守,即使因为分散配置,为火力占优势的敌人所击溃,数日后,仍能自行前往指定地点集合,各归建制,严整如初,对整体战力毫无损伤。因此各部队的干部,对于老兵多十分重视,如一位炮兵排长即称老兵是“国之瑰宝”,另一位步兵排长则认为“如果作起战来,只有这样的兵才能算数”。对于这些老兵,在战前尚可以用升官加薪的方法施予奖励,但是战时军人真实薪俸下降,1941年少尉月薪42元,下士20元,还要扣除副食费,而在街上吃碗面,即需3元,所以利诱的力量不充分,但是也不能威胁,如果让他们在民众面前下不了台,则会“开小差”投奔其他部队。各部队为了留住这种人才,只得给予特殊待遇,即使是连长,也要对他们客气几分;军校出身的年轻排长,更是要陪他们吃狗肉、讲粗话,有些部队对他们甚至早晚不集合训话,也不出操,尽量让他们轻松愉快,以示优待。

在一些地方部队(如刘汝明、孙连仲和丁治磐的部队),老兵颇多,班长职务多由其担任,很受士兵的敬重,称之为“头目”。由于老兵对于部队战力的发挥十分重要,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部队的战力高低每与其老兵的多寡成正比。如东北军系统的第五十三军,自七七事变开始,至缅北畹町与驻印军会师,直至1947年调至东北“剿共”时,尚有半数以上是老兵,在当时是罕见的情形。

最后,拟再就各阶层军官的素质及行为模式略做比较。1942年5月26日,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谒见蒋介石,并提出一份改革中国军队的计划。计划中认为中国军队应精简编制,配赋充分的武器和装备;更换无效率的高级指挥官,并充分授权不加遥制云云。观其内容,实未超出战前德军军事顾问建议。事实上,当时中国部分军队尚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时淘汰,尚虞酿成风潮,在战时此种断然措施,在政治上自不能立即执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史迪威在计划中曾对中国军队的各阶层,做出了概括性的观察。他指出,中国军队一般士兵温驯、有纪律、能吃苦耐劳、服从领导;低级军官对于命令,每能迅速执行;营、连长个别差异极大,不过也不乏优秀之士。他认为以上各阶层如要汰弱擢强,将不是难事,且可以提高士气。至于师长和军长阶层,则是个大问题(详见上文)。如前所述,蒋介石本人也曾多次公开指称军队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与其阶级职务的高低成反比。二人的目的虽然均在指责高级将领,但是也可以看出中、下级军官的表现,相对之下要较高级军官为佳。魏德迈则认为战时低级军官的表现比过去进步,主要是由于战前设立的一些兵科学校水平颇高所致:

国军为低级军官设立了许多极佳的(excellent)学校(包括步兵学校、炮兵学校、辎重兵学校、机械化学校),有助于培养较佳的军官。接替Maddocks参谋长职务的McClure将军,曾有报告称低级军官已大有进步,尤其是连长阶层,因此他对我们所计划的战斗行动,抱持着最乐观的态度。——一个好的连长可以带着一个平庸的师长向前推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8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