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两岸近代通史——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02 22:02:12 0

国民革命军成立之后,学习对象经常改变,造成装备种类的纷杂。国民政府时期,如同过去,既不能自行大量生产武器,也不能向外国大量购买装备,因此装备极不统一。以时代分,远至几世纪以前的长矛、大刀,近至欧战以后流行的自动步枪、高射炮,无不兼用并备;以制造地分,有日本、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士、中国等。抗战爆发后,所需军火除靠自己生产外,仍需自国外大量输入,输入国包括德国、苏联、美国、法国和捷克等。各种武器来源不一,弹药、零件的种类繁多且不能互换使用,于是补给的问题大增。例如自抗战后期起,接受美国军事援助,战力得以提升不少。不过至1946年,美国政府不满国民政府坚持“剿共”,不肯谈判,乃对华实施武器禁运达10个月之久,致使内战期间美型武器装备的妥善率极低。1947年一位记者采访沈阳部队时发现,一些机械化部队的大批卡车、装甲车和其他车辆,因故障无零件替换,被弃置于各营区内,风吹雨淋,成为废铁。又如东北一炮兵团系使用美制155毫米炮,因弹药不足,又必须消耗大量(经常不足的)汽油,以供应拖曳车辆,操作上反不如配属日制150毫米炮、靠骡马拖曳并且弹药充足的另一炮兵团。除了补给问题,国方将领对于新式武器的认识不足,例如将坦克及重炮组成要塞,固定使用,而未能发挥其机动性,致使新式武器对战力的提升有限。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费开支庞大,但是主要用于人事费用,其他开支甚受挤压。各机关部队经费常自负盈亏,如有结余,多用于对作战有功官兵的奖励及伤病人员的照顾,与经费领入一时未济作为周转之用。如有不足,则以“吃空缺”方式弥补,即遇士兵逃亡,迟日上报,新补士兵,早日上报,余出旷日粮饷,供单位使用或遭贪污中饱。因此,出纳、军需多由主官可靠亲信充任。由于部队补给工作弊端甚多,直接影响到士气与战力。蒋介石早在1933年的一次演讲中即曾指出,一般部队之所以逃兵多,即为经理不当所致,或是伙食、被服过差,使士兵感到生活痛苦,或是饷项短少迟缓,甚至遭克扣,使士兵灰心。至抗战中期以后,物价上涨,官兵的真实所得也随之下降。至1943年2月,美国驻华军事武官在一份报告中即曾指出,在通货膨胀前,官兵的月薪,二等兵约为0.3美元,上将为40美元;但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二等兵的薪饷仅有0.075美元,上将则为10美元,或许是世界上待遇最差的军队。战时官兵的待遇不但偏低,而且时常拖欠。一项资料显示,1944年8月时,部队的军饷,有的欠一两个月未发,有的欠三四个月未发,甚至有拖欠半年之久未发下者。在伙食方面,据估计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战地口粮,每人每月约6磅,日本陆军为4磅,中国陆军最多时也仅约为1.6磅。1941年以前,物价上涨尚不严重,一般士兵每日三餐,菜虽不多,饭仍可吃饱;1941年以后,普遍的现象是“三餐改为两餐,三菜一汤并为一钵大锅菜,最后只是一钵不见油花的菜叶盐水汤”。军人真实所得的急遽下降,使得从事走私、贪污等不法活动者增加。部队“吃空缺”的情况,在抗战前尚不严重,至抗战第三年起才日形猖獗。大多数的士兵,吃不饱、穿不暖,加上没有家庭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如分配土地),使得农民不愿当兵,征补来的士兵也缺乏士气和战斗力,逃亡现象日益严重。至国共内战期间,国方军队竟然成为中共部队兵员补充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国共内战第二年结束时,国方士兵被俘后加入中共军队者已达80余万人,占当时中共军队总人数(280万人)的28.6%,占中共野战部队总人数(149万人)的53.7%。国方士气的低落,由此可见一斑。在医疗方面,由于专业人员和设备的缺乏,病兵的比率及伤兵的死亡率均偏高。根据一项1936年的官方统计,某些部队每年病兵多至10%,死亡率有高达5%者。根据日本军方的估计,日军每3名伤兵中有一名死亡,而根据抗战初期一位在华荷兰军官的观察,中国军队每两名伤兵中即有一名死亡。

至于补给方式,从北伐、“剿共”至抗战,部队始终依赖就地筹补,粮秣、副食则发代金,由各部队就地采购。至国共内战时期,此种补给方式,在失去广大的农村出产的支持后,仅剩消费多于生产的城市,补给自然遭遇困难,于是不得不依赖后方基地运补,当进一步失去补给线时,就地筹补困难,空中补给不易,导致若干大兵团最后战力全失,走上全军覆没的道路。1950年4月,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也曾指出,中共军队以劣势的装备,而能持久作战,不虞匮乏的唯一原因,即是在于其后勤业务办得好,平日动员民众组训,一到作战时,即彻底动员,要民众担任军队的补给、运输、救护等工作,因此其后勤补给在战场不发生重大困难。相较之下,我们的后勤,不论是经费、粮秣、枪械弹药、卫生,则没有一件可以适时适地按照要求办妥,均比不上中共军队。例如军事单位在征用民夫时,付给的人力价格经常过低,不足维持民夫的生活及工具成本,致使民众对军运多畏缩不前。在抗战时期,由于民众反日情绪高涨,动员民夫尚且较为容易,至国共内战期间,民众即出现相率逃避,甚至自行毁坏工具的现象。相反,中共军队对于农村民夫的动员却十分成功。据指挥淮海战役的中共将领回忆,中共所以赢得胜利的因素有二,一是农民的小推车,二是大连(名义上归苏联统治)的炮弹。在此次战役中,中共自苏、鲁、豫、皖、冀五省,共征发民工500余万人。这些民工所使用的工具仅有担架23万副,大、小车80万辆,没有运输工具者,则采肩挑人背。他们在两个多月内,共转运伤员11万人,送达前线粮食5.7亿斤,弹药物资330万吨。中共之所以能够自广大的农村动员如此多的民夫,使用最原始的运输工具,供应前方军人粮食和弹药不虞缺乏,主要在于土地革命的配合。

国方既无力动员民夫,后勤人员势必大幅增加。根据一项统计,抗战时期500万人部队中,有300万后勤人员,加上军医、军需、文书及勤务人员,平时均不注意战斗教练,颇为影响战力。

蒋介石个性刚毅,坚忍卓绝,长于政治谋略,对于军事,并非高明。论带兵,尚称成功;论练兵与用兵,则难谓一流。早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采用苏联红军模式创建国民革命军。这支革命武力在苏联的协助下,不论在军官素质、武器装备,或是部队组织、训练与纪律上,均较地方军系的部队为优异,加上蒋对地方军系,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利用情感上的笼络和金钱上的收买,并以武力作支撑,最后得以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并和强敌日本对抗。蒋的意志力坚强,以落后的武器装备、与一战期间欧洲军队相近的战斗力,以及简陋的战争动员体系,以空间换取时间,终将日军拖垮。

国方战后所面对的中共军队,则是一支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党政军一体化战斗体。毛泽东根本未曾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知人善任,并能充分授权,其手下将领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及创造力,独立建立根据地,并灵活指挥作战。和国方不同,中共军队不重视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在乎国际舆论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中共的党政军完全军事化,指挥统一。在兵力补充上,以广大的民兵作基础,由民兵而军区部队而野战军,属于宝塔式的组织,兵力可以循级升补;此种循序渐进的“升级制”,同时也缓和了农民进入正规部队之后所产生的不适应,使得逃亡的现象减少,战力也得以保存。经过土改后,兵源充足,又收编了大批投诚的伪军,兵力也得以扩充。在人事运用上,由于意识形态挂帅,因此可以不顾历史(资历)与情感上的关系。部队各种决策,除了指挥之外,大多需经士兵参与讨论,增加了士兵的向心力。中共干部不准拥有私产,军队也不需要发官兵薪资,只要供给吃穿即可,不如国方需支付巨额军饷。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后,又得到苏联的军火、物资援助,并学习到大兵团作战、后勤、装甲战术等技能,战力不断提升。

相对的,国方则统帅用人不当,对将领未能充分授权,指挥系统层级过多,不仅信息层转耗时,且易泄密,蒋只得以手令或电话越级指挥。长此以往,下级纵有指挥长才,也无法发挥,甚至逐渐丧失自主及应变能力。在几次关键性的战役中,国方的战略失当、战术陈旧、情报与反情报能力俱劣、兵力及火力分散使用、后勤补给无法满足部队需要等缺点充分暴露。国民政府并于战后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并与中共和谈,政策举棋不定,对于军事行动产生掣肘的力量;又无力遏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影响士气民心甚巨,最后败于中共之手,乃势所必然。

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守台湾,军心士气不振,而中共攻台危机未减。蒋介石痛定思痛,积极推动各项改革。在军事上,一方面进行世代交替,重用孙立人等新生代将领,以取代何应钦、顾祝同等老将,并以其长子蒋经国主导军队政工系统的重建;另一方面则延揽日籍军事顾问协助建军备战,加强台湾及外岛防务。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台海中立化”政策,第七舰队开始巡弋台湾海峡,并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台,恢复对台军援,历史至此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8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