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不同时代国的含义不一样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20:44:01 0

中国文字延续使用两三千年,在历史的理解上往往带来难以察觉的问题。例如,看到“国”这个字,我们都认为自己认得,知道其意义,并以我们知道的意义投射回出现这个字的古文献上,以至于忽视了这个字在历史中会有变化,不同时代的国,可以指代很不一样的内容。

今天我们提到国,想到的是中国、美国、英国或俄罗斯等有一大片疆土、有很多人口,还有复杂政治体制的地方。国是世界秩序中的主要单位,有其内政还有其外交关系。源于这样的现实认知,看到古文献里的国,我们经常不自觉地将之想得太大。

西周封建制度刚建立时,一个国基本上就是一座城,城的边界约一千米到十千米长,加上围着城的一片被称为“野”的农林区域,如此而已。“国”(國)这个字的关键就在于象征着围墙的外面那一方圈和里面的“或”。“或”,我们今天念作huò的,标示“国”字的发音。国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基本单位,每多分封一次,就多建一座城,多一个国。一直到春秋时期,究竟存在多少国是绝对数不清的,因为对于什么是国,什么不是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国只是一个松散的统称,诸侯所在处称为国,有时世卿与大夫所在的封域也称为国。

事实上,也就是在春秋时期,才逐渐缩小确立国的层级,将世卿和大夫的封域排除在外,单用来指称诸侯所在之处,也才有了“国君”的说法。再进一步看,从西周末年到秦统一六国,这五六百年的时间中,国的内容与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没有任何时刻国是固定的,这正是春秋战国历史中最重要的现象。

简单复习一下,周代封建包括三项必要条件——赐姓、胙土和命氏。赐姓是分配一群人,作为封建的班底,让受封的人领导;胙土是指定一块特定的区域为封地,从此之后那块地就属于受封的人;命氏是给一个新的集体名称,用来称呼在那里形成新天新地的人们,后来也就同时变成了那块地方的地名。

关于这样的程序,后世产生的严重误会,是认定周天子的分封,是将已经在周人控制之下的领土分给不同的人去治理,然而周初的情况绝非如此。之所以在“三监之乱”后开始大封天下,周公的用意就是要让这些宗亲、盟友积极去占领东方区域,用这种方式有效控制周人原本陌生的广大地方。受封的人与其说是获得天子土地赐予,不如说是接受了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任务,带了一群人进入被指定的地方,负责在那里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封建使得周人的势力快速、有效地往东推进。从中国历史的较宽视角来看,封建的另一项作用,是将原本新石器时代“满天星斗”般在各地分布的独立文明据点,统合进一个系统里,整合为一种共同的文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1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